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232章 春风不渡断鸿声

醉剑江湖 第232章 春风不渡断鸿声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雪霁三日,临安宫阙仍无一诏下。

天光清冷,寒气凝霜。

辛弃疾立于舟首,青衫落雪,目光如刃,直指湖州城门。

身后范如玉静坐舱中,手中绣绷未歇,银针穿引之间,山川走势悄然成形。

湖面冰痕交错,渔火早熄,唯余断鸿书院方向,隐隐传来诵书声——那是官学弟子晨读《孝经》的齐吟,规整却死板,像被冻住的流水,不带一丝生气。

“夫君,”范如玉掀帘而出,声音轻如絮语,“城中童谣已传三日,‘野艾生,火不熄’,连市井小儿都唱得滚瓜烂熟。可书院山长竟敢闭门拒讲,怕是有人授意。”

辛弃疾微微颔首,眸底波澜不起,却有锋芒暗涌。

“禁我口,难禁民心;封我书,封不住风。”他低声道,“他们以为一道文牒便可扑灭星火?殊不知,风起于微末,燎原之势,岂是区区转运司能挡?”

话音未落,船已靠岸。

老吴收篙停橹,低声禀报:“小的方才打探清楚,山长确接了转运司密令,凡提《辛公十二讲》者,视同谤讪朝政,学子不得听、不得录、不得传。”

辛弃疾闻言,非但不怒,唇角反而浮起一丝冷笑。

他转身对随行童蒙教习阿言道:“取纸笔来。”

阿言急忙捧出笔墨。

辛弃疾提笔疾书,字字如刀刻石:“民为根,兵为枝,粮为脉,信为魂。”写罢,交予阿言:“你带城中孩童去河滩堆雪人,每人执一旗,依此八字分列四方,远望如阵。”

阿言眼睛一亮,领命而去。

不到半日,湖州城外河滩上,百余名童子嬉闹堆雪,雪人林立,高矮不一,却皆手持纸旗,迎风招展。

东面书“民为根”,西面书“兵为枝”,南列“粮为脉”,北布“信为魂”,中央更有一巨雪人,顶戴竹笠,身披蓑衣,俨然辛弃疾昔日巡农之貌。

百姓闻讯蜂拥而至,围立场外,啧啧称奇。

“这是什么阵法?”有人问。

“听说叫‘雪兵阵’!”一老农抚须而笑,“辛公不用一刀一枪,只用雪和纸,就把民心摆成了军阵!”

消息如风,顷刻传遍全城。

茶肆酒楼皆议论纷纷:“辛公讲不得堂上,便教童子讲于野;禁他书院,他反在天地间开讲!”

“这哪是堆雪?这是布兵!你看那方位,左虚右实,前疏后密,分明是《孙子》中的‘势篇’格局!”

夜幕垂落,寒星点点。

范如玉悄然遣出心腹女仆,携一布囊出入城中三十六户织坊。

每户只换几缕丝线,留下一方绣样。

无人留意,只道是寻常妇人间的针黹往来。

唯有老绣娘陈氏,灯下细看那幅《山河图》,指尖抚过黄河故道,忽觉心头一震——此图表面绣的是云纹水浪,实则针脚错落,暗藏寿春至颍州八百里水路走向;燕云十六州之地,以金线密绣,针脚重叠处,竟似伏兵层层!

她一夜未眠,次日清晨,召集全家老少:“剪红布,裁方旗,每家缝十面,天黑前插到城郊田埂去,按图所示,不得错乱。”

百余面赤旗,悄然立于冻土之上,远望如连营列戍,绵延十余里。

老吴驾舟夜巡,见旗即记其位,归后绘图呈报。

辛弃疾览图不语,良久方叹:“夫人以针代剑,织就无形之阵。此非兵籍所录,却是民心所聚——将来北伐,此即‘民间耳目营’雏形也。”

第三日清晨,辛弃疾改赴城南“松涛茶肆”开讲。

此地本是贩夫走卒歇脚之所,粗瓷大碗,烟熏火燎。

然今日人潮汹涌,座无虚席,连屋檐下都站满了人。

阿言率百童列于阶前,手执纸旗,肃然而立。

辛弃疾端坐案后,不发一言,只取竹笛一支,吹起《折杨柳》调。

曲声悠扬,带着几分离愁别绪,众人皆以为将述边关征人之苦。

谁知曲罢,他忽问:“此曲何声?”

众答:“离别之音。”

辛弃疾摇头,目光扫过全场:“此乃春风过野,草木自生之声。风未至时,草伏如死;风一起,根动芽发——你们说,我能被禁讲,民心就能被禁吗?”

人群寂静,唯有风穿帘响。

忽然,窗外童声齐起,清澈如泉:

“夫执戈,妻执梭,

一针一线锁山河!

男燃艾,女缝旗,

寸土不让旧疆圻!”

歌声由弱渐强,百童合唱,声浪如潮,拍击人心。

书院墙内,原本闭门读书的学子们纷纷奔至窗边,扒着墙头张望,有人眼眶泛红,有人握拳低吼。

就在此时,街角人影一闪。

一人青袍素冠,神色复杂,立于人群之后,默默凝望台上那个吹笛讲民志的身影。

正是府学博士程子修。

他手中紧攥一封未拆的公文,额上沁汗,唇色发白。

身后不远处,说书人沈十二正调试铜锣,怀中话本封面隐约可见四字——《雪夜围颍州》。

(续)

程子修立于人群之后,青袍被夜风掀起一角,手中那封未拆的公文如烙铁般灼手。

他原是奉转运司之命,前来监察民间讲学、稽查“悖逆之言”,可此刻,目光却被台上那支竹笛牢牢钉住——辛弃疾吹罢《折杨柳》,声未尽而意已远,仿佛不是曲调在响,而是大地深处传来某种苏醒的脉动。

沈十二登台,铜锣一响,惊破沉寂。

“话说那年冬夜,大雪封江,颍州城外三十里,秦猛率五百死士断后……”说书人声音低沉,字字如锤击鼓。

他并未刻意煽情,只以平实口吻道出那一战:粮尽矢绝,甲裂血凝,秦猛身中十七创,犹持断刀立于桥头,直至积雪掩其膝、覆其肩、没其首,终成一座不倒的冰雕。

台下一名老兵猛然站起,须发皆白,左袖空荡。

他颤巍巍捶胸三下,嚎啕如幼兽哀鸣:“将军!某还活着啊!”

众人侧目,泪光点点。

忽有一少年腾身跃上土台,撕开粗布外衣,蘸墨疾书四字——“愿随辛公”,高举过顶,声震屋瓦:“若家国需人赴死,我第一个去!”

那一刻,程子修只觉心头巨震,如遭雷击。

他想起三日前,在府衙灯下读到《辛公十二讲》抄本时的不屑与警惕;想起自己曾亲笔将“辛某妄议军政”列入《禁讲名录》;更想起昨夜小儿诵童谣于庭前,妻子轻语:“这词句虽粗,却教孩子知道了谁守过河山。”

此刻,百姓眼中的光,孩童手中的旗,老兵的哭声,少年的热血——皆非蛊惑,而是久旱之后第一道春雷,唤醒了深埋于血脉里的忠烈记忆。

他默默转身,踏着碎雪归家。

烛火摇曳中,取出那份盖有朱印的《禁讲名录》,凝视良久,终提朱笔,缓缓划去“辛弃疾”三字。

笔锋沉稳,不留迟疑,又批八字于旁:“此非惑众,乃醒世之钟。”

墨迹未干,窗外忽有微光浮动。

辛弃疾独登书院藏书楼,凭栏望远。

天上星河垂野,地下却见异象——城外三十六处村落,火光次第亮起,或明或暗,或孤或连,竟如星辰列宿,与范如玉所绣《山河图》上针脚方位分毫不差!

范如玉不知何时立于身后,素手轻挽披风,低声道:“三十六村,皆以‘补衣’为由,织坊暗藏火油布于夹层。一炬可燃十里芦苇荡,足阻千军半日。”

辛弃疾抚剑而立,目光穿破寒夜。

“火种不需令旗,”他喃喃道,“只待春风一唤。”

话音方落,江风骤急,卷起檐角残雪。

忽闻马蹄破冰而来,一人披霜带露,翻身下马,正是江州义士李铁头。

他单膝跪地,声如洪钟:“报——金军残部欲自海道袭明州!然沿海渔村,已自发燃艾三日,烟柱冲天,百里可见!”

四野寂静,唯余风啸。

辛弃疾仰望星空,眸中星火交映。

他未发一令,未召一兵,唇边却浮起一丝深远笑意,似已听见潮声涌动,战鼓将起。

而此时,临安宫阙依旧无声。

但江南大地,已有无数双眼睛,在黑夜中睁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