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东北八零年代逆袭人生 > 第93章 子弟兵

重生东北八零年代逆袭人生 第93章 子弟兵

作者:波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7 04:50:44

分红大会的喜悦还未散去,陈山河提出的“子弟兵”计划,就像一颗种子,迅速在双河堡子及周边屯落生根发芽。

消息传开,在屯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以前,年轻人要么种地,要么想方设法去县里、省城找临时工,能进工厂当工人是顶好的出路。可“北匠工坊”这次分红,让大伙儿亲眼看到,在家门口学手艺,不仅能挣到实实在在的钱,还能有分红,有前途!这可比出去漂着强多了!

最先找上门的是王老蔫的堂弟,想把初中刚毕业的儿子王铁军送来。接着,赵小满的舅舅也托人递话,想让外甥赵宝山来试试。连邻村马家围子的村长,都亲自跑来,说村里有几个后生,手脚勤快,想推荐到“北匠”学艺。

一时间,工坊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陈山河既高兴又感到压力。高兴的是,“北匠”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不愁后继无人。压力在于,如何选拔、如何培养,才能不负众望,真正把“子弟兵”带出来,而不是变成安排关系的“人情岗”。

他和郑怀古、石根、李杏枝紧急开了个会。

“这事,得立规矩。”郑怀古磕着烟袋锅,首先表态,“不能啥人都收!得看苗子!心性不正的,吃不了苦的,手笨如牛的,来了也是白搭,还带坏风气!”

“郑师傅说得对!”石根深有体会,“学手艺不是享福,得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辛苦。咱得挑好苗子,宁缺毋滥。”

李杏枝则从管理角度考虑:“人多了,吃住、管理都是问题。得有个章程,学徒期多长,咋考核,咋定级,待遇咋算,都得白纸黑字写清楚,免得日后扯皮。”

陈山河综合大家的意见,定下了“子弟兵”计划的几条硬杠杠:

一、严格选拔。

年龄限制在16到20岁,必须初中毕业,身体健康。由家长带着来报名,陈山河、郑怀古、石根三人共同面试,主要考察品行、耐性和基本动手能力。有不良习气、眼高手低的一律不要。

二、明确身份。

学徒就是学徒,不是正式工。签订为期三年的《学徒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学徒期管吃管住,发放基本生活费,不参与分红。重点考察期半年,不合格的劝退。

三、系统培养。

实行“师徒制”。由郑怀古担任总教习,石根、赵小满、马永贵等骨干工匠担任带徒师傅,一对一或一对二传授。制定详细的《学徒培养大纲》,从认识工具、了解木性开始,到基本功训练、简单构件制作,再到复杂工艺学习,循序渐进。每月考核,合格者晋级。

四、优胜劣汰。

学徒期满,进行综合考核。通过者,转为正式工人,享受相应待遇。表现优异、有潜力的,可作为重点苗子培养。考核不合格的,延长学徒期或劝退。

规矩定下,立刻执行。

第一批学徒选拔,就在工坊院子里进行。来了十几个半大小子,由家长陪着,既紧张又期待。

郑怀古坐在一张太师椅上,眯着眼,挨个看。他让每个孩子徒手掰一根粗细均匀的柳树枝,观察他们用力的巧劲和耐心;又给每人一块小木料和一把钝凿子,让他们随便凿几下,看看手感和专注度。

石根则在一旁问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为啥想学木匠?”“怕不怕苦?”观察他们的谈吐和眼神。

陈山河和李杏枝负责登记和沟通协议细节。

选拔结果出来,最终收了六个孩子:王铁军、赵宝山、马家围子的栓柱、屯西头李寡妇的侄子春生,还有本屯两个家境困难但看着老实的后生,大壮和二牛。

入选的孩子和家长欢天喜地,没选上的难免失落,但看到选拔确实公平,也只好认了。

开学第一天,陈山河把六个穿着崭新但拘谨工装的“子弟兵”集合在车间里,郑怀古、石根等师傅站在前面,气氛庄重。

“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北匠’的学徒了!”陈山河声音严肃,“在这里,第一要学的是做人!要尊敬师傅,团结工友,爱护工具,珍惜材料!第二才是学手艺!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磨!手艺是磨出来的,人品是修出来的!记住了吗?”

“记住了!”六个少年挺直腰板,声音洪亮。

郑怀古走上前,拿起一把最普通的刨子,沉声道:“家伙事,是匠人的饭碗,也是伙伴。咋用,咋保养,都有规矩。今天,就先学怎么认识它们,怎么伺候它们!”

学徒生活开始了。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打扫院子,整理工具。然后跟着师傅,从最枯燥的磨刨刃、推平木板开始学起。郑怀古要求极严,一个简单的推刨动作,要反复练习几百次,直到姿势标准,用力均匀。稍有不慎,就会挨训。生活也清苦,粗茶淡饭,集体住宿。

起初,有学徒叫苦,想家。但在师傅们的严格要求和工坊整体氛围的熏陶下,渐渐都沉下心来。他们看到石根、赵小满这些师兄精湛的手艺和受人尊敬的地位,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前途,慢慢有了奔头。

工坊里,因为这批年轻血液的注入,变得更加充满活力。老工匠们有了传承的责任感,教得更加用心;年轻工匠看到后辈,也更有了紧迫感,努力提升自己。

“子弟兵”计划,不仅为“北匠”储备了未来的人才,更在乡里树立了尊师重道、崇尚技艺的良好风气。逆袭的路上,人才的培养是最长远的投资。这批在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子弟兵”,将成为“北匠”未来发展的坚实脊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