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 > 第69章 “黄闯子”带来了万余精骑

晨曦的金辉泼洒进州衙正堂,将每一寸地砖都映照得纤毫毕现。朱慈烺一身常服,立于堂口,阳光在他身后勾勒出一圈明亮的光晕。

就在他踏入正堂的一刹那,目光便与堂中那道凝立的身影骤然相遇。

四目相对,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滞。

黄得功那双锐利如鹰隼的眸子,在触及朱慈烺身影的瞬间,猛地收缩了一下。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极其失礼地仔细打量着这位年仅十五岁的大明储君。

眼前的少年,身量虽未完全长成,却挺拔如松。面容犹带稚气,但眉宇间凝聚的那份沉静、果决与超越年龄的威仪,却绝非一个寻常十五岁少年所能拥有。

那是一种历经巨变、肩负泰山之重后淬炼出的气质,沉稳如山岳,深邃如寒潭。他站在那里的姿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统御力,仿佛他生来便该居于万人之上。

黄得功的心头剧震。他猛地想起那封由杨保拼死送达的亲笔信——那力透纸背、字字千钧的笔迹,那对天下大势一针见血的剖析,那力挽狂澜的决断与气魄……

自己一直还怀疑,那怎么可能出自一个半大孩子之手?

可一路行来,尤其是踏入济宁地界后所见的一切,却又无比真实地印证着信中所言:

城外那延绵不绝、秩序井然领取粥饭的流民长龙;那临时搭建却忙而不乱的义诊棚户;城内虽紧张却不见慌乱的街市。

最让黄得功震撼的是,城南那片辽阔校场上,数万新军操练时发出的震天喊杀与冲天尘烟,那股子劲头和冲击,完全就是一支老辣军队的气势。

方才在堂外,赵啸天对其简要的汇报犹在耳边:“……托殿下洪福,现已有总兵力超六万,粮草军械,皆在源源不断筹措之中。”

六万大军!

数百万的钱粮储备!

这一切恢弘局面的开创者与核心,竟然就是眼前这位看起来有些文弱的十五岁少年太子。

一瞬间,万千思绪如同决堤洪水,猛烈地冲击着黄得功的心防。

对先帝崇祯壮烈殉国的无边悲痛与自责;对大明江山支离破碎、前途未卜的深切焦虑;一路奔波的辛劳与担忧;以及此刻,亲眼见证这绝境中硬生生开辟出的希望之地、亲身体会到这位年轻储君非凡气度所带来的巨大震撼……

种种极端情绪在他胸中疯狂交织、碰撞、翻腾。

那自从接到太子书信后便一直死死压抑着的、对先帝殉国的巨大悲恸,在这一刻,在面对崇祯皇帝血脉的这一刻,再也无法遏制,轰然爆发。

“呜——呃啊——”

一声仿佛受伤猛兽般的、撕心裂肺的嚎啕,猛地从这位铁打悍将喉管深处迸发出来,震得整个堂宇似乎都在嗡鸣。

黄得功双膝一软,“扑通”一声,整个人如同山崩般重重跪伏下去,额头狠狠磕在冰冷的青砖地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他宽阔如虎的背脊剧烈地起伏颤抖着,压抑了太久的泪水混合着征尘与汗水,汹涌而出。

“末将……末将黄得功,参……参见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千千岁。”

他泣不成声,话语被剧烈的哽咽切割得支离破碎,每吐出一个字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朱慈烺被这突如其来的悲声震得心神一颤,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快步上前,俯身伸出双手,紧紧抓住黄得功仍在剧烈颤抖的手臂,想要将他搀扶起来:“靖南伯,快请起,不必行此大礼。”

“殿下啊!”黄得功却仿佛被这搀扶触动了更深沉的痛楚,哭嚎得更加悲恸欲绝,“末将有罪,呜呜呜……末将无能,末将未能及时勤王,陛下,陛下他……啊——”

提到先帝,那锥心刺骨的画面仿佛再次浮现眼前,黄得功痛彻心扉,再也说不下去,只是伏地恸哭,哭声悲凉怆然,令人闻之动容。

他身经百战,刀斧加身亦不皱眉,此刻却哭得像个失去了至亲的孩子。朱慈烺虽用力,却根本扶不动这情绪彻底崩溃的沙场猛将。

朱慈烺的眼眶也瞬间红了,一股酸楚直冲鼻尖。他强行压下心中被勾起的巨大悲痛,深吸一口气,转头对一直侍立在侧的王之心沉声道:

“王伴伴,先给靖南伯看座,上热茶和手巾。再去吩咐厨房,立刻备几份早膳送来,要丰盛些,多备肉食。”

“老奴遵旨。”王之心连忙躬身应道,对身旁的叶正、玉儿和小兰春使了个眼色,三个孩子机灵地快步上前,听着王之心的安排忙起来。

朱慈烺转回身,看着脚下这位悲伤得难以自持的国之柱石,提高了声音,语气沉痛却带着安抚:“靖南伯,黄将军,抬起头来!”

黄得功听到太子那清越却不容置疑的声音,哭声下意识地一滞,抬起泪痕纵横、胡茬凌乱的脸庞,兀自抽噎不止。

朱慈烺目光灼灼地凝视着他,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将军不必过于自责,国事至此,非将军一人之过。眼下绝非沉湎悲痛、徒然自责之时。”

朱慈烺加重语气,说道,“天下纷乱,社稷危殆,亿兆黎民悬望!孤,年少德薄,骤逢大变,如今困守于此,正是急需将军这等忠勇柱石振作起来,鼎力相助之时啊。”

他微微前倾身体,声音愈发恳切有力:“孤这数万新军,我大明之中兴,未来收复神京、扫荡妖氛、告慰先帝在天之灵之千秋大业——”

“孤,还要仰仗将军!天下苍生,还要仰仗将军!将军岂可一味悲痛,摧折自身?”

这番话,如同一记记重锤,敲在黄得功的心上。先是大义开解,继而指明责任,最后赋予重托,层层递进,直击肺腑。

黄得功猛地止住了抽泣,通红的双眼愣愣地看着眼前这位年纪虽小,却目光如炬、言语如刀的太子殿下。

那话语中的信任、期许和那份沉甸甸的重托,像一股暖流冲散了他心中积郁的部分冰寒,一股久违的责任感与豪情自心底油然升起。

他深吸了几口粗气,用粗糙的手背狠狠抹去脸上的泪水鼻涕,然后对着朱慈烺,“咚,咚,咚!”又是三个结结实实的响头,撞得地面闷响。

“末将……末将明白了,谢殿下点拨。”他的声音依旧沙哑,却已然带上了一丝属于武将的铿锵,“末将失态,惊扰殿下,罪该万死。”

朱慈烺这才再次用力,顺势将他搀扶起来。黄得功站起身,身形依旧挺拔,但眼眶通红,鼻息粗重,显是情绪尚未完全平复。

朱慈烺亲自引着他,走到离自己主位最近的一张椅子前,温言道:“将军一路辛苦,快请坐。”

王之心带着叶正奉上温热茶水和干净手巾。黄得功接过,胡乱擦了把脸,又猛灌了一口茶水,温热的茶水入喉,似乎才将那股翻腾的情绪稍稍压了下去。

朱慈烺示意一旁的赵啸天和李育财也一同落座。黄得功放下茶盏,抱拳向朱慈烺行礼,声音依旧带着些沙哑:

“殿下,末将方才失仪,还请殿下恕罪。”

黄得功顿了顿,说道,“末将一路行来,亲眼所见济宁新军操练之盛,城外粥棚义诊之仁,城内秩序之井然……”

“末将,末将只想说,殿下真乃英明之主!大明有殿下,何愁不能中兴?何愁不能扫灭群丑,光复神州?”

“末将,心悦诚服!”

这番话,发自肺腑,充满了激动与希望。

朱慈烺闻言,摆手笑了笑,笑容温和却不见丝毫骄矜:“靖南伯过誉了。一切仅是草创,百废待兴,困难重重。眼前这点局面,全赖赵指挥使、李指挥佥事,以及邱祖德、许文昌等诸位臣工并力协作,以及济宁士民襄助之功。”

走到主位坐下,朱慈烺继续说道,“孤,不过居中协调而已。”

他话锋一转,目光落在黄得功身上,“如今将军率虎贲而来,孤这新军,才算真正有了主心骨,有了可战之锐气!往后整军经武、冲锋陷阵,孤还要多多倚仗将军。”

黄得功连忙起身,肃然道:“末将敢不效死力?”

随即在朱慈烺示意下坐回去,黄得功继续说道,“禀殿下,自接到殿下亲笔信,末将便即刻点齐麾下所有能战之骑,共计一万零三百余骑,与杨保义士一起,日夜兼程,不敢有片刻延误。”

“末将……末将实在是怕,怕殿下在济宁……”

他话语顿住,意思却很明显——怕来晚了,太子安危有虞,这刚刚点燃的希望之火再度熄灭。

朱慈烺自然明白他未尽之言,心中暖流涌动,温言道:“将军忠义之心,天日可鉴。孤岂能不知?父皇在时,便常对孤言道,大明,论忠勇善战,能砥柱中流者,无过靖南伯黄得功也。今日得见将军,方知父皇所言不虚。”

这话半是真意,半是朱慈烺为安抚激励他而顺势所言。然而听在黄得功耳中,却不啻惊雷,先帝竟如此看重自己?

念及崇祯皇帝一次次对自己的提拔、信任与恩遇,再对比自己未能及时救驾的憾恨,黄得功鼻头一酸,眼眶再次泛红,泪水险些又夺眶而出,他连忙低头掩饰,哽声道:“先帝……先帝厚恩,末将,万死难报……”

朱慈烺见又勾其伤心事,连忙转移话题,指了指身旁一直安静坐着的两位皇弟,对黄得功道:“靖南伯,且看,这便是孤的两个皇弟,定王慈炯,永王慈炤。”

黄得功闻言,连忙收敛悲容,起身便要再次跪下行礼。永王朱慈炤年纪尚小,睁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位哭过又很威武的将军,有些不知所措。

定王朱慈炯毕竟年长两岁,更懂事些,见状立刻带着几分未脱的稚气开口道:“将军不必多礼,快请安坐。”

他说着,还下意识地看了看身边的皇兄,补充道:“皇兄历来不喜过多虚礼,何况将军乃我大明肱骨重臣,卫国干城,更不必如此拘礼的。”

朱慈炯这番话,虽带着童音,却得体大方,显是平日受朱慈烺影响甚深,黄得功心中暗赞。他不再坚持下跪,但仍恭敬地抱拳躬身,行了一个重礼:“末将黄得功,谢定王殿下,末将参见定王殿下,参见永王殿下。”

朱慈烺赞许地拍了拍朱慈炯的肩膀,随即目光转向一旁的赵啸天和李育财,对黄得功介绍道:

“靖南伯,这两位,便是孤在信中与你提过的,原运河兴漕帮的总舵主赵啸天,与帮中管事李育财。如今是孤的锦衣卫指挥使与指挥佥事。”

朱慈烺继续赞赏道,“当日孤与两位皇弟能安然抵达济宁,乃至今日济宁能有此局面,首功便在于赵指挥使、李佥事及兴漕帮上下弟兄的忠勇护持、鼎力相助!”

赵啸天和李育财听闻太子如此高度赞誉,连忙起身,向朱慈烺躬身行礼。

赵啸天性情豪爽,抱拳朗声道:“殿下言重了,折煞俺们了,俺老赵是个粗人,读书不多,但道理俺懂,俺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要不是大明,要不是殿下,俺们这些在运河上讨生活的,早他娘的被乱兵流寇啃得骨头都不剩了。”

发觉自己又因为过于激动而口不择言,粗话一出口,赵啸天脸一红,自嘲地一笑,抓了抓后脑勺,继续说道,“请殿下恕罪,俺又……”

朱慈烺笑了笑,摆手示意他无碍,赵啸天才继续抱拳说道,“护着殿下,帮着殿下,那是俺们的本分,是天经地义。”

赵啸天这话说得粗粝直白,却掷地有声,充满了江湖豪杰的耿直与赤诚。

黄得功听得动容,他常年与行伍、豪杰之士打交道,最欣赏的便是这等性情中人。他再次站起身,面对赵啸天和李育财,竟是无比郑重地抱拳,深深一揖:

“黄得功,在此,拜谢赵指挥使、李指挥佥事擎天保驾之大恩!若无二位及兴漕帮义士,殿下若有不测,我大明……我大明便将万劫不复!此恩此德,黄某,永世不忘!”

说到动情处,黄得功竟又要躬身。

赵啸天吓了一跳,一个箭步跨过去,连忙托住黄得功的手臂,不让他拜下去,咧嘴笑道:

“哎呦我的黄大将军,您可千万别,您这‘黄闯子’的威名,俺在运河上跑船时就如雷贯耳了。您是我大明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俺老赵佩服得紧的人物,您给俺行礼,这不是要折俺的寿吗?使不得,万万使不得!”

黄得功感受到赵啸天的那份真诚,心中更是感慨,重重点头,不再坚持,一切尽在不言中。

两人相视一眼,竟有几分惺惺相惜之意。

朱慈烺看着这融洽的一幕,心中欣慰,笑了笑,转而向赵啸天问道:“赵指挥使,靖南伯麾下远道而来的将士们,可已安排妥当?安营扎寨之事,如何了?”

赵啸天连忙抱拳回禀:“殿下,末将方才已请示过黄将军。黄将军治军严明,言说必须得殿下亲口允准,大军方可下马解甲,安营歇息。末将等已劝过,但……”

他无奈地看了一眼黄得功。

一旁的黄得功立刻接口,肃然道:“殿下,军有军规。末将麾下儿郎,虽疲惫,然未得殿下明令,绝不敢擅动。此乃规矩,请殿下示下!”

朱慈烺心中暗赞黄得功治军之严,当即点头,对一旁的李育财吩咐道:

“李指挥佥事,辛苦你即刻跑一趟,寻到许文昌总兵,传孤的意思:立刻调拨酒肉粮秣,好好犒劳靖南伯麾下将士,让他们饱餐一顿,解解乏!”

朱慈烺想了一下,安排到,“然后,立刻在城南新军大营旁侧,选址规划,今日之内,务必为靖南伯大军兴建起营寨,一应所需,保障供给,不得有误!”

“末将遵命。”李育财抱拳领命,毫不犹豫,转身大步流星而去,执行命令。

黄得功再次起身,感激道:“末将代麾下儿郎,谢殿下厚恩。”

此时,王之心带着叶正、玉儿和小兰春,以及几名内侍,端着准备好的早膳走了进来。

顿时,堂内香气四溢。除了惯例的清粥、小菜、面饼,果然如朱慈烺吩咐,额外添了大盘的炖得烂熟的鸭肉、羊肉,热气腾腾,令人食指大动。

膳食被分别放置在朱慈烺、两位王爷以及黄得功、赵啸天面前的几案上。朱慈烺看了一眼,直接将自己案上那份肉食拿起,亲自端到了黄得功的案上,温言道:

“靖南伯一路辛苦,体力消耗极大,这些肉食正可补充体力。孤近日饮食清淡,这些便赏与将军了。”

黄得功看着太子亲自为自己端来肉食,心中暖流奔涌,连日急行军的辛劳和方才的巨大悲痛,顿时都被这浓浓的关怀驱散了不少。

他不再推辞,重重抱拳:“末将,谢殿下赏赐。”说罢,也不再拘礼,拿起筷子,大口吃了起来。他吃得很快,却并不显粗鲁,自有一股军人的豪迈之气。

朱慈烺看着这位忠勇悍将用膳,心中感觉到安心、踏实。

黄得功正吃得起劲,忽的想起自己忘了一个重要的事情,轻叹一声,赶忙擦拭了一下手,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盒子,从里面拿出一个小玉佩,起身躬身行礼,重重地对朱慈烺说道:

“请殿下恕罪,末将差点忘了,您当时放在信封绢筒里的这枚玉佩,如今末将带来了,归还殿下。”

朱慈烺“哦”了一声,笑了笑说道,“这枚玉佩,雕着盘龙云纹,是孤周岁的时候,母后送孤的礼物,就赏给靖南伯吧!”

黄得功连忙躬身行礼,说道,“殿下不可啊,如此贵重之物,还是先皇后留给殿下的礼物,末将更是不敢也不能收啊……”

看着黄得功说得恳切,朱慈烺想了想,很有道理。自己那位母后周皇后从小对自己几个兄弟姐妹极好,最后自缢殉国,其留给自己不多的物件中,这枚玉佩其实很有意义。

想着,朱慈烺点点头,亲自上前取过那温润的龙纹玉佩,握紧在手,转身对黄得功说道,“好了,靖南伯快继续吃吧,你一路奔波,辛苦了。”

堂外阳光正好,堂内气氛也从最初的悲怆凝重,逐渐转向一种充满希望与力量的肃穆与和谐。

朱慈烺知道,黄得功的到来,如同为济宁这座正在奋力重生的城池,注入了一股真正可定鼎天下的强悍力量。

在朱慈烺的记忆里,黄得功本人堪称 “人形兵器”,其勇猛程度在明末将领中可谓罕见。与张献忠部交战时,他曾经面部中箭仍坚持战斗,最终生擒敌方悍将 “闯世王” 马武和 “三鹞子” 王兴国。

据历史记载,黄得功还命士兵头顶金锣练习射箭,百发百中而人不伤,箭术之精准令人胆寒。且其每次冲锋必 “深入敌方军营,不顾生死”,敌人闻风丧胆,故而称其为 “黄闯子”。

从军队构成来看,黄得功早年在辽东从军,其部下多为辽东汉人或蒙古骑兵,自幼精通骑射,完美适应野战与突袭。

此外,黄得功擅长 “轻骑奔袭” 与 “游走射击”的骑兵战术,带着骑兵打过无数经典战役。且黄得功还练出了熟练使用三眼铳的骑兵,战力堪称一绝。

张献忠曾坦言 “吾畏黄闯子甚于畏洪承畴”,而清军将领也承认 “黄得功之兵,不可轻犯”。

想着这些,朱慈烺心下更是安心和激动,自己这六万大军眼下正缺懂骑兵、善用火器的大将,嘿,这不正是“瞌睡来了有枕头”,黄得功的到来,能直接帮着朱慈烺完美地弥补这个问题。

再加上黄得功本身在明末的名气、地位,以及其本身就不低的军衔、爵位,若用其作为新军一把手,放权让其亲自调教这六七万大军,加上济宁这绰绰有余的钱粮储备,以及可以一用的民心,朱慈烺心下愈发有底气了。

朱慈烺也开始盘算,如何把这位“黄闯子”悍将,放到新军最核心的位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