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208章 舌底生春雷

醉剑江湖 第208章 舌底生春雷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晨雾未散时,问心堂前的青石板已被踏得发响。

程子修站在朱漆台阶上,望着堂下百余名儒生——他们或抱臂冷笑,或翻着《禁讲令》副本,墨字严禁妄议北伐在晨露里泛着冷光。

他喉结动了动,昨日江堤上撕禁令的勇气突然有些发虚。

直到看见那袭青衫穿过月洞门,衣袂带起的风掀动了他鬓边白发。

辛公。程子修深揖及地,袖中还藏着昨夜重抄的《论语》——他原想引经据典劝辛弃疾收敛锋芒,此刻却觉那卷书在掌心烫得慌。

辛弃疾抬眼扫过满堂冷脸,嘴角微勾。

他转身对随侍的阿言道:去取三株草来。阿言应了,小跑着去后院,不多时捧回个粗陶碗,碗里枯的、萎的、青的三株草上还沾着泥。

此为金人治下北地。他指尖点过枯草,叶尖蜷曲如被抽干的血,十年前我过燕山,见百姓剥树皮充饥,树皮剥尽了,便啃土。堂下有儒生嗤笑,他恍若未闻,又抚过萎草:这是南迁流民,根被拔起,叶儿虽绿,根须却在泥里烂——前日我去江湾,有老妇抱着孙儿哭,说宁死不愿再向南,再南,连坟头都要漂在水上

最后他按住那株青嫩的草,草叶上的晨露落进他掌心:此为江南根基。他抬眼看向最前排的白须老儒,老丈可知,这草若根不北伸,只在方寸之地盘桓?老儒一怔,张了张嘴没出声。

布衣议政,僭越也!东首突然站起个穿皂色襕衫的年轻人,手中《禁讲令》抖得哗哗响,我朝以儒立国,岂容武夫...

阿言,带孩子们进来。辛弃疾打断他,声音不高,却像块石头砸进静潭。

堂门吱呀推开,十个扎着羊角辫的孩童鱼贯而入。

阿言蹲下身替最小的孩子理了理歪掉的布带,转头对辛弃疾点头。

孩子们排成两列,清清脆脆的童声便撞进了晨雾里:民为根,不可残。

兵为枝,风来断。

财为土,贪则烂。

地为基,失则陷——

根在北,叶在南,不归不宁!最左边的扎红头绳的小女娃突然拔高声音,尾音带着点奶气的颤,像只刚学叫的雏雀。

满堂寂然。

程子修的手无意识地抠住案角,指节发白。

他看见方才发难的皂衫青年攥紧了《禁讲令》,指背青筋直跳;白须老儒扶着拐杖的手在抖,眼里有雾蒙蒙的光;连廊下看热闹的杂役都停了扫帚,张着嘴发怔。

那一日,儒冠如雪,却挡不住一句童言——根若不归,叶死何冤?

竹板声突然炸响。

沈十二不知何时立在东廊下,青衫下摆沾着晨露,三弦抱在怀里。

盲童的手指在弦上一勾,乐声便像活了似的窜上屋檐:辛公说北地是枯草,流民是萎草,江南是青草——可草儿要活,哪能只守着半亩方塘?

人群开始骚动。

不知谁喊了句我儿在蔡州,根早断了!,接着是个老妇的哭腔:我家大郎被金人抓去修城墙,三年没信儿...几个乡民挤开看热闹的杂役,扶着问心堂的朱漆柱子直喘气:我们听说辛大人讲北伐,走了三十里夜路来听!

皂衫青年涨红了脸冲下台阶:你们...你们这是扰乱学宫!话音未落,便被两个挑着菜担的汉子拦住。

卖菜的汉子把菜筐往地上一墩:我们交了税粮,便是学宫的主家!

你要赶我们,先去问县太爷收不收我家的米!

程子修闭了闭眼。

案头那卷《禁讲令》还摊着,墨迹在晨雾里洇开,像团化不开的墨渍。

他忽然想起昨日江堤上的篝火,想起老卒磨箭簇时的光,想起绣娘绣战旗时穿针的手——原来圣贤书里的民为贵,从来不是写在纸页上的,是长在百姓喉咙里的。

撕了吧。他听见自己的声音,哑得像破了的埙。

皂衫青年猛地转头:程博士!

程子修没看他,伸手抓起案上的《禁讲令》,指尖发颤。

第一张纸裂开时,脆响惊得梁上的麻雀扑棱棱乱飞。

第二张、第三张...碎纸片纷纷扬扬落进案下的铜盆,像场小雪。

他望着满地碎纸,忽然笑了:道若不行,读经何用?

后院的木香飘进堂来。

范如玉放下手里的绣绷,指尖还沾着金线。

面前的暗纹账册摊开着,的绣纹从两浙东路一路点到婺州、衢州,每个标记旁都有小字批注:绣娘愿捐三日工钱染坊主愿赊十匹青绢。

她拈起案头的金丝,在新绣的战袍领口添了势为风三字,针脚细得像游丝。

阿言。她唤了声,正趴在窗台上看蚂蚁的阿言立刻蹦过来,发顶的小辫晃得像雀儿尾巴。

明日清明,把这袍子藏在鸢尾风筝里。范如玉将绣好的衣领折成小方块,塞进阿言的布囊,线脚里有《北伐策》的要义,你带孩子们去江边放鸢,要让百姓看得见,抄得着。

阿言用力点头,眼睛亮得像星子:夫人放心,我昨夜和小虎他们裁了百张彩纸,还在风筝骨头上刻了字!他掏出半块烤饼咬了口,饼屑落进布囊,对了,王婶说她女儿能背下敌惧我民心如野火,要绣在围裙上呢!

范如玉笑着替他擦了擦嘴角的饼屑。

窗外传来问心堂方向的喧闹,隐约有童声和着三弦飘过来。

她望着案头辛弃疾未写完的《御金总论》,墨迹在阳光下泛着暖光,忽然想起他昨日在江边说的家已在路上——原来这不只是屋檐下的热汤,是千万人喉咙里的声音,是风筝线上牵的希望。

夜阑时刻时,辛弃疾坐在驿馆的竹榻上。

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面起伏的旗。

金手指开启的刹那,星火图里的光流突然暴涨——两浙东路的地图上,原本稀疏的光点连成了片,每一点都裹着童声:民为根...根在北...

他闭目屏息,那些声音便像潮水般涌进脑海。

有扎红头绳的女娃,有咬着饼屑的阿言,有卖菜汉子的小儿子,还有江湾老妇的孙儿...稚嫩却清晰,像无数把小锤子敲在他心上。

原来,道可成风。他睁开眼,窗外的月光正落在案头。

不知谁家的童子在睡梦里呢喃:根在北,叶在南,不归不宁...檐下的铜铃被夜风吹得轻响,仿佛在应和。

范如玉推开房门时,辛弃疾正对着月光发呆。

她手里捧着个蓝布包裹,布角沾着绣线:明日我去杭州织坊,续订些金线。

这么急?辛弃疾起身替她理了理鬓发。

范如玉笑了笑,指尖抚过包裹:红庐的绣娘说,新到的苏绣丝线最是匀净。她顿了顿,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里,只是...昨日林管家说,杭州的坊主最近总推说官府限采

辛弃疾的手在她发间顿住。

窗外的铜铃又响了,这一回,声音里多了丝不易察觉的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