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44章 何承天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44章 何承天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南朝“律历卷王”何承天:用科学怼人的硬核文人

第一章 开局自带“学霸buff”:从官宦子弟到全能通才

南朝刘宋年间,要是搞个“学术界顶流排行榜”,何承天绝对能稳居c位。这位大佬的人生剧本,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终极版——出身官宦世家,爷爷是东晋的衡阳内史,老爹是宜都太守,标准的“官N代”,但他偏要靠才华吃饭,硬是把自己活成了“跨界学霸天花板”。

何承天的雅号说出来能吓退一片学渣——“律历通才”“硬核辩手”“科技达人”,随便一个标签都够普通人吹一辈子,他却集于一身。这一切都得从他的童年说起,别人家的小孩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何承天已经抱着古籍啃得津津有味了。他天赋异禀,记忆力超群,据说能“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十岁就能和饱学之士纵论古今,吓得长辈们直呼“此子必成大器”。

长大后的何承天更是开启了“开挂模式”,先是跟着当时的大儒徐广学习,把天文历法、经史子集摸得门儿清。徐广是谁?那是东晋的史学泰斗,着有《晋纪》,能成为他的弟子,相当于现在进了“学术特训营”。何承天在徐广门下,简直是“吸收知识如海绵吸水”,不仅继承了老师的史学功底,还在天文领域青出于蓝,甚至后来直接接手了老师未完成的历法研究,这波操作堪称“学霸的传承”。

除了读书,何承天还练出了一副“铁齿铜牙”。当时玄学盛行,佛教也逐渐兴起,各种光怪陆离的学说满天飞。何承天偏不信邪,遇到不合理的观点就忍不住“开怼”,而且怼人从不用脏话,全靠逻辑和证据说话,每次都把对手怼得哑口无言。久而久之,“硬核辩手”的名声就传出去了,江湖上没人敢轻易和他辩论,生怕被他的“知识暴击”虐得体无完肤。

更绝的是,何承天还懂科技发明。他曾创制了“新律”,解决了古代音律中的“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这在当时可是轰动乐坛的大事;还改良过观测天文的仪器,让历法计算更精准。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文理兼修的科技大牛”,放到任何时代都是“香饽饽”。

第二章 职场“反卷达人”:在官场摸鱼搞科研

按理说,像何承天这样的全能人才,在官场应该顺风顺水,一路平步青云吧?但他偏不按常理出牌,把官场当成了“科研副业场地”,主打一个“上班摸鱼搞学术,下班专心做研究”。

何承天的职场生涯堪称“佛系跳槽记”,先后在东晋、南朝宋的多个岗位任职,从参军到县令,再到尚书祠部郎、御史中丞,官不算特别大,但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能挤出时间搞科研。比如在担任衡阳内史的时候,别人忙着收赋税、搞应酬,他却躲在书房里观测星象,计算日月运行的轨迹,连下属都忍不住吐槽:“大人,您是不是忘了自己是来当官的?”

最经典的一次,是宋文帝刘义隆让他制定新历法。当时的旧历法误差越来越大,经常出现“初一赏月,十五看日”的尴尬场面,百姓们怨声载道。宋文帝把这个重任交给何承天,本来以为他要花个十年八年,结果何承天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拿出了《元嘉历》的初稿。

制定历法的过程中,何承天充分展现了“卷王本色”。为了获取精准的数据,他每天凌晨就爬到屋顶上观测天象,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为了验证一个计算公式,他能埋首书堆几天几夜,草稿纸堆得比人还高。有人劝他:“差不多就行了,以前的历法也能用。”何承天当场反驳:“历法关乎农时,关系到百姓的生计,怎么能‘差不多’?”

就这样,经过反复修改和验证,《元嘉历》终于问世。这部历法有多牛?它纠正了旧历法的诸多误差,推算的节气、朔望比以前精准多了,还首次提出了“调日法”,为后世历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宋文帝看了之后龙颜大悦,当即下令在全国推行,何承天也因此一战成名,“律历通才”的雅号彻底响彻朝野。

但何承天并没有因为成名就变得功利,反而更加“佛系”。在官场中,他不攀附权贵,不参与党争,唯一的爱好就是搞学术。有一次,权臣刘义康想拉拢他,给他送了很多金银财宝,结果何承天直接把礼物退了回去,还说:“我只对学问感兴趣,这些东西对我没用。”气得刘义康暗骂他“不识抬举”,但也奈何不了他,谁让何承天是朝廷离不开的“学术大佬”呢?

第三章 舌战群儒:用逻辑碾压“神神叨叨”的学说

如果说制定《元嘉历》让何承天成为“科学界顶流”,那么他和佛教徒的辩论,就让他坐稳了“硬核辩手”的宝座。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猛,一些佛教徒宣扬“神不灭论”“因果报应”,把很多人忽悠得团团转。何承天看不过去,直接下场开撕,上演了一场场“逻辑碾压式”的辩论名场面。

当时有个叫宗炳的佛教徒,写了一篇《明佛论》,鼓吹“神不灭论”,说人的灵魂是永恒存在的,死后会转世投胎。何承天看完之后,当即写下《达性论》予以反驳。他在文章中说,人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根本没有什么永恒的灵魂。他还举了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就像火依赖木而燃烧,木烧完了火就灭了,人的灵魂怎么可能脱离**而存在呢?”

这篇文章一出,立刻在学术界掀起轩然大波。宗炳气得跳脚,赶紧写文章反驳,说何承天“不懂佛法,妄加评论”。何承天毫不示弱,一一回击,每一条论据都有理有据,把宗炳的观点批驳得体无完肤。比如宗炳说“因果报应不爽”,何承天就举例说:“有的人一辈子行善积德,却穷困潦倒;有的人作恶多端,反而富贵荣华,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因果报应吗?”怼得宗炳哑口无言。

除了和宗炳辩论,何承天还和其他佛教徒展开过多次论战。有一次,一群佛教徒聚集在寺庙里,号称“舌战无敌”,邀请何承天前来辩论。何承天单枪匹马赴会,面对众人的围攻,他从容不迫,引经据典,逻辑清晰,每一句话都戳中对方的要害。最后,佛教徒们被他怼得面红耳赤,纷纷认输,从此再也不敢轻易挑战他。

何承天的辩论之所以这么厉害,不仅仅是因为他口才好,更重要的是他尊重事实,用科学和逻辑说话。他认为,任何学说都要经得起检验,不能“神神叨叨”地忽悠人。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可贵,也让他成为了反对迷信的“旗帜性人物”。

不过,何承天的“硬核”也给他带来了麻烦。一些佛教徒怀恨在心,在朝廷上诋毁他,说他“亵渎佛法,败坏风气”。好在宋文帝比较开明,知道何承天是个难得的人才,没有听信谗言,反而更加信任他,让他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何承天也趁机大力宣扬唯物主义思想,影响了一大批学者,为后世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 多才多艺:被科研耽误的“艺术大师”

很多人不知道,何承天除了是“律历通才”和“硬核辩手”,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他在音律、文学、书法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简直是“全能型人才”的典范。

在音律方面,何承天的成就堪称“前无古人”。古代的音律体系中,存在一个难题:黄钟律管的长度确定后,按照三分损益法推算,最后得到的仲吕律管不能还原成黄钟,这就导致音律无法循环使用。这个问题困扰了音乐家们几百年,没人能解决。何承天偏偏不信邪,经过反复研究和计算,终于创制了“新律”。

他的“新律”通过调整各律的长度,成功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让音律可以循环往复,而且音色更加和谐。这一发明,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还对后世的音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据说,当时的乐工们用何承天的“新律”演奏乐曲,听众们都被美妙的旋律惊呆了,纷纷称赞:“这简直是天籁之音!”

在文学方面,何承天也颇有建树。他的文章风格严谨,语言流畅,既富有逻辑性,又兼具文采。他着有《文集》二十卷,收录了他的政论、书信、散文等作品,其中很多文章都成为了当时的“爆款”,被文人墨客争相传抄。比如他的《安边论》,提出了抵御外敌、安抚边疆的一系列策略,观点独到,论据充分,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

何承天的书法也相当出色。他擅长隶书和楷书,字体端庄秀丽,笔法刚劲有力,当时很多人都以能得到他的书法作品为荣。据说,有一次他为一座寺庙题写匾额,刚写完就被路人围观,大家纷纷赞叹:“何大人不仅学问好,字也写得这么漂亮,真是全能啊!”

更让人佩服的是,何承天还懂得兵法。在担任参军期间,他曾为将领出谋划策,多次击败敌军。有一次,敌军来犯,将领们都束手无策,何承天根据地形和敌军的情况,制定了一套伏击战术,结果大获全胜,缴获了大量的物资。从此,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再也不敢把他当成“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了。

第五章 硬核人生的落幕:被学术“耽误”的长寿老人

何承天的一生,可谓是“硬核到底”。他活了七十九岁,在古代算是相当长寿的了,这或许和他专注学术、心态平和有关。虽然在官场中也遇到过不少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学问的热爱,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

晚年的何承天依然没有闲着,继续从事历法和音律的研究。他对《元嘉历》进行了多次修订,使其更加精准;还在“新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音律体系。有人劝他:“您都这么大年纪了,应该好好休息,享受天伦之乐了。”何承天却笑着说:“学问是无止境的,只要我还能动,就不会停下研究的脚步。”

宋文帝对何承天十分敬重,经常邀请他入宫讨论学术问题,还多次赏赐他财物和良田。但何承天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把大部分赏赐都用来购买书籍和科研仪器。他的家里,藏书堆积如山,科研工具一应俱全,简直就是一个“私人学术研究所”。

元嘉二十四年,何承天病逝于家中。消息传来,朝野上下都为之悲痛。宋文帝亲自为他题写谥号“元公”,以表彰他的功绩。文人墨客们也纷纷写文章悼念他,称赞他“学究天人,才通古今”,是南朝学术界的“一座丰碑”。

何承天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和成就却永远流传了下来。他制定的《元嘉历》在全国推行了六十多年,成为了南朝最主要的历法;他创制的“新律”为后世音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顾何承天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学霸的自我修养”,什么是“硬核文人的坚守”。他不慕名利,专注学术,用科学和逻辑打破迷信,用才华和智慧造福社会。这样的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如今,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依然能看到那位戴着眼镜(脑补的)、埋首书堆的老者,他用一生的坚守,为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文化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雅号“律历通才”“硬核辩手”,也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