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39章 洪昇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39章 洪昇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南洪狂客洪昇:把《长生殿》写火又把自己“作”凉的清朝戏痴

第一章 钱塘才子:被书香喂大的“文艺卷王”

清朝康熙年间的钱塘(今杭州),洪家绝对是当地的“文化名门”。用现在的话说,这家人祖上就是“学霸世家”——爷爷洪起鲛是明朝进士,老爹洪起潜官至詹事府主簿,叔伯们不是写诗就是作画,家里的书房比菜市场还热闹。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洪昇想不文艺都难。

洪昇,字昉思,号稗畦,后来因为《长生殿》名震天下,被世人尊为“南洪”,与写《桃花扇》的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这雅号一挂,直接坐稳了清代戏曲界的“半壁江山”。不过小时候的洪昇,更像个被天赋“绑架”的“卷王”。

五岁时,别的小孩还在西湖边追蝴蝶,洪昇已经能背《论语》;十岁提笔写文章,字句间的灵气让私塾先生拍案叫绝,直呼“此子日后必成大器”;十五岁那年,他把自己的诗作整理成集,取名《啸月楼集》,小小年纪就成了钱塘城里的“文艺小网红”。

但洪昇的“卷”不是死读书,他天生带着股“叛逆劲儿”。当时的读书人都把科举当成唯一出路,埋头苦读八股文,洪昇却偏不——他更爱躲在书房里看元曲杂剧,跟着戏班子的调子哼唱,甚至偷偷写小剧本。老爹洪起潜气得吹胡子瞪眼:“好好的科举路不走,整天琢磨这些‘雕虫小技’,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洪昇表面上点头认错,背地里该干嘛还干嘛。有次他为了写一个戏曲片段,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三夜,饭菜都得家人端进去。老妈心疼他,敲门劝他休息,他头也不抬地喊:“娘,等我把这段唱词改好,保证给您唱一段!”那股痴迷劲儿,活脱脱一个“戏痴”胚子。

十八岁那年,洪昇娶了表妹黄兰次。这黄兰次也是个“文艺女青年”,不仅长得漂亮,还精通音律,夫妻俩一唱一和,成了钱塘城里的“神仙眷侣”。闲暇时,两人就一起琢磨戏曲,洪昇写剧本,黄兰次谱曲子,小日子过得比戏里还浪漫。可谁也没想到,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洪家就遭遇了一场大变故。

第二章 家道中落:从“官二代”到“北漂”的落差人生

康熙十二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家族风波,彻底打乱了洪昇的生活。他的父亲洪起潜因为官场斗争受到牵连,被罢官返乡,家里的财产也被查抄了大半。曾经门庭若市的洪家,一下子变得冷清起来。

从锦衣玉食的“官二代”变成家道中落的破落户,洪昇的心里五味杂陈。但他没有消沉,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摆脱家族束缚的机会。二十二岁那年,他告别妻儿,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北上京城的路。用现在的话说,他成了一名“北漂”,梦想着在京城闯出一片天地。

可京城的日子远比想象中艰难。洪昇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背景和门路,科举考试屡屡失利。为了糊口,他只能靠给达官贵人写文章、填曲子勉强维持生计。有一次,他给一位大官写了一篇祝寿文,对方看了很满意,赏了他几两银子。洪昇拿着银子,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可是他来京城后赚的第一笔“巨款”。

虽然生活困顿,但洪昇骨子里的“狂气”一点没减。他性格耿直,不喜欢溜须拍马,看到官场的黑暗和**,就忍不住在诗文中讽刺几句。有一次,他在朋友的宴会上喝醉了酒,当场吟了一首诗,吐槽朝廷官员“贪赃枉法,误国误民”,吓得朋友们赶紧捂住他的嘴。

不过,京城的日子也不是全是苦涩。在这里,洪昇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大诗人王士祯、戏曲家孔尚任等。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谈诗论曲,切磋技艺。尤其是和孔尚任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经常熬夜讨论戏曲创作,互相鼓励。这段时光,成了洪昇“北漂”生涯中最温暖的回忆。

在京城的十几年里,洪昇一边打工糊口,一边坚持创作。他写了很多诗文和戏曲作品,但都没什么反响。直到三十多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萌生了创作《长生殿》的想法。这个想法,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第三章 呕心沥血:《长生殿》的诞生与“爆红”

说起《长生殿》的创作,还得从洪昇的一次“追剧”经历说起。有一天,他在朋友家看了一出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戏曲,觉得剧情太俗套,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他心想:“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么经典,怎么就没人能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呢?”

从那天起,洪昇就下定决心,要写一部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鸿篇巨制。为了创作《长生殿》,他可谓是呕心沥血。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从《新唐书》《旧唐书》到《资治通鉴》,凡是和唐玄宗、杨贵妃有关的记载,他都仔细研读。有时候为了一个细节,他会跑到藏书楼里查一整天的书,直到弄明白为止。

创作过程中,洪昇经常陷入“魔怔”状态。有一次,他写到杨贵妃被赐死马嵬坡的情节,情绪激动得无法自已,当场痛哭流涕。妻子黄兰次看到他这样,心疼地说:“你这是何苦呢?不过是写戏而已。”洪昇擦干眼泪,认真地说:“这不是戏,这是历史,是真情!”

为了让《长生殿》的音律更加优美,洪昇还特意请教了当时着名的音乐家徐麟。徐麟看了洪昇的剧本,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主动提出帮他修改曲子。两人合作默契,经常一起熬夜修改剧本,切磋音律。

经过整整十年的打磨,《长生殿》终于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融合了历史、政治、文化等诸多元素,剧情跌宕起伏,语言优美动人,堪称清代戏曲的巅峰之作。

《长生殿》一经问世,就立刻引爆了京城。达官贵人争相邀请戏班子演出,普通百姓也挤破头去看戏。有一次,京城最大的戏楼演出《长生殿》,场面火爆到“万人空巷”,连皇宫里的太监都偷偷溜出来看戏。一时间,“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长生殿》中的经典唱段),《长生殿》成了当时最火的“爆款剧”。

洪昇也因为《长生殿》一夜成名,“南洪”的雅号传遍了大江南北。曾经的落魄“北漂”,一下子变成了万众瞩目的戏曲大师。可就在他风光无限的时候,一场灭顶之灾正在悄然降临。

第四章 祸起萧墙:因戏获罪的“悲剧人生”

康熙二十八年,洪昇的人生迎来了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年,孝庄太皇太后去世,朝廷规定全国上下要守丧一年,期间不得举办任何娱乐活动。可就在守丧期间,洪昇的朋友邀请他在私宅演出《长生殿》,还邀请了很多官员前来观看。

这件事很快就被御史弹劾,康熙皇帝龙颜大怒。在封建社会,国丧期间演剧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属于“大不敬”。结果,洪昇被革去了国子监生的身份,永远失去了科举做官的机会。那些观看演出的官员也受到了牵连,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官。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长生殿》案”。一夜之间,洪昇从云端跌入谷底,成了朝廷的“罪人”。他在京城待不下去了,只能收拾行囊,黯然离开。临走那天,朋友们来为他送行,洪昇感慨万千,写下了“纵使笙歌闻天上,不如归去卧烟霞”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和无奈。

回到钱塘后,洪昇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顿。虽然《长生殿》依然在各地演出,深受人们喜爱,但他却因为“因戏获罪”,被主流社会排斥。很多达官贵人怕受到牵连,都不敢和他交往,他只能靠卖文和朋友的接济勉强维持生计。

但即便如此,洪昇也没有放弃对戏曲的热爱。他一边修改《长生殿》,一边创作新的作品。他还经常和当地的戏班子合作,亲自指导他们演出,把自己的艺术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

晚年的洪昇,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有一次,朋友来看他,看到他家里一贫如洗,忍不住叹气。洪昇却笑着说:“我有《长生殿》在手,足矣!”他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了自信,坚信这部作品会流传后世。

第五章 青史留名:“南洪”的传奇与不朽

康熙四十三年,六十五岁的洪昇在浙江吴兴落水身亡。这位才华横溢的戏曲大师,就这样以一种意外的方式离开了人世。他死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连像样的葬礼都办不起。可谁也没想到,这个生前潦倒的“罪人”,会在死后被推崇到如此高的地位。

洪昇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出身名门,却家道中落;他才华横溢,却科举失利;他创作了千古绝唱《长生殿》,却因此获罪;他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名垂青史。他的雅号“南洪”,不仅代表着他在戏曲史上的崇高地位,更象征着他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

《长生殿》这部作品,经过几百年的流传,依然焕发着不朽的光彩。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演出,成为中国戏曲的经典之作。很多戏曲家都对《长生殿》推崇备至,认为它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座丰碑”。

除了《长生殿》,洪昇还创作了《四婵娟》《回文锦》等多部戏曲作品,以及大量的诗文。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充满了对人生、爱情和历史的思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当我们再次欣赏《长生殿》的精彩演出,读到洪昇的诗文,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才华与激情。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是不会被时间和世俗所埋没的。“南洪”这个雅号,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

洪昇的故事还在继续流传,他的精神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这个把《长生殿》写火又把自己“作”凉的戏痴,用他的执着与热爱,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他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想,有对艺术的追求,即使历经坎坷,也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