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上课铃打响,数学老师王芳抱着一摞试卷,笑呵呵地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安静一下哈。”
王老师声音温和,带着老一辈教师特有的慈祥。
“这套是去年高考的数学真题,咱们这节课当个小测验做一做,摸摸底,也让大家感受下高考的难度和节奏。别紧张啊,放平心态。”
试卷分发下来,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沙沙的写字声和轻微的叹息。
陈奕拿到卷子,目光快速扫过。
选择题,填空题,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数列……太熟悉了,又太陌生了。
对于一个刚刚还在研究生实验室里捣鼓数据、脑子里还塞满了未来黑科技知识库的重生者来说,这些题目简直简单得像小学生算术。
他甚至不需要调动那个离谱的知识库,仅凭前世残留的肌肉记忆和这一世“学神”的本能,笔尖就在答题卡上飞速移动起来。
思路清晰得可怕,几乎没有停顿。
不到半小时,整张试卷,包括需要大量书写步骤的解答题,已然全部完成。
他放下笔,长长地舒了口气。
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满级大神重回新手村,砍瓜切菜,毫无挑战性。
他甚至有点怀念前世在实验室里绞尽脑汁、掉光头发的那种“痛并快乐着”了。
看了看墙上的钟,又看了看周围还在奋笔疾书或苦思冥想的同学们,陈奕决定不浪费时间了。他拿起试卷,站起身。
安静的考场里,任何动作都被放大。
同学们纷纷抬头,目光聚焦在他身上,有羡慕,有习惯,也有暗暗吐槽“卷王又开始了”。
陈奕走到讲台前,将试卷轻轻放在王老师面前。
王老师正戴着老花镜看教案,见状有些惊讶,压低声音:
“陈奕?做完了?检查过了吗?”
她知道自己这个学生厉害,每次都是满分预备役,但这速度也太离谱了点。
“嗯,王老师,我做完了。想先去图书馆查点资料。”陈奕低声回答。
“好,去吧去吧,别影响其他同学。”王老师和蔼地点点头,对于好学生,她总是格外宽容。
陈奕离开教室后,王老师顺手拿起他的卷子,从第一题开始浏览。
前面部分工整、简洁、全对,一如既往的完美,她看得频频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然而,当她的目光落到最后两道导数压轴大题时,脸上的笑容渐渐变成了惊讶。
这两道题难度很大,是去年高考用来区分顶尖学生的关键。
她预期陈奕会用高中范围内最精妙、最复杂的方法解出来,步骤可能会很长。
但陈奕的解法却异常简洁。
简洁得……有点超纲了。
王老师扶了扶老花镜,身体坐直了些,看得更加仔细。
她退休之前是南大数学系的教授,对高等数学熟悉无比。这分明是用了微积分中的洛必达法则和泰勒展开的思路!
虽然陈奕很巧妙地将这些大学知识“翻译”成了更接近高中表述的形式,但其核心的数学思想和工具,绝对超出了高考大纲的要求,甚至比竞赛要求还超前一点。
“这孩子……”
王老师喃喃自语,眼神里充满了惊讶和欣赏,
“这是自己琢磨到高数上去了?真是个天才苗子……”
她越看越觉得不可思议,这份卷子如果严格按照高考评分标准,最后两题或许会被扣点步骤分。
但其解答本身展现出的数学素养,已经完全超出了高中生的范畴。
她小心地将卷子收好,打算下课再好好研究一下,顺便跟班主任老张聊聊陈奕的情况。
……
另一边,陈奕已经来到了学校图书馆。
午后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进来,空气中弥漫着旧书和灰尘特有的宁静味道。
寥寥几个学生分散坐在长桌前自习,安静得能听到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
他走到借阅处,对着值班的老师露出一个乖巧的笑容:
“老师您好,能给我几张A4纸和一支笔吗?我想写点东西。”
拿到纸笔后,他在一个靠窗的角落坐下。
摊开白纸,他却没有立刻动笔,而是再次闭上了眼睛,将意识沉入那片浩瀚无边的知识库中。
无穷无尽的知识光点闪烁流淌,从基础材料到能源动力,从信息科技到生物工程,很多技术甚至以他前世的认知都难以完全理解其原理。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贪多嚼不烂。
很多技术看似美好,但以当前世界的工业基础、材料水平和理论支撑,根本就是空中楼阁。
比如那小型化的聚变反应堆,需要的超导材料和约束技术现在就完全不具备实现条件。
他需要找一个切入点。
一个既有足够分量,能真正改变一些东西,又能在现有或稍加努力就能达到的技术水平下,有望在短期内实现突破的项目。
同时,他还惦记着那些未来的遗憾。16年……时间并不充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