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31章 荀彧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31章 荀彧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荀彧:曹魏集团“初代合伙人”的纠结人生——从“汉室忠臣”到“老板克星”的职场魔幻剧

如果把三国比作一场“创业大赛”,曹操的曹魏集团绝对是“头部选手”——从一个“县城小吏”起步,硬生生吞并了袁绍、吕布、刘表等一众“竞争对手”,最后成为“三国独角兽”。但很少有人知道,曹魏集团能有这么牛的成绩,背后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荀彧。

这哥们不是“战神”(没带过几次兵),不是“权臣”(一辈子没贪过权),却是曹操口中的“吾之子房”——相当于“创业搭子 战略总监 hR总监 后勤总管”,集四个职位于一身,堪称“三国职场六边形战士”。

但荀彧的人生,远比诸葛亮“离谱”:他帮曹操打天下,却反对曹操当“老板”;他给曹魏挖了无数人才,最后自己却成了“集团异类”;他明明是“开国功臣”,结局却像个“职场弃子”。今天咱们就用“职场视角”,唠唠这位“曹魏第一文臣”的纠结又好笑的一生。

第一章 颍川学霸的求职路:拒绝袁绍“大厂offer”,偏选曹操“创业小作坊”

荀彧出生在东汉末年的“顶级豪门”——颍川荀氏。这家族有多牛?相当于现在的“互联网巨头家族”:爷爷荀淑是东汉名士,号称“神君”;爸爸荀绲当过济南相(相当于地级市市长);叔叔荀爽更夸张,三个月从平民升到司空(东汉三公之一,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

在这种家庭长大,荀彧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三岁识千字,五岁背五经,十岁就能跟大人讨论时政,十五岁被评为“孝廉”(东汉的“优秀青年”认证,相当于现在的“省级三好学生”)。当时的着名相士何颙见了他,直接盖章:“这孩子是‘王佐之才’,以后能帮人定天下!”——这话放现在,就是“某行业大佬说:这应届生未来能当cEo”,直接把荀彧的“职场起点”拉到了天花板。

公元189年,董卓乱政,京城洛阳乱成一锅粥,荀彧一看“这地方待不下去了”,赶紧带着家人从洛阳逃回颍川。结果刚到家,就听说“袁绍和曹操要起兵反董卓”,各地的“创业公司”都在抢人才,荀彧的“求职季”正式开始。

第一个来找他的是袁绍——当时的“行业龙头”。袁绍有多牛?“四世三公”的家世(爷爷、爸爸、叔叔都是三公),手下兵马十几万,地盘占了冀州、青州,相当于“手握百亿融资的大厂”。袁绍见了荀彧,直接开“高管offer”:“兄弟,来我这当‘别驾’(相当于集团副总),工资随便开,权力随便要!”

换别人早就答应了,但荀彧跟袁绍聊了半天,心里却犯了嘀咕:“这老板看着厉害,其实没主见啊!刚才聊战略,他一会儿想打董卓,一会儿想抢地盘,连个明确目标都没有;而且他手下的高管全是亲戚,派系林立,我去了要么被卷,要么被架空,没啥意思。”

于是荀彧找了个借口:“袁总,我刚回家,得先照顾家人,您先忙,我再想想。”转头就收拾行李,去找了另一个“创业者”——曹操。

当时的曹操有多惨?刚从董卓那逃出来,手里就几千兵马,地盘只有陈留(现在的河南开封附近),相当于“刚注册公司,就几个人几条枪”。而且曹操的名声还不好——“宦官之后”(爷爷曹腾是太监),在“豪门圈”里根本没人待见。

别人都觉得荀彧“疯了”:“放着袁绍的大厂不去,去曹操那小作坊?你是不是读书读傻了?”荀彧却不这么想:“我看曹操这老板,虽然现在穷,但有野心、有能力,还听劝——跟着他,我能放开手脚干!”

曹操听说荀彧要来,激动得鞋都没穿好就跑出去迎接,一见面就拉着荀彧的手喊:“兄弟!你就是我的张良啊!”(张良是刘邦的开国功臣,相当于“创业第一搭子”)荀彧也不客气:“曹总,我来不是混日子的,是想跟你一起干一番事业——咱们先定个小目标,把董卓干掉,再把天下稳住!”

就这么着,29岁的荀彧,拒绝了“大厂offer”,选择了“创业小作坊”,成了曹魏集团的“初代合伙人”。这波操作,搁现在相当于“拒绝腾讯的总监职位,去一个刚融资百万的创业公司当合伙人”,身边人都觉得他“脑子进水”,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荀彧的“求职眼光”,比诸葛亮还毒。

第二章 曹魏hR天花板:推荐的人撑起半个公司,曹操直呼“捡到宝”

荀彧刚加入曹魏集团,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没人”。

曹操当时的团队,就像个“草台班子”:核心成员只有夏侯惇、夏侯渊(曹操的堂弟)、曹仁、曹洪(曹操的堂兄),全是“亲戚党”;谋士只有戏志才一个,还体弱多病。用曹操的话说:“我现在是‘兵不够,将不多,谋士就一个快躺平的’,想打董卓都没人出主意!”

荀彧一看:“这不行啊,没人咋创业?我来当hR吧!”

他的“人才挖掘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挖“老乡”;第二步,挖“旧友”;第三步,挖“对手的人”。短短几年,就给曹操凑齐了“三国最强人才天团”。

先看挖“老乡”:颍川是东汉的“人才高地”,荀彧的朋友圈全是学霸。他第一个推荐的是荀攸——自己的侄子(虽然荀攸比荀彧大六岁,但辈分小)。这荀攸是个“战术鬼才”,早年跟着何进干过,后来因为反对董卓被抓,出狱后一直在家待业。荀彧跟曹操说:“我这侄子,比我会打仗,你让他当‘军师’,保证能帮你打赢仗!”曹操赶紧派人去请,荀攸一到,就帮曹操设计杀了吕布,后来在官渡之战还献了“声东击西”的计策,成了曹魏的“首席战术官”。

然后是挖“旧友”:郭嘉。郭嘉本来是袁绍的手下,跟了袁绍半年,觉得“这老板没前途”,就辞职回家“躺平”了。荀彧跟郭嘉是老同学,知道他的本事,赶紧跟曹操说:“曹总,我有个同学叫郭嘉,脑子比我还活,就是生活有点浪(爱喝酒、爱逛青楼),但你别管他私生活,用他准没错!”曹操赶紧派人去请郭嘉,俩人一聊,曹操拍大腿:“这才是我要找的人!”郭嘉也说:“曹总比袁绍靠谱多了!”后来郭嘉帮曹操灭了袁绍、征了乌桓,成了“曹魏第一谋士”,可惜英年早逝,不然说不定能跟诸葛亮掰掰手腕。

再看挖“对手的人”:陈群、钟繇、杜袭。陈群本来是刘备的手下,刘备丢了徐州后,陈群没地方去,荀彧听说了,赶紧劝他:“刘备那公司快黄了,来曹总这,保证你有前途!”陈群来了之后,帮曹操制定了“九品中正制”(相当于现在的“人才选拔制度”),成了曹魏的“人事制度总设计师”;钟繇本来是东汉的廷尉(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董卓乱政后辞官,荀彧推荐他当“司隶校尉”,钟繇在关中帮曹操稳住了后方,还帮曹操招降了马腾、韩遂,相当于“西北分公司总经理”;杜袭本来是荆州的小官,荀彧觉得他会治理地方,推荐他当“西鄂县令”,杜袭把西鄂治理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成了“曹魏模范县令”。

据统计,荀彧这辈子一共给曹操推荐了12个人,其中8个成了曹魏的“高管”(九卿以上),3个成了“封疆大吏”,1个成了“太子老师”——相当于“推荐12人,11人成才”,这“hR成功率”,在三国里堪称“天花板”。

曹操后来跟人吹牛:“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一是逃出洛阳,二是遇到荀彧——他不仅帮我出主意,还帮我找人才,要是没有他,我现在还在陈留当小吏呢!”

荀彧却挺低调:“我就是帮曹总搭了个班子,真正干活的还是他们自己。再说了,公司好了,我才能有发展,这是双赢嘛!”

不过荀彧当hR,也有“翻车”的时候。比如他推荐了一个叫祢衡的人——这哥们是个“狂徒”,见了曹操不磕头,还骂曹操“是个宦官之后,没文化”,曹操气得想杀他,又怕落个“杀贤”的名声,只能把他送到刘表那。后来祢衡又骂刘表,刘表又把他送到黄祖那,最后被黄祖杀了。荀彧听说后,尴尬地说:“这人是有点才华,但情商太低,是我没考察好,下次推荐人得加个‘情商测试’。”

第三章 战略总监的神操作:“奉天子以令不臣”,给曹魏盖“官方认证章”

如果说荀彧的“hR能力”让曹魏有了“人”,那他的“战略能力”,则让曹魏有了“魂”——也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公元196年,汉献帝刘协从长安逃出来,一路颠沛流离,最后到了洛阳。当时洛阳城早就被董卓烧光了,汉献帝住的宫殿是破的,吃的饭是野菜粥,身边的大臣连衣服都穿不整齐,活像一群“乞丐”。

消息传到各个“创业公司”,老板们的反应各不相同:袁绍觉得“汉献帝就是个累赘,带着他还得管饭,不如不管”;吕布觉得“我自己都没地盘,哪有空管皇帝”;刘表觉得“皇帝在洛阳,离我太远,管了也没好处”。

只有曹操犯了难:“要不要去接汉献帝?接吧,得花钱养他和他的大臣;不接吧,又觉得可惜。”

就在曹操犹豫的时候,荀彧站出来了:“曹总,必须去接!这汉献帝不是累赘,是‘官方认证章’啊!”

然后荀彧给曹操算了一笔“战略账”:

1. 名正言顺:现在天下人都还认汉室,咱们把汉献帝接过来,以后打谁都能说“奉天子之命”,别人要是反对,就是“违抗朝廷”,咱们占了道德高地。

2. 吸引人才:天下的读书人都想为汉室效力,咱们有了汉献帝,就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招人才,到时候人才会主动来投奔,不用咱们再费劲挖。

3. 稳定民心:老百姓都希望有个稳定的朝廷,咱们把汉献帝照顾好,老百姓就会觉得“曹魏是靠谱的”,以后咱们收税、征兵都方便。

荀彧还举了个例子:“当年刘邦为啥能打败项羽?因为他先入关中,约法三章,得了民心;现在咱们要是能接回汉献帝,就相当于刘邦入关中,以后肯定能成大事!”

曹操一听,拍大腿:“对!还是你想得远!”赶紧亲自率军去洛阳,把汉献帝接到了许昌,还为他建了宫殿,送了衣服和粮食。汉献帝感动得哭了:“没想到还有人愿意管我!”当场封曹操为“大将军”(相当于全国最高军事统帅),荀彧为“侍中”(相当于皇帝的秘书,能直接跟皇帝说话)。

这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相当于给曹魏集团盖了个“官方认证章”。从此以后,曹操打吕布,说“奉天子之命讨逆”;打袁绍,说“奉天子之命伐叛”;连招降刘表的儿子刘琮,都说是“奉天子之命招抚”。别人明明知道是曹操自己想打,但因为有“天子诏书”,只能认栽,不敢公开反对。

更厉害的是,有了汉献帝,曹魏集团成了“人才磁铁”:孔融、王朗、华歆这些东汉名士,都主动来投奔;连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都差点来许昌当官(后来因为路上遇到战乱,去了荆州)。用曹操的话说:“以前咱们挖人才得求爷爷告奶奶,现在人才主动上门,这都是荀彧的功劳!”

不过这招也有“副作用”:汉献帝虽然成了“吉祥物”,但也有人想利用他“反曹”。比如公元200年,董承等人搞了个“衣带诏”,想杀曹操,结果被曹操发现,董承等人全被处死。荀彧听说后,赶紧跟曹操说:“曹总,以后得加强对汉献帝的保护,别让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他。”曹操说:“我知道,我会派可靠的人看着他,既不让他受委屈,也不让他出事。”

荀彧这么做,其实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想让曹操当“汉室的忠臣”,帮汉献帝稳住天下,等天下太平了,再把权力还给汉献帝。但他没想到,曹操的“野心”会随着地盘的扩大而膨胀——这为他后来的“职场悲剧”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 后勤总管的硬核操作:老板出去“开疆拓土”,家里永远“稳如老狗”

如果说“奉天子以令不臣”是荀彧的“战略神作”,那“守后方”就是他的“硬核日常”——相当于曹魏集团的“后勤总管 应急总指挥”,曹操出去打仗,家里的事全靠他。

公元194年,曹操为了报父仇,率军去打陶谦的徐州。没想到后院起火——陈宫、张邈背叛曹操,投靠了吕布,把曹操的老巢兖州(相当于曹魏集团的“总部”)给占了,只剩下鄄城、范县、东阿三个县城还在曹操手里。

当时曹操的军队在徐州打得正凶,一听“总部没了”,差点崩溃:“完了,老家被偷了,我现在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了!”甚至想放弃兖州,去投靠袁绍。

就在这时候,荀彧站出来了:“曹总,不能放弃!兖州是咱们的根基,只要咱们守住这三个县城,就能把吕布赶出去!”

然后荀彧开始“极限操作”:

1. 稳住军心:他跑到鄄城,跟守城的士兵说:“曹总马上就回来,咱们只要守住鄄城,就是大功一件!谁要是敢逃跑,军法处置!”士兵们本来慌得不行,一听荀彧这么说,又有了信心。

2. 劝退吕布:吕布率军来打鄄城,荀彧派人去跟吕布说:“你以为你占了兖州就赢了?曹总马上就带大军回来,到时候你肯定打不过!不如现在退兵,还能留条活路。”吕布本来就觉得“曹操的军队不好惹”,被荀彧这么一吓,真的退兵了

3. 联合友军:荀彧又派人去联系范县的靳允、东阿的程昱,让他们守住县城,自己则在鄄城接应。最后,曹操率军回来,和荀彧、程昱等人联手,用了半年时间,终于把吕布赶出了兖州,收复了“总部”。

曹操后来跟人说:“当时要是没有荀彧,我早就成了袁绍的手下了,哪还有现在的曹魏集团?”

还有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的“终极对决”。当时袁绍有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两万,而且粮食还不够,打了半年,曹操的军队快撑不住了,想撤军回许昌。

曹操给荀彧写信:“兄弟,粮食快没了,士兵也累了,我想撤军,你觉得咋样?”

荀彧看完信,赶紧回信:“曹总,不能撤!现在咱们和袁绍打得正胶着,谁先撤谁就输!袁绍虽然人多,但他不会用兵,咱们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找到袁绍的破绽!我已经让人从许昌运粮食过来了,你再等等!”

曹操看完信,咬着牙继续坚持。没过多久,荀彧运的粮食到了,而且许攸(袁绍的谋士,因为被袁绍骂,投靠了曹操)给曹操献了“烧乌巢粮道”的计策——曹操率军烧了袁绍的粮食,袁绍的军队一下子崩溃了,曹操趁机大败袁绍,赢了官渡之战。

战后,曹操握着荀彧的手说:“这仗能赢,一半是许攸的功劳,一半是你的功劳——要是你没劝我坚持,要是你没运粮食过来,我早就输了!”

荀彧却笑着说:“我就是帮你守好家,运点粮食,真正打仗的还是你和士兵们。”

其实荀彧当“后勤总管”,不仅会“应急”,还会“开源节流”:

- 开源:他在兖州推广“屯田制”——让士兵和老百姓一起种地,军队有粮食吃,老百姓也有饭吃,曹魏集团的粮食产量一下子翻了三倍,再也不用愁“粮食不够”的问题。

- 节流:他自己带头节俭,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衣服只穿粗布的,吃饭只吃两菜一汤;他还规定官员不能贪污,不能铺张浪费,要是发现有人贪污,不管职位高低,一律严惩。在他的治理下,曹魏集团的“财务状况”越来越好,为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有人说荀彧是“曹魏的定海神针”——不管曹操在外面打得多凶,只要荀彧在后方,曹操就不用担心“老家被偷”;不管曹魏集团遇到多大的危机,只要荀彧在,就能“化险为夷”。这话一点都不假。

第五章 职场理念的冲突:从“创业搭子”到“理念对手”,荀彧为啥反对曹操称魏公?

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成了“三国第一巨头”——地盘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强。按说荀彧作为“初代合伙人”,应该跟着享福,但他却越来越“郁闷”,因为他和曹操的“职场理念”,开始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曹操的想法是:“我帮汉室打了这么多仗,统一了北方,现在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了,不如我自己当‘老板’,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荀彧的想法是:“我帮你打天下,是为了匡扶汉室,让汉献帝重新掌权,不是让你自己当老板——咱们是‘汉室的打工仔’,不是‘新王朝的开创者’。”

两人的分歧,第一次公开爆发是在公元212年——曹操想称“魏公”。

“魏公”是啥?东汉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公”是最高爵位,而且“魏公”还能建立“魏国”,有自己的官员、军队、地盘,相当于“在汉朝的地盘里,建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曹操觉得“我现在功劳这么大,称魏公很合理”,于是让手下的大臣们“联名上书”,劝汉献帝封他为魏公。

没想到荀彧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曹总,咱们当初举兵反董卓,是为了匡扶汉室;现在咱们有了这么大的势力,更应该忠于汉室。‘魏公’这个爵位,已经超出了臣子的本分,不能封!”

曹操一听就愣了:“兄弟,你咋回事?以前你不是挺支持我的吗?现在我想称魏公,你为啥反对?”

荀彧说:“我支持你,是因为你能帮汉室稳住天下;但我反对你称魏公,是因为这会让天下人觉得你想篡汉——咱们不能忘了初心啊!”

曹操当时没说啥,但心里已经有点不高兴了:“我为了这个集团付出了这么多,现在想升级一下爵位,你居然反对我?”

其实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不是“故意找茬”,而是有自己的“底线”:他是“汉室的忠臣”,一辈子都想“匡扶汉室”。在他看来,曹操可以当“汉室的丞相”,可以当“汉室的大将军”,但不能当“魏公”——因为“魏公”意味着“独立王国”,意味着“篡汉的开始”。

就像现在的“创业公司”:老板想把“子公司”改成“独立公司”,还想自己当cEo,而老员工觉得“咱们当初是为了帮母公司发展,现在不能背叛母公司”,两人的理念冲突,一下子就激化了。

曹操见荀彧反对,也没强行称魏公,但两人的“蜜月期”彻底结束了——以前曹操不管大事小事,都会跟荀彧商量;现在曹操有了想法,要么不跟荀彧说,要么跟荀彧说的时候,已经定好了主意。

荀彧也感觉到了曹操的“疏远”,心里很郁闷:“我帮曹总这么多年,难道他忘了咱们当初的约定了吗?难道他真的想篡汉吗?”

有一次,曹操率军去打孙权,想让荀彧跟他一起去。荀彧知道曹操是想“把他调离许昌”(离开汉献帝身边),但他还是去了。走到寿春的时候,荀彧生病了,只能留在寿春养病。

没过多久,曹操派人给荀彧送了一个“空食盒”。荀彧打开一看,里面啥都没有,一下子就明白了:“曹总这是告诉我,‘汉室已经没饭吃了,你跟着汉室,也没饭吃了’——他是想让我放弃对汉室的忠诚,跟他走。”

但荀彧这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忠诚”——他宁愿饿死,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底线。于是他不再吃饭,没过几天,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岁。

关于荀彧的死因,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赐他毒酒,他喝毒酒而死”,但不管哪种说法,都离不开“他和曹操的理念冲突”。

荀彧去世的消息传到许昌,汉献帝哭了:“荀彧是唯一一个还想着汉室的人,现在他也走了,以后谁还能帮我啊!”曹操听说后,沉默了很久,最后叹了口气:“荀彧啊荀彧,你为啥就不能跟我一条心呢?”

第六章 死后的“职场遗产”:曹魏吃了他的红利,汉室记了他的恩情

荀彧虽然死了,但他给曹魏集团留下的“职场遗产”,却影响了整整几十年。

首先是“人才遗产”:他推荐的荀攸、郭嘉、陈群、钟繇等人,成了曹魏集团的“核心管理层”。荀攸帮曹操打了无数胜仗,直到公元214年去世;陈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成了曹魏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甚至影响了晋朝、南北朝;钟繇在关中稳住了后方,还帮曹操培养了书法人才(钟繇是“楷书鼻祖”)。这些人撑起了曹魏集团的“半边天”,要是没有荀彧,曹魏根本不可能这么快统一北方。

然后是“战略遗产”:“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让曹魏集团一直占着“道德高地”,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建立魏国,都还在吃这个策略的“红利”——曹丕篡汉的时候,还打着“汉献帝禅让”的旗号,让自己的“篡位”变得“名正言顺”。而这个策略的创始人,正是荀彧。

还有“后勤遗产”:他推广的“屯田制”,让曹魏的粮食产量一直领先于蜀汉和东吴,后来曹操打马超、打张鲁、打孙权,都靠的是“屯田制”积累的粮食。要是没有荀彧,曹魏早就因为“粮食不够”而崩溃了。

曹丕篡汉后,追封曹操为“魏武帝”,自己当“魏文帝”,还想追封荀彧为“魏国公”。但陈群等人说:“荀彧一辈子忠于汉室,要是追封他为魏国公,他肯定不愿意。”曹丕想了想,觉得有道理,最后追封荀彧为“敬侯”,还让他的儿子荀恽继承了爵位。

而汉室这边,虽然汉献帝成了“山阳公”(曹丕封的),但他一直记得荀彧的好——据说汉献帝在山阳(现在的河南焦作)当“老百姓”的时候,还经常跟人说:“荀彧是个好人,要是他还在,我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

后来,晋朝统一了天下,晋武帝司马炎为了“拉拢豪门”,特意表彰了荀彧的后代,还让荀氏家族的人当了高官。颍川荀氏能成为“魏晋豪门”,荀彧的功劳最大。

有人说荀彧是“三国最纠结的人”:他帮曹操打天下,却反对曹操当老板;他给曹魏留下了这么多遗产,却没看到曹魏篡汉;他忠于汉室,却成了“曹魏开国功臣”。但其实,荀彧一点都不纠结——他只是守住了自己的“初心”。

就像现在的“职场人”:有人为了高薪,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操守;有人为了权力,背叛了自己的团队;但也有人像荀彧一样,不管外界怎么变,都守住自己的底线——哪怕跟老板意见不合,哪怕被团队孤立,也不放弃自己的初心。

荀彧的一生,不是“悲剧”,而是“坚守”——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文臣”:不是只会耍嘴皮子,不是只会贪污受贿,而是能为国家出谋划策,能为百姓谋福利,能为自己的初心坚守到底。

如果有下辈子,希望荀彧能遇到一个“真正忠于汉室的老板”,不用再纠结“帮老板还是帮汉室”,不用再当“职场夹心饼干”——就做个安安稳稳的文臣,帮老板匡扶汉室,帮百姓过上好日子,最后安享晚年,不用再为“空食盒”的事烦恼。

毕竟,这么有才华、有操守的“职场六边形战士”,值得一个好结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