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朝堂官员们疑向的目光,赵宸似乎早有准备,从容起身,广袖微拂,如风过松林,不惊尘埃,却暗藏雷霆。他立于殿中,身姿挺拔如剑出鞘,目光沉静似深潭映月。窗外秋雨初歇,天光破云,一缕惨白的光斜斜洒入敬仪堂,正落在他肩头,仿佛天命所归,独承一线天光。
“本皇子近日翻阅吏部考功档案,”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玉珠落盘,敲在众人耳畔,“见有一人,或可一试。”他顿了顿,指尖轻叩案上一卷青册,那册子边缘泛黄,墨迹斑驳,显然已被反复翻阅。“此人名为沈迁,现任京兆府户曹参军,秩虽不高,然其任内经手钱粮账目,笔笔清晰,分毫不差。”
他语速不疾不徐,却如细雨渗石,悄然浸入人心:“更难得者,其人性情沉稳,不慕虚荣,曾多次拒收地方豪绅‘润笔’之资——有案可查,三年内退银逾两千两。风评甚佳,京兆尹评其‘守正不阿,如寒松独立’。”他抬眼,目光如刃,扫过太子党诸人,“且其祖上曾于西境为吏,三代戍边,熟稔羌地风物,通晓部族谱系。以其为掌固,或可确保赏赐文书,稳妥无误,不堕国体。”
沈迁?
堂上官员们面面相觑,脸上流露出迷茫之色,纷纷低声议论起来,声音犹如细小的波浪一般此起彼伏。这个名字就像一颗微不足道的尘埃,飘落在朝堂之上,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和记忆。然而,只有寥寥数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年迈大臣,例如王晏,他们手持着珍贵的玉扳指,手指动作略微停顿了一下,眼神中瞬间闪过一抹惊讶的神色。原来,这位名叫沈迁的人物,正是王晏所熟知的那个人啊!
据王晏所知,此人身居七品参军之位已经多年,但却一直默默无闻地埋头工作,整日沉浸在堆积如山的账本之中。如今已将近四十岁高龄的他,依然未能得到晋升或提拔。不仅如此,他既不会去参加各种宴会来结交朋党势力,也不懂得如何阿谀奉承那些有权有势之人。可以说,除了精通算术和熟悉各项规章制度外,再无其他特别之处。
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无奇的小人物,竟然能够被八皇子从那浩渺无垠、宛如汪洋大海般的考功簿册当中挖掘出来,简直就像是在一片荒芜破败的废墟之中意外发现了一块被尘土掩盖已久的美玉一样令人惊奇不已。那么,赵宸此番举动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难道真的只是一次巧合或者偶然吗?恐怕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他早已命李德全,联合刘录事,秘密调阅三年来所有中下层官员的考核记录、刑狱卷宗、赋税报表,甚至暗访其邻里、同僚。沈迁的档案,是唯一一份十年无错、无讼、无贿的“全清卷”。能力足够,背景干净,更重要的是——他被排挤、被忽视、被当作“无用老吏”多年,心中自有郁结,却未曾堕落。这样的人,最易动其心志,也最易收为己用。
太子党与二皇子党互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忌惮。他们推举耿忠,是为“可控”;赵宸推沈迁,却是为“不可控”——一个清廉、能干、且不属任何派系的人,一旦掌权,便如一把无柄之剑,谁也握不住,却谁也不敢轻忽。
“八殿下所言,倒也合情合理。”太子党一员冷声道,“只是此人资历浅薄,骤然委以重任,恐难服众。”
赵宸轻笑,从袖中取出一册朱批原件,递予礼部主事:“这是吏部去年对沈迁的密评,诸位不妨一观。‘其心如尺,其行如绳,虽未显达,实为栋梁之材。’——此乃吏部尚书亲笔所书。若说资历,他经手钱粮百万,比某些只知饮酒赴宴的‘能臣’,更懂何为‘国之血脉’。”
语气平淡,却如刀出鞘,直刺人心。那郎中脸色铁青,却再难开口。
王晏沉吟良久,终于颔首:“八殿下举荐之人,既精于实务,又风评清廉,且略通羌情,确是掌固的合适人选。”他顿了顿,声音如钟:“老夫认为,可予考量。”
一语定乾坤。
沈迁之名,犹如一颗闪耀的星辰,从这一刻开始,它宛如一粒微弱的火种,静静地坠落在庞大帝国那错综复杂的权力棋局之中。尽管他目前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掌固,但这已经标志着他迈出了改变命运轨迹的关键一步。
会议结束后,群臣纷纷散去。赵宸独自一人端坐在空荡荡的大殿里,目光投向窗外。此时,细密的雨丝再次飘落下来,轻轻地敲打在琉璃瓦片上,仿佛无数纤细的手指正在轻轻弹奏着琴弦一般。微风穿过回廊,送来远方淡淡的桂花香,与空气中弥漫的墨香和檀香味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氛围,甚至还透露出一丝超脱尘世的禅意。
李德全小心翼翼地走进殿内,压低声音说道:“殿下,沈迁已经接到圣旨,明天会前往礼部报到。属下已经按照您的指示安排好了一切,确保他能够‘碰巧’听到是您不顾众人反对,极力保荐才让他得到这个职位的消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