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 > 第10章 这乱炖牛羊锅,也太好吃了吧

船舱内,油灯的火苗随着船身轻晃,在朱慈烺年轻却布满疲惫的脸上投下跳跃的光影。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喉咙的干涩和指尖的微颤,再次提起那支饱蘸浓墨的狼毫,绢帛洁白,墨色如夜。

“赵统领,研墨。”朱慈烺的声音带着沙哑。

赵啸天立刻应声,手腕沉稳有力地转动墨锭,乌黑的墨汁在砚池中荡开涟漪,散发出清冽的松香。

他眼角的余光瞥见太子额角渗出的细密汗珠,心中既敬佩又心疼。这位殿下,真是铁打的筋骨。

朱慈烺的目光落在新铺开的绢帛上,笔锋再次落下:

皇太子朱慈烺令旨 谕凤阳总督马士英:

卿总督庐、凤,提督军务,抚定江南,功在社稷!父皇在时,常与孤言:士英老成谋国,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之职,实至名归!总督庐、凤等处军务以来,整饬防务,绥靖地方,勋劳卓着,孤心甚慰!

然!天崩地裂,国难当头。三月十九日丑时,闯逆破京。百官束手,竟无一人护驾。父皇……父皇为践‘君王死社稷’之誓,已……已龙驭宾天于煤山。

乾坤泣血,日月同悲。

孤携定王慈炯、永王慈炤,于乱军之中,九死一生,幸得天佑,得遇忠义无双之运河豪杰赵啸天,方得脱险境,沿运河南下。

孤决意于山东济宁州,收拢忠义,重整山河,誓灭闯贼,复我大明。济宁,运河锁钥,地利非凡,孤已详察,定为中兴之基。然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江南半壁,国之根本,卿总督凤阳,节制江北,位高权重,当此危局,孤倚卿为擎天玉柱。

兹令:

一、卿接旨后,即刻以孤之名义,飞檄传谕江南诸省巡抚、总兵,武昌宁南伯左良玉、寿州刘良佐、淮安刘泽清、徐州高杰、福建郑芝龙、湖广巡抚何腾蛟、江西、福建、浙江、应天诸督抚。

昭告天下:大明皇帝崇祯陛下已于三月十九日丑时,践行‘君王死社稷’之诺,殉国于京师煤山!皇太子朱慈烺及定王、永王尚在,敢有妄议拥立诸藩者,以谋逆论处,夷三族,绝不姑息!

二、严令各地督抚总兵:即刻整顿地方政务、民务、军务,安抚流民,弹压宵小,维持秩序,稳定局势。严防贼寇趁乱流窜,一切听候孤之号令,不得擅专。

三、晓谕天下:孤以济宁州为行在,收拢忠义,誓师复国。凡有精兵良将、忠勇之士,愿随孤讨贼复国者,速速北上济宁,听候调遣。功勋卓着者,孤不吝封侯之赏。

四、卿坐镇凤阳,统辖江南江北诸务,居中调度,稳定大局。务必确保江南钱粮赋税、军械物资,源源不断输济宁前线,此乃复国命脉,卿之重责。

江南安危,系于卿身!

望卿勿负父皇厚望,勿负孤之重托,速速施行,以拯危局。功成之日,必裂土分茅,酬卿不世之功。

孤朱慈烺,手书于舟次。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辰时初刻

朱笔饱蘸朱砂,蟠龙钮宝印重重钤下。

鲜红的印记如同凝固的鲜血,昭示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朱慈烺又取出一枚小巧的蟠螭纹铜印,放入绢帛中,仔细封入蜡封丝绢筒,在筒外以墨笔清晰标注:“凤阳总督马士英亲启”。

赵啸天看着太子殿下那疲惫却依旧锐利的眼神,下意识地想去喊人。朱慈烺却摆摆手,声音带着一丝倦意:

“不急。方才两封最是要紧,已先行发出。余下诸信,一并写完,孤亲自标注去处,统一发出即可。确保送达,不必苛求十日之限。”

赵啸天点头,继续默默研墨。

朱慈烺提笔再书:

皇太子朱慈烺令旨 谕江都常家沙怀远侯常延龄:

开平王十二世孙,怀远侯延龄:卿忠勇传家,血性未泯。去岁奉旨南下,募勇练兵,矢志报国。孤在京师,常闻父皇赞卿:勋贵楷模,国之干城,此心此志,天地可鉴。

然国遭巨变,三月十九日丑时,闯逆破京。父皇……父皇已殉国于煤山!孤携定王、永王,幸得忠义之士漕帮赵啸天护持,方脱险境,沿运河南下。

孤决意于山东济宁州,收拢忠义,誓灭闯贼,复我大明!济宁,运河咽喉,中兴之基。孤知卿麾下新军初成,然忠义为骨,士气可用。

值此存亡绝续之际,望卿勿以兵寡为虑,速速点齐本部精锐,星夜兼程,北上济宁,与孤会师,孤在济宁,翘首以待,待卿旌旗所指,共复河山!

常家忠烈,必再耀青史。

孤朱慈烺,手书。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辰时初刻

同样钤印、封装,标注:“江都常家沙怀远侯常延龄”。

接着,朱慈烺笔走龙蛇,以同样简洁有力的格式,分别给兖州鲁王朱以海、淮安福王朱由崧、杭州潞王朱常淓、青州衡王朱由棷几位藩王发去令旨:

谕鲁王朱以海\/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衡王朱由棷:

王叔(王兄)钧鉴:

闯逆破京,三月十九日丑时,父皇殉国于煤山!山河破碎,宗庙危殆,孤携定王、永王幸脱险境,决意于济宁复国。

皇明祖训有云:凡我朱氏子孙,当守土安民,拱卫社稷。值此国难,血脉相连,责无旁贷。

望王叔(王兄)念及祖宗创业之艰,社稷倾覆之痛,速速召集王府护卫、忠勇之士,筹措粮饷军械,或亲率精锐北上济宁,与孤共襄复国大业;或坐镇封地,安定民心,输送钱粮,以为后援。

大明存亡,系于宗室!

望王叔(王兄)勿负太祖血脉,速速行事,切切!

孤朱慈烺,手书。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辰时初刻

每一封都钤上鲜红的太子宝印,封装标注清楚。给藩王的信,朱慈烺言辞更为严厉,直接搬出《皇明祖训》,强调血脉责任,断绝其拥兵自重或观望的念头。

随后,朱慈烺又快速写下令旨:

给山东巡抚邱祖德,命其携济南可用资源速南下济宁;给天津大沽口总兵曹友义,命其固守或南撤登莱,汇合济宁;给青州守备李士元,命其护卫衡王南下济宁;给胶州知州郭永祥,命其扩军固守登莱,策应济宁。

每一封都简明扼要,点明形势,下达命令,给予授权,如特赐郭永祥扩军之权。

最后,当朱慈烺的目光扫过舆图上遥远的四川时,想起了那位有名的女将军、巾帼英雄——秦良玉!

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复杂而敬重的光芒,再次提笔,墨色凝重:

皇太子朱慈烺令旨 谕石砫宣慰使、总兵官秦良玉:

秦老将军忠勇贯日,威震巴蜀。孤在深宫,常闻父皇赞卿:白杆兵威,巾帼丈夫,一门忠烈,国之柱石。老将军及令侄秦翼明等,为国征战,血染征袍,功勋飏炳。父皇每每提及,不胜唏嘘,赞曰:大明有卿,社稷之幸。

然噩耗惊传,三月十九日丑时,闯逆破京,父皇……父皇已践行‘君王死社稷’之诺,殉国于煤山!山河同悲,日月失色。

孤携定王、永王,侥幸脱险,决意于山东济宁州,收拢忠义,誓灭闯贼,复我大明。

老将军坐镇川东,独抗献贼,孤心甚忧。张献忠凶顽狡诈,势大难制。老将军虽勇冠三军,然孤悬敌后,兵力悬殊。

孤令:

卿当以保全有用之身为重,审时度势,勿拘泥于一城一地之得失。

若事不可为,当机立断,携白杆精锐及家眷亲族,避敌锋芒,辗转贵州、湖广,寻路北上,务必保全实力。

孤在济宁,扫榻以待。

济宁乃中兴之基,亟需老将军擎天之力。待卿挥师北上,与孤会师,再整旗鼓,共讨国贼,复我河山。

老将军年高德劭,万望保重贵体。

大明复国,尚需卿之虎威,切切!

孤朱慈烺,泣血手书。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辰时初刻

这封信,朱慈烺写得格外用心。他深知秦良玉的忠勇刚烈,更知历史上她最终困守石砫的悲壮结局。信中,他不再仅仅是命令,而是充满了对这位传奇女将的敬重、关切和恳求。

他明确要求秦良玉“保全有用之身”,甚至允许她放弃石砫,只求她能活着带兵北上汇合。字里行间,流露着太子对国之栋梁的珍惜与倚重。

同样钤印,放入一枚象征“忠勇”的虎头小玉符,封装标注:“四川石砫宣慰使秦良玉亲启”。

最后一笔落下,朱慈烺只觉得手臂酸麻,眼前阵阵发黑。他强撑着将笔搁下,长长吁出一口浊气,仿佛耗尽了全身力气。

桌案上,已整齐摆放着十余个密封好的蜡封丝绢筒,如同整装待发的信使。

“赵统领,”朱慈烺的声音带着浓浓的疲惫,“这些,烦劳你亲自安排可靠人手,按筒外标注,火速送出,务必亲手交到收信人手中。”

朱慈烺顿了顿,强调道,“四川秦老将军处,路途遥远,险阻重重,务必叮嘱信使,安全第一,宁可慢些,务必送达。”

“殿下放心,卑职亲自去办,定不辱命!”赵啸天神色肃然,双手捧起那摞沉甸甸的丝筒,如同捧着千钧重担。他转身掀帘而出,舱外立刻传来他条理清晰的指派命令声。

舱内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油灯燃烧的噼啪声和朱慈烺粗重的喘息。

王之心连忙上前,捧上一杯刚换的浓茶,心疼道:“殿下,您快歇歇,喝口热茶,这……这连轴转的,铁人也熬不住啊!”

朱慈烺接过茶杯,一股温热透过杯壁传来,让他冰冷的指尖感到一丝暖意。他大口灌下几口,茶水滑入喉咙,驱散了些许寒意和疲惫。

他靠在冰冷的舱壁上,闭目养神,只觉得浑身骨头都像散了架。

不知过了多久,舱帘再次掀开。

一股浓郁的、混合着肉香、面香和油脂焦香的霸道气味,如同汹涌的潮水,瞬间冲散了舱内残留的墨香和凝重的气氛。

朱慈烺猛地睁开眼,只见赵啸天正端着一个热气腾腾的巨大铜盆进来。

盆中汤汁翻滚,浓白如乳,里面沉浮着大块炖得酥烂、酱红油亮的羊肉,肉块上连着筋头巴脑,颤巍巍地冒着热气。浓郁的肉香混合着八角、桂皮、花椒等香料的辛香,直往人鼻孔里钻,正是运河上赫赫有名的“临清八大碗”合炖。

紧随其后,是几大碗堆得冒尖、粒粒金黄分明、夹杂着火腿丁、虾仁、青豆、葱花,散发着诱人油香和蛋香的扬州炒饭。

还有一盆奶白浓郁、撒着翠绿葱花和香菜末、热气袅袅的羊肉汤,旁边是一摞烤得焦黄酥脆、散发着麦香的面饼。

“殿下,王公公,两位小王爷,饿坏了吧?”赵啸天脸上带着爽朗的笑容,一边麻利地在舱内小桌上布菜,一边大声道:

“快,趁热,这是咱运河上跑船汉子最顶的吃食——临清八大碗合炖。专挑了上好的羊肋排、蹄筋,小火慢煨了一夜,烂糊入味。这扬州炒饭,是船上厨子看家本事。这羊肉汤,用的是小羔羊,鲜掉眉毛,快,快尝尝!”

食物的香气如同有魔力,瞬间唤醒了沉睡的味蕾和疲惫的身体。

朱慈烺还没说话,旁边小床上睡得迷迷糊糊的朱慈炯和朱慈炤,已经揉着眼睛坐了起来,小鼻子一抽一抽,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盆翻滚着油花的炖肉,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皇兄,好……好香啊。”朱慈炤咽着口水,小声嘟囔。

朱慈烺看着两个弟弟馋猫似的模样,再看看眼前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食物,连日来的紧张、恐惧、疲惫仿佛在这一刻被这人间烟火气冲淡了些许。

他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发自内心的笑容,站起身:“好,好,都起来,吃饭!”

王之心连忙帮着将两个小皇子扶下床。赵啸天亲自给朱慈烺盛了一大碗炖肉,又舀了勺浓汤浇在上面,递过去:“殿下,您先尝尝这汤,最是暖身子。”

朱慈烺接过碗,滚烫的温度熨帖着手心。他拿起筷子,夹起一块炖得软烂脱骨的羊肉,吹了吹热气,送入口中。

浓郁的肉香、丰腴的油脂、香料恰到好处的辛香,以及那入口即化的美妙口感,瞬间在舌尖炸开,一股暖流顺着喉咙滑下,直抵胃腹,驱散了四肢百骸的寒意和疲惫。

他忍不住发出一声满足的喟叹:“嗯,好,好味道!”

朱慈炯和朱慈炤早已迫不及待,学着哥哥的样子,大口吃着肉,扒拉着炒饭,噎得直翻白眼也顾不上,小脸吃得油光发亮。

王之心在一旁小心伺候着,不时递上羊肉汤,眼中满是欣慰。

赵啸天也给自己盛了一大碗,就着面饼,吃得呼噜作响,豪爽无比。他一边吃,一边含糊不清地说道:

“殿下,您放心吃,咱这船队,刚过香河,顺风顺水,跑得飞快,照这速度,天黑前就能到河西务,离天津卫不远了。到了天津卫,那就是咱的地盘,更稳当。”

船舱内,肉香弥漫,热气腾腾。碗筷碰撞声、咀嚼声、满足的叹息声交织在一起。

窗外,运河浩荡,水波粼粼,朝阳的金辉洒满河面,将船队染成一片流动的金色。

这艘承载着帝国最后希望的龙舟,在饱餐一顿后,似乎也获得了新的力量,劈波斩浪,向着未知的南方,坚定前行。

暂时的安宁与温暖,如同这碗浓汤,滋养着疲惫的身心,也积蓄着迎接更大风浪的勇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