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6章 马钧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6章 马钧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马钧:三国“发明卷王”的开挂人生,凭一手“巧劲”封神

第一章 曹魏打工人的“奇葩爱好”:别人摸鱼他摸“木头”

要聊马钧,得先把镜头对准三国末年的曹魏——这时候曹操早把北方统一了,曹丕刚篡汉建魏没几年,朝堂上忙着搞礼制,军营里忙着练士兵,老百姓忙着从战乱里缓口气,唯独一个叫马钧的年轻人,天天蹲在自家院子里“摸木头”,把街坊邻居看得一头雾水。

马钧是扶风郡人(今陕西兴平),打小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娃在村口玩“打仗”游戏,他蹲在路边看木匠做犁;别的娃缠着大人要糖吃,他捧着块破木头琢磨“这玩意儿能不能转起来”。用现在的话说,这孩子打小就有“机械工程师”的天赋,可惜生错了时代——那会儿还没有“工程师”这个头衔,大家只能叫他“马呆子”。

为啥叫“呆子”?因为他太痴迷“琢磨事儿”了,经常走着路就停下来盯着某个物件发呆,跟丢了魂似的。有一次,他跟老爹去镇上买布,路过一家织布坊,听见里面“哐当哐当”响得震天,他立马就挪不动腿了,扒着门框往里瞅,一看就是俩时辰。老爹拽他:“买布呢!你看啥呢?”马钧头也不回:“爹,你看那织机,太费劲了!织个花纹得踩半天踏板,能不能改改?”老爹气得笑:“你个小屁孩,操的哪门子心?织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还能有你懂?”

这话没拦住马钧,反而把他的“琢磨瘾”勾出来了。回家后,他找了几块破木头、几根麻绳,照着织布坊的织机,偷偷做了个“迷你模型”。每天放学回家,别人写作业,他就蹲在院子里摆弄模型,一会儿拆了重装,一会儿加个小齿轮,弄得满手木屑,衣服上全是麻绳印。老妈心疼他:“儿啊,别折腾了,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官,比摆弄木头强!”马钧却挠挠头:“娘,我觉得把织机改好了,比当官还管用——你看织布的大娘多累,要是织机快了,她们就能少熬点夜。”

这股“轴劲”,马钧一直带到了成年。长大后,他没像老爹希望的那样“考官”,反而找了个“军械库小吏”的差事——不是因为想当官,是因为军械库里有各种兵器、工具,能让他近距离研究“机械原理”。那会儿的军械库,跟现在的“机械博物馆”似的,什么弩机、投石机、战车零件,应有尽有。马钧每天上班,别人都在记台账、点数量,他却拿着尺子量来量去,还时不时跟老工匠唠:“大叔,这弩机能不能射得更远点?”“这投石机能不能省点力气?”

老工匠们一开始觉得这年轻人“不务正业”,后来见他问的问题都“问到点子上”,也愿意跟他聊。有个老工匠说:“小马啊,你这脑子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看器械是‘死物件’,你看器械是‘活的’——将来你肯定能搞出点不一样的东西。”

马钧听了这话,眼睛都亮了——他要的不是“不一样”,是“更有用”。这时候的他,还只是个“军械库小透明”,但“天下之名巧”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里扎了根。他不知道的是,很快,一个让他“一战成名”的机会,就要找上门了。

第二章 织机“改造大赛”:把“熬秃脑袋”变成“轻松拿捏”

马钧在军械库待了没两年,就遇到了第一个“用户痛点”——当时曹魏的“织绫机”太费劲了。

啥是织绫机?简单说就是织“绫罗绸缎”的机器,那会儿的绫子上面有各种花纹,比如云纹、鸟纹,是皇宫和贵族才能用的高档布料。但这织机有个大毛病:结构复杂,踏板多,操作难。当时最常见的织绫机,有五十个踏板,复杂点的有六十个,织工踩踏板的时候,得跟跳“踢踏舞”似的,手脚并用,眼睛还得盯着经线纬线,稍微错一步,整匹布就废了。

有一次,马钧去洛阳的织坊送军械,正好看见几个织工在织绫子。只见她们汗流浃背,脚踩得飞快,脸上还得绷紧神经,跟打仗似的。织了没半个时辰,有个织工就累得坐下喘气:“这破机子,织一匹云纹绫得半个月,天天踩踏板,我这腿都快成‘铁疙瘩’了!”另一个织工说:“可不是嘛,上个月张大姐就是踩踏板太用力,把脚崴了,躺了十天才好。”

马钧听了,心里直犯嘀咕:“五十个踏板也太离谱了,就不能少几个吗?”他凑过去问织工:“大姐,这些踏板都是必须的吗?有没有能合并的?”织工白了他一眼:“你懂啥?这织机是祖上传下来的,几百年都是这样,少一个踏板都织不出花纹!”

马钧没反驳,只是蹲在织机旁边,盯着踏板和经线的连接方式,看了整整一下午。回家后,他把自己关在屋里,拿出纸笔(这会儿蔡伦的纸已经普及了,不然他还得用竹简画图),画了一张又一张草图。一开始,他想把五十个踏板减到四十个,试了试模型,不行——花纹织出来歪歪扭扭;又减到三十个,还是不行;最后他索性“大刀阔斧”,直接减到十二个踏板。

这下,连他老婆都觉得他疯了:“你这是瞎改!人家五十个踏板都费劲,你十二个能织出花纹?别到时候让人笑话!”马钧却信心满满:“你等着,我这叫‘优化结构’,不是‘瞎改’——就像把一堆乱线理清楚,找到关键的几根,剩下的都能省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马钧天天泡在“模型实验室”(其实就是他家院子的角落),一会儿调整踏板的位置,一会儿改变绳索的连接方式,手上被木头划了好几道口子,也不在意。有一次,他终于调试成功,用迷你织机织出了一小块带云纹的绫子,赶紧拿给老婆看:“你看!你看!十二个踏板也能织出花纹,还比原来快多了!”

老婆拿过来一看,眼睛都直了——那云纹跟织坊里织的一模一样,甚至更细腻。她忍不住说:“你还真行啊!就是这模样,跟原来的织机差太远了,织工们能愿意用吗?”

马钧早想到了这一点。他找了个机会,把织坊的老板和几个老织工请到家里,现场演示他的“十二踏板织绫机”。一开始,老板和织工们都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可当马钧启动模型,踏板轻轻一踩,经线纬线有条不紊地交织,没一会儿就织出了一小块花纹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老织工赶紧凑过去,亲手踩了踩踏板,惊讶地说:“这也太轻了!比原来省了一半力气,还不容易出错!”老板更是激动得抓住马钧的手:“小马啊!你这可是救了我的织坊!原来织一匹绫得半个月,现在有了你这机子,顶多七天就能织好,我这产量能翻一倍!”

消息很快传到了洛阳城里,不少织坊都来找马钧,想请他帮忙改造织机。马钧也不藏私,手把手教工匠们怎么制作“十二踏板织绫机”。没半年,洛阳的织坊几乎都换上了新织机,织工们再也不用“踩踏板踩到腿抽筋”了,甚至还有织工编了个顺口溜:“马先生,脑子灵,改织机,省力气,十二踏板织出花,比原来快一倍还多!”

这一下,马钧彻底出名了——再也没人叫他“马呆子”,大家都叫他“马巧匠”。连曹魏的大臣傅玄都听说了他的事,专门派人来打听:“这个马钧,到底是个啥人物?能把几百年的织机给改了?”

马钧听到这话,只是笑着说:“我不是巧匠,我只是不想让大家白受累——能让干活变轻松,比啥都强。”这时候的他还不知道,“十二踏板织绫机”只是他“发明生涯”的开始,接下来,他还要搞出更厉害的“黑科技”,让“天下之名巧”的雅号,传遍整个曹魏。

第三章 龙骨水车:让农民“告别挑水苦”的“三国版抽水机”

织机改造成功后,马钧的名气越来越大,连魏明帝曹叡都听说了他的“巧劲”。有一次,曹叡派大臣去扶风郡考察农业,大臣回来后抱怨:“扶风那边倒是平坦,就是缺水——农民灌溉庄稼,得从河里挑水,挑一趟得走二里地,一天下来,水没挑多少,人先累垮了。”

曹叡听了,想起了那个“改织机”的马钧,就问傅玄:“那个马钧,能不能搞个能自动浇水的东西?让农民别那么累。”傅玄赶紧说:“陛下,马钧脑子活,肯定能行!我这就去叫他来。”

马钧接到圣旨时,正在家里琢磨“怎么改进弩机”,一听是让他解决“灌溉难题”,立马来了精神——他老家就是扶风的,知道农民挑水有多苦。小时候,他经常看见邻居王大爷挑水浇地,夏天太阳晒,冬天寒风刮,王大爷的肩膀上总是扛着个大水桶,久而久之,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腰也弯了。那时候他就想:“要是有个能让水自己流到地里的东西就好了。”

现在,机会来了。马钧先回了趟扶风郡,实地考察了农田和河流的位置。他发现,农民的田地大多在河边的高地上,水往低处流,所以只能靠挑水;要是能把河里的水“抬”到高地上,再引到田里,问题就解决了。

可怎么“抬水”呢?马钧一开始想做个“水车”,用人力推,可转念一想:“推水车也得费力气,要是能让水车自己转,就更好了。”他蹲在河边,盯着水流发呆,突然看见河里的小船顺着水流漂,船桨在水里划动——他脑子里灵光一闪:“能不能用水流的力气带动水车转?”

接下来的日子,马钧又开始了“疯狂建模”。他用木头做了个大轮子,轮子的边缘装了很多“刮板”,就像船桨一样;再在轮子旁边装了个“水槽”,轮子转的时候,刮板能把水刮到水槽里,水槽再把水引到田里。可试了试,水流的力气太小,轮子转得太慢,刮上来的水不够多。

马钧没气馁,又琢磨了几天,把“刮板”改成了“龙骨状的链条”——链条上装了很多小水桶,轮子转到水里时,小水桶装满水,转到高处时,水桶倾斜,水就倒进水槽里。这样一来,不管水流快还是慢,轮子只要转起来,就能不断把水“抬”上去。

为了让轮子转得更稳,马钧还在轮子两边装了“支架”,把轮子固定住,又在链条上装了“齿轮”,让轮子转得更顺畅。最后,他给这个发明起了个名字——“龙骨水车”,因为那链条看起来像龙的骨头。

第一次演示“龙骨水车”时,扶风郡的农民都来围观了,大家都抱着“看稀奇”的心态。马钧把水车放进河里,轻轻推了一下轮子,水流带动轮子转了起来,小水桶一个个装满水,转到高处时,水“哗啦啦”地流进水槽,顺着水槽流进了旁边的麦田。

农民们看呆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爆发出一阵欢呼。王大爷颤巍巍地走过去,摸了摸水槽里的水,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玩意儿太神了!以前我挑一天水,只能浇半亩地,现在这水车转一天,能浇十亩地!马先生,你真是救了我们啊!”

消息传到洛阳,曹叡高兴坏了,专门下旨:“在全国推广龙骨水车,凡是有河流的地方,都要造!”没几年,曹魏的农田里到处都是“龙骨水车”的身影,农民们再也不用“挑水挑到腰间盘突出”了,粮食产量也跟着涨了不少。

有一次,傅玄问马钧:“你这龙骨水车,比你改的织机还厉害,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马钧笑着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看农民太苦,想帮他们省点力——发明这东西,不是为了出名,是为了让大家能好好种地,有饭吃。”

傅玄听了,忍不住赞叹:“你这‘巧’,不是‘投机取巧’,是‘巧解民忧’——难怪大家都叫你‘天下之名巧’,这个称号,你当之无愧!”

“天下之名巧”——这是马钧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叫他。他摸了摸后脑勺,有点不好意思:“我就是个琢磨木头的,哪当得起‘天下之名’?只要我的发明能帮到大家,就行。”

可马钧不知道,他的“巧劲”还没完全发挥出来。接下来,他要挑战的,是一个连“圣人”都没搞定的难题——指南车。

第四章 指南车:打“质疑者”脸的“三国版GpS”

说起指南车,那可是个“千年难题”。传说早在黄帝时期,黄帝和蚩尤打仗,蚩尤搞了个“大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困在里面,黄帝就造了个“指南车”,不管怎么走,车上的木头人都指着南方,帮军队走出了大雾。可到了三国时期,指南车早就失传了,只剩下传说,没人见过真正的指南车长啥样。

有一次,魏明帝曹叡在朝堂上跟大臣们聊起“古代奇器”,聊到了指南车。大臣高堂隆说:“陛下,指南车就是个传说,根本不存在——要是真有这么神奇的东西,怎么会失传呢?”另一个大臣秦朗也附和:“对啊,就算有,也只是古人编出来的故事,当不得真。”

这时候,傅玄站出来说:“陛下,臣知道一个人,说不定能造出指南车——就是那个‘天下之名巧’马钧!”

高堂隆和秦朗一听,都笑了:“傅大人,你别开玩笑了!马钧改改织机、造个水车还行,指南车是‘圣人之作’,他一个小吏能造出来?”秦朗甚至说:“要是马钧能造出指南车,我就把我的官帽摘下来,给他当坐垫!”

曹叡也有点犹豫,但他还是想试试,就下旨让马钧“造指南车”。马钧接到圣旨时,正在家里研究“水转百戏”(就是用水力带动的玩具),一听要造指南车,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兴奋地说:“传说中的指南车?这有意思!我得试试!”

可真要动手,马钧才发现这活儿有多难——没有图纸,没有样品,只有传说里“木头人指南方”的描述。他翻遍了家里的藏书,找遍了洛阳的图书馆,只找到几句零星的记载,说指南车“靠齿轮转动,不管车往哪走,木头人始终指南”。

“齿轮?”马钧眼睛一亮——他之前改织机、造水车时,都用过齿轮,知道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方向”。他想:“要是在车里装一套齿轮,让车轮转动时,带动齿轮,齿轮再带动木头人,不管车轮往哪个方向转,木头人的方向都不变,不就行了?”

说干就干,马钧找来了最好的硬木,开始制作齿轮。一开始,他做的齿**小不一,咬合不顺畅,木头人要么转得太快,要么转得太慢,根本指不准南方。高堂隆和秦朗听说了,还专门派人来“看热闹”,回去报告说:“马钧那指南车,就是个‘歪脖子木头人’,东指西指,根本不指南!”

马钧听了,也不生气,只是更用心地调整齿轮。他把齿轮的齿数一个个数清楚,计算每个齿轮的转速,调整齿轮之间的咬合角度,甚至还在齿轮上刻了刻度,方便调整。有一次,他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终于把齿轮调整好了——当他推动指南车,不管往左转、往右转,车上的木头人都稳稳地指着南方!

马钧赶紧把指南车推到皇宫里,让曹叡和大臣们检验。高堂隆和秦朗一开始还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可当他们看到马钧推着指南车在皇宫里转圈,木头人始终指着南方时,两个人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

曹叡高兴得站起来,走到指南车旁边,摸了摸木头人,说:“太神奇了!马钧,你真把传说变成现实了!”傅玄笑着对高堂隆和秦朗说:“两位大人,之前说的‘官帽当坐垫’,还算数吗?”

高堂隆和秦朗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只能连连说:“马先生真是‘天下之名巧’,我们服了!服了!”

指南车的成功,让马钧的名气彻底“出圈”了——不仅曹魏的人知道他,连蜀汉和东吴的人都听说了“曹魏有个马钧,能造指南车”。有个东吴的使者来曹魏,专门去看了指南车,回去后对孙权说:“那个马钧太厉害了,他造的指南车,比传说中还神奇,咱们得想办法把他挖过来!”孙权笑着说:“曹魏怎么会放这么个宝贝人物?咱们还是自己琢磨吧。”

可马钧没心思管“挖人”的事,他又开始琢磨新的发明了。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军事”——曹魏经常跟蜀汉、东吴打仗,士兵们用的弩机射程不够远,杀伤力也不够大,他想改进一下。

第五章 军事“黑科技”:连弩和投石机的“升级款”

马钧改进弩机的想法,一开始没得到重视。当时曹魏的军械官说:“咱们的弩机已经够用了,能射一百步远,再改进也没啥用。”马钧却不这么认为:“一百步远,敌人的盾牌就能挡住,要是能射两百步远,还能一次射好几支箭,杀伤力不就大多了?”

他没管军械官的反对,自己偷偷搞起了“连弩”的研发。原来的弩机,一次只能射一支箭,射完了得重新装箭,很费时间。马钧想:“能不能在弩机上装个‘箭盒’,一次装十支箭,射完一支,自动装下一支?”

他参照原来的弩机结构,在上面加了个“旋转箭盒”,又改进了弩机的“扳机”,让扳机一扣,不仅能射箭,还能带动箭盒旋转,自动装箭。经过几个月的调试,他的“十发连弩”终于造出来了——这弩机不仅能一次射十支箭,射程还达到了两百步,比原来的弩机远了一倍,杀伤力也大了不少。

马钧把连弩拿到军营里演示,士兵们一看,都激动坏了。有个老兵说:“这玩意儿太厉害了!以前跟敌人打仗,我射一支箭的功夫,敌人都冲过来了,现在一次能射十支,还能射那么远,再也不怕敌人靠近了!”

可就在马钧以为连弩能推广的时候,却被泼了一盆冷水——当时曹魏的大将军司马懿说:“这连弩是不错,但太费箭了,咱们的箭不够用,还是先用原来的弩机吧。”马钧听了,心里有点失落,但也没抱怨——他知道,打仗讲究“性价比”,司马懿考虑的也有道理。

不过,他没放弃,又把目光投向了“投石机”。原来的投石机,只能投五十斤重的石头,而且得十几个士兵一起拉绳子,才能把石头投出去,很费人力。马钧想:“能不能用‘水力’带动投石机?这样就不用那么多士兵了,还能投更重的石头。”

他设计了一款“水转投石机”——在投石机的底座上装个大水轮,用水力带动水轮转动,水轮再带动投石机的“长臂”,把石头投出去。这款投石机,不仅能投一百斤重的石头,射程还能达到三百步远,而且只需要两个士兵看着水轮就行,省了不少人力。

这次,司马懿终于重视起来了,他亲自去看了“水转投石机”的演示。当他看到一百斤重的石头被投出三百步远,砸在地上砸出一个大坑时,忍不住说:“马先生,你这投石机要是用到战场上,敌人的营寨根本挡不住!”

可就在“水转投石机”准备量产的时候,魏明帝曹叡去世了,曹魏的朝政开始混乱起来,司马懿和曹爽开始争权,没人再管“军事黑科技”的事了。马钧的投石机,最终也没能用到战场上。

不过,马钧也没太沮丧,他又开始琢磨“好玩的东西”——他造了个“水转百戏”,就是一个木制的舞台,上面有各种小人,用水力带动,小人能跳舞、唱歌、打鼓,甚至还能模仿打仗的场景。这个“水转百戏”,成了当时洛阳城里最火的“玩具”,连小孩子都知道“马先生造的小人会跳舞”。

有一次,傅玄问马钧:“你造了这么多有用的东西,有的没被推广,不觉得可惜吗?”马钧笑着说:“没啥可惜的——能造出来,让大家知道‘原来还能这么做’,就够了。说不定将来有人会接着我的想法,造出更好的东西呢。”

傅玄听了,忍不住感慨:“你这‘天下之名巧’,不仅巧在手艺,更巧在心态——不贪名,不图利,只喜欢琢磨‘怎么让事情变更好’,这样的人,才配叫‘名巧’啊!”

第六章 “天下之名巧”的不朽:从三国到现在的“机械祖师”

马钧的晚年,过得很平静。他没当官,也没发财,还是天天蹲在院子里琢磨木头,偶尔帮街坊邻居修修农具、改改工具。有人问他:“你这么有本事,怎么不跟朝廷要个大官做做?”马钧说:“我就喜欢琢磨这些玩意儿,当官太累,不适合我。”

公元266年,西晋取代了曹魏,马钧也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这时候,他当年造的龙骨水车、十二踏板织绫机,已经传遍了整个中原,甚至传到了南方的东吴和蜀汉。农民们因为龙骨水车,粮食越收越多;织工们因为新织机,日子越过越好;就连指南车,也成了西晋皇帝出行时的“仪仗车”,象征着“方向正确、天下太平”。

有一次,西晋的大臣张华去拜访马钧,看到他还在琢磨一个“自动磨面机”,忍不住说:“马先生,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折腾这些干啥?”马钧说:“磨面太费劲,要是能造个自动磨面机,老百姓就能少受累——我多活一天,就能多琢磨一天。”

可惜,马钧没能完成“自动磨面机”的研发,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多岁。他去世后,老百姓都很伤心,尤其是扶风郡的农民和洛阳的织工,还专门给他立了个“生祠”,供奉他的画像,把他当成“机械祖师”来祭拜。

马钧虽然死了,但他的“巧劲”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唐朝的时候,工匠们在他的龙骨水车基础上,造出了“筒车”,能把更深的河里的水“抬”到田地里;宋朝的时候,军事家们在他的十发连弩基础上,造出了“神臂弓”,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甚至到了现在,我们用的洗衣机、抽水机、齿轮传动装置,都能找到马钧发明的影子——可以说,马钧是中国古代“机械工程”的“开山鼻祖”。

现在,我们在历史课本里学到马钧,会说他是“三国时期着名的发明家,有‘天下之名巧’的称号”;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古代的织机、水车,会想起“这是马钧改进过的东西”;甚至我们在玩“机械玩具”的时候,也能隐约感受到马钧当年“琢磨木头”的乐趣。

有人说,马钧生错了时代——要是他生在现在,肯定能成为顶级的机械工程师,造出更多厉害的“黑科技”。可马钧自己可能不这么想——他生在三国,那个战乱频繁、民生困苦的时代,却用自己的“巧劲”,帮农民省了挑水的力,帮织工省了踩踏板的力,帮士兵提高了战斗力,这就够了。

他的“天下之名巧”,不是靠皇帝封的,也不是靠大臣捧的,是靠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发明,靠帮老百姓解决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难题,挣来的。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不是巧匠,我只是不想让大家白受累。”

这,就是马钧——一个用“巧劲”改变了时代,用“初心”赢得了不朽的“天下之名巧”。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巧”,不是投机取巧,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用智慧和耐心,解决身边的问题,帮别人过得更好。这样的“巧”,才能穿越千年,永远被人记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