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15章 残卷照征途

醉剑江湖 第15章 残卷照征途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江州的晨雾还未散尽时,江楼外的青石板路上已响起清脆的马蹄声。

辛伯正蹲在檐下生炭炉,听见动静抬头,便见三匹枣红马踏碎薄霜而来,马上人身着皂色官服,腰间悬着御史台的银鱼符——正是前晚顺江而下的使臣。

他手一抖,炭钳掉在地上,转身撞开半掩的木门:使君!

御史台的大人到了!

辛弃疾正在案前用狼毫勾改《乡兵募令》的最后一条,笔锋微顿,将墨迹吹干了才搁下笔。

他理了理洗得发白的中衣,外袍是范如玉昨夜新补好的,针脚细密如蚁行。去请夫人到后堂,他对绿芜道,再让厨房备三盏新茶,要去年的建溪龙团。

范如玉正站在廊下晒药,听见传话便解下围裙,素手将鬓边乱发别到耳后。

她望着丈夫迎出去的背影——青衫虽旧,腰板却挺得像赣江边的老松,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济南府初见时,少年辛弃疾也是这样,提着剑站在梅树下说我要带你们回家。

安抚使大人。为首的使臣姓周,是御史中丞王蔺的亲随,此刻翻身下马,皮靴碾过残雪发出轻响。

他打量着江楼门楣江风入卷四个大字,嘴角微微一抿——原以为辛弃疾被弹劾居家,该是门庭冷落,不想门前竟扫得干干净净,连台阶缝里的冰碴都挑了去。

辛弃疾在阶前拱手:周大人一路辛苦。声音不高不低,像山涧里的流泉,清冽中带着暖意。

周使臣抬眼,正撞进那双沉如深潭的眼睛。

他忽然想起出发前王中丞的叮嘱:辛幼安若慌,倒好办了;他若不慌,你便要仔细看。

厅内炭盆烧得正旺,案上堆着半尺高的公文:《安边十策》的奏稿摊开在最上面,字迹刚劲如铁画银钩;旁边是《乡兵募令》《义仓章程》的副本,边角都翻卷了,显然常被翻阅。

周使臣翻开《安边十策》第二页,见里面夹着张纸条,是范如玉的小楷:吉州旱,需预拨义仓粮三千石,已着人查勘。墨迹未干,还带着墨香。

大人请看。辛弃疾站在案侧,手指虚点《义仓章程》,江西十州义仓存粮数目,每月初一我都要亲自核对。

前月有人说我私吞粮款,昨日吉州送来粮册,存粮反比上月多了八百石——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周使臣身后的赵?,原是百姓听说义仓要赈济流民,自发捐了新粮。

赵?的指甲掐进掌心。

他本是跟着使臣来抓把柄的,此刻却见案上公文条条都是民生,连茶盏里飘着的都是粗茶末子——哪有半分结党营私的模样?

他目光一转,盯上墙角的沙盘,青灰的棉线缠着米堆,倒真像排兵布阵。大人!他抢步上前,指尖几乎戳到沙盘,这等物事,岂是安抚使该有的?

周使臣放下公文,俯身细瞧。

沙盘上赣江支流如蛛网,鄱阳湖像块青玉,连芦苇荡的位置都用碎草标了。

辛弃疾却已命辛伯取来《江西水道图》,两相对照,棉线的走向、米堆的高低竟分毫不差。此乃水利模型。他语气平静,赣江支流淤塞,我与州里老河工合计月余,想疏浚出三条新水道。

赵?的脸涨得通红:那...那纸条上写的潜漕三口作何解释?

漕运是民生的喉管。辛弃疾走到沙盘前,指尖轻点湖口,这处设暗仓,汛期可囤粮;芦苇荡里的码头,能避金人的哨船;江州小港藏小船——他抬眼看向周使臣,大人可知去年金使过长江,为何连艘商船都见不着?

因百姓怕生事,早把船都藏进小港了。

我不过是把百姓的法子,写成章程罢了。

周使臣沉默片刻,忽然伸手按住赵?欲言又止的肩膀。

他想起昨日在江边见的场景:几十个老人攥着冬衣等在江楼外,见辛弃疾出来,竟齐刷刷跪下行礼——哪有聚众谋乱的反贼,会被百姓当活菩萨供着?

三日后,周使臣的快马进了临安城。

孝宗赵昚正翻着弹劾辛弃疾的折子,见周使臣的奏疏,指节在案上叩了叩:他倒真把江楼当衙门使了?

陛下。枢密使王岊站在阶下,捋了捋胡须,臣前日去镇江,见安抚使衙门的牌都生了锈;再看辛某的江楼——他顿了顿,窗纸破了自己补,炭盆灭了自己生,案头堆的不是酒筹,是百姓的状纸。

孝宗盯着奏疏里居楼非避责,乃研政几个字,忽然笑了:传旨,赐江西安抚使辛弃疾紫金鱼袋,诏书里写居官思危,闭户筹边,真良臣也

消息传回江州那日,江楼外的青石板上落满了香灰。

有白发老妇捧着新蒸的米糕,有孩童举着竹枝唱新谣:江楼不藏剑,藏策十万言。

辛弃疾站在廊下听着,嘴角却未扬起。

他转身进了内室,范如玉正把《御金三策》的原本摊在案上,烛火映得联河北遗民为内应几个字忽明忽暗。张五郎的族兄在开封,她指尖划过策文,去年还托商队带信说北地百姓盼王师如盼甘霖

辛弃疾取过狼毫,在二字旁添了行小字:遣信需用密语,以代粮,代甲。墨迹未干,辛伯掀帘进来:使君,门外有个道士留了信,说残卷非尽

信是写在梧桐叶上的,字迹如飞白:另有三册藏于庐山五老峰下古观,需辛氏血书为引。

辛弃疾盯着信看了半晌,忽然抽出祖父留下的乌鞘剑。

剑刃寒光一闪,指腹便绽开血珠。

他蘸着血在信末写了还我河山四字,血珠滴在字上,像朵未开的红梅。绿芜,他将信递给侍女,带十个精壮的,跟道童去庐山。

七日后的深夜,绿芜裹着一身寒气撞进江楼。

她怀里抱着个铜匣,匣上的锁已经烧熔了,露出三册泛黄的绢本——正是《九边图志》的后篇,里面密密麻麻记着金国燕云驻军的虚实、契丹余部的动向,连黄河渡口的冰汛日期都标得清清楚楚。

辛弃疾展卷的手在抖。

他想起幼年时祖父指着地图说燕云十六州,是我汉人的心肝,想起在金营里杀出血路时,路边百姓塞来的热饼还带着体温。

此刻三册残卷在烛下泛着暖光,那些记忆突然活了过来,像星火落进干柴,燃成一片——蔡州的位置、义军的联络点、如何借黄河冰汛奇袭......

他取过新纸,在《御金三策》的末尾重重写下:此策不成,当以骸骨填之。

范如玉站在他身后,手轻轻按在他因激动而起伏的背上。

窗外月照残雪,赣江像撒了银甲,粼粼的光一直铺到天尽头。

辛弃疾忽然想起昨夜听见的子规啼鸣,那声音穿过江雾,清越得像剑鸣。

昔以为复土在兵,他低声道,今知在心。

江楼外的更夫敲响了三更梆子,声音混着江风卷进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只是这一回,没有人再觉得这火是灾。

辛弃疾望着案头的《御金三策》,墨迹未干的骸骨填之四个字在烛下泛着微光。

他知道,御史台的查勘不过是块试金石,真正的棋局,才刚刚落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