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26章 张炎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26章 张炎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玉田生别传:南宋“雅卷天花板”的浮沉人生

第一章 雅号初立:“玉田生”的富贵版出道说明书

南宋理宗年间的临安城,要是搞个“文人雅号含金量排行榜”,张炎的“玉田生”绝对能断层c位。这可不是自封的流量密码,而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公子,用家世、才华和骨子里的“雅强迫症”,硬生生砸出来的顶级Ip——毕竟,能把祖籍、风骨、少年意气揉进三个字里,还能让全临安文艺圈集体打call,放眼整个南宋,也就张炎有这排面。

要解锁“玉田生”的隐藏buff,得先扒张炎的“豪门配置单”。他曾祖是张俊,没错,就是和岳飞并肩作战、富到能在临安建“凡尔赛园林”的“中兴四将”之一。到了张炎这辈,家底厚得能当护城河:家里的南湖园大到能开游船派对,荷花池边的桂花林,中秋赏月时能藏下二十个乐师奏乐;父亲张枢更是“文艺土豪天花板”,不爱当官不爱赚钱,就爱把临安城的文人墨客往家里请,今天填词唱和,明天抚琴赏画,活脱脱把家变成了“南宋文艺圈高端会所”。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张炎的童年根本没有“泥地里打滚”的选项。别的小孩还在背《论语》磨破嘴,他已经跟着父亲的朋友圈学填《清平乐》;别的少年为科举挑灯夜读,他正骑着马在自家园林里赏梅,随口就能蹦出“月移花影上阑干”的句子——虽然带着点“少爷不知愁”的娇憨,但架不住底子好,词里的“雅劲儿”已经藏不住了。

“玉田生”这个雅号,是张炎十七岁的“出道大作”。按他的官方解读:“玉田者,祖籍河北玉田也,念祖根不忘本;玉者,君子之德,田者,固本之基,生则少年意气也。”翻译过来就是:我不仅是名门之后,还是有风骨、有追求的文艺青年。这波“文化人设”一立,临安城直接炸了锅:文人雅士们纷纷点赞“妙哉!玉洁冰清,不忘本根,真名士也”;也有酸溜溜的路人嘀咕“这小子怕是怕别人忘了他是张俊后人”。但张炎根本不在乎,填词落款必写“玉田生张炎”,出门应酬自我介绍先来一句“在下玉田生”,活脱脱把雅号用成了烫金名片,比现在的明星签名还讲究。

年轻时的“玉田生”,日子过得有多滋润?看他的词就知道是“南宋版富二代快乐星球实录”:春日里“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骑着马逛苏堤,连风都是甜的;夏日里“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泛舟西湖喝着雨前龙井,身边有歌姬唱和;冬天更绝,“拥炉赏雪,围炉填词”,炉火烧得暖烘烘,手边是汝窑茶具泡的热茶,连点心都得是刚出炉的梅花酥,少一样都觉得“俗不可耐”。

这位少爷的“雅”,还带着点让人忍俊不禁的“强迫症”。填词要“一字不可易”,为了一个韵脚,能对着荷花池坐一下午,仆人送来的饭菜凉了都没察觉;喝茶必须“三重标准”:雨前龙井的茶、西山泉水的水、汝窑的茶具,缺一样就撂挑子“这茶喝不得,没雅味”;穿衣服更是执着,只爱素色绸缎,连绣花都得是暗纹的,说“君子如玉,当温润内敛”——说白了,就是贵公子的体面,得从头发丝雅到脚后跟。

不过“玉田生”也有雅号翻车的时候。有次和好友周密(就是写《武林旧事》的那位“草窗先生”)游西湖,两人赌约以“荷花”为题填词,输的人请喝花酒。张炎仗着自家南湖园的荷花见得多,一挥而就写了首《声声慢·咏荷花》,还拍着胸脯说“这词一出,你必输无疑”。结果周密看完慢悠悠补刀:“玉田生这词是妙,但太‘金贵’了,写的是你家亭台楼阁里的荷花,不是西湖边沾着烟火气的荷花——少了点风吹日晒的野趣,多了点锦衣玉食的娇贵。”张炎一听,脸唰地红了,只好乖乖掏腰包请客。这波“社死”也让他顿悟:原来雅不一定靠富贵堆砌,人间烟火里也藏着雅韵,为他后来词风转型埋下了伏笔。

这一阶段的“玉田生”,雅号就是他的身份说明书:一报“玉田生”,就知道是有钱有闲有文化的顶级玩家。临安城的文人聚会,只要他一到,立马变成“玉田生专场”,大家围着求题诗、求点评,他也乐得当“文艺裁判”,毒舌起来毫不留情:“这句太俗,像市井小调”“韵脚牵强,不如换个字”——偏偏他词写得好,大家还都服他。那时候的“玉田生”,大概没想到,这让他风光无限的雅号,日后会成为他乱世中最硬的“精神铠甲”。

第二章 雅号续命:从“玉田少爷”到“流浪雅人”的逆袭

咸淳十年,元军南下的铁蹄踏碎了临安城的繁华,也把张炎的顶配人生直接清零。曾经的南湖园被烧得只剩断壁残垣,家里的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父亲张枢悲愤交加病逝,前呼后拥的贵公子一夜之间成了无家可归的难民——要是换别人,可能早就弃了“玉田生”的雅号,找个角落苟活,但张炎偏不:身可穷,雅不可丢;家可破,雅号不能亡。

逃亡路上的张炎,把“玉田生”活成了“乱世续命符”。有一次,他逃到浙东一个小镇,饿得头晕眼花,只好硬着头皮去一家小酒馆讨饭。老板见他衣衫褴褛,挥着扫帚就要赶人,结果张炎一开口,谈吐文雅,还不忘自报家门:“在下玉田生张炎,敢问掌柜能否赐一碗薄粥?”老板也是个粗通文墨的人,早就听说过“玉田生”的大名,立马变了脸色,端出饭菜还恭敬地说:“原来是玉田先生,失敬失敬!文人风骨不能饿,小人这就给您热酒!”就这么着,“玉田生”的才名,成了他乱世里的“饭票”。

但逃亡的日子终究是苦的。以前出门有车马,现在只能靠双腿丈量江南;以前锦衣玉食,现在啃着冷硬的粗粮;以前身边全是奉承的人,现在连找个避雨的地方都难。可就算日子苦成狗,张炎的“雅仪式感”也没丢:捡到一块平整的石头,就当砚台练字;路边采几朵野花,插在破瓷碗里当装饰;甚至喝泉水,都要找块干净的树叶当“茶盏”——用他的话说:“雅是骨子里的东西,跟有钱没钱没关系,要是连这点雅致都丢了,那才是真的垮了。”

这时候的“玉田生”,词风也从“富贵雅”变成了“沉郁雅”。以前写西湖的游船、园林的梅花,满是闲情逸致;现在写“枯林古道,长河饮马”,写“老泪洒西州”,字字都是国破家亡的悲痛,但那份“清空骚雅”的底色,却比以前更鲜明了。就像他的《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没有哭天抢地的控诉,却用“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把落魄文人的家国之思写得入木三分——这就好比一块蒙尘的玉,虽然历经风雨,擦拭干净后,温润依旧。

更有意思的是,张炎这时候患上了“雅号执念症”。不管跟谁打交道,哪怕是讨饭、借宿,都要先报“玉田生”的名号。有一次,他在路边遇到一群逃难的文人,有人认出他,故意调侃:“都国破家亡了,还抱着‘玉田生’的名号不放,不如改叫‘穷酸生’算了!”张炎当场就翻了脸,怼得对方哑口无言:“身可贱,志不可贱;家可破,名不可辱!‘玉田生’是我张家的根,是我作词的魂,就算饿死,我也不会改!”这话一说完,原本嘲笑他的人,都默默闭上了嘴——大家敬佩的,不只是他的才学,更是他在乱世中硬撑的“雅骨”。

为了生存,张炎开始靠“卖雅”谋生。那时候江南一带的富户,虽然归顺了元朝,但还是怀念南宋的文人风雅,听说“玉田生”流落至此,都愿意请他上门:要么为宴席填词助兴,要么教家里的子弟填词。张炎也乐得如此,一方面能解决温饱,另一方面还能传播自己的词学理念。每次写完词,他都会郑重地落款“玉田生张炎”,拿到报酬后,转身又踏上漂泊之路——他不想依附任何人,“玉田生”的独立人格,比一顿饱饭还重要。

漂泊途中,“玉田生”还收获了不少“雅号知音”。和周密重逢时,两人都已是落魄之人,但一见面,还是习惯性地以“玉田生”“草窗先生”相称。他们在破庙里煮着野菜粥,回忆临安城的繁华,填词唱和慰藉彼此,周密在词里写“玉田生老矣,空回首,故国风流”,张炎则回赠“草窗无恙否?记西湖、临水开窗”——两个“雅人”在乱世中相互扶持,成了南宋词坛最后的温情。

还有一次,张炎在苏州遇到一位徐姓富商,这位富商是“玉田生”的忠实粉丝,不仅请他住在家中,还拿出自己收藏的古琴、字画让他品鉴。两人一起赏画、弹琴、填词,相处得十分投机。临走时,富商送了他一笔钱,还说:“玉田先生,您的词是乱世中的清流,千万不能放弃。只要‘玉田生’还在作词,我们这些人就还有念想。”这句话,让张炎感动了很久——原来,就算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雅”依然有力量,“玉田生”这个雅号,依然能凝聚起志同道合的人。

从临安到浙东,从苏州到扬州,张炎的足迹遍布江南。他就像一块被风吹走的玉,虽然磕磕绊绊,却始终保持着温润坚韧的本色。“玉田生”这个雅号,也从富贵的象征,变成了一种精神信仰——它提醒着张炎,无论处境多么艰难,都要守住文人的风骨,保持词风的清雅。而这段漂泊岁月,也成了他创作的“黄金期”,那些藏在词里的沧桑与通透,为他后来成为“宋末词坛第一人”攒足了底气。

第三章 雅号封神:“清空骚雅”的词坛顶流养成记

当张炎厌倦了颠沛流离,在浙东山林里定居时,他大概没料到,自己会以“玉田生”的名义,完成从“流浪雅人”到“词坛宗师”的逆袭。更没料到,他写的《词源》会成为后世词人的“创作圣经”,而“玉田生”这个雅号,会直接和“清空骚雅”绑定,变成词坛的“金字招牌”——毕竟,能把个人雅号做成文化Ip,还能流传千年,张炎绝对是南宋文人里的“运营高手”。

晚年的张炎,日子过得简单却雅致:一间茅屋,几亩薄田,一架古琴,一堆书籍。他不再四处漂泊,而是潜心填词、整理词学心得。这时候的“玉田生”,已经成了江南文人圈的“顶流导师”,只要提到他的名字,文人墨客们都得肃然起敬,纷纷上门求教,有的甚至不远千里赶来,只为听他讲一堂词学课。

张炎讲课特别有意思,不摆架子,不掉书袋,还爱用生活化的例子“拆解”深奥理论。有人问他“什么是清空”,他拿起桌上的清茶说:“清空就像这杯茶,没有杂质,没有油腻,入口清爽,余味悠长。作词不能堆砌辞藻,不能卖弄典故,要‘意到笔到,不粘不滞’,就像月光洒在水面上,抓不住摸不着,却处处都是意境。”有人问“什么是骚雅”,他指着窗外的梅花说:“骚雅就像这株梅,迎寒而开,不与百花争艳,有风骨有韵味。作词要学梅花,含蓄委婉又寓意深远,不能写得太直白,要让读者越品越有味道。”

为了让更多人get到“清空骚雅”的精髓,张炎决定写一本《词源》。这本书耗费了他好几年心血,里面既有对历代词人的点评,又有自己的创作心得,还有对词的格律、音韵、意境的详细讲解——核心就是“清空骚雅”四个字。更有意思的是,张炎在书里还不忘“凡尔赛式自评”,点评自己的《南浦·春水》时,虽然没明说“我写得最好”,但字里行间全是自信:“此词咏春水,无一字说春,却无一字不是春;无一字说水,却无一字不是水,这便是清空骚雅的境界。”这种“自卖自夸”不仅不让人反感,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爱——毕竟,“玉田生”的词确实配得上这份骄傲。

《词源》一出,直接在词坛引发“地震”。文人墨客们争相抢购、传抄,有人说“读《词源》,如听玉田生面授机宜”,有人说“得《词源》一卷,胜过读词千首”。就连元朝的翰林学士袁桷,都在文章里吹爆:“玉田生《词源》,论词精当,古今无出其右者。学词者,不可不读《词源》;学雅者,不可不知玉田生。”就这样,《词源》成了词学经典,“玉田生”也成了“雅词”的代名词——只要提到“雅词”,就必然会提到“玉田生”;只要学词,就必须学“清空骚雅”。

这一时期,张炎的词作也达到了巅峰。他的《山中白云词》收录了一生佳作,里面既有《高阳台·西湖春感》的家国之思,又有《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的历史沧桑,还有《清平乐·候蛩凄断》的身世之叹。这些词,语言清丽,意境空灵,完美诠释了“清空骚雅”的内涵。比如《清平乐·候蛩凄断》:“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复杂典故,却用简单意象写出了无尽愁绪,就像一块温润的玉,越品越有味道。

更绝的是,“玉田生”的雅号还成了“词坛防伪标识”。当时有些文人想蹭热度,伪造他的词作发表,结果很快就被识破了。有人问识破的秘诀,业内人士笑着说:“玉田生的词,自带‘清空骚雅’的气质,就像玉有玉的光泽,石有石的粗糙,一眼就能分辨。那些伪造的词,要么辞藻堆砌,要么意境浅薄,根本没有‘玉田味’。”可见,“玉田生”这个雅号,已经和他的词风深度绑定,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

张炎还特别爱“提携后辈”,收了几个徒弟悉心教导,其中最有名的是仇远和戴表元,这两人后来都成了元朝着名词人,继续传播“玉田生”的词学思想。仇远曾在词里写道:“玉田先生教诲,不敢忘也。清空骚雅,当终身奉之。”戴表元也说:“得玉田先生真传,方知词之真谛在于雅,雅之真谛在于心。”可以说,张炎通过弟子,把“玉田生”的雅号和词学理念,延续到了元朝乃至后世。

晚年的张炎,生活清贫却精神富足。他每天除了填词、着书、教书,就是在山林里散步,赏梅、观竹、听泉。他的词里,少了早年的富贵气,少了中年的漂泊感,多了一份宁静与通透。比如《临江仙·忆昔》:“忆昔曾游处,如今只剩残阳。乱鸦啼断旧池塘。故园春寂寞,空锁一庭香。白发归来客,青山认我疏狂。醉中忘却老他乡。酒阑清梦觉,依旧是潇湘。”没有悲悲切切,只有对人生的淡然和对雅趣的坚守——就算白发苍苍,就算身在他乡,“玉田生”的雅心、雅趣、雅志,从未改变。

这一时期的“玉田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个人雅号,而是成了一种文化象征。它代表着一种词风,一种文人风骨,一种在乱世中坚守本心、在清贫中追求雅致的人生态度。而张炎,也用自己的一生,完成了从“贵公子”到“词坛宗师”的蜕变,让“玉田生”这个雅号,永远刻在了中国词学史上。

第四章 雅号不朽:“玉田生”的千年圈粉实录

张炎去世后,“玉田生”这个雅号不仅没被历史尘埃掩埋,反而像陈年好酒,越品越香。从明清到近现代,无数文人墨客都成了他的“铁杆粉丝”,追捧他的词,研究他的《词源》,模仿他的“清空骚雅”,让“玉田生”的影响力跨越千年,成了词坛“长红不衰的雅号顶流”——毕竟,能让不同时代的人都为“雅”买单,“玉田生”绝对是古代文人里的“长红标杆”。

明朝初年,词坛一度陷入低迷,很多词人要么模仿豪放派的粗犷,要么堆砌辞藻无病呻吟,词风越来越俗。就在这时,有人翻出了张炎的《山中白云词》和《词源》,一下子就像发现了“宝藏”。明朝词人杨慎,就是“玉田生”的头号粉丝,他在《词品》里疯狂打call:“宋末词人,玉田生为第一。其词清空骚雅,如孤云野鹤,来去自如,非后世词人所能及也。”杨慎还带头模仿张炎的词风,写了不少“玉田味”十足的雅词,在他的带动下,明朝词坛掀起了一股“学玉田”的热潮。

到了明末清初,“玉田生”的粉丝团直接升级成“饭圈顶流”。清初词坛领袖朱彝尊,是张炎的超级“迷弟”,他不仅自己反复研读《词源》和《山中白云词》,还在编纂的《词综》里收录了大量张炎的词作,特意注明“玉田生之词,为雅词之极致”。朱彝尊还喊出了“词必宗南宋,南宋必宗玉田”的口号,把张炎推到了“词坛宗主”的地位。在他的影响下,清初浙西词派几乎全是“玉田生”的粉丝,他们奉《词源》为“圣经”,以“清空骚雅”为创作准则,甚至有人为了模仿张炎的词风,刻意避免俗字俗句,连日常说话都透着股“玉田味”——妥妥的“沉浸式追星”。

有趣的是,“玉田生”的雅号还引发了一场“学术辩论赛”。清朝词人厉鹗认为,张炎的“清空”和“骚雅”是“骨与魂”的关系,缺一不可;而另一位词人张惠言却觉得,张炎的词“过于清空,缺少寄托”,主张词要“有比兴、有寄托”。两人为此争论了很久,写了不少文章互相反驳。这场争论虽然没定论,却让“玉田生”的知名度更高了——毕竟,能让顶尖学者为他吵起来,足以说明他的影响力。

除了专业词人,“玉田生”还圈了不少“跨界粉丝”。清朝文学家李渔,虽然以戏曲闻名,但也是张炎的忠实读者,他在《闲情偶寄》里写道:“读玉田生之词,如饮清泉,如赏明月,令人心旷神怡。作文、填词、写曲,皆可学其清空之法,去其俗套,方能雅俗共赏。”就连乾隆皇帝,都是“玉田生”的粉丝,他不仅收藏了《山中白云词》的珍本,南巡时还特意去了张炎隐居的浙东山林,题诗一首:“玉田先生隐此山,清空骚雅传千年。今日登临怀往事,犹闻词韵满溪川。”能让皇帝为他题诗,“玉田生”的牌面也是没谁了。

到了近现代,“玉田生”的粉丝团依然在壮大。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很多词人都有批评,却对张炎格外宽容:“玉田生之词,其意境皆出于自然,其词句皆流于清丽,虽不及清真之浑厚,梦窗之密丽,然其清空骚雅,实为词中一格,不可废也。”另一位国学大师夏承焘,更是专门写了《张炎词研究》,深入解读他的词和《词源》,称赞他是“宋末词坛的集大成者,词学理论的奠基人”。

更让人意外的是,“玉田生”还“火”到了国外。近代以来,不少外国汉学家都把他当作研究中国词学的重点对象:美国汉学家林顺夫在《中国词学的传统与现代》里,用大量篇幅介绍张炎的词学思想;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着作里称赞张炎的词“如玉石般温润,如清风般空灵,是中国词坛的瑰宝”。就这样,“玉田生”这个中国古代文人雅号,成了国际汉学界的“知名Ip”。

在民间,“玉田生”的影响力也从未减弱。现在喜欢古典诗词的人,几乎都读过他的词;很多诗词爱好者,还会模仿“清空骚雅”的风格创作;甚至有人把“玉田生”当作“精神偶像”,学习他在逆境中坚守本心、追求雅致的人生态度。有人说:“在浮躁的时代,读张炎的词,就像给心灵做按摩,能让人静下心来感受生活中的雅趣。”还有人说:“‘玉田生’三个字,不仅是雅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就算日子再忙,也要留一点时间给诗词,留一点雅趣给自己。”

回望张炎的一生,从富贵公子到落魄文人,从流浪雅人到词坛宗师,起起落落间,“玉田生”这个雅号始终是他的坚守。它见证了他的繁华与落魄,承载了他的才华与风骨,凝聚了他对“雅”的毕生追求。而千年后的今天,“玉田生”依然能圈粉无数,不仅因为他的词好、理论深,更因为他用一生证明了:真正的“雅”,无关富贵贫贱,无关时代变迁,它是刻在骨子里的风骨,是融入血液里的情怀,是能跨越千年打动人心的力量。

第五章 雅号精神:“玉田生”的当代打开方式

如果“玉田生”只是一个普通的文人雅号,或许早就被历史遗忘;但它能跨越千年依然鲜活,核心在于背后藏着的“玉田精神”——那种“富贵不骄,贫贱不馁,坚守本心,追求雅致”的人生态度。而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能给我们带来满满的启发,让“玉田生”的雅号,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玉田精神”的核心,是对“雅”的纯粹追求。张炎的一生,无论处境如何,都没放弃过对“雅”的执着:富贵时,雅是诗酒风流的精致;落魄时,雅是宁穷不屈的风骨;隐居时,雅是清空骚雅的创作。这种“雅”,不是装腔作势的伪风雅,而是发自内心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滋养。现在很多人被快节奏的生活裹挟,为了名利奔波,渐渐忘了生活的本真——其实“玉田精神”早就告诉我们:就算再忙,也能留10分钟读一首诗、听一段曲、赏一幅画;就算处境艰难,也能保持内心的通透与温润。雅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的必需品,只要你愿意,平凡日子里也能开出雅致的花。

“玉田精神”的底色,是逆境中的坚韧。张炎经历了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巨变,却没被命运打垮,反而把苦难变成了创作的养分,把悲愤化作了词中的力量。这种“在逆境中成长,在苦难中坚守”的韧性,正是“玉田精神”最动人的地方。现在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工作不顺、生活烦恼、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时候不妨想想“玉田生”:他连家都没了,还能守住雅号和风骨,我们这点困难又算什么?把挫折当作磨砺,把苦难当作成长,只要内心足够坚韧,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玉田精神”的延伸,是文化传承的担当。张炎晚年不仅自己创作,还着书立说、收徒讲学,把“清空骚雅”的理念传承下去。他知道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文化的传承无限。这种“薪火相传”的担当,在当代依然重要。我们不用都去做专业的文化研究者,但可以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给孩子读一首张炎的词,和朋友分享“清空骚雅”的意境,在生活中践行“雅俗共赏”的态度。就像“玉田生”的雅号,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才得以跨越千年、生生不息。

现在的“玉田生”,早已不只是一个历史人物的雅号,而是成了一种生活态度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就算生活再浮躁,也能守住内心的宁静;就算处境再平凡,也能追求精神的富足;就算时代再变迁,也能坚守内心的风骨。我们不一定能写出张炎那样的好词,但可以拥有“玉田生”那样的雅心——在柴米油盐中寻雅趣,在风雨兼程中守本心。

有人说,我们幸运地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像张炎那样经历战乱流离,但我们同样需要“玉田精神”的滋养。在这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玉田生”就像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美好与雅致的追求。愿我们都能做新时代的“玉田生”,在平凡生活中坚守雅趣,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在传承中担当责任,让“玉田精神”在当代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最后,让我们回到张炎的词中,回到“玉田生”的雅号里,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雅致与坚韧。正如他在词中写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玉田生”的雅韵与精神,都将永远留在岁月里,留在每个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人心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