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10章 项羽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10章 项羽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楚霸王项羽:血色乌江边的千古悲歌

一、梧桐巷里的少年锋芒

公元前232年的下相梧桐巷,楚国贵族项氏的府邸里传来一声啼哭,划破了秦灭六国后的压抑晨雾。这个婴儿的啼哭格外响亮,仿佛要穿透庭院里那棵百年梧桐的层层枝叶,惊醒沉睡的故国魂灵。父亲项超为他取名“籍”,字“羽”,期许他能如羽箭般刺破黑暗,却没料到这个孩子日后会以“项羽”之名,在华夏大地上掀起惊涛骇浪。

少年项羽的眉眼间总带着一股桀骜不驯的英气。叔父项梁教他读书,他翻了几页便扔到案上:“学这些字能记姓名便够了,要学就学能敌万人的本事!”项梁又教他剑术,他舞了几日长剑便束之高阁:“一人敌有何用?我要学的是万人敌!”项梁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取出家藏的兵法竹简,少年这才两眼放光,日夜揣摩那些行军布阵的图谱,只是读到精妙处,往往略通大意便不肯深究,仿佛天生便带着一股“吾自用吾法”的傲气。

那时的会稽郡街头,常有一个身高八尺有余的少年仗剑而行。他见秦始皇南巡的龙舟驶过钱塘江,仪仗绵延数里,百姓皆伏地跪拜,唯独他昂首挺立,对身旁的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项梁慌忙捂住他的嘴,手心却能感觉到少年脉搏的剧烈跳动,那是一种混杂着野心与愤怒的力量,像即将喷发的火山。

二、会稽斩吏的雷霆一击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像一道惊雷,劈开了秦朝统治的堤坝。会稽郡守殷通夜里密召项梁,想让他和桓楚一同领兵反秦。项梁走出郡守府时,月光正照在他紧握剑柄的手上,他对等候在外的项羽低语几句,少年便按剑立于阶下,眼神如寒潭般幽深。

再次入府时,项梁突然对项羽使了个眼色:“可动手了!”话音未落,项羽已如猎豹般扑向殷通,长剑出鞘的寒光闪过,郡守的头颅已滚落在地。府中侍卫大乱,持戟者蜂拥而上,项羽不退反进,剑光在人群中翻飞如电,片刻之间便斩杀数十人。鲜血溅在他的玄色战袍上,宛如绽放的墨梅,剩下的人皆吓得瘫软在地,再无人敢上前。

那天清晨,项梁手持殷通首级,佩戴着郡守印绶站在府衙前,项羽按剑立于他身后,浑身浴血却面不改色。项梁召集当地豪强官吏,宣告起兵反秦,指着身后的侄儿说:“此乃吾侄项羽,力能扛鼎,勇冠三军!”众人望着那个眼神凌厉的青年,只见他手中长剑的血珠正一滴一滴落在青石板上,砸出一个个深色的印记,那是属于楚霸王的第一个血色注脚。

渡江向西时,江风猎猎吹动楚军的旗帜。英布、蒲将军等草莽英雄纷纷来投,队伍很快扩充到数万人。当他们抵达薛地时,一个叫刘邦的亭长带着百余骑来见,他望着项羽那张棱角分明的脸,眼中满是敬畏。项羽却只是淡淡瞥了他一眼,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个看似平庸的中年人,会成为他一生的宿敌。

三、巨鹿之战的破釜沉舟

黄河以北的巨鹿城,正被秦军主力围困得水泄不通。王离率领的三十万长城军像铁桶般围住城池,章邯的二十万大军则在城南筑起甬道,源源不断地输送粮草。城中的赵军已断粮数日,箭矢射完了就用石头砸,树皮剥光了就煮弩弦充饥,求救的信使在途中络绎不绝,却没人敢应战——秦军的威名实在太盛,那些反秦的诸侯军都驻扎在巨鹿城北,整日作壁上观,谁也不敢先拿鸡蛋去碰石头。

项羽就是在这时抵达漳水南岸的。他刚以“宋义久留不进”为由,在军帐中斩杀了楚怀王派来的上将军,提着宋义的首级走出帐外时,全军将士皆跪伏在地,无人敢抬头看他。这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就这样用一场喋血的兵变,成为了楚军的最高统帅。

渡河前夜,项羽下令凿沉所有渡船,砸碎全部炊具,每个士兵只带三天干粮。“此行有进无退,不胜则死!”他的声音在河畔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当楚军踏着薄冰渡过漳水时,身后的渡船正在烈火中燃烧,映红了半边夜空,也映红了将士们眼中的决绝。

秦军的壁垒像连绵的山峦横亘在眼前。项羽身先士卒,手持长戟冲入敌阵,黑色的战袍在乱军之中如鬼魅般穿梭。他的戟法大开大合,每一戟都带着千钧之力,秦兵的甲胄在他面前如同纸糊一般。楚兵见主将如此勇猛,个个如猛虎下山,以一当十地冲杀。战场上,金铁交鸣之声震耳欲聋,夹杂着士兵的怒吼与惨叫,地上的鲜血汇成溪流,染红了枯草与冻土。

这场战役持续了整整九战。当项羽率领楚军最终攻破秦军大营时,那些作壁上观的诸侯将领们,入营时皆膝行而前,不敢抬头仰视。项羽站在高高的将台上,望着台下俯首帖耳的众将,望着遍地的秦军尸骸,第一次感受到了“霸王”的滋味——那是一种让天下人敬畏的力量,像狂风扫过草原,无人能挡。

四、鸿门宴上的一念之仁

咸阳城外的鸿门,夜色像巨大的帷幕笼罩着大地。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送来密信:“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将竹简狠狠拍在案上,帐外的篝火“噼啪”作响,映着他铁青的脸色。范增在一旁抚着胡须:“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如今入咸阳却秋毫无犯,此其志不在小。我夜观天象,见其气成五彩,此天子气也,当速击之!”

帐外的项庄已磨好了剑。这个项羽的堂弟,按着腰间的佩剑来回踱步,只等帐内一声令下,便要冲入刘邦的营帐,将那个潜在的威胁斩于剑下。

然而次日清晨,刘邦却带着百余骑来到鸿门谢罪。他穿着素色的锦袍,在项羽面前躬身行礼,语气谦卑得像个侍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羽望着眼前这个满脸堆笑的中年人,昨夜的怒火竟莫名消了大半。他想起巨鹿城下的并肩作战,想起刘邦入关后封存的府库,脱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话音刚落,范增在席上连连使眼色,三次举起所佩的玉玦示意动手,项羽却装作未见,只顾着与刘邦碰杯饮酒。

酒过三巡,范增起身出帐,召来项庄:“君王为人不忍,汝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庄依计而入,拔剑起舞,寒光闪闪的剑锋总在刘邦面前盘旋。张良忙目视项伯,项伯亦拔剑起舞,用身体护住刘邦,项庄始终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危急关头,樊哙持剑拥盾闯入帐中。这个披甲带剑的壮汉,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直挺挺地站在项羽面前。项羽按剑而跽:“壮士何来?”张良答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羽赞道:“壮士!赐之卮酒!”樊哙一饮而尽,又拔剑切食生彘肩,边吃边骂:“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羽被骂得哑口无言,只得说:“坐。”樊哙便挨着张良坐下。片刻后,刘邦借口如厕,带着樊哙等人从小路逃回霸上。张良待刘邦走远,才入帐谢罪:“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羽接过白璧,放在案上;范增却将玉斗扔在地上,拔剑击碎,仰天长叹:“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帐外的夜风卷起地上的尘土,项羽望着案上的白璧,心中竟无半分悔意。在他看来,用这种暗算的手段对付刘邦,实在有失霸王的气度。他宁愿在战场上堂堂正正地击败对手,也不愿在酒桌上玩这些阴谋诡计。

五、火烧阿房的快意恩仇

进入咸阳的那天,项羽骑着乌骓马,缓缓走过咸阳宫的白玉台阶。这座耗费了六国百姓血汗建成的宫殿,雕梁画栋,金玉铺地,每一处都透着秦王朝的奢华与暴虐。他想起祖父项燕战死沙场的惨状,想起楚国百姓在秦兵铁蹄下的哀嚎,胸中的怒火便熊熊燃烧。

“烧了它!”项羽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熊熊烈火很快吞噬了阿房宫。连绵三百余里的宫殿群,在火光中扭曲、坍塌,巨大的梁柱发出“噼啪”的断裂声,像无数冤魂在呐喊。火焰映红了半边夜空,连渭水都被染成了血色。项羽站在宫门外,看着这场持续三个月的大火,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对他而言,这把火不仅烧的是秦人的宫殿,更是在焚烧整个秦王朝的统治根基,是在告慰那些死于秦暴政下的亡魂。

他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将秦宫中的珍宝美女尽数掳走,又分封了十八路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有人劝他:“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却望着残破的咸阳城,想起远方的彭城:“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劝者私下感叹:“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这话传到项羽耳中,他二话不说便将那人扔进了油锅。

在项羽眼中,天下就该是这个样子——有功者裂土封侯,强者为王。他从不屑于刘邦那种“约法三章”的虚伪,也懒得去学秦始皇那种“书同文、车同轨”的繁琐。他要的是一种简单直接的统治:谁的拳头硬,谁就说了算。这种源于楚地游侠的江湖气,让他在处理天下大事时,总带着一股快意恩仇的莽撞。

六、彭城之战的巅峰绝唱

公元前205年,刘邦趁项羽北伐齐王田荣之机,率领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攻占彭城。刘邦进入彭城后,收编了项羽的美人珍宝,日日置酒高会,庆祝这得来不易的胜利。他以为项羽被牵制在齐地,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回师,却忘了那头楚地雄狮的爆发力。

项羽在齐地接到彭城失陷的消息时,正被田横的军队缠住。他当机立断,留下大部分兵力继续攻齐,自己亲率三万精锐骑兵,星夜兼程南下。楚军沿着泗水西岸疾驰,战马的铁蹄踏碎了清晨的薄雾,三天三夜未曾停歇。

拂晓时分,楚军抵达彭城以西的萧县。当刘邦的士兵还在梦乡中酣睡,或是在宴席上推杯换盏时,项羽的骑兵如同天降神兵,从萧县向东猛扑彭城。联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士兵们争相向彭城逃窜,却被汹涌的人潮堵在城门内外。

这场战役变成了一场惨烈的屠杀。楚军的骑兵在联军中纵横驰骋,长枪所到之处,人马俱碎。联军士兵慌不择路,纷纷跳进泗水、谷水,溺死者不计其数,河水为之不流。项羽在乱军之中左冲右突,手中的长戟染满了鲜血,乌骓马的铁蹄下堆满了尸骸。他像一尊来自地狱的战神,所到之处,联军皆望风披靡。

刘邦在数十骑护卫下仓皇西逃,途中竟三次将亲生儿女推下车去,只为减轻车重跑得更快。若非夏侯婴拼死相救,那两个孩子早已成了楚军的俘虏。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则被楚军俘获,项羽将他们安置在军中,成了日后要挟刘邦的筹码。

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骑兵大破五十六万联军,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当他站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看着夕阳将河水染成血色时,心中一定充满了睥睨天下的豪情。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这场巅峰之战,竟会是他军事生涯的最后辉煌。

七、垓下之围的英雄末路

五年的楚汉相争,像一场漫长的拉锯战。项羽虽然百战百胜,却始终无法彻底消灭刘邦。刘邦的军队像野草一样,烧了又长,而项羽的楚军却在一次次征战中不断消耗,粮草渐尽,将士疲惫。

公元前202年,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合围楚军于垓下。数十万汉军将楚军层层包围,像铁桶一般密不透风。夜幕降临时,四面八方都传来了楚地的歌谣,那熟悉的乡音像针一样刺痛了楚军将士的心:“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项羽惊坐而起,饮酒帐中,望着身边的虞姬,抚摸着胯下的乌骓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声苍凉悲壮,帐下的侍从皆泣不成声,不敢抬头仰视。虞姬拔剑起舞,和着歌声唱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自刎而死,鲜血溅在项羽的战袍上,像一朵凄美的红梅。

项羽抱着虞姬的尸体,眼中第一次流露出绝望。他翻身上马,率领八百余骑趁夜突围。天亮时汉军才发现,刘邦命灌婴率五千骑兵追击。渡过淮河后,项羽身边只剩下百余人。走到阴陵时,他们迷失了方向,问一个田间老翁,老翁骗他们:“左。”向左走却陷入了大泽之中,被汉军追上。

一场激战过后,项羽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他望着身后黑压压的汉军,对部下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他将二十八骑分为四队,向四个方向冲杀。汉军被他斩杀一将一都尉,死伤数十人。再次聚集时,只损失了两骑。项羽笑着问部下:“何如?”众皆曰:“如大王言。”

八、乌江自刎的千古绝唱

来到乌江边时,乌江亭长已驾着小船等候在那里。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望着滔滔江水,想起八年前从江东带出的八千子弟,如今竟无一人归还。他惨然一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他将乌骓马送给亭长:“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然后转身徒步与汉军交战。他手持短刀,又斩杀了数百名汉兵,自己也身受十余处创伤。这时他看见汉军中有个熟人吕马童,便说:“若非吾故人乎?”吕马童不敢正视,对旁边的王翳说:“此乃项王也。”

项羽笑道:“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说完拔剑自刎。

汉军将士一拥而上,争夺项羽的尸体,相互残杀者数十人。最终,王翳取其头,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这五人后来都被刘邦封侯,而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江水依旧东流,带走了英雄的血,却带不走那段悲壮的传奇。李清照在千年后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或许就是对项羽最好的评价——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却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宁折不弯的楚霸王。

九、霸王魂归的历史回响

项羽的死,像一颗流星划过秦末的夜空,短暂却璀璨得足以照亮整个历史长河。两千多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他的评说,有人赞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有人叹他“妇人之仁”的短视,有人惜他“不肯过江东”的执拗,却很少有人能真正读懂这个矛盾的英雄。

他是天生的战神,却不是合格的君主。在战场上,他能以少胜多,凭一己之勇扭转乾坤;在朝堂上,他却不懂权谋制衡,将好不容易到手的天下,分封给十八路诸侯,埋下了战乱的隐患。他厌恶秦朝的苛政,却又用屠城的方式发泄怒火;他重视兄弟情义,却在关键时刻逼走了韩信、陈平这样的人才;他想以武力统一天下,却忘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古训。

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时,曾问众人:“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回答:“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自己则补充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番话道破了项羽失败的关键——他太相信自己的力量,不懂得知人善任,更不懂得分享利益。范增是他身边唯一的智囊,却被他猜忌疏远,最终愤而离去,在途中“疽发背而死”。韩信曾在他麾下做执戟郎,多次献计献策都未被采纳,转而投奔刘邦后才得以施展才华,成为摧毁楚军的关键力量。

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胜利者刘邦虽然赢得了天下,却始终无法赢得后人的同情;失败者项羽虽然身死国灭,却成了千古传诵的英雄。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项羽没有被列入“本纪”(帝王传记),却被破格写入“项羽本纪”,与秦始皇、汉高祖并列,可见太史公对他的推崇。

后世的文人墨客,更是对项羽倾注了无限的同情与敬仰。杜牧在乌江亭写下:“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则反驳道:“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却都承认了项羽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

其实项羽的魅力,恰恰在于他的不完美。他像一尊棱角分明的青铜雕像,有锋芒毕露的锐气,也有不堪一击的脆弱。他可以在战场上杀人如麻,却会在鸿门宴上放过对手;他可以火烧阿房宫泄愤,却会为虞姬的死痛哭流涕;他可以对敌人冷酷无情,却会在乌江岸边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放弃求生。

这种矛盾的性格,让他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史书上一个冰冷的符号。他不像刘邦那样懂得审时度势、隐忍妥协,他的人生信条是“快意恩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近乎执拗的骄傲,最终让他走向了灭亡,却也让他在千百年后,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睥睨天下的英雄气概。

如今,乌江的流水依旧向东,彭城的故址早已湮没在尘埃中,阿房宫的灰烬也早已化作田埂上的泥土。但每当我们读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诗句,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个身高八尺、目有重瞳的楚霸王——他骑着乌骓马,手持长戟,在漫天烽火中冲锋陷阵;他在鸿门宴上犹豫徘徊,在垓下帐中慷慨悲歌;他最终站在乌江边,将头颅送给故人,用生命践行了“霸王”的尊严。

或许,项羽的价值不在于他是否赢得了天下,而在于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那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是一种宁折不弯的骨气,是一种敢爱敢恨的性情。这种精神,如同乌江边的礁石,历经千年浪涛冲刷,依然棱角分明,矗立不倒。

当我们在现实中面对抉择时,或许会想起项羽的故事:是选择刘邦式的妥协与算计,还是选择项羽式的坚守与决绝?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这种永恒的矛盾与思考,让楚霸王的形象跨越千年,依然鲜活如初。

乌江的风,还在诉说着那个血色黄昏的故事。那个拒绝渡江的英雄,最终化作了中国文化中一个永恒的符号——他是失败的王者,却是不朽的英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