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180章 城未破,心已归

醉剑江湖 第180章 城未破,心已归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第七日的黎明是被一声号角撕破天幕的。

辛弃疾立在望江台最高处,青布披风被江风掀得猎猎作响。

他望着东方鱼肚白里渐次亮起的星子,指节在腰间剑柄上轻轻叩了三下——这是归乡军总旗令。

六十四座营寨霎时腾起声浪,如滚雷从江面碾过:用兵之道,先审攻守......

《美芹十论》首章的诵声撞碎了汉水的晨雾。

范如玉捧着铜盆站在他身后,见他喉结动了动,眼底映着对岸城堞的轮廓。

三年前在建康写这策论时,墨汁溅在宣纸上的痕迹还在眼前,可此刻这些字句不再是案头的纸页,而是从六千儿郎喉咙里迸出的钢钉,要楔进襄阳城每块砖缝里。

大帅,范如玉将热手巾递过去,今日风大。她的指尖触到他手背,凉得惊人——自昨夜子时起,他便站在这里,望着襄阳方向的灯火由疏转密,像有人在暗中往那座死城里填活气。

诵声越传越远。

襄阳西巷的老茶棚里,王阿婆踮着脚爬上晒谷架,眯眼望见江对岸字帅旗翻卷如血。

她怀里的孙儿攥着半块冷炊饼,突然指着天空喊:阿婆看!

他们举的布帛上有我的名!

城东北的守军箭楼里,两个金兵缩在火盆边,耳中灌着江对岸的诵声。南朝人背的那书,我在伙房听老卒念过......年轻的伍长搓着冻红的手,说只要归正,田契、户籍、连老家祠堂的牌位都给立。他摸出怀里皱巴巴的绢册,我阿娘在黄州,前年中秋还托人带过桂花糖......

完颜合达的铁靴踏在谯楼青石板上,发出闷响。

他腰间的虎符撞着佩刀,丁零当啷的,倒像是在替江对岸的诵声打拍子。将军,亲兵小顺子抱着皮甲追上来,您昨夜没合眼,这甲......

闭嘴。完颜合达扯过皮甲往身上套,金属鳞片擦过锁骨旧伤,疼得他倒抽冷气。

这伤是十年前在山东老家抗蒙时留下的,那时他以为自己要为大金守疆土,可此刻望着城下攒动的人头——卖炊饼的张老汉、替人写状的李秀才、总在城门口给乞儿分馒头的孙娘子,哪个不是生在汉水边、长在宋土里?

若开城,能归否?

低语声从城墙垛口飘来。

完颜合达脚步一顿,见三个士卒缩在女墙后,其中一个正是前日要翻城跑的年轻卒子。

他按刀冲过去,靴跟在城砖上磕出火星:尔等忘忠义乎?

老兵突然跪了下来。

他脸上的刀疤在晨光里泛着青白,额头重重叩在城砖上:将军,小人母在江陵,三年未通音讯。

前日见南朝《归正录》里有小人名字,连阿母的生辰、老家院角那棵老杏树都记着......他抬起头时,眼角挂着血珠,小人不是贪生,是不想再为异国死——您看看这城,哪家没个南朝的根?

完颜合达的手在刀柄上松了又紧。

他望着老兵背后,守城的士卒们或低头摸绢册,或攥着半块从江里捞起的《归正录》残页,连最精锐的铁林军都有人红了眼眶。

晨雾漫上来,模糊了城楼下的青瓦白墙,却清晰了记忆里母亲的声音:合达啊,咱老家的土是暖的,攥一把能攥出稻花香。

他突然松开刀柄,甲叶在晨风中簌簌作响:去,把箭楼的弓收了。小顺子愣在原地,他又补了一句:此非叛,乃人心归土。

夜色再临的时候,徐文昭摸黑来到西门侧闸。

他是襄阳府三十年的老吏,熟得闭着眼都能数清每块闸板的榫头。

指尖触到第三块闸板时,他摸到了前日埋下的记号——半枚铜钱,是归乡军细作留的。

一声,闸板裂开条缝。

汉水支流的暗渠里涌出细密的水声,百余个裹着破棉袄的身影鱼贯而出。

最前头的是个抱着婴儿的妇人,她看见闸外的篝火时,腿一软跪在泥里,婴儿地哭出声,倒像是替她喊出了三年的闷在喉咙里的。

范如玉提着灯笼迎上来时,鬓角的银簪被夜露打湿了。

她接过妇人怀里的婴儿,触到那小身子裹着的旧襁褓——是用宋钱纹的布料缝的,针脚歪歪扭扭,倒比金缕更暖人。阿姊莫怕,她声音发颤,把怀里的热粥递过去,这里有米,有药,还有......

阿姨看!稚嫩的童音打断了她。

扎着双髻的小女孩举着一束野艾,草叶上还沾着晨露,阿母说,这是小禾姐姐给的,她说辛公会救我们。

范如玉的泪砸在野艾上,溅起细碎的清香。

她蹲下来,把小女孩冻红的手揣进自己袖中:阿姨替辛公谢你。野艾的茎秆擦过她手腕,像极了当年在济南老家,阿爹教她辨认草药时的触感——那时她便知,有些东西比刀枪更利,比如人心,比如归乡的念头。

次日正午的阳光晒得城砖发烫。

辛弃疾勒住青骓马时,正看见襄阳城门缓缓洞开。

完颜合达站在门洞里,身上的甲胄擦得锃亮,却没佩刀,只捧着个粗陶土坛。

他身后跟着残部,每个人的腰间都挂着从《归正录》上撕下的绢条,在风里飘得像一面面小旗。

吾不降于兵,不降于将。完颜合达的声音像敲在青铜上,唯降于江南万民之愿。

此土,交还故主。

辛弃疾翻身下马,靴底碾过江边的碎石。

他伸手去接土坛时,指腹触到坛身的粗粝——是襄阳城根的土,混着草屑和碎陶片,还带着正午的温度。此土,终归故人。他轻声说,喉间发紧,像有团火在烧。

百姓潮水般涌出来。

有白发老人捧着半块旧瓦当,说是祖上传下来的宋时物件;有妇人举着褪色的红盖头,说这是她嫁进襄阳那年,娘家从江南捎来的;最前头的小女孩又举着野艾,这次她的阿母跟在身后,眼睛肿得像两颗桃子:辛公,我们回家了。

跪在最前面的老茶棚王阿婆突然哭出了声,她的哭声像一颗投入江中的石子,激起千层浪。辛公救我!呼声此起彼伏,撞得城堞上的铜铃叮当乱响,惊飞了一群栖息的麻雀。

辛弃疾闭了闭眼。

金手指在脑中翻涌——那幅原本星星点点的星火图突然活了,荆湖七州的民心连成了江河,汉水、长江、湘江......条条大川奔流向南,卷着泥沙,裹着草木,带着千年未断的乡音,在他识海里掀起惊涛。

原来,山河有灵,只待人唤。他喃喃自语,睁眼时眼底有光在跃动。

天命归南,大宋中兴在即!

陆子昭的声音从观星台传来。

这位白发星象官仰着头,手中的浑天仪在阳光下泛着金芒:将星入紫微,主星明,客星暗,此乃百年未见之吉兆!

江风突然大了。

归正灯顺流而下,每盏灯上都写着归乡人的姓名,火光映着水面,像撒了一把星星。

范如玉站在他身侧,悄悄把那束野艾别在他披风上。

野艾的香气混着江风,漫过襄阳城,漫过汉水,漫向更南边的故土。

暮色降临时,襄阳城门依旧大敞着。

有挑着扁担的货郎从城里出来,担子里装着半筐新摘的菱角;有牵着毛驴的老汉,驴背上驮着个红漆木匣,说是要去江南寻亲;连守城的金兵都换了素衣,帮着百姓搬行李。

大帅,范如玉指着城门方向,今夜怕是要忙到子时。

辛弃疾望着城门口攒动的人影,把土坛轻轻放在江边的青石板上。

坛口的封泥被江风吹开,几缕细土飘出来,落在他脚边,像在替归乡的人引路。传令下去,他说,城门大开三日,百姓出入不设查验。

范如玉望着他被夕阳染成金色的侧脸,突然懂了——有些城,破在兵戈;有些城,破在人心。

而他们要守的,从来不是一座孤城,是万里山河里,每一寸念着归乡的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