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10章 诗杰王勃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10章 诗杰王勃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诗杰王勃:14岁当官、26岁写爆《滕王阁序》,天才的人生比诗句还开挂

第一章 初唐“卷王”养成记:6岁写文章,9岁杠权威,同龄人都被他“卷哭”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王家大院里,一个男婴的哭声划破了清晨——王勃出生了。这王家可不是普通人家,往上数几代都是当官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书香门第 公务员世家”,家里藏书多到能开个小型图书馆。

按说这种家庭的孩子,大多走“循序渐进”路线:先背《三字经》,再读《论语》,十岁以后学写文章。可王勃偏不,他的成长轨迹,简直是“天才版开挂”,把同龄人按在地上“卷”。

6岁那年,别的小孩还在院子里玩泥巴、追蝴蝶,王勃已经拿着毛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家里人以为他在瞎涂,凑过去一看,好家伙——居然是一篇完整的短文,语句通顺,还带点小文采!他爹王福畤当场愣住,揉了揉眼睛:“这孩子……没偷学吧?”王勃仰着小脸,奶声奶气地说:“书上的字,看一眼就记住了,写文章跟说话一样简单呀!”

这话要是从别的小孩嘴里说出来,大概率会被当成“吹牛”,可王勃用实力证明——他是真的“过目不忘”。7岁时,他已经能熟练背诵《诗经》《楚辞》,还能跟家里的教书先生“讨论学问”;8岁时,他开始读《汉书》,这书连很多成年人都觉得晦涩,王勃不仅能读懂,还能挑出里面的“小错误”。

9岁这年,王勃干了件“惊动文坛”的事——他读了当时大儒颜师古注的《汉书》,越读越觉得不对劲,最后居然写了一本《指瑕》,专门指出颜师古注释里的错误,一共挑出了10多处!要知道,颜师古是当时的“学术权威”,连皇帝都请他讲学,一个9岁的小孩敢跟权威“叫板”,这胆子、这水平,在整个唐朝都找不出第二个。

消息传出去后,街坊邻居都来王家“围观神童”,有人好奇地问:“王勃,你不怕颜先生生气吗?”王勃晃着脑袋说:“学问就是要讲对错,不管是谁,错了就要指出来呀!”这话一出口,连教书先生都忍不住点赞:“这孩子,不仅有才,还有‘杰气’——不盲从,敢较真,将来必成大器!”

不过,天才也有“烦恼”——太聪明了,反而没人跟他玩。别的小孩找他踢毽子,他说“不如读《离骚》有意思”;别的小孩邀他掏鸟窝,他说“不如写首诗记录春天”。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王勃是个怪人”,宁愿自己玩,也不跟他组队。王勃倒不觉得孤单,每天抱着书啃,要么就写诗,家里的纸用得比米还快,他爹只能让管家批量采购宣纸,还调侃说:“咱们家这不是养儿子,是养了个‘造纸厂VIp客户’!”

10岁那年,王勃又“升级”了——他把《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全读完了,还能融会贯通,写出的文章已经有了“大家风范”。当时的官员杜易简(大诗人杜审言的叔叔)见过他的文章后,忍不住夸:“此子落笔成篇,才华堪比杨雄、班固(汉代大文学家),是咱们初唐的‘奇才’啊!”

这时候的王勃,还没被叫做“诗杰”,但“杰”的种子已经埋下——他的才华远超同龄人,他的眼界和勇气更是难得,就像一颗刚出土的幼苗,虽然小,却透着一股“要长成参天大树”的劲儿。而他不知道的是,几年后,他会带着这股“杰气”,走进长安,成为唐朝最年轻的官员之一。

第二章 14岁闯长安:职场“萌新”凭才华出圈,皇帝都夸他“后生可畏”

14岁这年,王勃觉得“家里的舞台太小了”,拉着父亲的衣角说:“爹,我要去长安!我要当官,要让全天下人都知道我的文章!”

王福畤一开始不同意——孩子才14岁,还是个半大少年,去长安那么远的地方,万一受欺负怎么办?可架不住王勃软磨硬泡,还写了一篇《上刘右相书》,里面引经据典,分析国家大事,提出自己的建议,字里行间全是“少年壮志”。王福畤看了文章,叹了口气:“这孩子,心比天高,拦也拦不住,去吧!”

就这样,王勃背着一捆诗稿,跟着家人来到了长安。刚到长安,他就展现出“天才的社交能力”——不跟同龄人玩,专门找官员、文人聊天,聊学问、聊时政,每次都能说出点“不一样的见解”。

有一次,他去拜见宰相刘祥道。刘祥道见他年纪小,本来没当回事,随口问:“你一个小孩子,来长安想做什么?”王勃不慌不忙地拿出《上刘右相书》,说:“我想给国家提建议,想为百姓做事,当官不是为了发财,是为了实现抱负!”

刘祥道读完文章,又听王勃侃侃而谈,当场震惊:“这孩子年纪不大,见识却比很多成年人还深!真是‘后生可畏’啊!”他立刻把王勃推荐给唐高宗,还在皇帝面前夸:“王勃有‘经天纬地之才’,陛下可以重用!”

唐高宗听说有这么个“神童”,也好奇,就召王勃入宫,让他当场写一篇文章。王勃拿起笔,略一思索,就“刷刷刷”写了起来,没一会儿就写完了《宸游东岳颂》。唐高宗读了,龙颜大悦:“写得好!用词华丽,气势磅礴,这孩子真是个‘奇才’!”

没过多久,朝廷就给王勃安排了官职——朝散郎,从七品上,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14岁当“副处级”,这在整个唐朝都是“前无古人”的事!消息传开后,长安的文人都惊呆了:“14岁就当官?这王勃是开了‘人生外挂’吧?”

不过,职场“萌新”王勃,很快就遇到了“天才的烦恼”——太有才了,遭人嫉妒。办公室里的老同事,大多是三四十岁才考上科举当官的,看到一个14岁的少年跟自己平级,心里很不平衡,经常故意刁难他。

有一次,上司让大家写一篇“贺表”,祝贺皇帝生日。老同事们故意拖延,想让王勃“出丑”,结果王勃花了半个时辰就写完了,文章写得又好又快,上司看了连连称赞。老同事们不甘心,又故意在文章里挑毛病,说“这个词用得太生僻”“那个典故用得不恰当”。

王勃一点都不慌,当着大家的面,把每个词、每个典故的出处和用法都讲得清清楚楚,还顺便纠正了老同事们的“常识错误”。最后,他笑着说:“各位前辈要是觉得我写得不好,不如咱们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老同事们面面相觑,没人敢接话——谁跟他比谁吃亏啊!

除了写公文,王勃还喜欢写“应景诗”。有一次,皇宫里举办赏花宴,皇帝让大臣们写诗助兴。王勃当场写了《春日宴乐游园赋》,其中一句“梅香飘紫陌,柳色映朱楼”,把春天的美景写得活灵活现,皇帝当场把他的诗定为“最佳”,还赏了他很多绫罗绸缎。

不过,王勃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他年轻气盛,说话直来直去,不懂“职场潜规则”。有一次,他跟同事聊天,吐槽“有些官员只会拍马溜须,没真本事”,结果这话被传到了上司耳朵里,上司虽然没批评他,但也觉得“这孩子太直,不懂变通”,慢慢就不太敢把重要的事交给她。

可王勃一点都不在乎,他觉得“当官就要说真话,写文章就要有真情”,要是为了讨好别人,丢了自己的才华和骨气,那当官还有什么意思?这种“不妥协、不迎合”的态度,正是他“诗杰”气质的开始——不仅才华“杰出”,人品也“杰出”。

第三章 职场“踩雷”记:一篇《檄英王鸡》,把“副处级”作没了

就在王勃的职场生涯顺风顺水的时候,他干了件“脑洞大开”的事,直接把自己的“副处级”职位给“作”没了——写了一篇《檄英王鸡》。

当时,唐高宗的儿子英王李显(后来的唐中宗)很喜欢“斗鸡”,经常跟弟弟沛王李贤一起组织“斗鸡比赛”,宫里的王公贵族都喜欢围观。有一次,英王和沛王又要斗鸡,王勃觉得“这是个写文章的好素材”,就兴冲冲地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把鸡比作“将军”,把斗鸡比赛比作“战争”,还用上了“声讨檄文”的格式,写得气势汹汹又有点幽默。

比如他在文章里写:“维大唐光宅元年,岁次甲申,某月某日,沛王殿下,谨以鸡檄,昭告于英王鸡:夫鸡者,五德之禽也……尔乃肆其鸷勇,擅用威强,啄长距于函关,鼓短翅于伊洛……”——大意是“现在是大唐光宅元年,沛王殿下用这篇檄文,声讨英王的鸡:鸡是有‘五德’的鸟,可你家的鸡太嚣张,在函关啄爪子,在伊洛扇翅膀,太过分了!”

王勃本来是想“凑个热闹,写篇好玩的文章”,没想到这篇文章被唐高宗看到了。唐高宗看完,当场就火了:“这王勃太不像话了!皇子之间斗鸡,本来就是小事,他居然写成‘檄文’,把兄弟比作‘敌人’,这不是挑拨离间吗?万一皇子们因为这篇文章闹矛盾,怎么办?”

皇帝一怒,后果很严重。唐高宗当即下令:“王勃年少轻狂,不懂规矩,免去朝散郎官职,赶出长安!”

消息传到王勃耳朵里,他还没反应过来:“我不就是写了篇好玩的文章吗?怎么就被撤职了?”他拿着《檄英王鸡》翻来覆去地看,越看越觉得“没毛病”——文笔好,又有趣,怎么就成“挑拨离间”了?

朋友都来安慰他,有人说:“你呀,就是太有才了,脑子转得太快,没考虑到‘皇家禁忌’,这叫‘职场踩雷’,以后可得注意!”王勃委屈地说:“写文章不就是要随心所欲吗?还要看别人脸色,那多没意思!”

虽然心里委屈,但王勃也没太难过——当官没了,还有诗和远方啊!他收拾好行李,离开长安,开始了“游山玩水”的生活。他从长安出发,先去了洛阳,再到扬州,又南下到了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每到一个地方,就写一首诗,记录当地的美景和自己的心情。

比如他在扬州写的《广陵散》:“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写自己漂泊在外的疲惫,和看到落花的伤感,虽然有点小郁闷,但字里行间还是透着“少年气”。

在吴越的时候,他登上了黄鹤楼,看着长江滚滚东流,想起自己的遭遇,又想起古代的英雄,忍不住写了首《黄鹤楼》(可惜这诗后来失传了)。据说当时的诗人崔颢看到他的诗,还忍不住夸:“王勃这孩子,就算被贬了,写的诗还是这么有气势!”

不过,漂泊的日子也不好过。王勃没了官俸,只能靠家里寄钱,有时候钱没寄到,就得省吃俭用,甚至要靠朋友接济。有一次,他在杭州没钱住客栈,只能住在寺庙里,跟和尚一起吃斋饭。和尚问他:“你以前是当官的,现在过得这么苦,后悔吗?”王勃摇摇头:“不后悔!当官有当官的烦恼,漂泊有漂泊的快乐,至少我能自由自在地写诗,这就够了!”

这种“随遇而安、不抱怨”的心态,正是“诗杰”的魅力所在——他不会因为挫折就放弃自己的才华,反而会把挫折当成“创作素材”,在逆境中写出更好的诗。而这次被贬,也让他的诗风变得更成熟,从“少年意气”慢慢转向“家国情怀”,为后来写出《滕王阁序》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 滕王阁“封神”:26岁喝着酒,写出千古第一序

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王勃的父亲王福畤被贬到交趾(今越南河内附近)当县令。王勃得知消息后,立刻结束了漂泊的生活,决定去交趾看望父亲。他从洛阳出发,沿着长江南下,没想到这一路,竟让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直接“封神”。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九月,王勃路过洪州(今江西南昌)。当时的洪州都督阎伯屿,正在重修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修好后想办一场“滕王阁宴”,邀请天下文人墨客来写序,既能炫耀滕王阁的壮美,也能让自己“留名青史”。

阎伯屿早就听说过王勃的名气,就派人邀请他参加宴会。王勃本来想早点去看父亲,但听说有这么一场“文人盛会”,又忍不住心动——这么好的写作素材,可不能错过!

宴会当天,滕王阁里挤满了人,有官员、有文人、有富商,大家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滕王阁的美景。阎伯屿站起来说:“今天请大家来,一是庆祝滕王阁重修完成,二是想请各位才子写一篇《滕王阁序》,记录今天的盛会!”

说完,他让人拿出纸笔,递给身边的文人。可大家都知道,阎伯屿早就想让自己的女婿吴子章写这篇序,只是想“走个过场”,让女婿“名正言顺”地出风头。所以,大家都客气地推辞:“我水平不够,还是让吴公子来写吧!”

就在这时,王勃站了起来,笑着说:“既然大家都谦虚,那我就献丑了!”

这话一出,全场都安静了。阎伯屿的脸一下子就沉了——这年轻人怎么这么不懂规矩?吴子章更是气得脸通红,心里想:“一个被贬的小官,还敢跟我抢风头,看你能写出什么花样!”

王勃却不管别人的脸色,接过纸笔,喝了一口酒,就开始写了起来。他写得又快又顺,笔下生风,没一会儿就写了好几句。旁边的人凑过去看,越看越惊讶——“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开头就气势十足,把洪州的地理位置写得清清楚楚;“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更是把滕王阁的“霸气”写活了!

阎伯屿本来想“找个借口把王勃赶出去”,可看到这几句,也忍不住凑过去看,越看越觉得“这年轻人太有才了”,之前的不满早就抛到了脑后,还让人给王勃添酒:“好酒配好文章,王先生放开写!”

王勃越写越兴奋,喝一口酒,写几句诗,笔下的句子一句比一句精彩。当他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全场人都站了起来,忍不住拍手叫好:“写得太好了!这句子简直是‘神来之笔’!”

吴子章凑过去一看,脸都白了——他自己准备的稿子,跟王勃的比起来,简直是“云泥之别”,他当场就把自己的稿子撕了,心里服得五体投地。

王勃一口气写完了《滕王阁序》,又写了一首《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整首序加上诗,一共773个字,王勃只用了一个多时辰,而且没有打草稿,一气呵成。在场的人看完,都忍不住赞叹:“王勃真是‘诗杰’啊!才华杰出,无人能及!”从那以后,“诗杰”这个雅号,就成了王勃的专属标签。

宴会结束后,阎伯屿握着王勃的手说:“王先生的才华,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篇《滕王阁序》,一定会流传千古!”他还送给王勃很多钱和礼物,让他路上用。

王勃没想到,自己一时兴起写的文章,居然成了“千古第一序”。后来,《滕王阁序》传遍了全国,不管是读书人还是老百姓,都喜欢读这篇文章。有人说:“就算没去过滕王阁,读了《滕王阁序》,也能想象出滕王阁的壮美!”还有人说:“这篇序里的句子,随便挑一句出来,都能当‘千古名句’,比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简直是‘励志名言’的鼻祖!”

现在,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读过《滕王阁序》,几乎每个学生都要背诵里面的名句。而王勃,也因为这篇序,从“天才诗人”变成了“唐诗传奇”——人们记住的不只是“诗杰王勃”,还有那个在滕王阁上“喝着酒、写着序”的潇洒少年。

第五章 南下悲歌:天才的人生太短暂,却活成了永恒

离开洪州后,王勃继续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这一路,他沿着长江走,看到了很多美景,也遇到了很多人,写了不少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当时,他在长安的朋友杜少府要去蜀州(今四川崇州)当官,两人在长安分别时,王勃没来得及送他,没想到在南下的路上偶遇了。离别时,王勃写了这首诗送给杜少府:“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里,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反而充满了“豁达”和“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算相隔千里,只要是好朋友,也像在身边一样。这句诗,成了千百年来最受欢迎的“送别名句”,不管是朋友离别,还是亲人远行,人们都会用这句话来安慰对方。

杜少府拿着诗,感动得说:“王勃,你这诗写得太好了!有你这样的朋友,就算去蜀州,我也不觉得孤单了!”

王勃笑着说:“朋友之间,不用在乎距离,只要心里有对方,就够了!”

一路南下,王勃的心情越来越好——很快就能见到父亲了,他甚至开始规划:“等见到父亲,就跟他一起回龙门,一边陪他养老,一边写诗,再也不追求当官了!”

可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上元三年(公元676年),王勃到达交趾,见到了父亲。父子俩久别重逢,都很激动,王福畤看着儿子,既心疼又欣慰:“你长大了,也懂事了,以后咱们一家人好好过日子!”

在交趾待了一段时间后,王勃觉得父亲的生活已经安定,就决定返回龙门。当时正值夏季,南海的风浪很大,别人都劝他“等风浪小了再走”,可王勃归心似箭,坚持要坐船出发。

没想到,船行到南海时,遇到了特大风暴。狂风呼啸,巨浪滔天,小船在海浪里像一片叶子一样,随时可能被打翻。王勃虽然会游泳,但在这么大的风浪里,根本没用。最后,他不幸落入海中,虽然被救了上来,但因为受了惊吓,又喝了很多海水,一病不起。

没过多久,王勃就在船上去世了,年仅26岁。

消息传到交趾,王福畤当场昏了过去,醒来后哭着说:“是我害了儿子!要是我没被贬到交趾,他就不会来这里,也不会出事了!”

消息传到长安,文人朋友们都很悲痛。杨炯(初唐四杰之一)说:“王勃是咱们初唐四杰里最有才华的,他怎么就这么走了?太可惜了!”卢照邻也说:“王勃的诗,有‘杰气’,有‘风骨’,他要是能活得久一点,肯定能写出更多好诗!”

王勃的一生,太短了——只有26年,比很多人的“青春期”还短。可他的成就,却比很多活了一辈子的人还大:14岁当官,26岁写《滕王阁序》,留下了几十首诗、几十篇文章,每一篇都是“精品”,每一句都透着“诗杰”的才华。

有人说,王勃是“被上天嫉妒的天才”——给了他绝世的才华,却没给足够的时间;也有人说,王勃的人生虽然短暂,但“质量胜过数量”,他用26年的时间,活成了永恒,活成了唐诗里最耀眼的“星”。

第六章 “诗杰”的遗产:千年后,我们还在学他“写句子”

王勃去世后,他的朋友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把他的诗稿整理出来,编成了《王子安集》(王勃字子安)。这部集子收录了王勃的诗、赋、文共100多篇,虽然很多作品后来失传了,但流传下来的,每一篇都是“经典”。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勃的名气越来越大,“诗杰”的雅号也越来越响。人们为什么叫他“诗杰”?因为他的才华“杰出”——6岁能文,9岁杠权威,14岁当官,26岁写《滕王阁序》,这份才华,在整个唐朝都很少见;因为他的诗风“杰出”——他打破了初唐“齐梁体”的华丽空洞,开创了“刚健有力、意境开阔”的诗风,为后来的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奠定了基础;更因为他的精神“杰出”——不管是当官还是被贬,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坚持“写真情、说真话”,不迎合、不妥协,这份“风骨”,比他的才华更难得。

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很喜欢王勃的诗,他在《新唐书》里说:“初唐四杰,王勃为首,其文‘宏放浑厚,兼而有之’。”——初唐四杰里,王勃是领头的,他的文章既宏大豪放,又浑厚有力,两者兼备。

明代的文学家胡应麟,更是把王勃的《滕王阁序》评为“千古第一序”,说:“这篇序里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唐诗第一句’,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句子了!”

到了现代,王勃的作品依然是“语文课本常客”——《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山中》等诗,都被选入了中小学和大学的语文课本。几乎每个中国学生,都要背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要默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除了作品,王勃的“写作态度”也影响了很多人。他写文章“不打草稿,一气呵成”,但这不是“瞎写”,而是因为他“胸有丘壑”——平时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很多素材,写的时候才能“下笔如有神”。他告诉我们:“天才不是天生的,是靠平时的积累和努力;才华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写出更好的作品的。”

现在,当我们再读王勃的诗,再想起“诗杰”这个雅号的时候,我们想到的不是一个“英年早逝的天才”,而是一个“永远年轻、永远潇洒”的少年——他在滕王阁上喝着酒,写着序,笔下的句子像星光一样,照亮了唐诗的天空;他在长江边送着朋友,写着诗,嘴里的诗句像春风一样,温暖了千百年来的离别。

王勃虽然只活了26年,但他的“诗杰”精神,却活了一千多年。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长度不重要,重要的是宽度和深度;一个人能留下多少东西,不在于他活了多久,而在于他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这,就是“诗杰”王勃——一个26岁写爆《滕王阁序》的天才,一个用短暂人生照亮唐诗的传奇。他的故事,会一直流传下去;他的诗句,会一直被人背诵;他的“杰气”,会一直影响着我们,让我们不管在什么年纪,都能保持“少年意气”,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