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228章 雪夜围颍州

醉剑江湖 第228章 雪夜围颍州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十日无粮,颍州城内早已断炊。

起初尚有马骨可啃、皮甲可煮,到得第七日,连屋梁上的干茅也被拆下烧尽。

金军士卒蜷缩在断墙残垣之间,眼窝深陷,面色青灰,握刀的手颤抖不止。

马嘶渐绝,人声亦稀,唯有寒风穿巷,卷起焦黑的纸灰与碎布条,在空荡的街市上打旋。

城外宋军却不急攻。

辛弃疾坐镇中军大帐,火光映照着他冷峻的脸。

他手中执笔,在一张黄麻纸上缓缓写下:“敌饥则躁,躁则谋乱;弃城南奔,势在必行。”写罢,掷笔于案,唤来李铁头。

“传令各营:明日起,佯攻北门,擂鼓三日,烟尘蔽天。主力尽数隐于东南官道两侧林谷,伏兵设弩、陷坑、绊索,不得轻动。”

李铁头抱拳领命,正欲退下,却被辛弃疾叫住。

“再遣细作沿路埋锅造饭,夜煮粟粥,只闻其香,不见其人。柴火要湿,烟气浓些——让饿狼闻着味儿,却寻不着食。”

他又低声补了一句:“此非诱敌之计,乃诛心之法。腹中无粮者,最怕鼻端有香。”

李铁头重重点头,转身出帐,身影没入风雪之中。

与此同时,范如玉已率妇孺老弱在后方调度民夫。

她披着素色狐裘,立于炭堆之前,眉目沉静如古井无波。

陈大石之弟站在高台之上,依她所嘱,高声呼告:

“辛公需炭五百担,以御将士严寒!每担赏米一升,当场兑付!”

话音未落,人群骚动。

有人迟疑:“当真?”

立刻便有老兵挤上前:“我亲眼见前日寿春百姓领了米,一粒不少!”又有人喊:“舒城被焚那夜,是谁救我们出火海?是辛公的人!如今他要炭,咱们岂能袖手?”

霎时间,推车的、挑担的、牵驴拉牛的百姓从四面八方涌来。

炭车络绎不绝,排成长龙,蜿蜒北上,竟似一条黑蛇游向战线深处。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颤巍巍地拉着一辆独轮车,车上两担炭块乌亮沉重。

她身边是个七八岁的幼童,冻得嘴唇发紫,却一声不吭。

到了账前,老妇解下腰间木牌,声音沙哑:“我家三口死于舒城大火,儿子临终前说……‘若有一日能还击金狗,替我燃一炉火’。”

她说完,将炭卸下,只求登记名字,不要米粮。

范如玉亲自上前扶她起身,低声道:“您这炭,不止暖身,更暖千军之心。”

风雪愈烈,夜幕垂落。

颍州城头,金军主将完颜突合察登上谯楼,望见南方官道隐约飘起炊烟,鼻端仿佛真嗅到一丝粟米香气,心头猛地一震。

他猛拍栏杆,怒喝:“谁准生火?!”

左右皆默然。

副将低声禀报:“将士已三日未进食,昨夜有人割死马之肉生啖……再不突围,恐自相残杀。”

完颜突合察咬牙良久,终于下令:“整军,弃城南撤!走东南小道,避其主力。”

鼓角悄鸣,城门夜开。

数千饥疲之师悄然出城,踏雪而行。

队伍杂乱,步履蹒跚,人人裹着破毡,背负空囊,眼神呆滞如梦游。

行至中途,忽觉风中传来阵阵粥香,温润扑鼻,勾魂摄魄。

有士卒抽动鼻翼,喃喃:“哪来的饭味?”

一人忍不住离队,循味而去,见路边破屋内灶火微红,锅中热粥翻滚,无人看守。

他扑上前去,刚捧起陶碗,一支羽箭破窗而入,贯穿咽喉。

号角骤起!

四野伏兵齐出,火把冲天而亮,箭雨倾泻如暴雨击林。

金军阵脚大乱,尚未列阵,已被杀得七零八落。

完颜突合察狂吼:“回城!回颍州!”

待残部拼死奔回城下,抬头一看,魂飞魄散——

城头之上,赫然矗立一面大旗,黑底赤边,上书两个血字:“归正”。

旗下人影绰约,刀光闪动,正是李铁头率百名死士趁虚夜攀云梯,夺门换旗!

风雪漫天,火光映照城垣。

辛弃疾独立高坡,望着溃逃之敌陷入重围,眸光如刃,却不带丝毫喜色。

他知道,真正的代价,才刚刚开始浮现。

而在那通往舒城的旧桥尽头,一道魁梧身影默默整束铠甲,身后一营将士皆披重甲,手持断刃——他们曾是降卒,今日却是护国之前锋。

风雪中,那人仰首望天,低声自语:“该我们了。”(续)

风雪如刀,割面不休。

颍州东南三里外的旧桥横卧于冰河之上,桥板残损,木骨外露,宛如一头垂死的巨兽匍匐在苍茫雪野之间。

秦猛立于桥头,身后百名归正营将士列阵而立,人人甲胄破裂,刀口卷刃,却无一人后退。

他知此地即为死所。

方才伏击之后,金军残部如惊弓之鸟,仓皇南窜,辛弃疾令主力追击,唯留归正营断后。

众人皆知,这是一道送命的军令——非不信其忠,而是世人从未真正接纳这群曾披金甲、今效宋旌的“降卒”。

唯有以血洗名,方能立身于国阵之前。

秦猛却不怨。

他抚过胸前那枚早已锈蚀的金军虎符,冷笑一声:“昔日我为生路而降,今为信义而死,值了。”

箭雨自南而来,破空之声尖利如鬼啸。

第一波骑兵撞上绊索,马嘶人翻,滚入沟壑;第二波强冲桥面,却被弩阵钉杀于半途。

归正营仅存三十七人,却硬生生将敌势拦下两刻。

秦猛亲执大斧,连斩三人,臂上中矢犹不知痛,只觉热血滚烫,烧尽多年屈辱。

至第七矢贯入左肩,他终于踉跄跪倒。

金军见状鼓噪而进,以为胜券在握。

可就在此时,秦猛竟以右臂夹住断矛,撑地而起,左手拔出腰间短刀,咬牙将箭杆自肩头剜出,血洒长桥,染红积雪。

他一步步挪至桥心,背倚朽栏,高举残刀,声若洪钟:

“我非叛将,乃归正之人!今日以血还信,尔等敢踏此桥一步?”

风雪骤静。

那一声怒喝仿佛撕裂寒穹,震得敌骑勒马不前。

火光映照下,只见他孤身独立,断臂垂血,战袍碎裂如旗,身形摇摇欲坠,却似山岳难移。

金军主将望着桥头那抹猩红身影,终是挥手:“绕道!速撤!”

待辛弃疾率轻骑驰至,桥上已无完尸。

残旗斜插,刀折矛折,三十多具躯体横陈雪中,层层叠叠,护着中央那最后一人。

秦猛仰面倒在桥心,面色灰白,唇角含笑。

右手紧攥一束野艾,枝叶尚青,根须带土——那是北地荒城常见的草,春来先绿废墟,百姓谓之“魂引”。

据说阵亡将士之灵,循此气味归乡。

辛弃疾下马,膝陷深雪,双手扶起秦猛头颅。

触手冰凉,气息早绝,唯眼神清明,似仍有千言未诉。

“你从来不是降者。”辛弃疾低语,“你是归来者。”

话音落处,风忽止,雪渐稀。

远处传来号角,捷报已随快马奔向临安。

七日后,紫宸殿上,孝宗展阅战报,久久无言。

终提御笔,在黄绫上挥就四字:“还我河山”,命八百里加急送往颍州前线。

当使者策马入城,正值清晨。

百姓正于街巷扫雪焚艾,青烟袅袅升腾,缭绕城堞。

每一缕烟,皆为亡魂指路;每一捧灰,俱是民心所寄。

辛弃疾立于城楼,接过圣旨与御书。

他展开那幅墨迹淋漓的绢帛,任寒风吹拂其上,声音轻如耳语:

“非我胜,乃民心不灭。”

忽有探马飞驰而至,滚鞍下马,喘息奏报:“金廷遣使南来,求割淮北,以换停战……然使臣私语:‘汴梁城内,野艾已生满废墟,无人耕,无人除,春来自发,遍地皆绿。’”

辛弃疾闻言默然良久,望向北方。

风雪虽歇,天光未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