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170章 火种烧穿铁衣冷

醉剑江湖 第170章 火种烧穿铁衣冷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临安垂拱殿的蟠龙柱在晨雾里泛着冷光,张承恩跪在丹墀下,竹筒压得腰间生疼。

他昨夜在驿馆里将拓片展了又卷,卷了又展,墨迹里那些歪扭的指模仿佛要从纸上爬出来——陈阿牛的断指印,卖菜阿婆的银镯压痕,还有林小川用炭笔描的“林”字,像把钝刀在他心口磨了整夜。

“张中使,你奉圣命去汉阳查探军情,”参知政事史浩的声音像浸了冰水,“怎么倒抱了块野碑回来?”

张承恩抬头,看见史浩鬓角的金步摇在晃动。

那是前日圣宴上,孝宗赏给主和派的“和议功章”。

他喉头一紧,想起汉阳城墙上飘着的白幡——不是丧幡,是百姓把孝布染成素白,写着“守土”二字挂在檐下。

“回大人,此碑非野碑,”他将竹筒举过头顶,“是汉阳三百七十二户百姓,用指血刻的‘万民誓碑’。”

殿中响起抽气声。

御史中丞王蔺拍了下玉板:“辛弃疾好大的胆子!聚众刻碑,分明是煽动民变!”

“民变?”张承恩突然笑了,笑得眼角发涩,“臣在汉阳见七十岁的老秀才蹲在炮架旁刻名字,他说‘当年靖康之变,我跟着爹从汴梁逃到武昌,如今孙子都能打酱油了,我不想再教他逃第三次’;见屠户把杀猪刀磨了整夜,刀背刻着‘杀金狗,祭我娘’;见个抱骨灰瓮的老农,把他爹的骨头埋在炮座下,说‘金狗的马蹄要是敢踩过来,就让我爹的骨头硌断他们的腿’——这是民变?这是民志!”

殿内死寂如霜。

孝宗放下茶盏,青瓷与龙案相击的脆响惊得檐角铜铃轻颤。

他接过张承恩呈来的拓片,指尖抚过“万民誓碑”四个大字——是辛弃疾的笔迹,笔锋里还凝着汉阳的风。

“百姓真愿战?”他突然开口,声音轻得像怕惊碎什么。

张承恩重重叩首,额头撞在砖地上“咚”的一声:“非愿战,是不愿再逃。”

孝宗的指节在拓片上收紧。

他想起二十年前在南京,亲眼见百姓挑着锅碗瓢盆南逃,婴儿的哭声能掀翻半条长江。

如今拓片上的名字歪歪扭扭,却比任何军报都烫人。

“史卿,”他转向史浩,“你说辛弃疾蛊惑民心——可朕倒觉得,是民心本就未死。”

史浩的金步摇晃得更快了,他张了张嘴,最终只说了句“陛下明鉴”,便退到廊下,袖中拳头攥得发白。

与此同时,千里外的汉阳城正浮在童声里。

西市学塾的青瓦顶上,积雪被晒得簌簌往下落。

周子昂扶了扶老花镜,望着阶下二十来个孩童——有卖豆腐的王二的儿子,有药铺孙娘子的小女儿,还有林小川举着根冻得通红的手指,正跟着念:“山河破,家亦破。父战死,子当继。”

“再念一遍!”周子昂拍了下戒尺,声音里却没半分严厉。

他望着孩子们冻得红扑扑的脸,想起二十年前在汴梁教书时,也是这样的童声念着《论语》,然后金人的马蹄就踏破了城门。

“一砖一石,皆我血;一呼一吸,皆我气!”

童声撞在青墙上,又弹到城门口。

范如玉正提着竹篮往城门走,竹篮里装着新刻的石碑拓本。

她听见这声音,脚步顿了顿,竹篮里的拓本窸窣作响。

“绿芜,”她转头对丫鬟说,“去请石匠来,把这《守城三字经》刻在城门内侧的石壁上。再让人传话,每户家长明日辰时带孩子来读——不识字的,就用手摸。”

绿芜应了声,刚要跑,却被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拦住。

那妇人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袄,怀里的小娃正啃着半块烤红薯。

“夫人,”她声音发颤,“我男人战死在颍州,今日想带娃来认‘守’字。”

范如玉蹲下身,用指尖在小娃手心里写了个“守”字。

小娃咯咯笑,伸手去抓她的发簪。

妇人望着城门方向,那里还留着前日炮轰的痕迹,却有株老梅树在残砖里抽出了新芽。

“夫人你瞧,”她轻声说,“这城不是石头砌的,是人心砌的。”

夜至三更,辛弃疾裹着件旧棉袍登上城墙。

北风卷着雪粒子往衣领里钻,他却觉不出冷——心口像揣了团火,越烧越旺。

“大帅?”守城的老兵举着火把照过来,见是他,忙要行礼。

辛弃疾摆了摆手,走到女墙边。

月光下,城墙根星星点点亮着灯火——是百姓在轮流值夜,有的在补军衣,有的在磨箭头,还有个小媳妇抱着个陶瓮,里面温着姜茶,见他过来,忙舀了一碗递上。

他接过茶盏,指尖触到陶瓮的温度,突然觉得耳畔嗡鸣。

不是风声,不是更声,是……心跳声?

一下,两下,三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密集。

他闭上眼睛,那些心跳声便如潮水般漫进识海——东头铁匠铺的老张,心跳得重,像在敲砧;南巷卖花的阿秀,心跳得轻,像在捻线;西市的周先生,心跳得稳,像在拨算盘;还有林小川,心跳得快,像小鼓在擂。

万千心跳汇作一股热流,在他识海里凝成一簇火苗。

那火不灼人,却亮得刺眼,照得他想起祖父临终前的话:“弃疾,咱们辛家的骨血里,得有团烧不熄的火。”

他猛地睁眼,月光下,整座城都泛着暖光。

原来所谓“心镜通明”,不是看透人心,是看懂人心——看懂这些不愿再逃的百姓,如何把血肉熬成了城墙。

他转身往帅府跑,靴底踩碎积雪的声音惊飞了几只寒鸦。

案头的烛火被风掀得乱晃,他抓起狼毫,墨汁溅在宣纸上:“兵可败,城可破,唯民志不可夺。请于江北诸州设‘守土学堂’,教童子以家国之义,使抗金非止于战,而始于心。”

笔锋一顿,烛花“啪”地炸开,火星子溅在纸角,将“心”字的最后一捺烧出个小豁口。

辛弃疾望着那豁口,突然笑了——这字不完美,却像极了汉阳的百姓,带着伤疤,却仍在燃烧。

同一夜,金营的牛皮帐外飘着细雪。

完颜突合攥着半页纸,纸角还沾着血——是他刚斩的传谣卒的血。

纸上歪歪扭扭写着:“山河破,家亦破。父战死,子当继……”

“大人,”亲卫掀开帐帘,“那卒子临死前喊,他娘在河南,他不想再当‘打南人的北人’。”

完颜突合的手一抖,纸页飘落在地。

他想起昨日巡营,听见两个小兵在嘀咕:“听说南人守城,是为守‘家’?”“我娘在中都,我家的院子里还种着枣树呢……”

帐外突然起了风,吹得牛皮帐呼呼作响。

完颜突合觉得后颈发凉,仿佛有无数声音在耳边绕:“一砖一石,皆我血……”“一呼一吸,皆我气……”

他猛地抽出腰间短斧,砍在案几上。

松木碎屑飞溅,却砍不断那些声音。

“去!”他对亲卫吼道,“轮班守帐!不许合眼!”

亲卫退下后,他盯着案几上的短斧,突然想起二十年前,他跟着父亲攻汴梁时,看见个南人老妇抱着块破瓦不肯走,说那是她丈夫砌的墙。

当时他觉得可笑,如今却觉得那老妇的眼睛,和汉阳百姓的眼睛,像极了。

此时,临安城外的茶棚里,老周正拍着醒木:“列位看官,且听我唱段《汉阳碑》——三百七十二户名,刻的不是姓与名,是祖田坟土不能扔!辛大帅不发令,百姓自执刀与棍,金狗若敢来,让他马蹄踩血印!”

围听的人群里,有个挑着货担的归正人悄悄抹了把脸。

他想起自己从山东逃来,老家的祖坟早被金骑踏平,如今听着这唱词,喉咙里像塞了团烧红的炭。

当夜,他便敲开了安陆同乡的门:“咱们也结个‘护土会’吧,夜里巡田,见金骑就敲锣!”

汉阳城头,更鼓敲过五下。

辛弃疾刚写完《立心疏》,便见守城兵卒跑上来:“大帅,安陆来的快马!”

他接过信笺,借着月光扫了眼,嘴角慢慢扬起。

北风卷着远处的鸡鸣扑上城墙,他望着北方的天空,那里的云层正泛着青灰色,像要裂开道缝,让第一缕春雷声滚出来。

“传我将令,”他对兵卒说,“备马,明日去安陆。”

兵卒应了声跑下城。

辛弃疾摸了摸城砖,砖缝里还嵌着前日百姓刻的名字。

他忽然想起范如玉今早说的话:“这城的墙,是用人心砌的,拆不毁,烧不尽。”

东方的天色渐亮,他望着远处的地平线,那里有淡淡的雾气腾起,像极了无数火苗在跳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