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266章 灯照孤城,万心归一

醉剑江湖 第266章 灯照孤城,万心归一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夜风穿帐,灯影微晃。

辛弃疾独坐军帐之中,案前无图无卷,唯有一盏孤灯映面。

他双目轻阖,神思却如长河奔涌,自心头直贯千里之外的陈州街巷。

过目不忘之能早已臻于化境——非止记文诵策,竟可感知人心起伏,如闻街市低语。

此刻,他“见”得清晰:北巷一老妇颤巍巍捧出油灯,置于窗台,口中喃喃:“儿在江南为兵,今夜点灯,或可见路归家。”那灯焰微弱,却执拗不灭,仿佛将半生思念都燃进了这豆火之中。

再转西街,一间破旧书塾内,七八孩童围灯而坐,就着昏黄光影抄写《美芹十论》。

笔迹稚拙,横竖歪斜,可一字一句皆工整誊录,不敢稍怠。

有小儿低声问师:“先生,辛公真会来吗?”师者抚须而叹:“此书字字为民,天理难掩,王师岂有不来之理?”

又见南坊一妇人抱子临门,望着城外方向久久不动。

怀中幼儿忽指天边:“娘,星落了。”妇人抬头,只见北斗摇光之下,一点异芒流转不息,恍若回应人间灯火。

辛弃疾缓缓睁眼,眸中似有星河流转。

他低声自语:“原来,人心可照夜。”

帐外脚步轻响,范如玉披衣而入,发髻微乱,眼中却清明如水。

“夫君,我已遣人打听,城中百姓惧王师入城惊扰,闭户锁门,连炊烟都敛了三日。”她顿了顿,声音更柔,“他们不是不迎,是怕啊。”

辛弃疾默然良久,终是一叹:“兵戈未动,民心先怯,是我等来得不够静,不够诚。”

范如玉点头,转身即出。

不过两个时辰,她已召集城外流徙妇人三百,以粗布制灯,内置松脂小烛,谓之“安民灯”。

每盏灯下悬一布条,墨书八字:“王师不入私宅,不取一物,只为归土安民。”

她亲授孩童口令:“辛公令,夜行不惊梦,晨至不叩门。”命十余幼童提灯沿城墙缓步而行,声如清泉流淌于暗巷之间。

起初,万籁俱寂。

继而,一家窗棂微启,一盏灯亮;又一家门缝透光,再添一焰。

不多时,南门内外,灯火渐次点亮,如春雷初动,唤醒沉眠大地。

一夜之间,万家自点门灯,连成一道蜿蜒灯河,由城外始,穿瓮城,入街心,直抵鼓楼旧址。

火光不烈,却绵延不绝,仿佛整座陈州正在苏醒,以光为脉,以心为跳。

城头残存守军十余人,蜷缩敌楼,目睹此景,无不震骇。

一人喃喃:“这不是迎军……这是迎魂。”另一人掷弓于地:“我家老母还在东巷,若王师真如传言仁厚,何须拒之门外?”当夜,众人悉解甲胄,归营藏械,无一人再登女墙值守。

与此同时,张大脚率义军屯于东野,原欲待命攻城。

翌日凌晨巡视,却见奇景:数十农夫正挥锄平道,老农牵牛犁田般碾压坑洼土路。

一少年扛石前行,汗流浃背犹笑言:“此路通辛公,不能再坑。”

张大脚立于道旁,久久不语。

忽挥手令部众卸下辎重:“搬石铺路,助民修道,但不得受一饭一钱。”有士卒不解,他冷笑:“你我为何而战?若踩着百姓脊梁进城,纵胜亦辱!”

话音未落,林间闪出数名衣甲残破之人,佩刀带伤,显是金军旧卒。

为首者迟疑上前:“将军……我们……未曾抵抗,也未杀戮,可容我等观望?”

张大脚仰天大笑,解囊取酒相邀:“你不战,我便不杀;你归,我便带路。”言罢痛饮一口,递予对方。

那卒双手颤抖接酒,泪如雨下,终率十余人跪地投营,愿为向导。

消息未传,气势已变。

黎明前最深的黑暗里,辛弃疾立于高坡,遥望陈州南门。

城上那盏孤灯,依旧摇曳未熄,与城中万千灯火遥相呼应,宛如星河倒灌人间。

他未下令,亦无号角。

全军悄然束甲缄刃,唯每人手持一方红布,上书一个朱红大字——归。

千人缓行,足音轻如落叶。

麦浪翻滚处,红布随风轻扬,像一片沉默燃烧的晚霞,朝着那扇尚未开启的城门,静静推进。

而南门之内,灯火未熄,人心已动。

(续)

黎明未至,天穹如墨,唯东方一线微光隐现,似刀锋划破沉夜。

辛弃疾立于高坡之上,风拂铁甲,却不令其动。

他凝望着陈州南门——那扇曾紧闭经年、森然拒外的城门,此刻竟在万千灯火映照下,透出一丝温软的裂痕。

城中灯河未熄,蜿蜒如血脉贯穿街巷,自各家门户流淌而出,汇成一片静默却炽烈的光海。

那不是迎接王者的火炬,亦非犒军宴兵的华彩,而是百姓以心为薪、以愿为焰,燃起的一条归途。

辛弃疾眸光深邃,仿佛穿透了千家灯火,看见了每一盏灯后颤抖的手、低语的唇、含泪的眼。

“原来,民心非召可得,唯诚能感。”他轻声道,声音几不可闻,却如钟鸣落谷,在心底久久回荡。

他未下令攻城,亦不鸣鼓催兵。

只一挥手,传令全军:“束甲缄刃,去旌偃旗,人持红布,字曰‘归’。”

千名将士默默解下佩刀,收起战旗,每人从怀中取出一方朱砂写就的红布,上书一个遒劲大字——归。

布幅不大,却如血滴坠纸,灼目惊魂。

他们列阵缓行,足音轻若麦穗触地,踏着晨露浸润的土路,朝着那扇即将开启的城门,步步而近。

风起,红布翻飞,宛如晚霞坠入人间,又似无数游子魂魄归来,无声呼喊着故土之名。

及至南门百步,忽闻“吱呀”一声,朽木般的老门竟自行启开一道窄缝。

一人白发苍然,身着褪色青袍,拄杖而出,身后数十老吏皆素服捧印,伏地不起。

为首者正是徐文昭,陈州旧吏,隐忍金政二十余载,今夜焚香祷天,率众迎王师。

“非降也,乃归统!”徐文昭声颤而清,“陈州五万口,非待将军以兵,实待辛公如归家常!此城非失,只是久别;此民非叛,唯惧不得归耳!”

辛弃疾疾步上前,双手扶起老人,力沉而情切。

“诸公受苦久矣。”他环视众人,目光扫过每一张枯槁却坚毅的脸,“今日不以战胜者入,但以游子还乡之心归。”

言罢,竟不趋府衙,不点将台,反转身北望西郊乱葬岗——那里荒草萋萋,白骨零散,多是抗金义士与流离饿殍的无主之坟。

“备碑!”他下令。

不多时,石匠携粗碑而至。

辛弃疾亲执刻刀,蘸墨挥毫,于碑首镌下八字:宋民无名者之墓。

笔力沉雄,字字如钉入石髓。

他又命人取来阵亡将士名录,一一诵读,声贯四野。

百姓闻讯纷纷赶来,围跪碑前,哭声渐起,终成恸浪。

一老农携孙立于人群之外,忽扑通跪倒,抱孙儿高举:“此儿生于北地,从未南渡,我为其取名‘望南’,日日教他指江而拜!今见辛公,如见家门!”

范如玉策马而至,见童子单衣薄裳,寒风中瑟缩,当即解下身上狐裘披风,覆于其身,俯身轻语:“从此不再‘望南’,已在归途。”

童子仰面,泪光盈睫,却笑了。

当夜,全城灯火不熄。

家家门前设香案,供米酒、野艾、旧衣、断剑,祭奠亡亲,遥招魂魄。

有妇人焚夫遗甲,喃喃:“君若在天有知,今夕王师已至,故乡重光。”哭声随风四散,竟使星月黯然。

远在城东林丘之上,陆子昭独立观星。

紫微垣中,将星熠熠,连芒直指豫兖之地。

他仰首良久,忽叹:“气运已动,开封之门……松矣。”

而此时,辛弃疾独坐残城鼓楼,窗外万家灯火,如星落人间。

他提笔欲书,终未落墨,只对身旁亲兵低语一句:

“明日,让孩子们上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