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23章 王麻奴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23章 王麻奴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狂笛仙王麻奴:大唐笛坛“刺头顶流”的野路子传奇

序章 大唐笛圈“泥石流”:谁是王麻奴?

如果说李谟是大唐笛坛的“正统顶流”——戴着“笛圣”的金冠,走的是宫廷认证、百官追捧的精英路线,那王麻奴就是笛圈里横空出世的“野路子传奇”,凭着一身桀骜不驯的脾气和出神入化的笛技,硬生生闯下了“狂笛仙”的雅号,活成了长安城最让人又爱又恨的“音乐刺头”。

这“狂笛仙”的雅号,可不是浪得虚名:“狂”是真狂,敢在皇帝面前甩脸子,敢和“笛圣”李谟当众叫板,敢说宫廷雅乐“没劲透了”;“笛仙”也是真仙,一根笛子吹得能让石头点头、江水停流,野路子技巧玩得比正统乐师还溜,粉丝从街头乞丐到王公贵族,跨度大得能绕长安三圈。

大唐乐坛要是个“选秀节目”,李谟是稳扎稳打的“实力派冠军”,王麻奴就是自带话题的“叛逆人气王”。他没受过正统乐理教育,笛子是捡来的,技巧是摸爬滚打练的,脾气是被长安街头的风养野的,但偏偏就是这股“野劲”,让他的笛音充满了生命力——时而像街头斗殴的泼皮,嚣张跋扈;时而像山间奔逃的小鹿,灵动狡黠;时而像醉卧酒肆的狂客,酣畅淋漓。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王麻奴的“狂拽人生”,看看这位“狂笛仙”是怎么从市井小混混,一路“怼”成长安顶流,把“狂”字刻进骨子里,用野路子笛技征服整个大唐的。五千字超长预警,全是笑点与名场面,保证让你笑到劈叉,顺便解锁大唐乐坛的“叛逆生存指南”。

第一章 市井野笛:从“街头吆喝笛手”到“长安小霸王”

1.1 汴州街头:被笛子“耽误”的小贩之子

王麻奴的老家在汴州(今河南开封),那地方是唐代的“交通枢纽 美食天堂”,街头巷尾全是叫卖的小贩、耍杂的艺人、赶路的旅人,热闹得像个永不散场的庙会。王麻奴的爹是个卖糖人的小贩,每天推着小车在街头吆喝,娘则在家缝补浆洗,日子过得紧巴巴。

按说王麻奴该继承爹的手艺,做个安分守己的糖人匠,可这小子打小就“不务正业”。别的小孩跟着爹学手艺,他偏要在街头晃荡,听艺人弹琵琶、唱小曲,尤其对笛子情有独钟。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瞎眼艺人吹笛乞讨,笛音悲切又有力量,当场就看呆了,跟着艺人走了三条街,最后把爹给的买糖葫芦的钱全给了艺人,还软磨硬泡要学吹笛。

艺人被他缠得没办法,只能教他几句入门口诀,还把自己那根快吹破的“破竹笛”送给了他——这笛子比李谟的桃木土笛还寒酸,竹身开裂,笛孔边缘被磨得发亮,吹起来还漏风。可王麻奴如获至宝,抱着笛子就不肯撒手,白天跟着爹的糖车,一边帮着吆喝,一边对着路人吹笛;晚上就躲在柴房里,对着月亮练,吹得口干舌燥也不罢休。

他的“启蒙教材”也特别野:街头小贩的吆喝声、酒馆里的划拳声、甚至狗吠猫叫,只要是能听到的声音,他都能改编成笛曲。有一次,他跟着爹在集市卖糖人,吹了一段自己编的《吆喝调》,笛音模仿小贩叫卖“糖人嘞——甜掉牙嘞——”,惟妙惟肖,引来一大堆人围观,连买糖人的都排起了长队。他爹又气又笑:“你这小子,吹笛比卖糖人还管用!”

久而久之,汴州街头的人都知道,卖糖人的王家有个“小笛仙”,吹得一手好笛,还能即兴编调子。大家都喊他“野笛娃”,这是他的第一个“非正式雅号”。可王麻奴不满足于“街头红人”,十五岁那年,他听一个去过长安的旅人说,长安的乐师吹笛能跟皇帝同台,还能赚大把银子,当即就拍板:“我要去长安,吹遍全城,让所有人都知道我王麻奴的名字!”

他爹气得跳脚:“你这野小子,走了谁帮我卖糖人?长安那么大,你一个人去,不得饿死?” 王麻奴梗着脖子,晃了晃手里的破竹笛:“有它在,饿不死!我要让长安人知道,野路子笛手也能当顶流!” 就这样,他揣着破竹笛,背着一袋子爹塞的糖人,偷偷溜上了去长安的马车,开启了“北漂”生涯。

1.2 长安闯荡:从“抢地盘”到“街头一哥”

刚到长安的王麻奴,比李谟还惨。他没文化、没背景,连长安的路都认不全,只能在街头流浪,靠吹笛乞讨为生。可长安街头的“卷王”太多了,艺人扎堆,想靠吹笛吸引眼球,难度堪比登天。

王麻奴选了个人流量大的街口,刚吹了没两句,就被一个卖艺的壮汉赶了:“这是我的地盘,新来的懂不懂规矩?” 王麻奴年轻气盛,哪肯服软:“街头是大家的,凭什么你说了算?要不咱比一比,谁吹得好,地盘就归谁!” 壮汉嗤笑一声:“就你这破笛子,还敢跟我比?”

两人当场“开怼”,壮汉吹了一首宫廷雅乐,调子沉闷规矩;王麻奴则吹了一段自己编的《街头狂想曲》,笛音里全是街头的烟火气——有小贩的吆喝、孩童的嬉闹、车马的轱辘声,节奏明快,充满活力,瞬间把围观群众的注意力全吸引了过来。大家纷纷为他叫好,壮汉气得脸都红了,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就这样,王麻奴靠“斗笛”抢下了第一个地盘,之后又陆续“打败”了几个街头艺人,成了街口的“街头一哥”。他的笛音太特别了,没有宫廷乐的束缚,想怎么吹就怎么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温柔细腻,还能根据围观群众的反应即兴改编,比如看到老太太买菜,就吹《买菜谣》;看到小情侣约会,就吹《相思调》,每次都能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打赏也源源不断。

有一次,长安城里的富商周老爷路过,被他的笛音吸引,特意停下来听了半个时辰,临走时给了他一锭银子,还邀请他去家里的寿宴表演。王麻奴欣然答应,在寿宴上吹了一首《福寿曲》,笛音欢快喜庆,把寿星哄得眉开眼笑,当场又赏了他不少财物。

靠着这些表演,王麻奴慢慢在长安街头站稳了脚跟,粉丝越来越多,大家都喊他“狂笛手”——因为他不仅笛音狂,性格更狂,说话直来直去,遇到看不惯的事就怼,比如有权贵子弟想让他吹低俗曲子,他当场就甩脸子:“我的笛子只吹正经曲子,想听乱七八糟的,找别人去!” 这份狂傲,反而让他圈粉无数,“狂笛手”的雅号也越传越广。

1.3 教坊风波:“野路子”硬闯“正规军”

王麻奴在街头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传到了宫廷教坊。教坊使韦青早就听说了这个“野路子笛手”,心里好奇,就派人把他召进教坊,想看看他到底有多大本事。

刚进教坊,王麻奴就成了“异类”。教坊里的乐师个个穿着体面,吹的都是正统雅乐,规矩繁多,而王麻奴穿着粗布衣服,手里拿着破竹笛,站在人群里格格不入。不少资深乐师都看不起他,尤其是之前和李谟“吵架”的王麻(没错,就是那个木匠的老主顾),更是阴阳怪气地说:“街头艺人也配进教坊?别污了陛下的耳朵!”

王麻奴脾气上来了,当场就怼回去:“吹笛看的是本事,不是出身!你要是不服,咱比一比,谁吹得好,谁就是真本事!” 王麻气得脸色发青:“好!我就不信,一个野路子能赢过我这个宫廷乐师!”

两人当场比试,王麻吹了一首《梅花三弄》,中规中矩,技巧娴熟;王麻奴则吹了一首自创的《野梅曲》,笛音里没有梅花的清冷,反而带着一股顽强的韧劲,像山野里迎风生长的野梅,狂放又坚韧,把教坊里的乐师都听呆了。韦青更是拍案叫绝:“好!这笛音有灵气,有野性,是块好料!”

就这样,王麻奴凭着野路子笛技,硬是闯进了教坊,成了一名正式乐师。可他在教坊里依旧“不安分”,不喜欢按乐谱吹,经常即兴改编,还总吐槽宫廷雅乐“太死板”“没味道”。有一次排练《霓裳羽衣曲》,他觉得原曲节奏太慢,就偷偷加快了速度,还加入了街头小调的元素,结果被指挥的乐师骂了一顿。王麻奴不服气:“音乐就是要让人听着舒服,这么死板的调子,吹着都没劲!”

这事传到了唐玄宗耳朵里,唐玄宗不仅没生气,反而觉得他很有趣,特意召见他,让他吹一曲改编版的《霓裳羽衣曲》。王麻奴毫不怯场,拿起笛子就吹,笛音轻快活泼,既保留了原曲的华丽,又多了几分野趣,让唐玄宗听得眉开眼笑:“这曲子改得好!有新意,比原来的更有味道!” 当场赏赐他一把上好的玉笛,还特许他“在教坊可自由改编曲目”。

有了皇帝的撑腰,王麻奴在教坊里更狂了,“狂笛仙”的雅号也正式传开——“仙”是因为笛技高超,堪比仙人;“狂”是因为性格桀骜,不受拘束。而他和李谟的“梁子”,也在教坊里悄悄结下了——一个是正统笛圣,一个是野路子狂仙,两人的风格格格不入,却又都是笛坛顶流,一场“巅峰对决”在所难免。

第二章 狂仙名场面:把笛吹成“怼人利器”与“圈粉神器”

2.1 宫宴怼权贵:笛音“打脸”势利眼

唐玄宗特别喜欢王麻奴的笛音,经常召他参加宫宴。有一次,唐玄宗在御花园摆宴,邀请了文武百官和各路权贵,王麻奴作为压轴表演嘉宾出席。

宴会上,有个叫李林甫的权贵(没错,就是历史上的奸相),一直看王麻奴不顺眼,觉得他出身卑微,不配和王公贵族同席。王麻奴表演完,李林甫故意刁难他:“王麻奴,你的笛音虽然不错,但终究是街头野调,登不上大雅之堂。本相劝你,还是多学学宫廷雅乐,别总把那些市井玩意儿拿到宫宴上来!”

王麻奴当场就炸了,拿起笛子,没等唐玄宗说话,就吹了起来。这次他吹的是一首《正气歌》,笛音一开始低沉压抑,仿佛在诉说底层百姓的苦难;慢慢的,调子变得激昂高亢,充满了不屈的力量,像一把利剑,直刺人心。吹到**时,笛音戛然而止,王麻奴盯着李林甫,冷冷地说:“大人觉得市井玩意儿登不上大雅之堂,可这市井玩意儿里,有百姓的心声,有人间的正气,比某些人表面光鲜、内里龌龊的‘大雅’,干净多了!”

全场鸦雀无声,李林甫的脸一阵红一阵白,气得说不出话来。唐玄宗不仅没怪罪王麻奴,反而拍手叫好:“说得好!麻奴的笛音有正气,做人有骨气,这才是大唐乐师该有的样子!” 当场赏赐他黄金百两,还骂了李林甫一顿:“以后不准以出身看人,麻奴的笛音,比你的奏折还有分量!”

从此,“狂笛仙宫宴怼权贵”的故事传遍了长安,大家都佩服王麻奴的勇气,他的粉丝也越来越多,连很多正直的官员都成了他的“迷弟”。而王麻奴也没收敛,依旧我行我素,遇到看不惯的事就怼,遇到势利眼就用笛音“打脸”,活成了宫宴上最不好惹的“刺头乐师”。

2.2 市井救场:笛音“化解”街头斗殴

王麻奴虽然进了教坊,但依旧喜欢往街头跑,经常在集市上免费给百姓吹笛。有一次,他在街头表演时,看到两个小贩因为抢摊位打了起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没人敢上前劝架,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王麻奴二话不说,拿起笛子就吹了起来。这次他吹的是一首《劝和调》,笛音温和舒缓,像春风拂面,又像细雨润物,原本暴躁的小贩听到笛音后,慢慢停下了手,脸上的怒气也渐渐消散;围观的人也安静下来,静静地听着笛音,原本紧张的气氛瞬间缓和下来。

吹完之后,王麻奴走到两个小贩面前,笑着说:“都是混口饭吃,何必大打出手?抬头不见低头见,伤了和气多不好?” 其中一个小贩不好意思地说:“王大人说得对,是我太冲动了!” 另一个小贩也连忙道歉:“是我不对,不该抢你的摊位!” 两人握手言和,还特意给王麻奴道谢。

围观的人纷纷拍手叫好:“王大人的笛音太神奇了,不仅好听,还能劝和!” “这才是‘狂笛仙’的本事,既能狂傲怼权贵,又能温柔劝百姓!” 从此,“笛音劝和”的故事又成了长安街头的一段佳话,王麻奴的形象也更加丰满——不仅是桀骜不驯的“狂仙”,还是心怀百姓的“暖男”。

2.3 边塞豪情:笛音“吓跑”匈奴探子

和李谟一样,王麻奴也去过边塞慰问将士。有一次,边塞战事吃紧,匈奴经常派探子潜入大唐军营打探消息。王麻奴跟随慰问团到边塞时,正好遇到军营戒备森严,将士们个个紧绷着神经,气氛十分紧张。

晚上,王麻奴在军营里吹笛,他没有吹思乡曲,也没有吹激昂的战歌,而是吹了一首自创的《边塞狂想曲》。笛音狂放不羁,像草原上的狂风,又像战场上的战马嘶鸣,充满了大唐将士的豪情壮志。笛音穿透力极强,不仅在军营里回荡,还传到了军营外的草原上。

没想到,这笛音竟然吓跑了两个潜伏在军营外的匈奴探子。原来,探子以为军营里在举行军事演习,笛音是进军的信号,加上笛音里的狂傲之气,让他们误以为大唐军队士气高昂,兵力强盛,吓得连夜逃回了匈奴营地。

将士们得知后,都对王麻奴佩服得五体投地:“王大人,你的笛音比弓箭还厉害,不费一兵一卒就吓跑了探子!” 慰问团的长官也笑着说:“麻奴,你这‘狂笛仙’的雅号真没白叫,笛音里的狂劲,连敌人都怕!”

王麻奴在边塞待了一个月,每天都给将士们吹笛,他的笛音时而狂放,鼓舞士气;时而温柔,慰藉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临走时,将士们特意给他打造了一根用牛角做的笛子,说:“王大人,这笛子吹起来声音洪亮,带着一股冲劲,希望你以后吹笛,都能像在边塞一样,狂傲又有力量!” 王麻奴十分感动,接过笛子,当场吹了一首《凯旋曲》,祝愿将士们早日凯旋。

第三章 趣闻轶事:“狂笛仙”的反差萌与搞笑日常

3.1 对笛“偏执”:为了一根竹笛,敢闯深山遇猛虎

王麻奴虽然是野路子,但对笛子的要求一点也不低,甚至比李谟还偏执。他觉得,好笛子不一定是名贵材料做的,但一定要有“灵气”,要能和自己的笛音契合。长安城里的笛匠都怕了他,因为他不仅挑剔材质,还总要求笛匠按他的“野路子”改造笛子,比如把笛孔挖得不规则,或者在笛身上刻上奇怪的花纹。

有一次,王麻奴听说终南山深处有一片千年竹林,那里的竹子材质上乘,灵气十足,是做笛子的绝佳材料。他当即就决定,亲自去终南山砍竹子。教坊的乐师们都劝他:“终南山深处有猛虎野兽,太危险了,还是让笛匠去采吧!” 王麻奴摆摆手:“别人采的竹子没灵魂,我要自己去选,亲手砍回来,这样做出来的笛子才配得上我王麻奴!”

就这样,他带着一把斧头、一个水壶,独自闯进了终南山。山里雾气缭绕,路不好走,他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找到了那片千年竹林。竹林里的竹子高大挺拔,绿意盎然,王麻奴一眼就看中了一根粗壮的竹子,正准备砍,突然听到一声虎啸,一只斑斓猛虎从竹林里冲了出来,对着他虎视眈眈。

换作别人,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了,可王麻奴临危不乱,拿起身边的破笛子,对着猛虎就吹了起来。他吹的是一首《狂虎曲》,笛音狂放激昂,带着一股威慑力,仿佛在和猛虎“叫板”。猛虎被笛音震住了,盯着他看了半天,竟然慢慢后退,最后转身跑进了竹林深处。

王麻奴松了一口气,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连老虎都怕我的笛音,这竹子我拿定了!” 他砍了那根竹子,小心翼翼地扛下山,找长安最好的笛匠做成了一根笛子。这根笛子吹起来声音洪亮,灵气十足,成了王麻奴的“得意之作”,他走到哪带到哪,还给笛子起了个名字——“虎退笛”。

3.2 怕师父:“狂仙”也有“软肋”

别看王麻奴在外面狂得没边,天不怕地不怕,可他也有“软肋”——他的师父,那个当初教他吹笛的瞎眼艺人。后来,瞎眼艺人也来到了长安,王麻奴得知后,立刻把师父接到自己的住处,悉心照料,比孝顺亲爹还上心。

在师父面前,王麻奴一点也不狂,反而像个听话的孩子。师父让他吹笛,他就规规矩矩地吹,不敢有一点即兴改编;师父批评他,他就低着头听着,不敢反驳一句。有一次,王麻奴在宫宴上怼了权贵,回来后被师父知道了,师父语重心长地说:“麻奴,你的笛技好,性格直,这是好事,但做人不能太狂,要懂得收敛锋芒,不然迟早会吃亏。”

王麻奴连忙点头:“师父,我知道错了,以后我会注意的!” 可没过多久,他又因为看不惯教坊里的乐师欺负新人,当场怼了回去。师父知道后,没骂他,只是让他吹了一首《静心曲》,吹完后说:“狂傲不是坏事,但要分场合、分对象,你的狂,应该用在追求艺术上,而不是用在与人争斗上。”

王麻奴听后,深受触动,从此收敛了不少脾气,虽然依旧耿直,但不再随便怼人,遇到事情也会先冷静思考。教坊的乐师们都调侃他:“没想到‘狂笛仙’也有怕的人,真是一物降一物啊!” 王麻奴笑着说:“师父是我的引路人,没有他,就没有我王麻奴,我敬他、怕他,都是应该的!”

3.3 粉丝“反向追星”:被粉丝“逼”着学新歌

王麻奴的粉丝不仅多,还特别“硬核”,经常“反向追星”——不是追着他要签名,而是追着他要新歌。有一次,王麻奴在街头表演,吹完几首老歌后,粉丝们纷纷喊:“王大人,别吹老歌了,我们想听新歌!” “对,新歌!要狂一点的,符合你‘狂笛仙’的气质!”

王麻奴哭笑不得:“你们这是为难我啊,新歌哪有那么好编?” 粉丝们不依不饶:“我们不管,今天要是听不到新歌,我们就跟着你回家!” 说完,一群粉丝真的跟在他身后,从街头一直走到他的住处。

王麻奴没办法,只能答应粉丝:“好好好,我这就编,明天给你们吹新歌!” 粉丝们这才满意地散去。为了编新歌,王麻奴熬夜到半夜,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会儿吹笛子,一会儿拍桌子,灵感来了就赶紧记下来,折腾了一晚上,终于编出了一首《狂客行》。

第二天,他在街头吹了这首新歌,笛音狂放不羁,节奏明快,充满了江湖气息,粉丝们听得如痴如醉,当场就鼓起掌来,还纷纷打赏,把王麻奴的口袋塞得满满当当。王麻奴笑着说:“你们这些粉丝,真是比我还急着听新歌,以后我可得多编几首,不然都对不起你们的‘逼宫’!”

还有一次,粉丝们觉得他的笛曲里少了点温柔的调子,就联名给他写信,让他编一首抒情的新歌。王麻奴虽然是“狂笛仙”,但也架不住粉丝的热情,真的编了一首《相思谣》,笛音温柔细腻,感动了不少粉丝,尤其是女粉丝,当场就哭了:“王大人,没想到你也能吹这么温柔的曲子,太好听了!”

从此,王麻奴养成了一个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编一首新歌,要么狂傲,要么温柔,要么喜庆,满足不同粉丝的需求。他的粉丝也越来越忠诚,不管他在街头还是在宫廷表演,都会跟着他,成了长安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第四章 巅峰对决:“狂笛仙”VS“笛圣”的笛坛双雄会

4.1 世纪对决:长安梨园的“野路子”VS“正统派”

王麻奴和李谟,一个是野路子出身的“狂笛仙”,一个是正统派的“笛圣”,两人在教坊里既是同事,又是竞争对手,粉丝们也经常争论“谁是大唐第一笛手”。终于,在唐玄宗的提议下,两人要在长安梨园进行一场“世纪对决”,评委是唐玄宗、杨贵妃和各位大臣,消息一出,长安城里万人空巷,大家都想亲眼见证这场笛坛巅峰之战。

对决当天,梨园里坐满了人,气氛紧张到极点。首先出场的是李谟,他穿着华丽的官服,手里拿着唐玄宗赏赐的玉笛,从容不迫地走上台,吹了一首《天籁引》,笛音空灵悠扬,如天籁之音,把在场的人都带入了仙境。表演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杨贵妃赞叹道:“李谟的笛音,如神仙奏曲,不愧是‘笛圣’!”

接下来出场的是王麻奴,他穿着一身粗布长袍,手里拿着那根“虎退笛”,昂首挺胸地走上台,眼神里充满了自信。他没有选择复杂的宫廷雅乐,而是吹了一首自创的《野仙吟》,笛音一开始狂放不羁,像山间的狂风,又像草原的奔马,充满了野性;慢慢的,调子变得婉转悠扬,带着一股洒脱自在的气息;到了**,笛音突然拔高,如鹤唳九天,清越动听;收尾时,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全场鸦雀无声,过了好一会儿,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比李谟表演后的掌声还要热烈。唐玄宗拍案叫绝:“李谟的笛音胜在清雅空灵,王麻奴的笛音胜在狂放洒脱,两人各有千秋,都是大唐笛坛的瑰宝!” 杨贵妃也笑着说:“李谟的笛音让人静心,王麻奴的笛音让人热血沸腾,我都喜欢!”

最终,这场对决没有分出胜负,唐玄宗宣布两人并列“大唐第一笛手”,还赏赐了两人大量的财物。王麻奴并没有因为没赢而失落,反而对李谟说:“李兄,你的笛技确实高超,我佩服你!以后我们可以多交流,互相学习!” 李谟也笑着说:“麻奴,你的野路子笛技很有特色,让我深受启发,以后我们一起为大唐笛乐添砖加瓦!”

从此,“笛圣”和“狂笛仙”成了大唐笛坛的双雄,两人经常一起探讨笛技,还合作编了几首笛曲,流传至今。他们的故事也成了长安城里的美谈,大家都说:“大唐有李谟和王麻奴,真是笛坛之幸!”

4.2 跨界合作:与杜甫的“诗笛江湖”

王麻奴不仅和乐师合作,还和大诗人杜甫成了好朋友。杜甫一生坎坷,经常漂泊四方,看到底层百姓的苦难,心里十分感慨,而王麻奴的笛音里,既有市井的烟火气,又有不屈的抗争精神,正好契合了杜甫的心境,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

有一次,杜甫在长安的酒楼里喝酒,触景生情,想起了漂泊的生活和底层百姓的苦难,心里十分烦闷。王麻奴正好也在酒楼里,看到杜甫愁眉不展,就拿起笛子,吹了一首《江湖行》,笛音里充满了江湖的洒脱和对苦难的抗争,让杜甫听得豁然开朗。

杜甫当场挥毫写下《听王麻奴吹笛》:“笛声狂处起风沙,侠气清时落月华。莫道野夫无雅韵,人间烟火是仙葩。” 这首诗很快传遍了长安,大家都说,杜甫的诗写出了王麻奴笛音的精髓,也写出了“狂笛仙”的人格魅力。

还有一次,杜甫和王麻奴一起去郊外游玩,看到农民们辛勤劳作,却依旧生活困苦,杜甫心里十分感慨,当场作了一首诗,王麻奴则根据诗的意境,吹了一首《悯农曲》,笛音悲怆又充满力量,既同情农民的苦难,又赞美他们的坚韧。两人一诗一笛,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

两人经常一起喝酒、作诗、吹笛,杜甫的诗因为王麻奴的笛音而更具感染力,王麻奴的笛音因为杜甫的诗而更有深度。他们的“诗笛江湖”,成了大唐文化史上最接地气的一笔,也让王麻奴的“狂笛仙”雅号,多了几分人文情怀。

4.3 海外出圈:笛音“征服”西域使节

大唐国力强盛,经常有西域使节来长安朝拜。有一次,西域的龟兹使节来长安,带来了他们当地的音乐,想和大唐乐师切磋。唐玄宗特意安排了一场音乐交流会,王麻奴和李谟都参加了。

龟兹使节带来的音乐节奏明快,充满了异域风情,他们的乐师吹起当地的乐器,技艺十分高超。表演结束后,龟兹使节骄傲地说:“大唐的音乐虽然有名,但我们龟兹的音乐也不差,不知大唐乐师能否吹出如此有力量的音乐?”

李谟先吹了一首《秦王破阵乐》,笛音雄浑激昂,赢得了阵阵掌声,但龟兹使节只是淡淡点头,显然并不完全信服。这时,王麻奴站了起来,拿起“虎退笛”,吹了一首《西域狂想曲》——这首曲子是他根据龟兹音乐的节奏改编的,既有大唐笛乐的精髓,又融入了西域音乐的元素,笛音狂放不羁,节奏明快,充满了力量感,比龟兹乐师的表演更具感染力。

龟兹使节听后,当场就惊呆了,过了好一会儿才站起来,对着王麻奴深深鞠了一躬:“大唐乐师果然名不虚传,王大人的笛音,既有狂傲之气,又有包容之心,让我佩服不已!” 唐玄宗笑着说:“麻奴的笛音,能融合中外音乐之长,这正是大唐文化的魅力所在!”

交流会结束后,龟兹使节特意邀请王麻奴去龟兹交流音乐,王麻奴欣然答应。在龟兹,他不仅表演了自己的笛曲,还向当地乐师学习了龟兹音乐的技巧,把龟兹音乐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笛曲中,创作了不少新作品。回到长安后,他把这些新作品表演给唐玄宗和百姓听,深受大家喜爱,也促进了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第五章 雅号不朽:“狂笛仙”的传承与历史回响

5.1 晚年归隐:“狂笛仙”的田园牧歌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麻奴渐渐厌倦了宫廷的束缚和长安的喧嚣,他想起了师父的话,想要回归田园,过平静的生活。六十岁那年,他向唐玄宗上书,请求辞官归隐。唐玄宗舍不得他,但也理解他的心意,只能答应,还赏赐他大量的土地和财物,让他安享晚年。

王麻奴没有回到汴州老家,而是在终南山脚下买了一座小院,院子里种满了竹子,还挖了一个小池塘,池塘边种着荷花。他每天的生活十分悠闲:早上起来练笛,对着竹林和池塘,吹自己喜欢的曲子;上午教附近的孩子吹笛,这些孩子大多是农民的儿子,没有钱拜师,王麻奴就免费教他们,还送给他们自己做的笛子;下午在院子里喝茶看书,或者去山里散步,采摘野果;晚上对着月亮吹笛,享受宁静的时光。

附近的百姓都很尊敬他,经常来看望他,给他送些自家种的蔬菜和水果。孩子们也很喜欢他,每天都缠着他学笛,王麻奴耐心地教他们,不仅教他们吹笛的技巧,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告诉他们:“吹笛要用心,做人要真诚,不管出身如何,只要有追求、有坚持,就能活出自己的价值。”

有一次,长安的老朋友来看他,看到他过着如此悠闲的生活,笑着说:“麻奴,你现在真是返璞归真了,一点也不像当年那个‘狂笛仙’了!” 王麻奴笑着说:“狂傲了一辈子,现在也该静下心来了。田园生活虽然平淡,但能让我感受到最真实的快乐,这就够了。” 虽然归隐了,但“狂笛仙”的雅号,依旧在长安和全国各地流传。

5.2 弟子传承:野路子笛艺的发扬光大

王麻奴在教坊和归隐后,培养了很多弟子,其中最出名的有三位:马狂客、竹野仙、笛小痴。这三位弟子都继承了王麻奴的野路子笛艺和狂傲性格,被称为“笛坛三野”。

马狂客擅长吹《狂客行》,笛音狂放不羁,和王麻奴如出一辙,据说他吹笛时,能让围观的人热血沸腾,甚至跟着笛音跳舞;竹野仙擅长吹《野梅曲》,笛音坚韧洒脱,带着一股山野气息,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笛小痴则擅长吹《静心曲》,笛音温柔细腻,虽然性格狂傲,但吹起抒情曲来,却能让人静下心来。

三位弟子不仅在民间表演,还把王麻奴的野路子笛艺传承了下去,他们打破了宫廷雅乐的束缚,将市井音乐、西域音乐、民间小调等元素融入笛乐,让笛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他们经常说:“我们的师父是‘狂笛仙’,他教会我们,笛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打动人心,就是好音乐。”

到了晚唐时期,虽然大唐国力衰退,但笛乐文化依旧十分繁荣,这其中离不开王麻奴和他弟子们的努力。很多笛手都受他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正统雅乐,开始尝试不同的风格,让笛乐在民间广泛流传。“狂笛仙”这个雅号,也成了后世野路子笛手的精神象征,激励着他们追求自由、勇于创新。

5.3 千古留名:“狂笛仙”的历史地位

王麻奴虽然已经去世一千多年,但他的名字和“狂笛仙”的雅号,依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不仅是大唐笛坛的“叛逆顶流”,更是中国古代笛乐文化的革新者之一。

他的笛艺高超,打破了宫廷雅乐的垄断,将野路子技巧融入笛乐,让笛乐变得更加接地气、更有生命力;他的性格耿直狂傲,不慕权贵、心怀百姓,用笛音为底层百姓发声,用行动诠释了艺术家的担当;他的文化贡献,不仅丰富了大唐笛乐的内涵,还促进了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让中国的笛乐文化更加包容、更加多元。

后世的笛手们,都把王麻奴奉为“野路子笛艺的祖师爷”,他的笛曲和技巧,至今还在民间流传。在河南开封和终南山脚下,还有专门纪念他的“狂笛亭”,每年都有很多笛手和游客前来祭拜。

杜甫在《听王麻奴吹笛》中写道:“笛声狂处起风沙,侠气清时落月华。” 这不仅是对王麻奴笛音的赞美,更是对他一生的写照。一千多年后,当我们再次听到狂放不羁的笛音,依然能想起那个大唐的“狂笛仙”王麻奴,想起他的野路子传奇,想起他用笛音书写的自由与担当。

终章 笛音狂傲,雅号永存

王麻奴的一生,是野路子逆袭的传奇史,是狂傲耿直的性格史,更是笛乐革新的辉煌史。他从汴州街头的“野笛娃”,凭着对笛子的热爱和执着,一路闯成长安顶流,赢得了“狂笛仙”的雅号,活成了大唐最独特的“音乐刺头”。

他的笛音,能狂傲怼权贵,能温柔劝百姓,能激昂鼓士气,能包容融中外;他的人生,有街头闯荡的艰辛,有宫廷对决的辉煌,有归隐田园的宁静,有传承文化的坚守。

“狂笛仙”这个雅号,不仅是对他笛技的认可,更是对他人格的赞美。它像一面旗帜,彰显着自由与创新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打破束缚、追求真我,用热爱和坚持书写自己的人生。

一千多年过去了,大唐早已成为历史,但王麻奴的笛音依旧在历史长河中回荡,“狂笛仙”的雅号依旧在人们口中流传。这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也是王麻奴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真正的艺术,从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心怀热爱、坚守真我,野路子也能闯出大天地,狂傲也能成为最动人的底色。

如果你也喜欢笛子,如果你也佩服王麻奴的狂傲与执着,不妨拿起笛子,吹一首《狂客行》,感受一下大唐“狂笛仙”的魅力。或许在狂放的笛音中,你能看到那个耿直狂傲、才华横溢的王麻奴,正在向你招手,告诉你:勇敢做自己,就是最酷的人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