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93章 心灯照野

醉剑江湖 第93章 心灯照野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临安太学的晨钟撞破云层时,程元凤正站在明伦堂台阶上。

他袖中那封《乞复辛元嘉疏》被体温焐得发烫,墨迹未干处还带着昨夜研墨时的松烟味。

檐角冰棱坠地的脆响惊得他颤了颤,恍惚又看见昨夜张承恩转述的画面——衢州城外的火光里,百姓举着字布,连襁褓中的婴孩都攥着写有均输法的碎纸片。

先生?门子捧着茶盏立在阶下,茶雾里映出程元凤斑白的鬓角。

他深吸一口气,指节叩了叩腰间玉牌。

这方跟着他三十年的羊脂玉,此刻竟比雪还凉。

自入太学为祭酒,他写过百篇理学策论,却从未像昨夜那样,握着笔的手直发抖。王师北定四个字在太学生的晨读里滚了十年,原来不是纸上的墨,是百姓骨血里的火。

明伦堂的门推开,三十六个斋舍的学子鱼贯而入。

周子昂走在最前,月白衫角沾着未掸净的雪,看见程元凤时眼睛一亮,脚步不自觉加快半分。

他怀里鼓鼓囊囊,程元凤不用看也知道——是昨夜学子们凑的血书,每一页都按了朱砂指印。

诸位。程元凤踏上讲台,木屐碾过青砖缝里的残雪。

他展开书稿,纸页摩擦声像春蚕啃叶,今日不讲《中庸》,不讲《大学》。

满堂学子静得能听见房梁上落雪的声音。

周子昂的手指抠进桌沿,指节泛白——他等这一天等了三个月,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那日起,太学的书声就缺了半拍,像断了弦的琴。

昔韩侂胄好大喜功,以兵戈为快。程元凤的声音突然拔高,书稿在手中抖得发颤,今辛元嘉以民心为兵,以信义为甲——他猛地将笔拍在案上,墨汁溅在真儒将三个字上,此乃我大宋百年未遇之将才!

周子昂地站起来,打翻了茶盏。

热茶泼在《春秋》经书上,氤氲起一团白雾。

他扯开领口,露出锁骨处新刺的字,血珠正顺着青黑的墨痕往下淌:辛公在野,道在民间!

我等不求官,但求国用正人!

国用正人!

喊声撞在雕花木梁上,震得梁间积年的尘灰簌簌往下落。

程元凤望着台下攥紧拳头的少年们,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初入太学时,也是这样攥着《论语》,眼睛亮得能点灯。

原来这灯从未灭过,只是需要有人来拨一拨灯芯。

他拾起案上的笔,笔尖蘸了蘸周子昂茶盏里的残茶——那茶是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时推广的平农茶,取野山茶配糙米,最是养人。若朝廷不纳,笔锋重重顿在疏稿末尾,是自绝于天!

书肆的炭盆快熄了。

郑伯通摸黑添了把松枝,火星子炸响,映得他满眼的白翳泛着暖光。

他听见街上传来卖花担子的吆喝,买枝腊梅么?突然就笑了——衢州百姓举着火把请命的消息,原来比腊梅香传得还快。

师父,小徒弟捧着十册《御金总论》过来,书皮还带着新刷的糨糊味,这是最后十本了。

郑伯通伸手去摸书脊,指尖触到二字的刻痕,像摸着自家孙儿的脊梁骨。

他十六岁开始刻书,刻过《资治通鉴》,刻过《朱子语类》,却从没有哪部书刻得这样慢——每刀下去都要停三停,生怕辜负了辛弃疾在湖北军营里口述的那些策论。

给商旅。他将书推回徒弟怀里,去码头,去驿站,见着往南往北的客官就塞一本。

小徒弟急得直跺脚:师父!这是您熬了三年的心血......

心血?郑伯通摸索着抓起刻刀,刀背敲了敲身后的刻板,这堆木头算什么?他突然发力,刻刀扎进刻板,辛公的策论早刻进百姓心里了——衢州的火,临安的血,不都是刻刀?

刻板裂开的声音惊飞了梁上的麻雀。

郑伯通摸着裂开的纹路笑,笑得咳嗽起来:烧了吧。

书可毁,道不灭。

火盆里腾起橘色的光。

郑伯通坐在门槛上,看着自己刻了半辈子的刻板在火里蜷成黑蝴蝶。

他想起二十年前在汴梁,金兵破城那日,父亲也是这样烧了自家的书坊,说书烧了可以再刻,文脉断了才是真亡。

原来文脉从来不在纸页上,在读书人的骨头里,在百姓的手心里。

师父?小徒弟轻轻推他。

郑伯通摸了摸徒弟的头,手垂在膝上。

他最后听见的,是远处传来的更鼓声,和自己心里的声音:我虽盲,见得最清——那灯,照得远。

范如玉拆血书时,窗棂上的冰花正慢慢融化。

青囊里的纸页带着血气,她数了数,整整一百零八个指印,最大的那个像农夫的手掌,最小的还带着孩子的奶腥气。

夫人?贴身丫鬟捧着药箱进来,您要的小禾散备齐了,十枚。

范如玉拈起一枚药包。

这是辛弃疾在湖北时研制的,治军中寒热最有效,用稻穗壳裹着,捏起来像颗小太阳。

她取过新制的青囊,用银线绣上心灯照野四个字,针脚比往日粗了些——昨夜替辛弃疾补冬衣时,她就知道,这青囊要走很远的路。

分送荆湖、江西、建康。她将药包一一裹进囊里,最后附上自己写的笺:辛公不言,我代其行——信若不灭,山河必归。

丫鬟接过青囊时,触到范如玉指尖的温度。

这双手从前只捏得动绣花针,现在能攥住药杵捣半夜,能在军帐里替伤兵拔箭,能在辛弃疾被弹劾时笑着说且看明年春。

告诉他们,范如玉望着窗外飞过的信鸽,这不是药,是灯芯。

辛弃疾夜观星象时,北斗星突然亮得刺眼。

他站在城楼垛口,裹着范如玉新织的羊绒斗篷,脚下的雪被体温焐出个浅坑。

金手指心流导航突然如沸水翻涌,识海里炸开万千声浪——

临安程元凤提笔时,心音清越如编钟;建康周子昂宣誓时,心音激越如战鼓;衢州百姓守夜时,心音潺潺如溪涧......他捂住太阳穴,指缝里漏出笑:原来不是我在求官,是天下在选将。

他转身回屋,从青囊里取出《五策疏》真本。

墨迹未干的先安内,再图外六个字,此刻在月光下泛着暖光。

他将疏稿塞进酒瓮夹层,又取了刻刀,在瓮底慢慢刻待天命三字——刻到字最后一竖时,手忽然顿住。

报——斥候的声音撞破夜雾,金军攻庐州!鄂州告急!

辛弃疾抬头,北斗星正往东南方偏移。

他摸了摸怀中的心灯照野囊,范如玉绣的字针脚硌着心口。

城外突然亮起百盏渔火,顺江而下,每盏灯笼上都写着还我使君。

火光映得雪岸通明,百姓裹着破棉袄站在江边,像一堵会呼吸的墙。

他仰天大笑,笑声惊起一群寒鸦,这一阵风,终于吹开了山门——我若再藏,天亦不容!

黎明前最暗时,辛弃疾的船悄悄离开了衢州码头。

江面上浮着薄冰,船桨破冰的声音像碎玉相击。

他立在船头,望着渐远的城郭,忽闻岸上传来隐约的哭声——那声音里有老妇的呜咽,有孩童的抽噎,还有青壮汉子压抑的哽声,混着江风飘过来,像根细针,轻轻扎进他心里。

船行渐远,哭声却越来越清晰。

辛弃疾握紧腰间的酒瓮,瓮底的待天命三个字还带着刻刀的温度。

他知道,这哭声里藏着的,是百姓未说出口的话,是山河未愈的伤,是他此去临安,必须要扛起来的——整个天下的重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