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304章 风起诏裂时

醉剑江湖 第304章 风起诏裂时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黄尘滚滚,烟尘如龙卷般自南方官道腾起。

一骑黄衫使者策马疾驰,马鬃飞扬,蹄声如雷,直叩开封城门。

晨光斜照,城头守卒已望见那面御使旌节在风中猎猎作响,急忙鸣钟示警。

城内,辛弃疾早已率文武僚属列于南门之外。

甲胄齐整,仪仗肃然,百姓闻讯亦纷纷涌向城南,欲观天子诏命何言。

范如玉立于府衙高阁,指尖轻捻香炉青烟,默念不止。

她昨夜焚袍调墨,以灰为药,非为惑人,实为辨真——那一纸黄绢,若出自御前,必用贡桑皮纸、松烟墨、凤池印泥,三者皆有年岁与火候之痕,瞒不过心明之人。

使者周文通翻身下马,脸色苍白如纸,双手捧出一道黄绢诏书,声音微颤:“圣旨到——北伐统帅辛弃疾接旨!”

鼓乐止,群臣跪伏。

辛弃疾膝行向前,额触青石,双手高举过顶。

宣读之声响起,字字如刀:

“……今边事暂平,民生待抚,着辛弃疾即刻班师,不得擅留北地。违者,以抗旨论。”

话音落,万籁俱寂。

连风都似凝住。

百姓面面相觑,老兵握剑的手青筋暴起,民夫刘大杠怒目圆睁,几欲冲上前质问。

辛弃疾仍伏地不动,指尖悄然抚过诏纸边缘。

他闭目,心渊照影——刹那间,万象入神。

桑皮纹理粗细不均,显非宫廷特供;墨色浓淡断续,乃仓促誊抄所致;更关键者,印泥边缘微晕,缺了御前朱批独有的沉稳匀实。

此非孝宗亲裁之诏,而是中书权相假拟,借名止战,实则割土弃民!

他心中冷笑:他们怕了。

怕我收复故都,怕民心归附,怕这柄出鞘之剑,斩断和议虚梦。

良久,他缓缓抬头,目光平静如深潭,却藏雷霆万钧。

他未言驳斥,未怒掀诏,只是轻轻将诏书叠好,收入袖中,起身拱手:“臣,领旨。”

众人愕然。

范如玉远望城下,唇角微动,终是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该做什么。

当夜,府衙后院燃起一炬素火。

范如玉取当年随父南归时所穿旧袍,投入烈焰。

布帛化灰,她命侍女采野艾捣汁,混灰成墨,色如陈血,隐泛青绿。

她执笔蘸墨,在那道黄绢四角悄然书写,笔走游龙,纹若藤蔓,细看竟是一“伪”字暗纹,层层嵌套,肉眼难辨,唯对光可见其形。

“此土生民,流血百年,不认虚令。”她低声说,“他们认的是能护他们的将,不是能骗他们的纸。”

辛弃疾步入庭院,接过诏书细察,颔首道:“夫人所见,与我心渊所照,不谋而合。”他凝视那残灰墨迹,眼中波澜渐起,“裂诏,非叛也;留名,非祸也。我们要让天下知——此诏可裂,此心不可夺。”

次日辰时,开封南门人山人海。

万余军民齐聚城下,黑压压一片,静候统帅一言。

风从黄河来,吹动城楼旌旗,猎猎作响。

辛弃疾登台,玄氅披身,手捧黄绢,朗声道:“臣辛弃疾,奉诏北伐,今开封光复,遗民归心,祖庙重修,坟茔得祭!”他顿了顿,声音转沉,“然天子有诏,命臣南归。”

百姓哗然,惊呼四起。

有人痛哭,有人怒吼:“我们刚回家,又要被丢下吗?”

辛弃疾目光扫过人群,落在那些拄拐的老兵、怀抱幼子的寡妇、满脸风霜的耕夫身上,心如刀割。

但他知道,今日之举,不在一时激愤,而在立千秋信义。

忽然,他双指夹住诏书,用力一撕——

撕裂声清脆,如惊雷破空!

半幅诏书飘然落地,余下半片紧攥手中,上书四个大字:“臣,暂守故都。”

他高举残纸,迎风而立:“此诏既裂,然臣心未裂。开封一日未安,辛某一日不归!”

风卷残纸,如白蝶飞舞,掠过万千头顶,落入人群之中。

一名老儒拾起,颤声念道:“暂守……暂守……这不是抗旨,这是替天守土啊!”

范如玉立于城楼侧畔,仰首望天,轻语如风:“此风,自江南来,却吹不倒北地忠魂。”

就在此时,城南街巷深处,一道苍老身影缓步而出。

他身穿褪色深衣,手持一卷竹简,步履沉重却坚定。

灰发散乱,脊背微驼,可每一步落下,皆如磐石落地。

他走向城门,走向那片仍在风中飘荡的残诏之下,无人知其姓名,唯见他怀中竹简刻着两个古篆——《春秋》。

而此刻,万众瞩目之间,天地寂静,仿佛只等一人开口。

黄尘未歇,残诏犹在风中飘荡,如一片不肯落地的雪。

万民屏息,目光皆聚于那拄剑而立的老者身上。

孙守经缓缓抬头,霜眉下双目如炬,声音不高,却字字凿入人心:“可裂诏,不可裂道!昔齐桓公伐楚,责苞茅不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所凭者何?非兵甲之利,乃大义之名也!今辛公收故土、安遗民、修宗庙、复社稷,此乃继先王之志,承春秋之法,合乎天理,顺乎人情——岂一纸矫诏所能夺?”

他将竹简高举过顶,古篆“《春秋》”二字在晨光中泛出青铜般的冷辉。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然天子受命于天,若政令悖逆天心、弃绝苍生,则天下共诛之!昔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今日我虽布衣,亦敢以微躯执笔,书此一章:‘辛某守开封,义也;朝堂遣伪诏,非也!’”

话音落处,仿佛有风自太学吹来,卷起千年经卷的气息。

百姓中已有儒生跪地叩首,老卒捶胸恸哭。

刘大杠猛然抽出腰间铁铲,插地为誓,嘶声吼道:“辛公不走,我等不散!愿以血肉筑城垣,护这故都寸土!”千余名民夫随之轰然跪倒,肩并肩,手挽手,如一道人墙横亘城门之前。

泥土沾衣,血痕染袖,却不曾有一人退后。

陆砚声立于城楼暗影之中,指尖疾书,墨染素绢。

他将残诏全文逐字誊录,连撕口走向、墨迹晕染皆细细描摹,最后以油纸包裹,封入紫檀琴匣。

匣底刻一行小字:“信在弦上,声不在宫上。”他知道,这一程南下,不是告变,而是传火——要把这裂诏之义、守土之心,悄然送入江南士林深处,点燃那一盏未灭的良知灯。

李守忠静立人群之后,内侍紫绦已换作粗麻短褐。

他望着那半片残诏被孩童拾起、珍若符箓般藏入怀中,心头剧震。

他悄悄探手,在纷乱尘土间拾得一角碎帛,触手仍带墨香与火气。

他凝视片刻,忽将它紧贴额前,似向谁默誓,旋即藏入发髻,用一根旧簪压牢。

那一刻,他不再是深宫卑微的传声奴,而是衔命赴险的孤使。

辛弃疾立于高台,目送这一切发生。

他未再言语,却觉胸中浩然之气奔涌如江河。

当夜三更,信风台孤影独伫。

月隐星沉,他闭目启“心渊照影”——刹那间,万象潮涌:北地民心如炭火闷燃,盼其留镇;江南士人议论纷纷,或忧或盼,或斥其专权,或赞其忠烈;而最深处,临安宫阙之内,一道微弱却清晰的心念穿透千里迷雾,轻轻唤他:

“元嘉……莫负朕梦。”

那是孝宗的声音,年少时共论恢复中原的旧语,如今竟成梦中低语。

辛弃疾抚剑长叹:“非我抗诏,乃天命未召。陛下若真欲息兵,何不出面亲裁?今诏伪而民望真,臣岂能弃信于天下?”

他转身下令:“召张小禾。”

少顷,青年将领疾步而来。

辛弃疾亲手将残诏拓影与琴匣交予其手,沉声道:“此物关系天下视听,不走官驿,不报姓名,遇水过舟,遇山穿林。若有人问你是谁,只答:‘风送客,月照归人。’”

张小禾肃然接令,身影没入夜色。

远处信鸽振翅,第一羽白羽掠过城墙,携着残诏影像,飞向金陵方向——无声之辩,已启于风中。

而此时,泗州渡口薄雾初起,运粮船队正待启航。

一道身影悄然混入挑夫行列,斗笠压面,步履沉稳。

他摸了摸发髻中的残角,低声自语,如同祷告——

“此去生死难料,但求一字: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