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36章 王猛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36章 王猛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王猛:十六国乱世里的“六边形文臣”,把前秦从“烂摊子”玩成“王者局”

第一章 乱世开局:寒门书生的“躺平”与“待机”——不是摆烂,是在憋大招

公元325年,西晋刚凉了没几年,北方已经乱成了“菜市场”——匈奴、鲜卑、羯、氐、羌轮流“炸街”,今天你灭我,明天我打你,老百姓的日子比锅里的粥还稀碎。就在这兵荒马乱的当口,王猛出生了。

说起来,王猛的“开局配置”堪称“地狱难度”:祖籍山东临沂,祖上也算当过官,但到他这辈,早就因为战乱成了“流民家庭”,一路颠沛流离,最后在河南许昌附近定居。家里穷到啥地步?《晋书》里没细说,但咱可以合理推测:大概率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冬天没棉裤,夏天没凉席”,不然王猛也不会小小年纪就去卖畚箕(一种装东西的竹筐)——搁现在,这就是小学生放学去捡塑料瓶补贴家用,只不过那会儿没有塑料瓶,只有竹编筐。

卖畚箕这活儿,说累不累,说体面不体面,关键是赚不了几个钱。但王猛不一样,别人卖筐时要么吆喝“便宜卖啦”,要么跟顾客砍价,他倒好,筐一摆,就蹲在旁边看书——不是看《故事会》那种闲书,是《孙子兵法》《韩非子》这类“硬核干货”。有回赶上刮风下雨,筐子被吹倒淋了雨,他淡定地把书揣进怀里护着,先救书再救筐,活脱脱一个“书痴版卖货郎”。

周围人都觉得这小子“不正常”:都快饿肚子了,还看那些“没用的”?其实王猛心里门儿清——在这乱世,靠卖筐能活几天?只有肚子里有真东西,才能找条生路。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一边打零工一边考公考研,不是傻,是知道“手里有活,心里不慌”。

不过,王猛的“清高”也不是装的。有回当地一个小豪强请他吃饭,想让他当自家的“私人秘书”,帮着管管佃户、算算账。王猛一听就乐了:我读的是“安天下”的书,不是来给你管“三亩地两头牛”的!当场就婉拒了,气得那豪强背地里骂他“穷酸还摆谱”。王猛也不辩解,转头就去了终南山——不是去当隐士修仙,是找个安静地方接着“充电”,顺便等个“靠谱的老板”。

这一等就是好几年。期间,北方的政权换了一茬又一茬:后赵石勒死了,石虎篡位,比石勒还残暴;东晋偶尔北伐,来了又走,像个“旅游团”;氐族、羌族在西边互相掐架,谁都没成气候。王猛就像个“职场观望者”,看着一个个“公司”倒闭,心里一点不着急——他知道,乱世里“选错老板”比“没工作”还惨,宁可在家啃冷馒头,也不随便“入职”。

直到公元354年,一个大人物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个人就是东晋的权臣桓温——当时的“顶流军阀”,带着四万大军北伐,一路打到长安附近,把前秦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长安城里的老百姓都快哭了:终于盼来“王师”了!纷纷提着酒肉去桓温军营犒劳。

王猛听说这事儿,琢磨着:桓温是东晋的大人物,说不定是个能成事的主儿?于是,他揣着一本书,就往桓温的军营跑。到了营门口,卫兵见他穿得破破烂烂,还以为是来要饭的,差点把他赶出去。王猛倒不慌,大声说:“我是来见桓将军的,有要事相谈!”

卫兵不敢怠慢,赶紧通报。桓温正坐在帐里得意呢——北伐打得这么顺,说不定能趁机拿下长安,威望再上一个台阶。听说有个“平民书生”要见他,好奇心上来了:“让他进来。”

接下来,就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扪虱谈兵”名场面——王猛走进大帐,见桓温坐在上座,周围全是铠甲鲜明的将领,他一点不怯场,找了个凳子就坐下了。聊着聊着,王猛觉得身上痒,伸手一摸,摸出个虱子来——换别人早就尴尬得找地缝钻了,王猛倒好,当着桓温的面,“啪”一下把虱子捏死,接着聊天下大势,脸不红气不喘。

帐里的将领都看傻了:这小子也太狂了吧?桓温却眼睛一亮——他见过的名士多了,要么装腔作势,要么阿谀奉承,像王猛这样“不拘小节,眼里只有大事”的,还真少见。于是,桓温赶紧问他:“我率大军北伐,为百姓除害,可为啥长安附近的豪杰,没几个人来投奔我呢?”

王猛心里早就把桓温看透了,直言不讳地说:“将军您北伐到长安,却按兵不动,大家都在猜您的心思——您到底是想真的收复失地,还是想借着北伐的功劳,回去争权夺利?要是您不进兵,大家谁敢来投奔?”

这话可太扎心了!桓温被问得哑口无言——他还真就是这么想的:要是真打下长安,东晋朝廷肯定会忌惮他,不如留着前秦,给自己留个“北伐的理由”。他看着眼前这个敢说真话的穷书生,心里又佩服又有点忌惮,当场就想封王猛当“军谋祭酒”(相当于参谋总长),还承诺回东晋后给他高官厚禄。

王猛却犹豫了——他从桓温的反应里看出来了:这人格局太小,眼里只有自己的权力,不是能统一天下的主儿。要是跟了他,说不定哪天就成了权力斗争的“炮灰”。于是,王猛找了个借口:“我得回家跟家人商量商量,晚点再给将军答复。”

回到终南山,王猛越想越觉得桓温不靠谱。没过多久,桓温果然因为粮草不足,又怕东晋朝廷生变,撤兵回南方了。临走前还想拉王猛一起走,王猛一口回绝——他知道,自己的“伯乐”,不在东晋的门阀堆里,而在北方的乱世之中。

第二章 遇苻坚:十六国版“伯牙子期”,俩“理想主义者”凑一块了

桓温走后,王猛又回到了终南山“待机”。这时候,北方的局势又变了:氐族首领苻健建立了前秦,定都长安;苻健死后,儿子苻生继位——这位可是个“奇葩暴君”,史书上说他“荒淫无道,杀戮无度”,上朝的时候手里拿着刀,看谁不顺眼就砍谁,大臣们每天上朝都跟“上刑场”似的,前秦的朝堂都快成“屠宰场”了。

苻生有个堂弟,叫苻坚,是个不一样的氐族人——别的氐族贵族要么喝酒吃肉,要么抢地盘,苻坚却喜欢读书,还爱跟有文化的人交朋友,心里一直憋着个“统一北方、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梦想。他看着堂哥苻生把前秦霍霍得不成样子,心里急得不行:再这么下去,前秦早晚得完蛋!

于是,苻坚开始偷偷联络大臣,想找机会除掉苻生。但他知道,自己缺一个“总策划”——一个能帮他出谋划策、治理国家的人才。这时候,有人给苻坚推荐了王猛:“长安附近有个叫王猛的书生,很有本事,桓温北伐的时候都想请他,他没去。”

苻坚一听,眼睛都亮了——连桓温都看中的人,肯定不一般!他赶紧派人去请王猛。第一次请,王猛没去——不是摆架子,是想看看苻坚是不是真的“靠谱”。第二次请,王猛还是没去。第三次,苻坚干脆亲自上门,跟王猛“促膝长谈”。

这一聊,可就聊出“火花”了。苻坚问王猛:“现在天下大乱,我想救百姓于水火,该从哪儿入手?”王猛就从吏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把前秦的问题分析得明明白白,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比如先整顿朝廷里的贪官污吏,再鼓励农民种地,最后训练军队。

苻坚越听越激动,拍着大腿说:“我跟先生相见恨晚啊!这就像刘备遇到诸葛亮一样!”王猛也觉得苻坚是个“明主”——不像桓温只想着自己的权力,苻坚心里有“天下”,而且愿意听他的建议。俩“理想主义者”一拍即合,当场就定下了“共建强秦”的目标。

没过多久,苻坚就动手了。他趁着苻生喝醉,带着人冲进皇宫,把苻生废了,自己当了前秦的皇帝。登基之后,苻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主任),让他负责整顿朝廷事务。

王猛一上任,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前秦的老贵族们不服。这些人都是跟着苻健打天下的“老资格”,平时在地方上作威作福,抢老百姓的地,贪朝廷的钱,根本不把新上任的王猛放在眼里。有个叫樊世的贵族,是氐族的元老,当着众人的面骂王猛:“我们这些人跟着先帝打天下,还没来得及掌权,你一个穷书生,凭什么骑在我们头上?你信不信我把你头砍下来,扔到长安城外去!”

王猛也不跟他吵,转头就把这事告诉了苻坚。苻坚一听就火了:“敢跟我的‘诸葛亮’叫板?反了他了!”没过几天,樊世又在朝堂上跟王猛吵架,还想动手打王猛。苻坚当场下令:“把樊世拉出去斩了!”

这一下,整个朝廷都安静了——大臣们都看出来了:苻坚是真的信任王猛,谁跟王猛作对,就是跟苻坚作对。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明着跟王猛叫板了。王猛也借着这个机会,开始了他的“改革大计”。

第三章 改革强秦:王猛的“反垄断”套餐,把前秦从“青铜”练到“王者”

王猛的改革,简单来说就是“三管齐下”:整吏治、促生产、兴教育。每一条都戳中了前秦的“痛点”,而且执行起来“铁面无私”,跟现在的“硬核cEo”似的。

先说说“整吏治”。前秦的官员,大多是贵族子弟,靠关系上位,根本不懂怎么当官。王猛一上任,就搞了个“官员考核制度”:不管你是谁的亲戚,只要不称职,就下岗;要是贪污受贿,直接抓起来。

有个叫强德的官员,是苻坚的小舅子,平时在长安城里横行霸道,抢民女、占民宅,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王猛知道后,二话不说,派人把强德抓了起来,当天就判了死刑,还把他的家产分给了受害的老百姓。苻坚听说这事,赶紧派人去求情——毕竟是自己的小舅子,多少得给点面子。结果派去的人刚到,强德的人头已经挂在城门口示众了。

苻坚虽然有点心疼,但也没怪王猛——他知道,王猛这是在“杀鸡儆猴”,帮他立规矩。从此以后,前秦的官员们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朝堂风气一下子就好了起来。有大臣跟苻坚说:“现在当官的都不敢贪了,老百姓都夸陛下英明呢!”苻坚笑着说:“这都是王猛的功劳,他就是我的‘管仲’啊!”

再说说“促生产”。当时北方因为战乱,很多土地都荒了,老百姓要么流离失所,要么躲在山里不敢出来种地。王猛就推出了两个政策:一是“均田制”,把朝廷手里的荒地分给农民,谁种谁有,还免三年赋税;二是“兴修水利”,组织老百姓修水渠,解决灌溉问题。

这俩政策一出来,效果立竿见影。躲在山里的老百姓纷纷出来种地,荒地变成了良田。有个老农跟人说:“我活了五十多岁,还是第一次能安安稳稳种地,不用怕兵匪抢,也不用怕官府逼税,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没过几年,前秦的粮食就多到吃不完,仓库里的粮食堆得像小山一样,老百姓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了。

最后是“兴教育”。王猛知道,要想让前秦长久发展,光有粮食和军队还不够,还得有人才。于是,他在长安城里办了“太学”,让贵族子弟和寒门书生都能上学,学习儒家经典和治国之道。他还规定:官员的儿子必须上学,要是不上学,就不让他爹当官。

这一下,前秦的“学习氛围”一下子就浓了。以前贵族子弟都喜欢喝酒打猎,现在都乖乖去太学读书;寒门书生也有了出头的机会,只要学得好,就能被朝廷录用。有个叫苻融的贵族子弟,本来是个“纨绔子弟”,上学之后居然成了“学霸”,后来还帮着王猛处理政务,成了前秦的得力大臣。

王猛的改革,就像给前秦“打了一针强心剂”。短短几年时间,前秦就从一个“内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政权,变成了北方最强大的国家——军队战斗力上来了,粮食够吃了,人才也多了。周边的小政权见前秦这么厉害,要么主动投降,要么被前秦轻松灭掉。苻坚看着蒸蒸日上的前秦,心里乐开了花,跟王猛说:“有先生在,我就像有了左膀右臂,统一北方指日可待啊!”

王猛却没飘,他跟苻坚说:“现在还不是骄傲的时候,东晋虽然偏安江南,但毕竟是正统,而且还有谢安、桓冲这些有本事的人。我们得先统一北方,再慢慢图谋江南,不能急。”苻坚点点头:“先生说得对,我听你的。”

第四章 军事大佬:文臣也能当“战神”,王猛的“闪电战”打服北方

很多人以为王猛只是个“文臣”,只会搞改革、管政务,其实不然——他还是个“军事天才”,打起仗来比很多武将还厉害。前秦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王猛几乎是“逢战必胜”,堪称十六国时期的“战神级文臣”。

王猛的第一次“封神之战”,是讨伐前燕。前燕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当时占据了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是北方仅次于前秦的强国。公元369年,东晋桓温北伐前燕,前燕打不过,只好向苻坚求救,还承诺把虎牢关以西的土地送给前秦。苻坚觉得这是个“渔翁得利”的好机会,就派王猛率军去救前燕。

王猛带着三万大军,一路急行军,很快就到了前燕的地盘。当时桓温的军队已经包围了前燕的都城邺城,前燕的军队吓得不敢出战。王猛却不按常理出牌——他没直接去救邺城,而是先派兵偷袭了桓温的粮道。桓温的军队没了粮食,军心大乱,只好撤兵。王猛趁机率军追击,把桓温的军队打得大败,缴获了无数粮草和武器。

前燕本来答应给前秦土地,结果桓温一撤,前燕就反悔了——“不好意思,刚才是说着玩的,土地我们不给了。”苻坚

一听就火了:“敢耍我?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公元370年,苻坚任命王猛为“统帅”,率领六万大军讨伐前燕。

前燕的皇帝慕容暐觉得自己有几十万大军,根本不怕王猛,就派大将慕容评率军二十万,在潞川(今山西长治附近)抵挡王猛。慕容评是个“贪财鬼”,到了潞川之后,不忙着准备打仗,反而把军营附近的山和水都圈起来,让士兵们砍柴喝水都得交钱,自己赚得盆满钵满。士兵们都气得骂娘:“这都快打仗了,将军还想着赚钱,我们还打个屁啊!”

王猛听说这事,差点笑出声:“就这水平,还敢跟我打仗?”他先是派了一支小分队,趁夜偷袭了慕容评的粮库,一把火把粮食烧了个精光。慕容评的军队没了粮食,顿时乱作一团。王猛趁机率领大军发起总攻,前燕的军队根本没心思打仗,要么逃跑,要么投降。慕容评见大势已去,带着几个亲信跑回了邺城。

王猛率军一路追到邺城,慕容暐吓得魂飞魄散,想带着老婆孩子逃跑,结果刚出城门就被王猛的士兵抓住了。就这样,存在了二十多年的前燕,被王猛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灭了。苻坚收到消息后,亲自率军到邺城迎接王猛,拉着他的手说:“先生真是太厉害了!要是没有你,我根本灭不了前燕!”

灭了前燕之后,王猛又马不停蹄地率军讨伐前凉、代国等小政权。这些政权要么实力弱小,要么内部混乱,根本不是王猛的对手。王猛打仗有个特点:“快、准、狠”——先摸清对方的弱点,然后出其不意,速战速决,不给对方反应的机会。比如讨伐前凉的时候,王猛先是派人劝前凉王张天锡投降,张天锡不听,还派兵抵抗。王猛就率领大军一路攻城拔寨,不到一个月就打到了前凉的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张天锡只好开门投降。

短短几年时间,王猛就帮苻坚统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只剩下偏安江南的东晋。当时的前秦,疆域东起辽东,西到西域,南抵淮河,北达沙漠,是十六国时期最强大的政权。老百姓终于不用再饱受战乱之苦,过上了安稳日子。有老人跟孩子说:“以前打仗的时候,我们连饭都吃不饱,现在能安安稳稳种地、读书,都是王大人的功劳啊!”

第五章 英雄落幕:王猛的“临终遗言”,苻坚没听,结果栽了大跟头

就在前秦蒸蒸日上,准备图谋江南的时候,王猛却病倒了。公元375年,王猛因为常年劳累,积劳成疾,卧床不起。苻坚吓得不行,亲自去王猛家里探望,还派人去全国各地祭祀名山大川,祈求神灵保佑王猛康复。

王猛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拉着苻坚的手,断断续续地说:“陛下,我快不行了。有几句话,我得跟您说清楚。”苻坚忍着眼泪,说:“先生您说,我都听着。”

王猛说:“第一,前秦现在虽然强大,但内部还有很多问题——氐族、鲜卑、羌族等各族之间还有矛盾,您一定要好好安抚他们,不能让他们闹事。第二,东晋虽然偏安江南,但它是华夏正统,而且有谢安、桓冲这些贤臣,国力还不弱。您千万不要急于攻打东晋,得先把北方治理好,等时机成熟了再动手。第三,鲜卑族的慕容垂、羌族的姚苌,这两个人野心很大,您一定要提防他们,别给他们太大的权力,不然将来会出事。”

苻坚一边听一边点头,说:“先生您放心,我一定照您说的做。”

没过多久,王猛就去世了,年仅51岁。苻坚悲痛欲绝,哭着说:“王猛先生走了,我就像失去了一只手臂,以后谁还能帮我治理国家、统一天下啊!”他按照汉朝安葬霍光的礼仪,厚葬了王猛,还追封王猛为“武侯”——跟诸葛亮的封号一样,可见苻坚对王猛的重视。

王猛去世后,苻坚一开始还记着他的“临终遗言”,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前秦的国力还在继续发展。但过了几年,苻坚就慢慢飘了——他觉得自己统一了北方,兵力强盛,根本不用怕东晋,也不用提防慕容垂、姚苌这些人。

公元383年,苻坚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率领八十万大军(号称一百万)讨伐东晋,想一举统一天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前秦的军队被东晋的八万军队打得大败,八十万大军死伤惨重,苻坚自己也中了箭,狼狈地逃回了长安。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国力一落千丈。慕容垂、姚苌等人趁机起兵反叛,前秦的疆域很快就分裂成了几个小政权。公元385年,姚苌率领羌军攻占了长安,俘虏了苻坚,最后把苻坚勒死了。曾经强大无比的前秦,就这样灭亡了。

直到临死前,苻坚才想起王猛的“临终遗言”,后悔地说:“要是王猛先生还在,我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啊!”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王猛虽然只活了51岁,但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把一个混乱的前秦治理成了北方强国,还帮着苻坚统一了北方,堪称十六国时期的“第一文臣”。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身处多么混乱的时代,只要有真才实学,有远大理想,再遇到一个“明主”,就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而且,王猛的“务实”和“清醒”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不贪图眼前的富贵(拒绝桓温),不畏惧权贵(严惩强德),不骄傲自满(劝苻坚别急于伐晋),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种品质,在任何时代都很难得。

要是王猛能多活几年,说不定前秦真的能统一天下,中国的历史也会改写。但历史没有如果,王猛虽然落幕了,但他的故事,却一直被后人传颂——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寒门出贵子”,什么叫“士为知己者死”,什么叫“经天纬地之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