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136章 锄声如鼓动地来

醉剑江湖 第136章 锄声如鼓动地来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五更鼓敲过第三通时,辛弃疾的靴底碾过校场新翻的土粒。

晨雾未散,点将台的飞檐在雾里像半截浸了水的乌木,而台下那片青灰色的民夫队伍,正随着他的脚步泛起细碎的响动——是锄刃碰着镰头,是麻鞋蹭着泥地,是三百颗心在衣袍下跳成同一个节奏。

刘十八。他停在台阶前,声音比晨雾更沉。

断枪头戳地的闷响先撞进耳朵,刘十八从队列最前跨出半步,脖颈绷得像根弦:末将在!他左脸那道从眉骨贯到下颌的疤被雾气洇湿,泛着暗红,像道未愈的伤。

辛弃疾抬手指向点将台顶。

范如玉连夜赶制的军旗正裹在竿子上,金漆锄镰的绣纹被油布遮着,下边三百缕白麻垂落,在风里轻颤,像三百只欲飞的纸蝶。这旗,绣的是你们的娘。他伸手抚过最近的一缕白麻,指尖触到粗粝的麻线,济南张氏,汴梁赵氏,蔡河溺亡的周氏小娘子......每缕麻上,都刻着一个名字。

队列里响起抽气声。

前排有个络腮胡的民夫突然抬手抹脸,锄柄在地上磕出个坑:大人,俺娘的牌位......

明日辰时,这旗要飘在蔡州城头。辛弃疾打断他,目光扫过三百张被晨雾打湿的脸,刘十八,营主。

刘十八的断枪头地砸在地上,震得土粒飞溅:末将愿以命护旗!

岩生。

单臂旗手从右列挤出来,残袖在风里晃荡,像片被扯断的帆。

他独臂撑地行了个军礼,断臂处的布带渗着淡红:末将在。

副营长。辛弃疾解下腰间的铜虎符,拍在岩生掌心,教他们用锄镰当兵器,教他们把恨淬进刃口。

岩生的独臂抖了抖,铜符上的字硌得掌心生疼。

他望着台下那些攥着农具的手,突然笑了:当年在金营,他们说男人拿锄头种地,拿不动刀枪。

今日末将便教他们——锄头扎进马腿,比刀枪更快!

李二牛。

末将在!死士营统领的吼声震得点将台的铜铃乱响,他腰间的雁翎刀出鞘三寸,寒光舔过晨雾。

教头。辛弃疾抽出李二牛的刀,刀锋在锄刃上一磕,教他们知道,民夫和士兵的分界,只在这一声——他猛然挥刀,砍断一截白麻,

三百锄镰同时击地,声浪撞碎晨雾。

有民夫的锄尖崩了口,却举得更高;有老者的手在抖,却把镰柄攥得指节发白。

辛弃疾闭目运起金手指,耳边的声浪突然变作千军万马——老者的低喘里裹着还我田舍,妇人的咬牙间渗着还我儿郎,少年的嘶吼里扎着还我河山。

他胸口发烫,哀音地图在脑中翻涌:沿江七县的民愤像七条火蛇,正顺着汴河往蔡州方向窜。

此非农具,乃破虏之戟!他猛然睁眼,抄起脚边一柄锈迹斑斑的锄头,举过头顶,今授尔等三令:一不退!

不退!

二不降!

不降!

三不弃尸!

不弃尸!

吼声撞得点将台的飞檐落了片瓦。

范如玉捧着青瓷盏站在台侧,茶盏里的水荡出盏沿,打湿了她裙角的石榴纹。

她望着丈夫被晨光照亮的侧脸,突然想起十年前在济南,他也是这样举着剑,说待我收复故土,便与你种菊东篱。

可如今他举的是锄头,说的是,而她手中的茶盏,盛的是三百碗热粥的温度。

阿禾。她转身唤那缩在旗竿下的村女。

阿禾怀里抱着半卷竹册,发间还沾着昨晚编竹架时的碎屑。

范如玉摸出枚银簪,替她别好乱发:《血仇簿》可都归好了?

归好了。阿禾翻开竹册,露出里边密密麻麻的小字,济南张氏那册在最上,汴梁赵氏在左第三架......她声音突然哽住,指着竹册末页,张婶的儿子在营里,她说要把焦土放在自家册上。

范如玉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竹架最顶层的檀木匣里,果然躺着包用蓝布裹的焦土。

她走过去轻轻捧起,蓝布上还沾着烧糊的草屑,这土......是他家门阶上的。老妇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

范如玉转身,见个白发老妇扶着竹架,枯瘦的手背上全是裂痕,我儿铁柱在第三排,使锄头的那个。

范如玉蹲下身,把焦土包放在济南·张氏那册上头。

蓝布展开时,几粒黑炭滚出来,落在竹册上,像几点未熄的火:大娘,此土不灭,此恨不休。

老妇颤巍巍摸了摸焦土,又摸了摸竹册上的字,突然跪下来,额头抵着地面:女娘,替俺们记着,替俺们等着......

范如玉忙去扶她,却见老妇的膝盖在泥地上压出两个湿印。

她抬头望向校场,见铁柱正举着锄头跟岩生学步,独臂旗手的残袖扫过他的肩,像父亲拍儿子。

岩教头,俺们没甲,咋破金骑?有人喊。

岩生的独臂抡起短戟,在地上划出半弧:金骑冲阵,先乱其马腿!他突然扑地翻滚,避开李二牛突刺的长枪,断臂处的布带被擦破,渗出血珠,锄可断筋!他翻身跃起,短戟尖抵住李二牛的咽喉,镰可割络!

民夫们哄然喝彩。

铁柱举着锄头冲上来,照着岩生的样子扑地一滚,锄尖擦过李二牛的马蹄。

李二牛的马惊了,前蹄扬起,铁柱却笑着爬起来,脸上沾着泥:教头,俺这招成不?

岩生用独臂拍他后背,血珠溅在锄刃上,你手中之物,便是杀器!

校场的喧嚣传到帅帐时,主和派的使者正捏着枢密院的金牌发抖。

他跟着辛弃疾走到血仇台前,阿禾捧着《血仇簿》站在竹架下,每册红绳都被晨露浸得发亮。大人请看。辛弃疾指了指第一册,济南张氏,阖门焚于蔡河;汴梁赵氏,母子溺于浅滩......

使者翻到第三册,手开始抖。

册里夹着半片烧糊的布,是个婴儿的襁褓:这......

三千六百二十一人。辛弃疾的声音像块冰,皆沿江良民,皆死在金寇马下。他抽出使者手里的金牌,您若读完这三千六百二十一人的名字,再言。

使者的喉结动了动,把金牌揣回怀里。

他走出营门时,正撞见江南转运使的快马。八州粮秣已自发北运,民夫自愿随车护送。密报上的字被汗水晕开,却比任何军令都清晰。

当夜,辛弃疾独坐帐中。

烛火在字玉牌上跳,把他的影子投在《民愤势能图》上。

金手指全开时,营外的声音像潮水般涌进来——东边粮队的车轱辘声里裹着,北边民夫的磨锄声里渗着,连江风里都飘着的碎语。

他突然捂住心口,那里烫得像块烧红的铁,老者的恨如铁链缠心,幼童的怨如针刺肺腑,妇人的哀如寒潮灌顶。

非我驱民为战,乃民自求雪恨。他提笔在图上画下最后一道红线,笔尖戳破了绢帛。

千里外的汴京相府,完颜守贞正对着案头的字令符发呆。

那玄铁令符突然无风自颤,灰烬里浮出两个血字:火......起。他推开窗,北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隐约听见南边传来锄镰相撞的声响,像极了战鼓。

三更天,月隐星沉。血仇台的竹架在夜色里投下大片阴影,阿禾抱着《血仇簿》缩在竹架下打盹。

突然,一阵风掠过,她鼻尖泛起焦糊味。

睁眼时,只见道黑影从墙外翻入,手里举着个火把。

她喊,声音卡在喉咙里。

黑影的手一扬,火把砸在竹架上。

火星溅起的瞬间,她看见那人身后绣着金线的团龙——是金人的服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