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习结束的铃声终于响起,教室里瞬间活跃起来,收拾书包的窸窣声、讨论夜宵吃啥的嬉闹声不绝于耳。
陈奕长长地舒了口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看着草稿纸上那些被划得乱七八糟的公式,忍不住低声吐槽了一句:
“这也太特么变态了,简直不是人算的……行吧,等我把手里正事忙完,再来宠幸你。”
旁边的李婧怡正在装书包,听到这话,下意识地扭头,眸子带着一丝疑惑:
“你要宠幸谁?”
陈奕看到她这有点懵懂又认真的样子,玩心顿起,挑了挑眉,压低声音故意逗她:
“宠幸你啊,不然还能有谁?”
“滚!”
李婧怡的脸瞬间泛红,羞恼地一脚踹在他小腿上,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哎哟!姑奶奶轻点!”
陈奕龇牙咧嘴地跳开,脸上却笑得贼兮兮的。
赵宇几人也围了过来,看着这对冤家日常互动,早已见怪不怪。
“走了走了,回家啃五三去,感觉这次模考要跪。”孙立摸着肚子哀叹。
“赶紧的,饿死了。”楚箫催促道。
一行人吵吵闹闹地收拾好东西,汇入放学的人流,朝着褐石园的方向走去。
与此同时,远在沈阳的606所,一间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气氛却格外凝重。
宁天院士正主持着内部会议,参会的除了所里的材料专家,还有特意从魔都赶来的工程院两位资深院士——潘老和张老。
“……情况就是这样,”
一位材料组的负责人汇报着,语气沉重,“我们目前能稳定制备的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其承温极限大约在1900K左右,这几乎已经摸到了现有技术路线的天花板。无论是熔炼纯净度、晶体取向控制还是热处理工艺,都遇到了难以逾越的瓶颈。想要再提升50K,都极其困难,更别说达到WS-15设计指标要求的2150K以上了。”
潘老推了推眼镜,眉头紧锁:“1900K到2150K,这250K的差距,看似不大,却是一道天堑。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现有的材料和工艺都需要推倒重来,研发周期……恐怕是以十年计。”
张老也叹了口气:“是啊,基础材料的突破,急不得,但又不能不急。老美的F119据说已经非常接近这个温度区间了。”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材料是发动机的基石,基石不稳,一切宏伟设计都是空中楼阁。
宁天院士听着众人的讨论,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良久,他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
“各位,”
他开口打破了沉默,“我这里,有一份东西,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他身上。
只见宁天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看起来颇为普通的笔记本,递给了旁边的潘老。
潘老有些疑惑地接过,和张老一起翻开。
起初,他们的表情还带着些许不解,但随着一页页看下去,两位老院士的眼睛越瞪越大,呼吸也逐渐变得急促起来!
笔记本里,详细记录着一种全新的镍基高温合金设计方案!
其成分配比之精妙、工艺路径之清晰、参数标注之详尽,完全超出了他们现有的认知框架!
里面不仅提出了创新的稀有元素添加方案和独特的定向凝固控制方法,甚至连后续的热处理制度、热等静压参数以及针对这种新材料的机械加工建议都一一列出!
这根本不是一份粗糙的构想,而是一份几乎可以直接拿到实验室进行工艺验证的、近乎完整的生产指导说明书!
“这……这是?”
潘老猛地抬起头,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手指紧紧捏着笔记本,
“老宁!这东西你从哪搞来的?这是谁写的?这思路太……太惊人了!我们从未敢往这个方向想过!”
张老也激动得满脸通红:“天才!简直是天才的构想!这要是能成,何止2150K!2300K都有可能摸到!老宁,你快说,这是哪位材料学大家的秘密成果?”
会议室内所有专家的好奇心都被吊到了顶点,纷纷伸长了脖子。
宁天却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环视一圈,沉声问道:“老潘,老张,还有在座的各位,大家都是内行。我就问一句,如果,我是说如果,我们严格按照这本笔记里的配方和工艺去攻关,有没有搞头?能不能在短期内,把它搞出来?”
笔记本在几位核心专家手中快速传阅,每个人看完,脸上都写满了同样的震惊和兴奋。
“有搞头!太有搞头了!”一位负责熔炼的专家激动地拍桌子,
“这成分设计简直神了!虽然对熔炼纯净度和冷却控制要求极高,但理论上完全可行!我们有信心试一试!”
“热处理制度也非常大胆,但逻辑上是通的!值得全力攻关!”
“加工工艺建议也很有针对性!解决了我们很多预想中的难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