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50章 赵普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50章 赵普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赵普:宋朝开国“首席操盘手”的逆袭史——从“职场流浪汉”到“帝王心腹”的硬核人生

第一章 乱世“求职记”:兜兜转转,终于绑定“潜力股”赵匡胤

公元922年,后梁末年的幽州蓟县(今北京一带),要是搁现在,这地界是“北上广深”级别的繁华都市,可那年头,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连续剧”正演到**——今天后梁灭了,明天后唐来,后天后晋又登场,街上骑马的兵比外卖小哥还多,老百姓想安稳吃口饭,比现在抢演唱会门票还难。就在这“兵荒马乱找饭吃”的日子里,赵普呱呱坠地了。

赵普打小就不是“读书种子”——别的小孩抱着《论语》啃得津津有味,他倒好,翻两页就犯困,反而对“怎么管人、怎么做事”的门道特别感兴趣。有次邻居家小孩跟他炫耀“我会背《诗经》了”,赵普撇撇嘴:“背诗能当饭吃?你知道咱们村今年该交多少税吗?知道哪家地主藏了多少粮吗?”小孩被问得哑口无言,赵普却摸着下巴得意:“你看,这些才是真本事。”

长大之后,赵普的“求职路”比现在应届生投简历还坎坷。他先是跟着父亲在成德节度使幕下当小吏,结果没两年,节度使被人杀了,他只能卷铺盖跑路;后来又去投奔后唐的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刘词觉得这小伙子“脑子活、会办事”,还挺器重他,可没等赵普熬出头,刘词又病逝了——堪称“老板克星”的早期版本。

刘词临死前,觉得赵普是个可塑之才,就写了封推荐信,把他推荐给后周的禁军大将赵匡胤。赵普拿着推荐信,心里犯嘀咕:“赵匡胤?没听过啊,这人靠谱吗?别又是个没两天就倒台的主儿。”可那时候他实在没别的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去见赵匡胤。

两人第一次见面,场面有点尴尬。赵匡胤是武将出身,说话直来直去:“你会打仗吗?能扛得动刀吗?”赵普赶紧摆手:“将军,我不会打仗,但我会帮您管后勤、出主意——您打仗需要粮草吧?需要知道对手的底细吧?这些我都能办。”赵匡胤本来没当回事,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赵普是个“宝藏男孩”。

有次赵匡胤带兵去攻打滁州,打了半天没打下来,愁得睡不着觉。赵普主动找上门:“将军,我打听了,滁州守将的家属都在城外的小村子里,咱们可以派人去安抚他们,让他们给守将写信劝降,这样不用打仗就能拿下滁州。”赵匡胤半信半疑,按赵普说的做了,结果守将果然投降了。赵匡胤高兴坏了,拍着赵普的肩膀说:“老赵,你这脑子比我的刀还管用!”

从此,赵普就成了赵匡胤的“专属参谋”。不管赵匡胤去哪打仗、办差,都带着赵普。赵普也没让人失望:打仗前,他会把对方的兵力、粮草、地形摸得清清楚楚,给赵匡胤画“作战地图”;打仗时,他会盯着后勤,确保士兵们有饭吃、有衣穿;打完仗,他会帮赵匡胤安抚百姓、处理战利品,把一切安排得明明白白。

有人跟赵匡胤说:“将军,赵普没读过多少书,您别太重用他了。”赵匡胤翻了个白眼:“读书多有啥用?能帮我打胜仗、管好人吗?老赵虽然书读得少,但办事靠谱,比那些只会掉书袋的酸秀才强一百倍!”

就这么着,赵普从“职场流浪汉”变成了赵匡胤的“心腹小弟”。他自己也知道,乱世里找个靠谱的“老板”不容易,所以格外卖力——别人下班就喝酒打牌,他还在帮赵匡胤整理文书、分析局势;别人跟赵匡胤说好听的,他却敢说真话,比如赵匡胤想把战利品都分给手下,赵普就劝他:“将军,战利品得留一部分给老百姓,不然他们会觉得咱们跟别的军阀没区别。”

赵匡胤听了,觉得有道理,就照做了。老百姓一看,“赵将军的军队不仅不抢东西,还分给咱们好处”,都特别拥护他。赵普看着这一切,心里暗暗高兴:“看来我没绑错人,这赵匡胤,以后肯定不一般。”

他没猜错。没过多久,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小皇帝柴宗训继位,年仅七岁。朝堂大权落在了几个权臣手里,天下又开始动荡。赵普知道,“机会来了”——他要帮赵匡胤,把这“后周打工仔”的身份,换成“开国皇帝”的头衔。

第二章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幕后导演,比演员还紧张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开封城还飘着雪,老百姓正忙着准备过年,突然传来一个消息:契丹和北汉联手打过来了,太后和小皇帝吓得不行,赶紧让赵匡胤带兵去抵挡。

消息传到赵匡胤的军营,赵普连夜找来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两人关在帐篷里,烛火亮了一整晚。赵光义急得直转圈:“哥要去打仗,万一出事咋办?这小皇帝靠不住,以后咱们兄弟俩说不定没好果子吃。”赵普却很淡定,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几个字:“不如,让你哥当皇帝。”

赵光义吓了一跳:“这可是谋反!要杀头的!”赵普冷笑一声:“现在天下大乱,小皇帝镇不住场子,就算咱们不反,早晚也会被别人灭了。你哥威望这么高,士兵们都拥护他,只要咱们策划得好,就能顺理成章当皇帝,还不用流血牺牲。”

两人商量到半夜,终于定了计划:第一步,让士兵们在军营里散布谣言,说“小皇帝年幼,咱们打仗卖命,以后没人记得咱们的功劳,不如拥立赵将军当皇帝”;第二步,等军队走到陈桥驿,让士兵们“突然”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逼他称帝;第三步,赵匡胤“被迫”答应后,带兵回开封,控制朝堂,让小皇帝禅位。

计划定好后,赵普比谁都紧张。他怕士兵们嘴不严,走漏风声;怕赵匡胤不同意,坏了大事;更怕中间出岔子,比如契丹真的打过来,或者开封城里的权臣提前动手。

出发前,赵普特意找了个手艺好的裁缝,偷偷做了一件黄袍,藏在自己的行李里——他怕到时候临时找黄袍来不及,或者做得太丑,影响“登基仪式”的效果。有次裁缝问他:“大人,这黄袍是给哪位贵人做的?”赵普瞪了他一眼:“少问,做好你的活,少不了你的好处。”裁缝吓得赶紧闭嘴。

军队走到陈桥驿,天已经黑了。赵普让人在军营里“不经意”地提起谣言,士兵们本来就觉得跟着小皇帝没前途,一听这话,立马炸开了锅:“对!咱们要拥立赵将军当皇帝!”“赵将军当了皇帝,咱们就是开国功臣!”

赵普一看火候差不多了,就找了几个赵匡胤的亲信将领,跟他们说:“兄弟们,现在是咱们建功立业的时候了,明天一早,咱们就把黄袍披在将军身上,你们敢不敢?”将领们早就想跟着赵匡胤干一番大事业,纷纷拍着胸脯说:“敢!有赵大人在,咱们怕啥!”

当天晚上,赵匡胤喝了点酒,早早睡了——其实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赵普和赵光义的计划,他早就知道了,只是假装不知道,等着“水到渠成”。

第二天一早,士兵们拿着赵普提前准备好的黄袍,涌到赵匡胤的帐篷外,大喊:“请将军登基称帝!”赵匡胤“睡眼惺忪”地出来,一看这阵仗,假装惊讶:“你们这是干啥?我是来打仗的,不是来当皇帝的!”

士兵们不管,上前就把黄袍往他身上披。赵匡胤还想推辞,赵普赶紧上前,对着他鞠了一躬:“将军,这是天意,也是民心,您要是不答应,士兵们会失望,老百姓也会失望啊!”赵光义也在旁边帮腔:“哥,您就别推辞了,这是咱们的命!”

赵匡胤“犹豫”了半天,最后叹了口气:“好吧,我答应你们,但你们得听我的话——进城后不许抢老百姓的东西,不许伤害太后和小皇帝,不然我宁可不做这个皇帝!”士兵们齐声答应:“遵旨!”

就这样,“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大戏圆满落幕。赵匡胤带着军队回开封,一路上没遇到任何抵抗——因为赵普早就提前派人去开封,跟守城的将领打了招呼,说“赵将军是被迫当皇帝的,不会伤害大家”。守城将领本来就佩服赵匡胤,一听这话,直接打开城门,放军队进城。

开封城里的权臣们,一看赵匡胤带着大军回来,还穿着黄袍,吓得腿都软了,赶紧劝小皇帝禅位。没几天,禅位诏书就写好了,赵匡胤正式登基,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宋朝就这么建立了。

登基大典那天,赵匡胤站在台上,接受百官朝拜,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看向站在百官前列的赵普,眨了眨眼,赵普也偷偷笑了——只有他们俩知道,这场“开国大戏”,背后藏着多少紧张和算计。

后来有人问赵普:“当时你就不怕失败吗?”赵普喝了口酒,慢悠悠地说:“怕啊,怎么不怕?万一失败了,我全家都得掉脑袋。但我知道,赵匡胤是个能成大事的人,跟着他,就算赌一把,也值了。”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没忘了赵普的功劳,直接任命他为“枢密直学士”——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主任”,让他继续留在自己身边,处理朝政大事。赵普的“职场生涯”,也迎来了真正的巅峰。

第三章 杯酒释兵权:一场“饭局”解决千年难题,赵普是“金牌司仪”

宋朝刚建立的时候,赵匡胤天天睡不着觉——不是因为当皇帝太高兴,而是因为他怕了。他自己就是靠“兵变”当上皇帝的,担心手下的将领们有样学样,哪天也给别人披件黄袍,把他的皇位抢了。

有天晚上,赵匡胤把赵普叫到宫里,俩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赵匡胤叹了口气:“老赵,我这皇帝当得不安稳啊,天天晚上都得醒好几回。”赵普知道他在担心啥,就问:“陛下,您是担心那些将领们吗?”

赵匡胤点点头:“是啊,他们都是跟着我打仗的兄弟,手里握着兵权,万一哪天他们想不开,咋办?”赵普放下酒杯,认真地说:“陛下,这兵权必须收回来。不是说这些将领们不好,而是这制度有问题——五代十国为啥乱?就是因为将领们兵权太大,皇帝管不住。现在您要是不把兵权收回来,以后早晚得出事。”

赵匡胤皱了皱眉:“可我要是直接收兵权,他们会不会不高兴?万一他们造反,咋办?”赵普笑了:“陛下,不用硬来,咱们可以来软的——请他们吃顿饭,跟他们好好聊聊,让他们主动交兵权。”

赵匡胤有点怀疑:“吃饭?这能管用吗?”赵普拍着胸脯保证:“陛下,您放心,我来安排,保证让他们乖乖交兵权。”

没过几天,赵匡胤就在宫里摆了一桌宴席,邀请石守信、高怀德等几个手握兵权的大将吃饭。这些将领都是赵匡胤的老部下,以为皇帝是想跟他们叙叙旧,都高高兴兴地来了。

宴席刚开始,气氛特别好。赵匡胤跟将领们喝酒、聊天,回忆当年一起打仗的日子,说得大家都挺感动。可喝到一半,赵匡胤突然叹了口气,放下酒杯,一脸愁容。

将领们赶紧问:“陛下,您咋了?是不是有啥烦心事?”赵匡胤说:“兄弟们,我能当这个皇帝,全靠你们帮忙。可你们不知道,这皇帝不好当啊,还不如以前当节度使自在——我天天晚上都担心有人抢我的皇位,根本睡不着觉。”

将领们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赶紧说:“陛下,您放心,我们对您忠心耿耿,绝不敢有二心!”赵匡胤摇摇头:“我知道你们忠心,可你们手下的人呢?万一他们想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就算不想反,也由不得你们啊。”

这话一说,将领们吓得脸都白了——他们都是武将,脑子没赵普那么活,但也知道赵匡胤这话的意思:再不交兵权,就可能有杀身之祸。石守信赶紧站起来,跪在地上:“陛下,我们没想到这层,求陛下给我们指条明路!”

赵匡胤等的就是这句话,他看了一眼站在旁边的赵普,赵普赶紧上前,笑着说:“各位将军,陛下是心疼你们啊。你们跟着陛下打了这么多年仗,也该享享清福了。不如你们把兵权交出来,陛下给你们封个大官,赏你们很多土地和钱,你们回家养老,跟家人好好过日子,多好啊。”

将领们一听,这条件不错——既有面子,又有实惠,还不用担风险。纷纷磕头:“谢陛下恩典!我们愿意交兵权!”

第二天,将领们就纷纷上书,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请求辞去兵权。赵匡胤一一批准,把他们调到地方当节度使,还赏了他们很多金银珠宝。就这么着,一场饭局,没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将领专权”的千年难题——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杯酒释兵权”。

事后,赵匡胤拉着赵普的手说:“老赵,还是你有办法!要是硬来,说不定得流血,现在多好,皆大欢喜。”赵普笑着说:“陛下,治理国家就像管家里的事,得用巧劲,不能用蛮力。这些将领都是您的兄弟,硬来会伤感情,软来他们才愿意听。”

其实,这场“饭局”背后,赵普做了不少准备。他提前跟每个将领的亲信聊过,知道他们心里的顾虑——怕交了兵权就没地位、没财富;他还跟赵匡胤商量好了“补偿方案”,确保将领们交了兵权后,日子过得比以前还好。所以,这场饭局看似轻松,其实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都是赵普精心设计的。

解决了兵权问题后,赵普又给赵匡胤提了个建议:“陛下,咱们还得改革官制,让文官管地方,武将不能长期在一个地方带兵——这样文官和武将互相牵制,就没人能造反了。”赵匡胤同意了,就按照赵普的建议,改革了官制,还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有人跟赵普说:“你让文官管地方,武将没权力,以后宋朝会不会打不过别人啊?”赵普摇摇头:“五代十国乱了几十年,老百姓早就不想打仗了。咱们先把内部稳定住,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以后再慢慢发展兵力——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事实证明,赵普是对的。宋朝建立后,因为内部稳定,老百姓开始种地、做生意,经济很快就发展起来了,开封也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而赵普,也因为这些功劳,被赵匡胤提拔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当朝宰相。

第四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被误解千年的“文化梗”,其实是硬核实干

赵普当了宰相后,朝堂上有些文官就不服气——这些人大多是科举出身,读了一肚子书,觉得赵普“没文化”,不配当宰相。有次上朝,一个叫卢多逊的大臣故意问赵普:“宰相大人,您知道《论语》里‘吾日三省吾身’是啥意思吗?”

这话明摆着是嘲笑赵普没读过书。赵普脸不红、心不跳,说:“我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我知道‘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每天反省自己有没有做错事。我每天都反省:有没有帮陛下把事办好?有没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没有滥用职权?卢大人,你天天读《论语》,你反省过这些吗?”

卢多逊被问得哑口无言,朝堂上的大臣们也不敢再嘲笑赵普了。可这事传出去后,还是有人编了个段子:“赵普只读半部《论语》,就能当宰相,真是奇了。”后来,这个段子越传越广,就变成了“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听说后,也不辩解,反而笑着说:“我是没读过多少书,也就读过半部《论语》。可我用这半部《论语》,帮陛下建立了宋朝,稳定了天下,比那些读了一肚子书却办不成事的人强多了。”

其实,“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个天大的误解——赵普不是真的只读过半部《论语》,而是他不喜欢掉书袋,更看重“学以致用”。他虽然没参加过科举,但平时也会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只是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功名”,而是为了“学道理”——学怎么做人、怎么治国、怎么帮老百姓做事。

比如,他读《论语》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用来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别人,所以他在处理政务时,总是会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他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劝赵匡胤要“以德治国”,不要随便用武力,所以宋朝早期很少打仗,老百姓能安心过日子。

赵普不仅自己“学以致用”,还特别重视人才。他推荐人才有个原则:不管对方有没有文化、有没有背景,只要有本事、能办事,就推荐。有次,赵普推荐一个叫窦仪的文官当宰相,赵匡胤觉得窦仪“太死板”,不想用。赵普就天天跟赵匡胤说窦仪的好处:“陛下,窦仪虽然死板,但他为人正直,做事认真,不会贪污受贿,是个好官。”

赵匡胤被赵普烦得没办法,就说:“你再推荐别人吧,我不想用窦仪。”赵普却不放弃,第二天又拿着窦仪的简历去找赵匡胤,第三天还去。赵匡胤终于忍不住了,把简历扔在地上:“我说不用就不用,你咋这么固执!”

赵普捡起来简历,拍了拍上面的灰,说:“陛下,我不是固执,是为了国家。您要是因为个人喜好不用有本事的人,以后谁还愿意为国家做事?”赵匡胤看着赵普认真的样子,叹了口气:“好吧,就听你的,用窦仪。”

窦仪当上宰相后,果然没让赵普失望——他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把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赵匡胤后来跟赵普说:“还是你有眼光,窦仪确实是个好官。”

赵普推荐人才,不仅敢跟赵匡胤“对着干”,还敢推荐“有争议”的人。有个叫曹彬的武将,因为打了败仗,被很多人弹劾,说他“无能”。赵普却觉得曹彬“有勇有谋,只是运气不好”,就推荐曹彬去攻打南唐。

赵匡胤有点犹豫:“曹彬刚打了败仗,能行吗?”赵普说:“陛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曹彬虽然打了一次败仗,但他对您忠心,而且很会带兵,您要是信任他,他肯定能打赢。”

赵匡胤听了赵普的话,任命曹彬为统帅,攻打南唐。结果,曹彬果然不负众望,不仅打败了南唐,还没有伤害老百姓,把南唐的都城金陵(今南京)治理得很好。赵匡胤高兴坏了,说:“老赵,你真是我的‘慧眼识珠’啊!”

赵普虽然重视人才,但也有“小心眼”的时候。他跟卢多逊因为推荐人才的事,闹了不少矛盾——卢多逊总是推荐自己的亲信,赵普就经常反对;卢多逊也经常在赵匡胤面前说赵普的坏话,比如“赵普贪财,收了别人的贿赂”。

赵匡胤一开始不信,可听得多了,也有点怀疑,就派人去查赵普。结果还真查出赵普收了别人送的几亩地和一些金银珠宝。赵匡胤很生气,把赵普叫到宫里,骂了他一顿:“你身为宰相,怎么能贪财?你忘了当初跟我说的‘要反省自己有没有滥用职权’吗?”

赵普赶紧认错:“陛下,我错了。我收这些东西,不是为了自己,是因为送东西的人家里困难,我想帮他一把,结果用错了方式。我以后再也不敢了。”赵匡胤看他态度诚恳,又念着他的功劳,就没追究他的责任,只是提醒他:“以后做事要小心,别再犯这种错了。”

这件事之后,赵普收敛了很多,也更注重自己的言行。他知道,自己是宰相,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朝廷的风气,不能因为自己的小错,坏了国家的大事。

第五章 两度拜相:退休又复出的“职场老大哥”,最后活成了宋朝的“定海神针”

赵匡胤去世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宋太宗)。赵光义刚当上皇帝,心里有点没底——他怕大臣们不服他,更怕赵普不支持他。毕竟,赵普是赵匡胤的“心腹”,跟自己虽然早年合作过,但也有过矛盾。

可让赵光义没想到的是,赵普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还帮他处理了很多棘手的事。比如,有人质疑赵光义“皇位来得不正”,赵普就站出来说:“先帝早就想把皇位传给陛下了,这是先帝的遗愿,也是民心所向。”

赵光义很感动,就任命赵普为“太子少保”,后来又提拔他为宰相——这是赵普第二次当宰相,史称“两度拜相”。

赵普第二次当宰相时,已经快六十岁了,身体不如以前,但还是很认真地处理政务。赵光义经常跟他商量治国的事,比如“要不要攻打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赵普总是劝他:“陛下,现在宋朝的国力还不够强,老百姓也需要安稳日子,不如先发展经济,等国力强了,再慢慢攻打辽国。”

可赵光义年轻气盛,没听赵普的话,还是派兵攻打辽国,结果打了败仗,损失惨重。赵光义后悔莫及,跟赵普说:“都怪我不听你的话,才酿成大错。”赵普说:“陛下,胜败乃兵家常事,现在最重要的是吸取教训,以后不要再轻易打仗了。”

赵普还帮赵光义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赵光义一开始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可又怕大臣们反对。赵普就跟他说:“陛下,您应该立太子,让老百姓知道国家有继承人,这样国家才能稳定。”赵光义听从了赵普的建议,立了自己的儿子赵恒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后来,赵普因为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差,就向赵光义辞职,请求退休。赵光义舍不得他走,多次挽留:“老赵,你是宋朝的功臣,有你在,我心里就踏实。你要是退休了,谁还能帮我处理这么多事啊?”

赵普笑着说:“陛下,长江后浪推前浪,朝廷里有很多年轻有本事的人,他们能帮您把国家治理好。我年纪大了,该回家养老了,也该给年轻人机会了。”

赵光义见赵普态度坚决,就同意了他的辞职,还赏了他很多土地和钱,让他回家安享晚年。赵普退休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每天看看书、种种花、跟邻居聊聊天,日子过得很悠闲。

可没过多久,赵光义又想起了赵普——因为朝廷里出了个奸臣,叫王钦若,总是给赵光义出坏主意,比如“封禅泰山”,浪费了很多钱。赵光义没人能商量,就又把赵普请回朝廷,让他当“太保”,帮自己对付王钦若。

赵普虽然退休了,但心里还是惦记着国家。他接到消息后,二话不说,就回到了开封。他回来后,直接找王钦若,跟他说:“你身为大臣,应该帮陛下治理国家,而不是让陛下浪费钱。你要是再敢出坏主意,我就奏请陛下,罢免你的官职。”

王钦若知道赵普的厉害,吓得再也不敢给赵光义出坏主意了。赵光义高兴地说:“还是老赵管用,有你在,我就不怕奸臣作乱了。”

公元992年,赵普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赵光义听说后,非常伤心,亲自去赵普家吊唁,还追封他为“真定王”,赐谥号“忠献”。老百姓听说赵普去世了,也纷纷去他的墓前祭拜,有的甚至哭着说:“赵宰相是个好官,他帮咱们宋朝稳定了天下,让咱们过上了安稳日子。”

赵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职场流浪汉”,逆袭成宋朝的开国宰相;他用一场饭局解决了兵权问题,用“学以致用”的智慧治理天下;他两度拜相,退休又复出,始终把国家和老百姓放在第一位。

虽然他也有缺点,比如贪财、固执,也被人误解为“没文化”,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臣”——不是一辈子只跟着一个老板,而是不管跟着谁,都能帮国家做事,帮老百姓谋福利;不是只会掉书袋,而是能用最简单的道理,解决最复杂的问题。

就像赵普自己说的:“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我只要问心无愧——我帮宋朝稳定了天下,让老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这就够了。”

赵普去世后,宋朝的皇帝们都很怀念他,把他的画像挂在“功臣阁”里,让后世的大臣们向他学习。而“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到现在——它不再是嘲笑赵普没文化的梗,而是变成了“学以致用、务实肯干”的象征。

赵普的人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你起点多低,不管你遇到多少困难,只要你有本事、肯实干、有初心,就能在自己的领域里闯出一片天——就像他一样,从“职场流浪汉”,活成了一个朝代的“定海神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