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299章 灰诏照君心

醉剑江湖 第299章 灰诏照君心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晨光初透,开封城头残雪未消,寒气如针,刺入骨髓。

周文通立于驿馆门前,手抚诏匣,指尖冰凉。

那道裂开的诏书仍静静躺在匣中,墨迹斑驳,仿佛一道无法愈合的国殇之痕。

他本欲趁天色未明便启程南返,岂料刚推门而出,便见门外黑压压一片——百姓跪伏阶前,老幼相扶,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已有三日水米不进,只为阻他携诏离城。

风自北来,卷起黄土与灰烬,扑在脸上,竟似刀割。

就在此时,石阶上传来沉稳脚步。

一青衫老儒缓步而至,手持竹简,立于石狮之侧,声若洪钟:“昔齐桓公伐楚,责包茅不入,而实为尊周;今辛公守开封,违虚诏而顺民心,岂非大义?《春秋》有言:‘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伪令可颁,民心不可夺!”

字字如锤,敲在众人心上。

城头守卒闻之动容,一名都头猛然解下腰牌,“当啷”一声掷于门前石阶:“我父死于金人铁蹄之下,我母流落河北为奴。今日若奉此伪诏回朝,何颜见九泉之下亲族?”又有数十将士相继解牌,叠成一座小小的铜山,在晨光中泛着冷冽光泽。

周文通怔立原地,喉头滚动,竟发不出半语。

他知道这道诏书出自权相韩侂胄之手,名为“安边谕旨”,实则勒令辛弃疾即刻交出兵权、撤防北境。

可眼下万民环跪,士卒弃牌,连最偏远村落的老农也拄杖而来,口称“愿以血肉填沟壑,不负辛帅一日恩德”。

这般景象,岂是“抗命作乱”四字所能轻描淡写?

正踌躇间,一道素影悄然现身。

范如玉缓步而来,身后侍女捧茶托盘,热气袅袅升腾。

她未言语,只将一杯清茶置于周文通手中,动作温婉如常,却自有一股不容推拒的庄重。

随即,她取出一檀木小匣,启盖——内盛灰烬混合野艾,细看之下,尚可见焦黑丝缕,似是布帛余烬。

“此乃辛公旧袍之灰。”她声音不高,却清晰入耳,“混以河北故土,每一撮皆来自收复之地。百姓拾之焚祭,谓之‘忠魂薪火’。”

她抬眸直视周文通:“诏书既裂,何不以此代奏?让天子知,北地非无主,而是民心有归。”

周文通心头剧震,手中茶盏微颤,几欲倾覆。

他想起临行前韩侂胄密语阴沉:“若辛某抗诏,便言其蓄意谋反,当削职查办,以儆效尤。”可眼前景象,哪有一丝“谋逆”之象?

分明是万民拥戴,士心归附,连最愚钝的老妪也在喃喃诵念《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如此深得人心者,竟要被冠以“叛臣”之名?

他闭目良久,再睁眼时,眸中已有决断。

悄然伸手入匣,取下残诏一角,折叠再三,藏入袖中贴身之处。

低声道:“我非传伪令……乃传真声。”

此刻,城楼最高处,辛弃疾负手而立,披甲未卸,远眺驿馆方向。

金手指“心渊照影”悄然运转,识海清明如镜。

他虽隔数里,却仿佛亲临其境——看见周文通呼吸三次紊乱,脉搏起伏剧烈,指尖细微颤抖,更感知到其内心如潮汐涨落:一边惧怕权相雷霆之怒,一边为眼前赤诚所撼。

此人心中已有裂隙,非顽石可比。

“此人非敌。”辛弃疾低声自语,“乃桥。”

即召幕僚陆砚声入帐,命取素笺一封,不封口,墨迹未干,又以灰烬轻点纸角,形如星火燎原。

“持此书,送予周文通。”他语气沉定,“请公亲呈孝宗。若问出处,但言——‘开封无诏,唯有此灰’。”

陆砚声领命而去,身影隐没于晨雾之间。

与此同时,城南粮仓外,一支运粮队正整装待发。

麻衣草履的民夫们默默搬运米袋,无人注意其中一名瘦削男子低头束发,动作极慢。

他取油纸一方,将一小片残诏仔细包裹,再以蜡封严,最后藏入发髻深处,用布巾层层裹紧。

风吹过荒原,他的背影融入队伍,无声无息。

而此时,开封城楼上,辛弃疾忽觉心镜微动,似有一线讯息将断未断,飘向江南。

他仰望苍穹,默然良久。

灰烬北去,信鸽南飞,人心所向,终将穿破重重宫墙。

风不止,火未熄。第300章 灰烬南渡

夜色如铁,沉压黄河之上。

浊浪翻涌,拍打着残冰碎雪,发出低哑如兽吼的声响。

浮桥在风中微微震颤,木板缝隙间透出幽暗水光,仿佛深渊张口,欲吞行旅。

李守忠混迹于运粮队中,麻衣裹身,草履踏泥,背负一袋陈米,步履沉重却稳健。

他低首前行,发髻紧束,油纸包着的残诏一角深藏其中,贴着头皮,如同一道隐秘烙印。

寒风吹面,他不动声色,只将呼吸调得与旁人一致——他知道,今夜若过不得此关,北地民心便永难达天听。

至渡口,官兵持火把列队搜检。

一名校尉冷眼扫视:“近来奸细频出,凡入江南者,皆须裸身查验!”士卒应命而上,撕衣解带,粗暴翻查。

有人从怀中搜出私信,当场焚毁;有老民夫因颤抖被疑,遭鞭笞倒地。

轮到李守忠时,他缓缓解下肩头米袋,任其坠地,扬起一阵微尘。

两名兵丁上前,一把扯开他的外衣,又探手摸遍四肢。

一人忽觉头顶异样,猛地揪住他发髻:“你藏何物?”

众人目光齐聚。

火光照耀下,李守忠抬手轻抚鬓边,嘴角竟浮起一丝淡笑:“不过几根白发,年岁到了,怕风吹散了,惹人笑话。”

兵丁怔了一瞬,随即哄然大笑。

校尉亦摇头嗤道:“南归的穷酸内侍,也学人惜命?”挥手放行。

待队伍踏上南岸,李守忠并未松懈。

他寻至僻静处,悄然取出那片残诏。

油纸已破,蜡封微裂,灰烬竟渗入字痕之间,墨色与焦黑交融,宛若天书符箓。

他凝视良久,指尖轻抚“班师”二字,低声喃喃:“这一角,不止告君……更要照心。”

风起于河畔,卷起些许灰末,随他袖中飘落的碎屑一同飞入夜空,似星火零落,又似亡魂低语。

三日后,临安皇城南门。

晨雾未散,宫墙巍峨如巨兽盘踞。

李守忠跪于玉阶之下,手中捧着那片残纸,衣衫褴褛,面色枯槁,却脊梁挺直如松。

守门内侍见是旧日宫人,本欲驱逐,岂料他不退反进,朗声道:“开封无诏,唯有此灰——请代呈通政司!”

内侍冷笑:“腐纸一片,焉敢入宫?速退!”

李守忠不答,只缓缓展开掌中残片。

刹那间,一阵莫名之风突起,卷起灰烬,如烟似雾,直扑宫门缝隙。

一片细尘拂过内侍衣袖,竟令其袖中密奏无风自动——正是韩侂胄前日所呈《劾辛弃疾蓄谋作乱疏》。

灰烬恰好落在“谋反”二字之上,墨迹顿显污浊,宛如血渍浸染。

内侍瞳孔骤缩,脸色煞白,慌忙收卷,却觉那两字灼目刺心,不敢再看。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开封城楼,辛弃疾独立高台,披甲未解,远眺南方天际。

北雁成行,掠过残云,忽有一羽信鸽振翅而出,羽翼沾染灰烬,在斜阳中划出一道黯金轨迹。

他望着那远去的身影,唇间轻吐一句:“灰可入宫,心可照君。”

远处小院,范如玉正将最后一撮故土之灰封入锦囊,交予传信童子。

她抬头望天,眉宇沉静,眼中却燃着不灭之火。

而在临安深宫偏殿,烛影摇红,孝宗独坐案前,手中正握着一片焦黄残纸。

灰烬附于“班师”二字之上,边缘如虫噬,中心似火焚。

他久久不语,指节微颤。

忽而起身,召近侍:“李守忠所呈之物……可有原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