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4章 公明仪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4章 公明仪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鲁地琴痴公:公明仪与他的“对牛弹琴”江湖

第一章 曲阜城里的“琴疯子”——少年公明仪的“不务正业”

战国末年的鲁国曲阜,像样的贵族都在琢磨怎么保住自家的封地,平头百姓忙着开荒种粟,唯有公明家的二小子,整日抱着把破琴瞎折腾。这小子便是公明仪,那会儿还没什么响亮的雅号,街坊邻居提起他,都得压低声音撇撇嘴:“就是公明家那个‘琴疯子’呗!”

公明家算不上顶富裕,但也有几亩薄田,父亲本想让公明仪学些算术账册,将来管管家业,谁料这孩子第一次见着琴,就跟丢了魂似的。那琴还是他祖父留下的,漆皮裂得跟老树皮似的,七根弦断了两根,被扔在书房角落积灰。十岁那年,公明仪翻找父亲藏的蜜饯时,不小心撞翻了琴,“铮”的一声脆响,吓得他差点把蜜饯罐子摔了——可就这一声,竟让他忘了要找的甜意,蹲在地上盯着那把破琴,眼睛亮得像夜里的星星。

打那以后,公明仪就跟琴较上了劲。没有老师教,他就对着琴谱瞎琢磨,谱子看不懂,就趴在酒楼窗边听乐师弹琴,听一句记一句,回家再对着自家那把破琴扒拉。父亲见他不务正业,气得拿鸡毛掸子抽他,琴被摔断过三次,他每次都哭着捡回来,用麻绳绑一绑,继续弹。有回父亲把琴扔到了院外的泥坑里,他冒着大雨捞回来,抱着琴坐在门槛上,一边擦琴上的泥,一边哼着听来的调子,眼泪混着雨水往下掉,嘴里还嘟囔:“琴不疼,我也不疼……”

那会儿曲阜城里的乐师,没一个愿意收他当徒弟。不是嫌他出身不够贵,是嫌他“太轴”。有回他堵着城里最有名的乐师庄先生,非要问《鹿鸣》里的一个泛音怎么弹,庄先生被缠得没办法,敷衍道:“你这手太粗,弹不了泛音。”他竟当真了,回家后每天用温水泡手,再用布裹着石子练指力,不到半个月,手指磨得全是血泡,母亲心疼得直掉泪,他却笑着说:“等我手指细了,庄先生就肯教我了。”结果庄先生听说后,反倒躲着他走,逢人就说:“公明家那小子,对琴的痴劲,比饿汉见了肉还疯,惹不起!”

街坊邻居也被他的琴声折腾得不轻。他家住在曲阜城的东巷,紧挨着张大娘的鸡窝。每天天不亮,他就抱着琴坐在院里弹,一开始弹得荒腔走板,跟猫抓老鼠似的,张大娘的老母鸡吓得连蛋都不敢下。张大娘上门说理,他还一脸认真地问:“大娘,是不是我的琴音太吵?那我弹首温柔的给鸡听,说不定它就下蛋了。”后来他琴技稍好,弹《南风》时,巷口的大黄狗总跟着嚎,路过的人都笑:“公明疯子弹琴,狗都跟着捧场!”他倒不生气,还对着大黄狗作揖:“多谢犬兄知音!”

没人知道,这“琴疯子”心里藏着个念头:他想弹一首能让万物都听懂的琴曲。至于什么是“听懂”,他也说不上来,只觉得琴音里有喜怒哀乐,若是弹得够好,草儿会晃,鸟儿会停,就连耕田的牛,也该抬头听一听。这念头在他心里埋着,像颗种子,直到多年后,在一片田埂上,终于发了芽。

第二章 琴技初成:从“扰民”到“吸粉”的小反转

转眼公明仪长到二十岁,那把破琴早被他换成了一把正经的桐木琴——是他攒了三年的钱,从一个老木匠手里买的。这琴音色清亮,弹起《诗经》里的曲子,竟有几分韵味。他不再只在自家院里弹,有时会带着琴去城外的沂水边,坐在石头上,对着流水弹琴。

一开始,路过的农夫还是绕着他走,直到有一回,一个放猪的小孩蹲在他旁边,听他弹完《伐檀》,突然说:“先生,你弹的曲子,像我爹砍柴时的声音,呼哧呼哧的,还有点累。”公明仪愣了愣,突然笑了——这是第一次有人说“听懂”了他的琴音,哪怕对方只是个十岁的孩子。

从那以后,沂水边多了些听琴的人。有放牛羊的牧童,有洗衣的妇人,还有赶车的车夫。他们听不懂什么“宫商角徵羽”,却能从他的琴音里听出欢喜或忧愁:弹《桃夭》时,妇人会想起自家出嫁的女儿;弹《黍离》时,老农夫会叹口气,想起去年旱死的庄稼。有人问他:“公明先生,你弹的琴怎么跟别人不一样?”他摸摸琴身,认真道:“我弹的不是琴,是心里的话。”

可曲阜城里的贵族还是瞧不上他。有回鲁国大夫孟孙氏办宴,请了不少乐师,公明仪托人求了个机会,想在宴会上弹一曲。孟孙氏见他穿着粗布衣裳,皱着眉说:“你也配在我府里弹琴?”旁边的乐师还起哄:“就他那弹给牛听的本事,别污了大人的耳朵!”公明仪没生气,只是抱着琴说:“大人若肯让我弹,若是弹得不好,我自罚三个月不弹琴。”孟孙氏被他缠得没办法,便答应了。

他弹的是《高山》,一开始琴声平缓,像远山含雾,渐渐变得激昂,如山峰耸立,最后又归于平静,似山风吹过松涛。宴会上原本喧闹的宾客,竟都安静下来,孟孙氏摸着胡子,眼睛微微闭着,直到琴音结束,才缓缓开口:“这琴音里,有山的魂。”

那天过后,公明仪在曲阜城里也算小有名气,再也没人叫他“琴疯子”,改成了“公明琴师”。可他总觉得缺点什么——他还是没弹出让牛听懂的曲子。有回他跟朋友孟先生聊天,说起这事,孟先生笑他:“牛是用来耕田的,哪懂什么琴音?你这是白费力气。”他却摇头:“万物皆有灵性,只是我弹得还不够好。”

这话没过多久,就有了验证的机会。那年夏天,曲阜一带闹旱灾,田里的庄稼都蔫了,农夫们急得团团转。公明仪听说城外有个老农夫,家里有头老黄牛,拉不动犁了,眼看就要被卖掉。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听人说,琴音能解乏,便抱着琴去了老农夫家。

老农夫家的田在村头,老黄牛正趴在田埂上喘气,舌头伸得老长,连青草都没力气吃。公明仪坐在牛旁边,调了调琴弦,弹起了一首自己编的曲子——调子很轻快,像春雨落在田里,又像凉风拂过麦穗。一开始,老黄牛没反应,还是耷拉着耳朵。可弹了一会儿,它竟慢慢抬起头,眼睛睁得大了些,尾巴还轻轻晃了晃。老农夫惊得嘴都合不上:“这……这牛竟听懂了?”

公明仪停下琴,笑着说:“它不是听懂了,是听着舒服。琴音能让人放松,牛也一样。”那天下午,他弹了一下午,老黄牛竟站起来,跟着琴音的节奏,慢慢走了几步。老农夫高兴得直拍大腿:“公明先生,你这琴音比鞭子还管用!”

这事很快传开了,有人开始叫他“琴解乏先生”,可他还是不满意——他想要的,是真正的“共鸣”,不是简单的舒服。直到那年秋天,他去乡下访友,在一片麦田里,遇到了那头改变他“雅号命运”的牛。

第三章 千古名场面:“对牛弹琴”的诞生与雅号的定调

秋分前后,曲阜城外的麦子熟了,金黄一片,风吹过,像波浪似的。公明仪去拜访住在乡下的老友季先生,季先生家的田就在路边,他到的时候,季先生正在田里割麦,家里的老黄牛拴在田埂上,正低头啃着青草。

季先生见他来,笑着说:“来得正好,我刚割了半亩麦,你先坐会儿,我去给你烧水。”公明仪点点头,放下琴,坐在田埂上,看着老黄牛啃草。那牛是头老母牛,毛色有些发黄,额头上有块白斑,啃草的时候慢悠悠的,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看着看着,公明仪的手就痒了——他最近刚编了一首新曲,叫《麦风曲》,是照着风吹麦子的声音编的,还没给谁听过。他想:“这牛天天在田里听麦子响,说不定能听懂这曲子。”

于是他拿起琴,调了调弦,轻轻弹了起来。《麦风曲》的调子很轻柔,一开始像微风拂过麦芒,沙沙作响;接着调子稍快,像风大了些,麦子弯腰摇晃;最后又慢下来,像风停了,麦子站直了身子,晒着太阳。

他弹得很投入,眼睛盯着老黄牛,盼着它能有反应。可那牛呢?照样低着头啃草,嘴巴嚼得津津有味,连耳朵都没动一下。公明仪心里有点失落,又想:“是不是调子太柔了?换首热闹的试试。”

他又弹起了《丰年颂》,这曲子是照着丰收时人们敲锣打鼓的声音编的,节奏明快,充满了欢喜。他弹得手都快了,琴音里满是热闹劲儿,连旁边的麻雀都停在田埂上,歪着头听。可再看那老黄牛,还是老样子,啃完一丛草,慢悠悠地挪到另一丛,仿佛身边的琴音跟蚊子叫似的。

公明仪有点不服气——他弹给小孩听,小孩会笑;弹给妇人听,妇人会哭;弹给老黄牛听,怎么就一点反应没有?他又换了首《牧歌》,是照着牧童赶羊的调子编的,有哨声,有羊叫,很生动。可老黄牛还是没反应,甚至打了个哈欠,尾巴甩了甩,赶走了身边的苍蝇。

这时候,季先生端着水回来了,看到他对着牛弹琴,忍不住笑了:“公明兄,你这是做什么?对着牛弹琴,它能听懂吗?”公明仪停下琴,有点尴尬地说:“我觉得它能听懂,可它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

季先生放下水壶,蹲在牛旁边,摸了摸牛的头:“这牛跟了我五年,就认两样东西:一是我手里的鞭子,二是槽里的草料。它每天在田里干活,累了就吃草,饿了就叫唤,哪懂什么琴音?你呀,是把琴弹给错的对象了。”

正说着,旁边路过一个农夫,扛着锄头,看到这场景,也笑了:“这位先生,你弹得再好听,牛也听不懂啊!它只知道,你弹半天,不如给它一把青草实在。”

这话一说完,季先生和农夫都笑了,公明仪也跟着笑了——他突然觉得,自己刚才的执着有点傻,可又有点开心。他看着老黄牛,又摸摸琴,说:“虽然它听不懂,但我弹得开心,也值了。”

没想到,这事被路过的一个读书人看到了,那读书人是孔子的弟子,喜欢记录些奇闻轶事。他把“公明仪对牛弹琴”的事记了下来,还写了句评语:“公明子之琴,善矣;然牛无耳于琴,非琴之过,乃听之者过也。”

这话很快传到了曲阜城,一开始,还有人笑公明仪“傻”,说他“弹琴给牛听,白费功夫”。可慢慢的,人们发现,他不是傻,是真的爱琴——爱到不管听众是谁,哪怕是一头牛,只要他想弹,就会弹。于是,有人开始叫他“对牛琴客”,可他觉得“客”字太生分;又有人叫他“牛耳琴师”,他觉得“牛耳”有点怪。

直到有一回,他在城里的酒楼弹琴,一个老乐师听完,站起来拱手道:“公明先生,您对琴的痴劲,天下少有,我看不如叫‘鲁地琴痴公’,既显您的出身,又显您的痴劲,如何?”

公明仪一听,眼睛亮了:“‘琴痴公’?好!就叫这个!”

从那以后,“鲁地琴痴公”这个雅号,就跟着公明仪传遍了鲁国,甚至传到了邻国。有人问他:“您不怕别人笑您‘对牛弹琴’吗?”他总是笑着说:“笑就笑吧,我弹琴是为了自己开心,也是为了让能听懂的人开心。至于牛听不听,不重要。”

可谁也没想到,“对牛弹琴”这个一开始带着点调侃的事,后来竟成了千古流传的典故,而“鲁地琴痴公”这个雅号,也成了公明仪最鲜明的标志——提起他,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的琴技多高超,而是他对着牛弹琴时,那份不管不顾的纯粹与热爱。

第四章 “琴痴公”的江湖:不逐名利,只寻“知音”

有了“鲁地琴痴公”的雅号,公明仪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贵族派人来请他去当乐师,许他良田美宅,他都一一拒绝了。有人不解,问他:“你一辈子跟琴打交道,连个像样的家业都没有,图什么?”他指着手里的琴,说:“我有这琴,就够了。良田会荒,美宅会塌,可琴音不会变,知音不会走。”

他依旧喜欢带着琴四处游走,走到哪里,弹到哪里。有回他路过齐国的临淄,临淄是大国都城,热闹得很,城里的乐师多如牛毛,个个都觉得自己技艺高超。有个叫邹忌的乐师,听说“鲁地琴痴公”来了,想跟他比一比,便在城里的广场上摆了琴,邀他来“论琴”。

邹忌先弹,弹的是《阳春白雪》,曲子高雅,技巧复杂,弹完后,围观的贵族都拍手叫好。邹忌得意地看着公明仪:“公明先生,该您了。”公明仪点点头,拿起自己的桐木琴,弹了一首最简单的《芣苢》——这是民间女子采野菜时唱的曲子,调子简单,却充满了生活气息。

弹完后,贵族们都皱着眉,觉得太“俗”,可广场上的平民百姓,却跟着哼了起来。有个洗衣的妇人说:“先生弹的,像我娘当年采野菜时唱的歌,听着心里暖。”公明仪对着妇人笑了笑,对邹忌说:“琴技高低,不在曲子雅俗,在能不能让人心里有感觉。您弹的《阳春白雪》,贵族懂,百姓不懂;我弹的《芣苢》,百姓懂,贵族不懂。没有谁高谁低,只是知音不同。”

邹忌愣了愣,半天没说话,最后对着公明仪拱手:“您说得对,我输了。您才是真正的‘琴痴公’——痴于琴,更痴于知音。”

还有一回,他去魏国的大梁,遇到一个瞎眼的老妇人,坐在街边卖针线。老妇人说:“我年轻时爱听琴,可后来瞎了,就再也没听过了。”公明仪便坐在她旁边,弹了一首《静夜思》,调子温柔,像夜里的月光。老妇人听着听着,眼泪就掉了下来:“这琴音,像我年轻时在院里晒月亮的感觉,真好。”公明仪说:“您虽然看不见,可您能听懂琴里的月亮,您是我的知音。”

那天,他给老妇人弹了一下午琴,路过的人都围过来听,有人给老妇人送钱,有人给她送吃的。老妇人笑着说:“多亏了公明先生的琴音,我今天赚的,比平时多十倍。”公明仪摇摇头:“不是我的琴音好,是您心里有月亮。”

他就这样,一路弹,一路遇知音。有人问他:“您走了这么多地方,遇到过多少知音?”他想了想,说:“每个能从我的琴音里听出一点东西的人,都是我的知音。可能是个小孩,可能是个老妇人,也可能是一头牛——虽然它不会说话,但它听着舒服,也是一种知音。”

可也有人不理解他,觉得他“放着好日子不过,偏要四处流浪”。有回鲁国的相国派人来请他,说要让他当宫廷乐师,掌管全国的乐师,公明仪还是拒绝了。来人劝他:“相国大人说了,只要您答应,以后您就是鲁国最风光的乐师,没人敢不尊敬您。”公明仪笑着说:“我要的不是尊敬,是自由。宫廷里的琴,要弹给国王听,要弹给贵族听,不能弹给牛听,也不能弹给平民听,那样的琴,弹着不开心。”

来人没办法,只好回去复命。相国听说后,叹着气说:“这‘鲁地琴痴公’,真是个怪人——天下人都追名逐利,他却只追琴音和知音。”

可公明仪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还是带着他的桐木琴,走在田野间、街巷里,弹给小孩听,弹给老人听,弹给耕田的牛听。他说:“琴是用来传递心意的,不是用来换名利的。只要我的琴音能让一个人开心,能让一头牛放松,我这‘琴痴公’,就没白当。”

第五章 典故的流传:从“调侃”到“经典”,“琴痴公”的身后名

公明仪活到七十岁,临终前,他把自己的桐木琴交给了最疼爱的弟子,嘱咐道:“这琴陪了我五十年,你要好好待它。以后弹琴,别管听众是谁,只要你想弹,就弹;只要有人愿意听,就弹。”弟子点点头,哭着说:“师父,我记住了。我会像您一样,当一个‘琴痴’。”

公明仪死后,他的故事慢慢流传开来,尤其是“对牛弹琴”这件事,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一开始,还有人用“对牛弹琴”来调侃那些“说话不看对象”的人,可慢慢的,人们发现,这个典故里,藏着公明仪对音乐的纯粹热爱——不迎合,不讨好,只凭心意。

到了汉朝,司马迁写《史记》时,专门提到了公明仪,说他“以琴为命,不逐名利,虽对牛弹琴,亦不失其真”。这时候,“对牛弹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调侃,而是多了几分敬意。

三国时期,曹植也很喜欢公明仪的故事,他在《琴赋》里写:“鲁有琴痴,名唤公明,对牛抚琴,不以俗迁。”还说自己弹琴时,常以公明仪为榜样,“不求人懂,但求己真”。

到了唐朝,诗人李白更是把公明仪当成了偶像,他在《听琴》一诗里写:“公明对牛弹,我对月弹弦。知音不在多,有一便如仙。”李白还说,自己弹琴时,也常对着月亮、对着山水弹,“像公明先生对着牛弹一样,不管有没有人听,只要自己开心就好”。

宋朝的时候,“对牛弹琴”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典故,人们说起它,首先想到的不是“傻”,而是公明仪的“痴”与“真”。朱熹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还拿公明仪举例:“做人要像公明仪一样,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纯粹,不能为了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他对牛弹琴,不是傻,是真的爱琴——爱到不管听众是谁,都愿意弹。”

明清时期,戏曲里也常出现公明仪的形象,比如《琴痴公传》《对牛弹琴》等剧目,里面的公明仪,总是穿着粗布衣裳,抱着一把桐木琴,笑容温和,不管面对多少嘲笑,都坚持弹自己的琴。观众看了,不仅不笑他,还会为他鼓掌——因为大家都懂了,他的“痴”,是最难得的“真”。

直到现在,“对牛弹琴”这个典故还在被人使用,虽然有时候还是会用来指“说话不看对象”,但更多的时候,人们会想起那个叫公明仪的“鲁地琴痴公”——想起他对着牛弹琴时的认真,想起他拒绝名利时的坦然,想起他说的“琴音是用来传递心意的,不是用来换名利的”。

有人问,公明仪一辈子没当官,没发财,甚至没留下多少传世的琴曲,他值得吗?其实答案早就藏在他的雅号里——“琴痴公”,“痴”的不是琴,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纯粹的坚持。他用一辈子的时间证明,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心怀热爱,不管有没有人理解,不管有没有名利回报,都是值得的。

就像他当年对着牛弹琴时,虽然牛没反应,虽然有人嘲笑他,但他还是弹得很开心——因为他知道,琴音里有他对麦子的喜欢,对风的喜欢,对生活的喜欢。这份喜欢,比任何名利都珍贵,比任何理解都重要。

如今,再有人提起“鲁地琴痴公”公明仪,人们想到的,不再只是“对牛弹琴”的典故,更是那个抱着琴,在田野间、街巷里,用琴音传递温暖与热爱的身影。而他的故事,也像他的琴音一样,跨越了千年,依旧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纯粹的美好——原来,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哪怕像“对牛弹琴”一样,也能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

第六章 尾声:千年后的“琴痴”们

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像公明仪一样的“琴痴”。

有人在街头弹吉他,不为赚钱,只为路人的一个微笑;有人在公园拉二胡,不为出名,只为自己心里的那份喜欢;有人在家里练钢琴,哪怕邻居偶尔投诉,也坚持每天弹一会儿——他们就像当年的公明仪一样,抱着自己的“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不管有没有“知音”,不管有没有回报。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琴”——可能是画画,可能是写作,可能是做饭,可能是养花草。我们不一定能像公明仪一样,成为“千古名痴”,但我们可以像他一样,心怀热爱,坚持纯粹,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有没有“听众”,都认真地“弹”好自己的“琴”。

就像公明仪说的,“琴音是用来传递心意的”,我们做的每一件喜欢的事,也是用来传递心意的——传递对生活的热爱,传递对美好的向往。哪怕这份心意,只有自己能懂,只有“一头牛”能懂,也没关系,因为那份坚持与热爱本身,就是最珍贵的“琴音”。

这,就是“鲁地琴痴公”公明仪留给我们的最好礼物——不是“对牛弹琴”的典故,而是那份不管面对多少嘲笑,都能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勇气与纯粹。而这份礼物,会像他的琴音一样,永远流传下去,温暖着每一个心怀热爱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