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193章 风起在茶冷时

醉剑江湖 第193章 风起在茶冷时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望江台的石阶被夜露浸得发滑,探马滚鞍下马时,甲胄上的铜铃撞出一串碎响。

他单膝跪在青石板上,右手攥着的军报还带着体温,指节因用力发白,腕间一道新添的刀伤正渗血,血珠顺着腕骨滴在石缝里,像落进了墨砚。

“大人!”他喉间像塞着烧红的炭,“金军前锋破庐州外堡,屠三屯——”说到“屠”字时,声音突然哽住,像是被人掐住了脖子。

他猛吸一口气,军报上的字迹在眼前模糊成一片:“百姓北徙千人,老弱坠河者……”话没说完,眼泪先砸在军报上,洇开一团墨迹。

辛弃疾的手按在剑柄上。

剑鞘里的寒铁嗡鸣,像头醒了的兽。

他垂眸看向探马,见那士兵的甲叶间还沾着草屑,靴底的泥色泛青——是庐州南边的河泥,混着血锈味。

野艾的香气从林子里涌过来,裹着远处若有若无的焦糊味,刺得他鼻腔发酸。

“退下。”他的声音很轻,轻得像片落在剑脊上的雪。

探马伏地叩首,退下时带翻了石阶边的瓦罐,罐里的野艾茎秆滚了一地,每一根都朝着北方倾斜。

望江台的风突然大了。

辛弃疾闭目倚着栏杆,眼前浮起“星火图”的光团。

那些原本像萤火虫般明灭的光点,此刻在庐州方向聚成一片暗红,像被血浸过的蜂窝。

他的“心镜双生”忽然运转——左首映出个执剑的影子,是他自己,剑穗上还沾着二十岁在山东起义时的血:“庐州危!三千百姓在屠刀下,当提兵直入,救民于水火!”右首却浮起孝宗的影子,龙袍上的金线在虚空中灼目,手里捏着道未发的诏书:“若再擅动,恐成自立之实……”

两重影子在脑内交锋。

剑鸣声里,他听见祖父辛赞临终前的话:“你看这汴梁城,城墙是砖垒的,人心是血垒的。”又想起前日在归心祠敲鼓的老丈,他儿子的尸骨还埋在符离——那些被史书轻描淡写的“败绩”,原是用百姓的血写就的。

“兵可不动,心不可不救。”他睁眼时,星子落了满肩。

转身下台阶时,靴底碾过一根野艾茎,苦涩的汁液渗进鞋底,像谁在他心尖扎了根针。

书房里,范如玉正弯腰拨弄炭盆。

她今日穿了件月白衫子,袖口沾着点茶渍——是方才煮茶时溅的。

听见脚步声,她头也不回:“茶快好了。”

辛弃疾站在门口,看她的背影。

十年前洪州大牢里,她也是这样的背影,抱着药罐撞开牢门,药香混着血腥气,她说“药凉了可以再熬,人心凉了,就真没救了”。

此刻炭盆里的火映着她的侧影,鬓角添了几缕白发,却比当年更稳,稳得像寒潭底的老槐。

“取《归正录》。”他说,“再拿野艾束。”

范如玉转身,手里端着陶壶。

壶是寒潭别院的旧物,壶身有道裂纹,是那年他被弹劾时摔的,后来她用金漆补成了野艾的纹路。

“先喝茶。”她将茶盏推到他面前,茶汤翻涌着,浮起层细密的泡沫,“此茶曾冷,今再沸。君若出,非为兵权,乃为那千人北徙之哭声。”

茶雾模糊了他的眼。

他伸手抚过壶身的金漆纹路,想起《归正录》里记的张三,庐州人,母在江陵织坊;记的王二,父埋在宿州城墙下,临终前说“等南朝来,给我立块碑”。

“若我不出,民谓我惧;若我出,君谓我逆——何解?”

范如玉指了指窗外。

归心祠的旗杆上,“还我河山”的旗子正猎猎作响。

“你未问旗,只问心。今亦如是。”她说,“当年在大牢里,你问我‘值吗’,我答‘值’。今日你问我‘惧吗’,我仍答‘值’。”

更鼓敲过三更时,张承恩带着小德子上了归朝的马车。

车厢里放着辛弃疾封的匣子,匣底压着束野艾,叶尖还凝着夜露。

小德子缩在角落打盹,张承恩却望着车外的野艾林发呆——他想起昨夜在归心祠,辛弃疾对着还魂鼓跪了半宿,嘴里念的不是兵书,是《归正录》里的名字:“张三,母在江陵;王二,父埋宿州……”

“公公。”小德子突然惊醒,“方才那鼓响,像不像老家的招魂曲?”

张承恩没说话。

他摸了摸袖中的密折——原本要写“辛弃疾夜聚旧部,意图不轨”,此刻却被他揉成了团。

车过寒潭桥时,他掀开车帘,见归心祠的灯还亮着,像颗落在野艾海里的星。

临安宫城的偏殿里,烛火跳了三跳。

孝宗将茶盏重重搁在案上,茶沫溅在江西安抚使的密报上:“辛旧部已集三千,粮草暗运……”“张承恩!”他提高声音,“那辛弃疾,当真无异动?”

张承恩跪在青砖上,额角沁着汗。

他想起寒潭别院的夜,辛弃疾推来的匣子,想起老丈敲鼓时说的“我儿子死在符离,这鼓替他敲”,想起妇人怀里的婴儿攥着拓本,口水滴在“茶冷”二字上。

“臣见一忠魂,非见一权臣。”他叩首,额头撞在砖上,“那匣中《忠魂录》《归正录》,请官家过目。”

孝宗掀开匣盖,野艾的香气先涌了出来。

他展开《归正录》,第一页写着“张三,庐州人,母在江陵织坊”,第二页“王二,庐州人,父埋宿州城墙下”……墨迹未干,像是刚写就的。

他的手指抚过“庐州人”三个字,突然顿住——这三个字,和当年他在龙椅上看的战报里“庐州失守”的“庐州”,是同一个地方。

归心祠的夜更深了。

钟九皋抱琴坐在鼓前,琴弦上还沾着野艾的汁。

他弹到《还魂引》的“孤雁北飞”段时,林外突然传来马蹄声。

七个穿旧甲的老兵滚下马,跪在野艾林前,甲叶上的“忠勇营”三个字被磨得发白:“钟乐正,我们听着《还魂引》长大的,愿随辛公救庐州百姓!”

钟九皋收琴拔剑,剑刃在地上划出个方阵。

“击鼓为号,一鼓进,二鼓退,三鼓——”他的声音突然哽住,“三鼓,接百姓回家。”

墙那边的辛弃疾闭目立着。

他的“星火图”里,庐州方向突然亮起一点微光,像有人举着松明在黑夜里晃了晃。

他听见心音传来:“南朝若来,我愿举火为号。”

“风未至,火已燃。”他低笑,笑声混着野艾的香气,飘向北方。

次日清晨,帅府的朱漆门“吱呀”一声开了。

辛弃疾穿着旧青衫立在阶上,身后跟着李铁头和二十骑轻装的士兵。

每人的马背上都绑着青布包袱,包袱里是《归正录》副本和野艾束。

“去庐州边境村落。”他说,“立棚施粥,见人就喊——”他顿了顿,声音突然哑了,“庐州人,回家了。”

马蹄声惊起一群野雀。

李铁头打马过野艾林时,一束野艾从包袱里掉出来,滚在路边。

风掀起他的衣摆,远处庐州方向的烽烟还未散,可风里已经飘起了野艾的香气,混着粥锅里的米香,朝着北方翻涌。

临安宫里,孝宗还在看《归正录》。

烛火映着他的脸,照见他眼角的细纹里凝着点水光。

案头的密报被风掀起一页,露出“辛旧部已集三千”的字样。

他伸手按住,目光又落回《归正录》上——最后一页写着“辛某谨记:兵可败,民不可弃”。

“传张承恩。”他轻声说,手指摩挲着“民不可弃”四个字,“明日早朝,带《归正录》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