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2章 鲁班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2章 鲁班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鲁班:被“木匠鼻祖”耽误的古代“发明卷王”,连草叶都能帮他搞创作

第一章 开局不利:春秋“菜鸟木匠”的翻车日常

提起鲁班,现在人一准儿会说“哦,那个木匠鼻祖!”“发明锯子的大神!”可谁能想到,这位后来被全行业供为“祖师爷”的人物,年轻时差点因为手艺太烂,被师傅逐出师门——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春秋末期的鲁国,有个叫公输班(鲁班是后人的尊称)的小伙子,第一次拿起刨子的时候,差点把自己的手指头当成木头刨。

那会儿鲁班刚十五岁,托着家里的关系,拜了鲁国最有名的木匠墨老为师。墨老手艺好,脾气却爆,收徒弟有个规矩:三个月内要是做不出像样的凳子,直接卷铺盖走人。鲁班一开始信心满满,觉得“不就是做个凳子吗?四条腿一个面,简单!”结果第一天开工,他就把凳子腿刨成了“歪瓜裂枣”——一条长一条短,还有两条是弯的,往地上一放,凳子直接“瘫”成了堆柴火。

墨老过来检查,瞅着那堆“木头废料”,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公输班!你这做的是凳子?我看是给老鼠做的‘摇摇床’!客人坐上去能直接摔个屁股墩,你是想让我砸了招牌?”鲁班红着脸,蹲在地上把凳子腿掰了掰,试图救一下,结果“咔嚓”一声,最短的那条腿直接断了。旁边的师兄弟憋着想笑,又不敢出声,只能低头假装磨斧头。

更丢人的还在后面。第二次做桌子,鲁班吸取教训,先在木头上画了线,可刨木头的时候手一抖,把桌面刨出了个大坑。他急了,找了块小木头想补上,结果补得歪歪扭扭,远看像桌子长了个“疙瘩”。墨老看到后,直接把桌子推到院子里:“这桌子你自己留着用!以后你就跟在我后面,先学怎么拿稳刨子,再学怎么做人!”

那段时间,鲁班成了师门里的“笑料担当”。师兄弟私下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公输歪”——因为他做的东西,没一样是正的。有次师兄弟做柜子,让鲁班帮忙递钉子,结果他递错了型号,把小钉子当成大钉子用,柜子门直接钉穿了。师兄弟无奈地说:“歪哥,你还是去劈柴吧,至少劈柴不用看线。”

可鲁班有个优点:轴。别人笑他,他不生气;师傅骂他,他不气馁。每天师兄弟都睡了,他还在院子里借着月光磨斧头、练刨子,木头刨坏了一堆,手指头被磨破了好几次,贴满了草药,可他还是天天练。有天晚上墨老起夜,看到院子里亮着光,走过去一看,鲁班正蹲在地上,拿着一块木头反复琢磨,嘴里还念叨:“为什么别人刨得平,我就刨不平呢?是不是手劲没找对?”

墨老没说话,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悄悄走了。第二天早上,墨老把鲁班叫到跟前,扔给他一块平整的木板:“今天别做家具了,就练刨这块板,啥时候刨得跟镜子一样亮,啥时候再学别的。”鲁班眼睛一亮,接过木板,从早刨到晚,胳膊酸了就揉一揉,手麻了就泡会儿热水,到了晚上,还真把木板刨得又平又亮,连自己的影子都能照出来。

墨老拿着木板看了看,嘴角终于露出点笑:“嗯,总算有点样子了。记住,做木匠不是靠力气,是靠心思——你得琢磨木头的脾气,琢磨工具的用法,就像跟朋友打交道,得懂它,才能用好它。”这句话,鲁班记了一辈子,后来成了他搞发明、做手艺的“核心心法”。

第二章 锯子的诞生:被草叶“扎”出来的灵感,差点被师傅当成“疯子”

如果说练刨子让鲁班摆脱了“公输歪”的外号,那锯子的发明,直接让他从“普通木匠”变成了师门里的“潜力股”——而这个改变,全靠一片不起眼的草叶。

那会儿鲁国要修一座宗庙,墨老带着徒弟们去山上砍树。春秋时期没有电锯,砍树全靠斧头,一斧头下去,只能砍出个小口子,一棵树要砍大半天。鲁班年轻,力气大,可砍了一上午,胳膊都快抬不起来了,那棵橡树才砍了一半。他擦了擦汗,抱怨道:“这斧头也太不争气了!要是能有个东西,一下就能把木头割开就好了。”

中午休息的时候,鲁班去旁边的山坡上找水喝,没注意脚下,被一片长着尖齿的草叶绊了一下,手顺势抓了一把草,结果“嘶”的一声,手掌被划了道口子,血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他疼得龇牙咧嘴,拿起那片草叶一看,发现草叶的边缘不是平的,而是长着一排细密的尖齿,摸上去还挺锋利。

鲁班盯着草叶,突然愣住了:“这草叶这么薄,凭啥能割破手?要是我做个跟草叶一样带齿的工具,是不是就能割开木头了?”他越想越兴奋,忘了手上的疼,拔了好几片这种草叶,揣在怀里,跑回去找墨老。

“师傅!师傅!我有个想法!”鲁班冲进师傅的帐篷,举着草叶,“您看这草叶,边缘有齿,能割破手!要是我做个铁的、带齿的工具,砍树肯定比斧头快!”墨老正在磨斧头,听了这话,抬头看了看鲁班手上的草叶,又看了看他激动得通红的脸,皱了皱眉:“你是不是砍树砍傻了?铁做的带齿工具?那玩意儿怎么用?齿儿不都得崩掉?”

师兄弟也围过来看热闹,有人说:“歪哥,你这想法太离谱了!铁那么硬,做带齿的得费多少劲?就算做出来,割木头的时候齿儿一卡,不就断了?”还有人调侃:“要不你先做个木头的试试?看看能不能割开木头。”

鲁班没被大家的质疑打退,反而更坚定了:“我觉得能行!师傅,您给我块铁,再给我把锤子,我试试!”墨老拗不过他,叹了口气:“行,我给你材料,要是做不出来,你就老老实实砍一个月的树!”

接下来的几天,鲁班没去砍树,躲在工棚里敲敲打打。他先把铁块烧红,用锤子敲出一条长条形,然后在边缘慢慢敲出齿儿——这活儿比他想象中难多了,铁块硬,敲齿儿的时候要么敲歪,要么敲得太深,齿儿一掰就断。他敲坏了三块铁,手上被锤子砸了好几个青包,可还是没做成。

师兄弟见了,都劝他:“别折腾了,还是跟我们一起砍树吧,至少能少挨师傅骂。”鲁班却摇摇头:“再试最后一次,要是还不行,我就放弃。”这次他换了个办法,先在铁块上用墨斗画好齿儿的位置,每个齿儿之间的距离都一样,然后慢慢敲,敲的时候轻轻用力,不把齿儿敲得太尖。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天傍晚,鲁班终于做出了一把“带齿的铁条”——虽然齿儿不太整齐,边缘也有点毛糙,但至少能拿在手里。他拿着这把“半成品锯子”,跑到山上找了棵小树,试着往树干上一拉,“吱呀”一声,树干上居然出现了一道小口子!他又拉了一下,口子更深了!

“成了!我做成了!”鲁班兴奋地大喊,拉着锯子一下一下地锯树,没一会儿,那棵小树就“咔嚓”一声倒了。墨老听到动静,跑过来一看,看到鲁班手里的“铁条”和地上的树,眼睛都直了:“你……你这东西真能锯树?”鲁班递过锯子:“师傅您试试!比斧头快多了!”

墨老半信半疑地拿起锯子,对着另一棵树锯了起来,没一会儿就锯出了一道深沟。他放下锯子,拍了拍鲁班的肩膀:“好小子!没想到你还真琢磨出来了!这东西叫啥名儿?”鲁班想了想:“它是靠‘锯’着木头干活的,就叫‘锯子’吧!”

从那以后,锯子就在师门里传开了,后来又传到了其他地方。大家用锯子砍树、锯木头,效率比以前快了三倍还多。有人跟墨老说:“您这徒弟,脑子比咱们都活泛,以后肯定有大出息!”墨老捋着胡子笑:“这小子,就是心思细,能从草叶里找灵感,一般人还真做不到。”

第三章 发明“高产期”:从墨斗到曲尺,这位“木匠卷王”根本停不下来

有了锯子的“成功案例”,鲁班像是打开了“发明开关”,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跟开了挂一样,发明了一个又一个木匠工具,从墨斗到曲尺,从刨子到钻子,几乎把当时木匠需要的工具“更新换代”了一遍——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春秋时期的“木匠卷王”,卷得其他木匠都快跟不上他的节奏了。

先说说墨斗。以前木匠画直线,都是用绳子蘸点墨,两个人拉着绳子弹一下,可有时候绳子拉不直,弹出来的线歪歪扭扭,做出来的家具也跟着歪。鲁班每次弹线都得找师兄弟帮忙,可师兄弟有时候手一抖,线就歪了,他总得返工。

有次鲁班在家做柜子,让老婆云氏帮忙拉绳子。云氏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她拉着绳子的一头,突然说:“你这绳子要是能固定住就好了,我总怕手滑。”鲁班听了,眼睛一亮:“固定住?怎么固定?”云氏指了指桌子上的钉子:“要不把绳子一头系个钉子,钉在木头上,不就固定了?”

鲁班一拍大腿:“对啊!我怎么没想到!”他立刻找了块小木头,做了个小匣子,里面装上墨汁,把绳子的一头系上一根小钉子,另一头系在一个小轮子上,绳子从匣子里穿过去,蘸上墨汁。用的时候,把钉子钉在木头的一头,拉着轮子走到另一头,轻轻一弹,一条笔直的线就出来了——这就是最早的墨斗。

后来他还在墨斗上加了个小把手,方便拿着,又在轮子上刻了刻度,能大概量出木头的长度。师兄弟用了墨斗后,都赞不绝口:“鲁班,你这墨斗太好用了!再也不用找人帮忙拉绳子了,弹出来的线比以前直多了!”云氏看了,笑着说:“这里面还有我的功劳呢,得叫‘班母’才对!”后来木匠们真的把墨斗叫“班母”,算是给云氏的“专利”。

再说说曲尺。以前木匠量直角,都是用两根木头拼在一起,凭感觉找直角,经常量不准,做出来的柜子角是歪的,门也关不上。鲁班做了好几次柜子,都因为直角没量准,不得不返工。他琢磨:“要是有个固定的工具,能直接量出直角就好了。”

有天他看到家里的桌子角是方的,突然想到:“我可以做个‘L’形的尺子,一边长一边短,拐角的地方是直角,这样量的时候,把尺子往木头上一放,就能知道是不是直角了。”他找了块硬木,做成了一个“L”形,长的一边叫“矩”,短的一边叫“勾”,拐角的地方打磨得很光滑,还在上面刻了刻度——这就是曲尺,也叫“鲁班尺”。

第一次用曲尺量木头,鲁班就量出了之前没注意到的小误差,把木头调整了一下,做出来的柜子角又直又正,门一关,严丝合缝。师兄弟看到后,都来跟他要曲尺的样子,没多久,曲尺就成了木匠的“标配工具”。有个老木匠拿着曲尺,感慨道:“有了这玩意儿,咱们做木匠的,再也不用靠眼睛‘估’了,这才叫真本事!”

除了墨斗和曲尺,鲁班还发明了刨子。以前木匠想把木头刨平,只能用斧头一点一点削,又慢又容易削歪。鲁班觉得这样太费劲,就琢磨着做个“专门刨木头的工具”。他找了块木头,中间挖了个槽,在槽里装了一块锋利的铁片,铁片的一头露出来,再装个把手。用的时候,把木头放在下面,拿着把手往前推,铁片就能把木头表面的不平整处刨掉,又快又平。

刨子发明后,师兄弟都抢着用,有个师兄弟说:“以前刨一块木板要半天,现在用刨子,一盏茶的功夫就能刨平,鲁班,你这是把咱们的‘苦力活’变成‘巧活’了!”鲁班笑着说:“咱们做木匠,就是要想办法省劲儿,省下来的劲儿,能做更多好东西。”

那段时间,鲁班几乎天天都在琢磨新工具,有时候吃饭的时候想到一个点子,放下筷子就去画图;有时候睡觉的时候梦到一个新工具,爬起来就去工棚里试做。墨老看他这么“拼”,劝他:“别太着急,做手艺得慢慢来。”鲁班却说:“师傅,我就是觉得,咱们手里的工具越好,做出来的东西就越结实、越好看,这样用户用着也舒心。”

第四章 跨界玩“硬核”:不止木匠活,雨伞、石磨都是他的“副业成果”

如果你以为鲁班只懂木匠活,那可就太小看他了——这位“发明卷王”不仅在木匠领域“封神”,还跨界搞起了“民生发明”,小到能遮风挡雨的雨伞,大到能碾米磨面的石磨,甚至还有传说中能飞的木鸢,几乎把春秋时期老百姓的“生活难题”解决了个遍。

先说说雨伞。现在人出门带伞是常事,可春秋时期没有伞,下雨的时候,老百姓要么淋着雨跑,要么躲在树下等雨停;贵族出门,会让仆人举着“华盖”(一种大扇子一样的东西)遮雨,可华盖又大又沉,还得有人举着,很不方便。

有一次,鲁班要去邻村给人做家具,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他没地方躲,只能顶着一块木板跑,结果还是淋得浑身湿透。到了客户家,客户看着他狼狈的样子,笑着说:“要是有个能随身带的‘华盖’就好了,下雨的时候能撑开,不下雨的时候能收起来。”

鲁班听了,心里琢磨开了:“随身带的华盖?那得能折叠才行。”他想起自己做木匠时用的“骨架”,要是做个能撑开、能收缩的骨架,再在上面蒙上布,不就能遮雨了吗?

回到家后,鲁班找了几根细竹子,劈成细条,做成了一个圆形的骨架,像个小帐篷一样,能撑开也能收起来,然后在骨架上蒙上了一层结实的麻布,又在骨架中间装了一根长柄。这样,一把“能折叠的伞”就做好了。

第二天,他拿着伞去邻村,路上又下起了雨,他撑开伞,雨一点都淋不到他。路过的老百姓都看呆了,围着他问:“鲁班,你手里这是什么东西?怎么能遮雨还能收起来?”鲁班笑着说:“这叫‘伞’,下雨的时候撑开,不下雨的时候收起来,方便得很!”

后来他又把麻布换成了油纸,这样伞更防水,还在伞骨上加了几个小卡扣,让伞撑开后更结实。雨伞很快就传开了,老百姓都喜欢得不行,有个老太太说:“以前下雨只能在家待着,现在有了伞,下雨天也能出去买菜了,鲁班这孩子,真是帮了咱们大忙了!”

再说说石磨。春秋时期,老百姓碾米磨面,都是用“石臼”——把谷子或麦子放在石臼里,用石头捣,又累又慢,而且捣出来的米和面还不均匀,有很多碎渣。鲁班的母亲每天都要捣米,捣得胳膊又酸又疼,有时候还会捣到手。

鲁班看母亲这么辛苦,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想:“能不能做个东西,不用捣,就能把谷子磨碎?”他想起小时候在河边玩,看到两个石头互相摩擦,能磨碎小石子,于是就琢磨着做两个圆形的石头,上面刻上纹路,把谷子放在中间,转动上面的石头,就能把谷子磨碎。

他找了两块大青石,把它们凿成圆形,上面刻上密密麻麻的纹路,下面的石头固定在木架上,上面的石头装了个把手,还在上面的石头中间挖了个小洞,用来放谷子。这样,石磨就做好了。

母亲用石磨磨米,只要转动把手,没一会儿就磨出了细细的米,比用石臼捣快多了,也不费劲。母亲高兴地说:“我儿真是有出息,做的这石磨,比捣米省劲儿多了!”

后来鲁班又改进了石磨,在下面的石头旁边加了个小槽,磨出来的米或面能顺着槽流出来,不用再用手去接。石磨很快就传遍了鲁国,甚至传到了其他国家,老百姓都夸鲁班:“鲁班做的石磨,真是救了咱们的胳膊了!”

最有意思的是传说中的“木鸢”。据说鲁班还会做“会飞的木头鸟”,他用木头做了一只鸢(就是老鹰),在里面装了机关,一放飞,能在天上飞三天三夜不下来。有一次他做了个木鸢,放飞后,邻居以为是妖怪,吓得赶紧关门闭户,结果鲁班坐着木鸢在天上喊:“别慌!是我鲁班,不是妖怪!”邻居们探出头一看,才知道是鲁班做的“木头鸟”,都觉得太神奇了。

虽然木鸢只是传说,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从雨伞、石磨这些发明就能看出来,鲁班的心思根本不局限在“木匠活”上——他看到老百姓有困难,就想办法解决,不管是做家具,还是做生活用品,只要能帮到大家,他就愿意琢磨。

第五章 “木匠鼻祖”的诞生:不止靠手艺,更靠“让手艺帮人的心”

随着鲁班的发明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从鲁国传到了齐国、楚国,甚至连周天子都听说了他的名字。很多木匠都慕名而来,想拜他为师,向他学习手艺。鲁班也不藏私,只要有人愿意学,他就愿意教,还把自己的发明和手艺都毫无保留地传下去。

有一次,楚国的一个木匠千里迢迢来鲁国找鲁班,见到鲁班后,扑通一声跪下:“鲁班师傅,我听说您的手艺天下第一,还发明了锯子、墨斗这些好工具,求您收我为徒吧!我想学好手艺,回家乡给老百姓做结实的家具!”

鲁班赶紧把他扶起来:“你起来吧,学手艺不用下跪。只要你肯用心,肯琢磨,我就教你。不过我有个规矩:学手艺不只是学怎么做事,更要学怎么做人——做出来的东西要结实、要实用,不能糊弄人,更不能用手艺做坏事。”

那个楚国木匠点点头:“师傅您放心,我一定记住您的话!”后来这个木匠回到楚国,不仅把鲁班的手艺传了下去,还根据楚国的气候,改进了鲁班的刨子,让刨子在潮湿的天气里也能用。

慢慢的,拜鲁班为师的人越来越多,他干脆在鲁国的都城外建了个“木工坊”,专门教年轻人学木匠手艺。他教徒弟有个特点:不只是教“怎么做”,更教“为什么这么做”。比如教徒弟做锯子,他会说:“锯子的齿儿为什么要疏密均匀?因为这样锯木头的时候,木屑能及时掉下来,不会卡住;齿儿为什么要尖?因为尖的齿儿更容易切入木头。”

他还会带徒弟去老百姓家里,看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家具,比如农村的老百姓需要结实的柜子,能装粮食;城里的老百姓需要轻便的桌子,方便搬家。他告诉徒弟:“咱们做的东西是给老百姓用的,得顺着老百姓的需求来,不能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一次,一个徒弟做了个很漂亮的柜子,上面雕刻了很多花纹,可鲁班看了之后,却让他拆了重做。徒弟很纳闷:“师傅,这柜子这么好看,为什么要拆了?”鲁班说:“你看这柜子的隔板,做得太薄了,装不了多少东西,一压就会断;还有这柜门的合页,做得太松了,用不了多久就会掉。好看是好看,可不实用,老百姓买回去用不了多久就坏了,这不是坑人吗?”

徒弟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赶紧把柜子拆了,重新做了一个——这次他把隔板做得厚了,合页也做得结实了,虽然没之前那么好看,但很实用。鲁班看了,满意地说:“这才是好家具——实用比好看重要,结实比花哨重要。”

因为鲁班的手艺好、人品好,还愿意把手艺传下去,越来越多的木匠都尊称他为“木匠鼻祖”——意思是“木匠行业的开山祖师”。有一次,几个老木匠聚在一起,给鲁班送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木匠鼻祖”四个大字。鲁班接过牌匾,不好意思地说:“我只是做了点自己该做的事,哪担得起‘鼻祖’这个称呼?”

一个老木匠说:“鲁班师傅,您太谦虚了!以前咱们做木匠,全靠力气,靠经验,是您发明了锯子、墨斗、曲尺这些工具,让咱们的手艺更精细;是您教咱们要为老百姓做实用的东西,让咱们的手艺有了‘根’。您不是鼻祖,谁是鼻祖?”

从那以后,“木匠鼻祖”这个雅号就定下来了,代代相传。甚至到了后来,木匠们开工前都会祭拜鲁班,希望能像鲁班一样,做出好手艺,帮到老百姓。有人还把鲁班的发明和手艺整理成了一本书,叫《鲁班经》,成了木匠行业的“圣经”。

鲁班活到了七十多岁,直到去世前,他还在琢磨新工具。有次他病了,躺在床上,看到徒弟在磨斧头,就说:“斧头的刃儿要是能磨得更薄一点,砍木头会更快……”徒弟点点头:“师傅,我记住了,我这就去试。”

鲁班去世后,老百姓都很伤心,很多木匠都来给他送葬。有人说:“鲁班师傅虽然走了,但他的手艺还在,他的规矩还在,咱们要把他的精神传下去。”

第六章 从春秋到现在:“木匠鼻祖”的遗产,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现在距离鲁班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可这位“木匠鼻祖”的影响,却一点都没减——从我们家里的桌子、椅子,到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从孩子玩的鲁班锁,到建筑行业的“鲁班奖”,几乎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鲁班的“影子”。

先说说“鲁班锁”。这是一种用木头做的玩具,不用钉子,不用胶水,全靠木头之间的榫卯结构拼在一起,拆开来难,装回去更难。据说鲁班当年做家具的时候,为了教徒弟认识榫卯结构,就做了个简单的“木头疙瘩”,让徒弟拆了再装,后来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鲁班锁。

现在的孩子玩鲁班锁,不仅能锻炼动手能力,还能了解古代的榫卯工艺。有个小朋友玩鲁班锁,拆了半天没拆开,跟爸爸说:“爸爸,这东西好难啊!是谁做的?”爸爸说:“是一个叫鲁班的老爷爷做的,他是最早做木匠的人,可厉害了!”小朋友听了,更有兴趣了,琢磨了半天,终于把鲁班锁装回去了,高兴地说:“我比鲁班爷爷还厉害!”

再说说“鲁班奖”。这是中国建筑行业的最高奖项,专门奖励那些质量好、设计好的建筑工程,比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都得过鲁班奖。为什么叫“鲁班奖”?就是因为鲁班是“木匠鼻祖”,代表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建筑行业用他的名字命名奖项,就是希望建筑师们能像鲁班一样,做出结实、实用、美观的建筑。

有个建筑师得了鲁班奖,在领奖的时候说:“我小时候就听鲁班的故事,知道他做家具要‘严丝合缝’,做工具要‘方便实用’。现在我做建筑,也一直记着他的话——建筑是给人住的,得结实,得安全,得让住在里面的人舒心。这个奖,不是给我的,是给所有像鲁班一样,用心做手艺的人。”

甚至现在的木匠工具,虽然比鲁班当年的先进多了,比如电钻、电锯、电刨子,但核心原理还是跟鲁班的发明一样——电锯的齿儿,还是疏密均匀的;电刨子的刀片,还是用来刨平木头的;墨斗虽然变成了“激光墨斗”,但还是用来画直线的。可以说,鲁班当年的发明,就像是“地基”,现在的工具,都是在这个“地基”上建起来的“高楼”。

要是鲁班穿越到现在,看到这些工具,会是什么反应?我猜他会盯着电锯看半天,然后说:“这玩意儿跟我当年的锯子一样,都是靠齿儿割木头,就是不用人拉,还跑得这么快,就是有点吵。”看到激光墨斗,他会惊讶地说:“这线怎么是红的?还不用蘸墨?比我当年的墨斗方便多了!”看到高楼大厦,他会感慨:“现在的木匠本事真大,能盖这么高的房子,用的榫卯结构比我当年的还复杂,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除了工具和建筑,鲁班的“工匠精神”也影响着很多人。比如现在的手艺人,不管是做木匠,还是做陶艺,还是做皮具,都像鲁班一样,用心琢磨手艺,追求“严丝合缝”,追求“实用美观”;比如现在的工程师,设计产品的时候,也像鲁班一样,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想办法让产品更方便、更实用。

有个做手工皮具的手艺人说:“我每次做钱包,都会想起鲁班的话——做东西要结实,要实用。所以我做的钱包,针脚都走得很密, leather (皮革)都选最结实的,就是希望用户能用上好几年。”这种“用心做东西”的态度,不就是鲁班当年的态度吗?

尾声:“木匠鼻祖”的真正厉害之处,不是发明了多少工具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鲁班之所以能被称为“木匠鼻祖”,不是因为他发明了锯子、墨斗、曲尺这些工具,也不是因为他的手艺有多好,而是因为他有一颗“让手艺帮人的心”。

他看到师傅砍树累,就发明了锯子;看到母亲捣米苦,就发明了石磨;看到老百姓下雨没地方躲,就发明了雨伞;看到徒弟做的家具不实用,就教他们“实用比好看重要”。他的每一个发明,每一次手艺的改进,都不是为了自己出名,而是为了让别人少受累、多方便。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有很多比鲁班当年先进得多的工具,有很多比鲁班当年厉害得多的发明,但我们依然需要鲁班的“精神”——需要那种“看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的琢磨劲儿,需要那种“做东西要用心、要实用”的认真劲儿,需要那种“用自己的本事帮别人”的善良劲儿。

比如,一个设计师设计一款手机,要是能像鲁班一样,琢磨着怎么让老人用起来更方便,怎么让手机更耐用,那这款手机肯定会受欢迎;一个工程师建造一座桥,要是能像鲁班一样,琢磨着怎么让桥更结实,怎么让行人走起来更安全,那这座桥肯定会成为“民心桥”。

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不管是做木匠还是做其他行业,“用心做事、帮人解决问题”都是最宝贵的品质。而鲁班,就是这种品质的“代言人”。

下次你看到家里的桌子、椅子,看到街上的高楼、大桥,不妨想想两千多年前的鲁班——那个曾经因为做不好凳子被师傅骂的“菜鸟木匠”,那个被草叶割到手却想出锯子的“发明卷王”,那个被称为“木匠鼻祖”却只想“帮老百姓省劲儿”的普通人。

正是因为有他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我们的世界才会越来越精彩。而这,就是“木匠鼻祖”鲁班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