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并非虚无。
它如同温暖的潮水,包裹着破碎的意识,将你带回时光的彼岸。
你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小小的房间,空气中弥漫着夏夜蚊香的气息,老式电视机的荧光屏闪烁着,映着你稚嫩却无比专注的脸庞。
屏幕上,正是那部让你魂牵梦萦的《三国演义》。
你看到了关羽。
那不是后世被神化的武圣,而是荧幕上那个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的伟岸身影。他护着两位嫂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那不是单纯的勇武,那是“义”的极致!是即便身在曹营,心亦在汉室的忠贞不渝是面对曹操金银美女、高官厚禄的诱惑,却始终不改其志的巍然如山!那一刻,年幼的你攥紧了拳头,心中澎湃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这就是“义”啊!顶天立地的“义”!
你看到了张飞。
当阳桥头,他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一声雷霆怒吼:“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尽皆股栗。那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霸道!莽撞之下,是赤诚如火的热血,是对兄长毫无保留的信任与守护。他的“真”,他的“猛”,像一团最原始的火焰,烧尽了世间一切虚伪狡诈。
你看到了赵云。
长坂坡前,他白袍银枪,单骑在千军万马中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怀中揣着幼主,手中枪挑名将,血染征袍,七进七出!那不是杀戮,那是守护!是于万军之中贯彻信念的孤勇,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荧幕上那抹白色的身影,如同划破乱世黑暗的流星,璀璨、悲壮,却又带着无与伦比的坚定与……一种让你心头莫名悸动的、属于英雄的孤独与完美。
你看到了诸葛亮。
隆中对策,羽扇纶巾,谈笑间三分天下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火烧赤壁……那是智慧的化身,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他将理想付诸于最精妙的计谋,将忠诚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存在,让“谋略”二字,带上了浪漫主义的悲壮色彩。
而将他们,将这些璀璨如星辰的英杰凝聚在一起的,是刘备。
荧幕上的他,似乎总在失败,总在奔波,总在流泪。他没有曹操的奸雄霸气,没有孙权的坐拥基业。他只有一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只有一颗“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初心。他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像一棵看似柔弱却拥有惊人韧性的蒲草,无论被风雨摧折多少次,总能为了那遥不可及的“兴复汉室”的理想,再次挺直脊梁。
你不懂什么帝王心术,不懂什么乱世生存法则。在那个年幼的你心中,刘备集团代表的,是一种近乎固执的、在残酷现实中显得格外奢侈的理想主义。是“仁义”对抗“强权”的悲壮,是“兄弟情义”超越“利益算计”的浪漫,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
那是一个关于承诺、忠诚、信念和浪漫的英雄梦。在那个梦里,有关羽的义,张飞的猛,赵云的勇,诸葛亮的智,而刘备,就是那个将所有这些美好品质串联起来、赋予其方向和灵魂的、理想主义的核心。
你为之倾倒,为之落泪,为之在无数个夜晚心潮澎湃。那份来自另一个时空的、纯粹的精神寄托,如同种子,深埋于心。
然而,梦境陡然翻转。
荧幕上的画面扭曲,变成了 “既生瑜,何生亮” 的悲愤不甘,变成了周瑜那被刻画得气量狭小、最终被活活气死的形象。
变成了孙策那看似勇猛、却被许贡门客轻易刺杀、仿佛只是一介莽夫的身影。
那时的你,为此扼腕,更为此不忿——为何你钟爱的蜀汉,要有这样的“对手”?
可是……梦境的色彩再次变幻,不再是冰冷的荧幕,而是鲜活的、带着体温与呼吸的现实。
你看到了那个真实的周瑜——不是被气死的失败者,而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江东都督!是那个在石滩大营与你默契配合,在囚帐外冒险传递消息,在孙策盛怒之下为你周旋,说出“同舟共济”的雅致智者。
他的胸襟,他的谋略,他对江东的忠诚,与演义中那个形象判若云泥!你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愧意与感慨,你曾轻信了那被艺术加工过的狭隘,却不知真实的他,是如此风姿卓绝,令人心折。
你看到了那个真实的孙策——不是有勇无谋的短命鬼,而是“小霸王”!是那个凭借个人魅力与雷霆手段席卷江东的年轻雄主!是那个对你才华毫不掩饰地欣赏、炽热信任,甚至那信任中掺杂了超出君臣的、让你心惊又无奈的情愫的霸主。
他焚烧密信时的维护,他知晓你身份后的暴怒与隐忍,他最终放你离开时那冰冷决绝却又复杂难言的眼神……他真实、热烈、霸道,如同一团燃烧的烈焰,与演义中那个单薄的影子截然不同。
反思如同冷水,浇在理想主义的炽热火焰上,发出“嗤”的声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