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152章 雪里埋名不见碑

醉剑江湖 第152章 雪里埋名不见碑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大军渡汉水南归那日,雪停了。

两岸百姓早候在浅滩,竹篮里的线香燃得噼啪响,白烟裹着热馒头的甜香,漫过甲胄上的霜花。

有白发老妇颤巍巍捧来热粥,碗沿还沾着灶灰:“元帅喝口热的,咱蔡州城的百姓,等这碗粥等了四十年。”

辛弃疾的战马踏过结霜的草甸,马蹄铁叩在冰壳上,碎成星星点点的白。

他望着人群里举着“再生”木牌的稚子,又望向后队裹着白布的担架——那里躺着三百零七具遗体,军牌上的名字被雪水浸得模糊。

“李二牛。”他勒住缰绳,声音比雪还沉。

死士营统领立刻滚鞍下马,铁手套按在腰间鬼头刀上:“末将在!”

“收殓阵亡弟兄。”辛弃疾指了指汉水东岸的雪野,“不入棺,不归乡。裹白布,埋在能望北的高岗。”

“这——”旁边的张将军攥着马鞭的手青筋暴起,“末将等跟着大帅打了三场硬仗,弟兄们的骨血该送回蒲城、黄州,让妻儿看最后一眼啊!”

雪粒被北风卷着,扑在辛弃疾的面颊上。

他翻身下马,亲手解下斗篷盖在最近的担架上,白布下露出半截染血的箭簇:“张将军可记得,前日破冰时,三营老周喊的什么?”

张将军哽了哽:“他喊……‘娘,我带黄河水回家了’。”

“不错。”辛弃疾蹲下身,指尖抚过担架上凝结的血痂,“他们要的不是棺木,是能望着北岸的土。等来年春雪化了,汉水会带着他们的魂,淌过蔡州城的护城河。”

诸将面面相觑,李二牛突然单膝跪地,铁手套砸在雪地上:“末将这就带人挖坑!”他扯下披风裹住一具遗体,大步走向雪野,皮靴踩出的脚印里很快积了雪。

范如玉捧着个青布包裹赶来时,雪冢已垒起三十余座。

她鬓角沾着碎雪,怀里的《义录册》边角被体温焐得发软——那是她这半年来,跪在汤棚里一笔一画抄的阵亡将士姓名,墨迹里还混着药汁和血渍。

“辛郎。”她将册子轻轻放在最前的雪冢前,火盆里的炭块“噼啪”炸开,“我原想等得胜那天,把这册子供在辛家祠堂,让列祖列宗看看,谁的骨血热得能融冰河。”

辛弃疾伸手替她拢了拢被风吹散的鬓发,指腹触到她耳后未消的冻疮:“可他们的名字,不该锁在祠堂的木匣里。”

范如玉笑了,眼尾的细纹里凝着冰晶。

她拾起块松枝,挑开火盆里的炭:“那便烧了吧。名可焚,魂不灭。”

青布包裹“刷”地腾起火焰,纸页上的“王铁柱”“孙阿柳”“陈三斤”在火里蜷成黑蝶,扑棱棱飞向雪空。

范如玉望着跳动的火苗,忽然想起昨夜给伤员换药时,那个攥着她手说“娃看见宋军旗子过冰河”的老卒——他的名字,此刻正烧得卷曲。

戴明远捧着《讨逆檄》副本跑来时,火盆里的纸灰刚落尽。

这位向来工整的书记官,衣袍下摆沾着冰碴,手里的羊皮卷还带着体温:“大帅,这是前日您在冰河写的檄文,末将抄了三份,想……”

“想存进史馆?”辛弃疾接过羊皮卷,指尖划过“金狗剥我黍,铁蹄践我田”的字迹,“当年岳武穆的《满江红》刻在碑上,可金人还是拆了碑,烧了祠。”他将羊皮卷递给戴明远,“去,找十块最厚的冰,把檄文刻在上头,立在阵亡处。”

戴明远愣住:“冰碑?三日后春雪化了,字就没了。”

“正该化。”辛弃疾望向雪野里的白冢,“檄文是鼓军心的火,不是传后世的石。等冰化了,字就跟着水走,流进百姓的井里,流进娃娃的书里。”

戴明远突然眼眶发热。

他摸出随身携带的刻刀,刀尖触到冰面的瞬间,忽然想起从前抄奏本时,总怕墨迹晕了、字写歪了——此刻冰屑簌簌落在手背上,他却觉得从未如此轻松。

当最后一个“复”字刻完,他望着冰碑上的字迹,轻声道:“原来,文不在纸,在人心。”

赵阿六是在这时凑过来的。

这个总缩在冰车后测冰厚的小个子冰匠,蹲在碎冰堆里翻找,忽然举起块巴掌大的冰:“大帅您看!”

冰纹在天光下泛着淡蓝,竟似血脉般蜿蜒,从冰心直贯边缘。

赵阿六用粗粝的拇指摩挲冰面,声音发颤:“我测了二十年冰,头回见这样的纹。许是……弟兄们的血,冻在里头了。”

辛弃疾接过碎冰,凉意透过手套刺进掌心。

他望着冰里的“血脉”,想起昨夜冰河解冻时,那声沉闷的冰裂——不是天崩地裂的响,倒像有什么东西,终于在冰层下醒了。

当夜,帅帐里的炭盆烧得正旺。

范如玉替辛弃疾解下甲胄,见他脖颈处凝着层薄汗——这是他运金手指时的征兆。

“又在推演了?”她取过帕子替他擦汗。

辛弃疾闭着眼睛,左目里浮起临安相府的雕花窗。

宰相王淮拍着案几,茶盏震得跳起来:“辛弃疾拒诏斩使在前,擅埋忠骨在后,当真是眼里没君父!”右目里,太学生们挤在岳王庙前,望着融成水的冰碑,齐声诵道:“名不立,节自高。”

他再退一步:若王淮借“违诏”问罪,他便将雪冢前百姓的香灰、冰碑上融下的水,一并呈到御前——“陛下请看,这是三军之血,这是万民之愿。臣所为,非为己名,为这山河里的人心。”

“雪埋忠骨,亦埋权谋。”他睁开眼,唇角微扬。

范如玉替他披上中衣,指尖触到他心口的疤痕——那是十年前闯金营时留下的。

“明日去雪冢?”她问。

“去。”辛弃疾握住她的手,“你昨日说要设香案,我让人备了锄镰、鼓槌、断剑。”

第二日清晨,雪冢前的香案上,锄镰沾着新泥,鼓槌缠着褪色的红布,断剑的缺口还凝着血。

范如玉将辛弃疾的佩剑“破阵”插入雪冢前的冻土,辛家祖传的红绸系在剑鞘上,被风一卷,便猎猎作响如旗。

“你们的命,写在百姓心里。”她对着雪冢轻声说。

忽有个扎着羊角辫的童子挤过来,怀里捧着个雪塑的小像——没有眉眼,没有甲胄,只在底座刻了个“归”字。

他踮脚将雪像放在香案旁,脆生生道:“我阿爹说,这些叔叔的名字,都在我家井里。”

三军将士围拢过来,望着雪像上的“归”字,有人抹了把脸,有人握紧了刀柄。

不知谁先低呼一声“归”,很快声浪滚过雪野:“归!归!归!”

那声音撞得雪粒簌簌落,撞得红绸飘得更急,连远处的汉水都起了涟漪。

辛弃疾立在高岗上,望着江北蔡州城的轮廓。

他知道,王雄飞的密使此刻正缩在芦苇荡里,怀里揣着降书——可城中还有金将乌古论长寿,那员惯使铁枪的猛将,昨日还在城头砍了三个主张降宋的偏将。

“前锋营准备。”他对李二牛道,“带五十骑,绕到西门外的柳林。”

李二牛点头,转身时甲叶轻响。

范如玉走到他身边,望着即将出发的前锋,轻声问:“此去,还迎囚车么?”

辛弃疾望着她鬓角的白霜,想起二十年前在济南,她撑着油纸伞站在辛家院门口,说“我信你”时的眼睛。

他伸手替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发丝,目光如雪夜星辰:“若再有诏来,我只问一句——百姓迎否?”

战鼓就在这时响了。

不是破槌的闷响,是新铸的牛皮大鼓,声浪撞得雪冢上的雪簌簌落,撞得蔡州城头的旌旗抖了三抖。

十万宋军列成方阵,甲叶上的残雪落进泥土,像下了场金雨。

前锋营的马蹄踏碎薄冰,带起的雪雾里,已能隐约看见蔡州城的角楼。

而此刻的蔡州城头,金将乌古论长寿正攥着铁枪,枪尖戳在城垛上,火星子溅在完颜守忠的官服上:“降?宋狗的冰碑都化到护城河了,你倒想把蔡州也化给他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