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28章 丙吉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28章 丙吉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丙吉:西汉职场“佛系大佬”养成记——从监狱“月嫂”到帝国cEo的反卷指南

第一章 巫蛊之祸:别人躲坑他跳坑,职场新人的“地狱级开局”

公元前91年的长安城,空气里飘着两种东西:一是未央宫飘来的龙涎香,二是长乐宫方向刮来的血腥味。这年夏天,“巫蛊之祸”正闹得沸反盈天,汉武帝刘彻像个被踩了尾巴的暴躁cEo,看谁都像“搞职场霸凌”的反派,太子刘据一脉被连根拔起,连刚满月的曾孙刘病已——后来的汉宣帝,都被打包扔进了长安官狱,成了西汉史上最年轻的“政治犯”。

而我们的主角丙吉,刚从鲁国狱史的岗位上调到中央,任廷尉监,负责审理巫蛊案的“收尾官司”。这岗位搁别人眼里,要么是“邀功跳板”(绞尽脑汁找“罪证”讨好汉武帝),要么是“催命符”(沾上废太子的事,轻则丢官重则掉脑袋)。当时长安官场流行的生存法则是“三不原则”:不打听、不掺和、不露面,有个大臣甚至故意摔断腿装病,就为了躲这破事。

可丙吉站在监狱门口,看着狱卒怀里襁褓里嗷嗷待哺的刘病已——小脸皱巴巴的,哭声细得像蚊子叫,身上还裹着块破布,心里突然冒出一句:“这活儿,好像有点超纲啊?”

按西汉职场的“最优解”,他该转身就走,甚至在卷宗上写句“罪属婴孩,应按律处置”,既符合流程又撇清关系。但丙吉偏不,他蹲下来摸了摸婴儿的脸,转头对狱卒说:“把那间通风最好的牢房腾出来,再找两个刚生完孩子、身体结实的女囚过来——钱我出。”

狱卒当时就傻了:“丙大人,您这是……要当‘监狱月嫂’?这孩子可是‘反太子’的后代,您不怕沾包?”

丙吉没多说,只甩了句:“怕就不来了。” 随后真的自掏腰包,从外面买了米、肉、布帛,每天都去牢房看一眼:今天孩子有没有吐奶?奶妈有没有偷懒?牢房里冷不冷?活脱脱一个“操心老父亲”。有次刘病已得了重病,高烧不退,哭了整整一夜,丙吉急得团团转,一边让人去请大夫,一边自己守在旁边,用温水给孩子擦身子物理降温,折腾了三天三夜,直到孩子退了烧,他才靠在墙上打了个盹——后来汉宣帝回忆起这段,还调侃说:“丙丞相当年给我擦汗的手艺,比宫里的老嬷嬷还熟练。”

更惊险的还在后面。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重,有个方士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刘彻一听就炸了,立马派使者去监狱,要求“无论老少,全部处死”。使者半夜赶到,丙吉直接闭门上锁,隔着门喊:“普通人都不能随便杀,何况是皇曾孙!” 就这么对峙到天亮,使者没办法,只能回去复命。汉武帝听了之后,突然叹了口气:“这大概是天意吧。” 不仅没追责,反而下旨赦免了监狱里的犯人——刘病已就这么捡回了第二条命。

后来有人问丙吉:“当时你就不怕皇帝杀了你?” 丙吉笑着说:“我当时就想,要是真把皇曾孙杀了,我就算活下来,晚上也睡不着觉。再说了,职场哪有绝对安全的路?与其躲坑,不如把坑填了。” 这话要是放现在,大概就是“反卷达人”的经典语录:“与其内耗自己,不如行动救人。”

第二章 民间守护:职场“隐形人”的攒人品日常

汉武帝去世后,汉昭帝刘弗陵即位,霍光辅政。这时候的刘病已,虽然出了监狱,但还没恢复皇室身份,只能住在外婆家,后来又被送到掖庭(西汉宫廷的“后勤部门”)抚养。丙吉这时候已经调任大将军长史(霍光的“办公室主任”),按理说,他只要在霍光手下好好干活,就能稳步升迁,完全没必要再掺和刘病已的事——毕竟“废太子后代”的标签还没完全撕掉,万一被人抓住把柄,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可丙吉偏不,他又开启了“默默守护”模式。首先是解决刘病已的“户口问题”:他找到掖庭令张贺,反复强调“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理应享受皇室待遇”,硬是帮刘病已补了皇室户籍,让他能正常读书、生活。然后是“教育基金”:丙吉每个月从自己的俸禄里拿出一部分,偷偷给刘病已补贴生活费,还叮嘱张贺“要让他读儒家经典,别跟市井无赖学坏了”。

有次刘病已在外面跟人打架,把衣服撕破了,丙吉知道后,没批评他,反而让人送了一套新衣服过去,还附了张纸条:“年轻人难免冲动,但要记得,你跟别人不一样,得有分寸。” 后来刘病已回忆说:“我小时候总觉得有人在背后帮我,可每次想找,又找不到人。直到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那个总给我送衣服、送钱的‘好心人’,就是丙丞相。”

更有意思的是,丙吉从来不在别人面前提这些事。当时朝堂上有人偶尔说起“废太子还有个孙子在民间”,丙吉要么转移话题,要么只说“那孩子过得挺好,大家不用操心”,绝口不提自己做了什么。有次霍光问他:“听说你之前在监狱里救过太子的孙子?” 丙吉赶紧摆手:“都是分内之事,再说当时也是碰巧,换了别人也会这么做。”

这要是放在现在的职场,简直是“反内卷天花板”——别人都在刷存在感、抢功劳,他倒好,做了好事还藏着掖着,生怕别人知道。有人说他傻,丙吉却不这么认为:“职场不是戏台,没必要事事都让人看见。你做的事,时间久了总会有人知道;要是只做给别人看,那才是真傻。”

这段时间,丙吉的职场生涯也稳步上升:从大将军长史调到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他做事还是老风格:不搞“一刀切”,不抓小辫子,遇到官员犯错,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尽量帮着掩饰,还会私下找对方谈话,教他怎么改正。有个御史因为写错了公文被弹劾,丙吉不仅没上报,反而帮他改了公文,还跟他说:“以后写东西多核对几遍,谁还没犯过错?下次注意就好。” 后来这个御史成了丙吉的得力助手,总跟人说:“丙大人是我职场上的恩师,没有他,我早就被开除了。”

就这样,丙吉一边在朝堂上“低调干活”,一边在民间“默默攒人品”,既没引起霍光的猜忌,也没让刘病已觉得有压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职场智慧,放在现在,大概能写进《职场生存指南》当案例。

第三章 昌邑之废:关键时刻,“佛系大佬”的神操作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没有子嗣。霍光等大臣商量后,决定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可这刘贺是个“纨绔子弟”,刚即位就带着手下在宫里吃喝玩乐,还把昌邑的旧部都召到长安当官,甚至想换掉霍光的人——这下可把霍光惹火了,才二十七天,就决定废了刘贺。

废了皇帝,找谁来当新皇帝呢?朝堂上顿时乱成一锅粥:有人推荐广陵王刘胥,有人推荐楚王刘延寿,还有人想让霍光自己当皇帝(当然没人敢明说)。霍光坐在那里,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心里想:“选个靠谱的皇帝就这么难?”

就在这时候,一直没说话的丙吉站了出来。他先是清了清嗓子,然后慢悠悠地说:“大将军,各位大臣,我有个人选想推荐。”

众人都转头看他——毕竟丙吉平时话不多,关键时刻突然发言,肯定有料。

丙吉接着说:“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现在住在掖庭。这孩子今年十八岁,从小在民间长大,知道百姓的疾苦;而且他读了不少儒家经典,品行端正,待人宽厚。最重要的是,他是皇室正统,立他为帝,既符合礼法,也能让天下人信服。”

这话一说完,朝堂上安静了几秒,然后有人问:“刘病已?就是那个废太子的孙子?他靠谱吗?”

丙吉笑了笑,说:“我跟他接触过几次,这孩子虽然在民间长大,但懂规矩、有分寸,比昌邑王稳重多了。而且他没有自己的势力,不会像昌邑王那样拉帮结派,对大将军您也放心。”

这话可说到霍光心坎里去了——他最怕新皇帝有自己的势力,不好控制。霍光赶紧问:“你说的是真的?你跟他很熟?”

丙吉这时候又开始“装糊涂”:“不算很熟,就是偶尔听说过他的事,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具体怎么样,大将军可以派人去调查,要是不合适,再另选也不迟。”

他这话里有两个“小心机”:一是没说自己跟刘病已的渊源,避免别人说他“有私心”;二是把决定权交给霍光,给足了霍光面子。霍光听了之后,立马派人去调查刘病已,结果发现确实像丙吉说的那样——品行端正,没有不良记录,而且是皇室正统。

于是,霍光拍板:“就立刘病已为帝!”

几天后,刘病已从掖庭被接到未央宫,登基为帝,就是汉宣帝。登基那天,刘病已穿着龙袍,站在朝堂上,看到丙吉站在大臣中间,冲他笑了笑,丙吉却赶紧低下头,假装没看见——他怕别人看出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给汉宣帝添麻烦,也给自己惹麻烦。

后来汉宣帝问他:“当时你推荐我,怎么不跟我说一声?” 丙吉说:“我推荐的是合适的皇帝,不是我认识的人。要是我跟你说了,别人会觉得我是为了自己的前程,那对你、对我都不好。” 你看,这就是丙吉的职场智慧:关键时刻敢发言,但绝不抢功;帮了别人,还不让别人觉得欠自己人情。

第四章 真相大白:皇帝的“惊喜”与丞相的“淡定”

汉宣帝即位后,丙吉继续当他的御史大夫,还是老样子:低调干活,不邀功,不张扬。汉宣帝虽然知道丙吉当年在监狱里救过自己,但具体细节不清楚,而且丙吉从来不说,他也不好意思问——毕竟刚登基,根基不稳,不想让人觉得自己“念旧情、任人唯亲”。

直到公元前73年,有个宫女突然上书,说自己当年在监狱里照顾过汉宣帝,要求赏赐。汉宣帝让人去查,结果这宫女说的细节驴唇不对马嘴,反而把丙吉给牵扯出来了——负责调查的官员问她:“你说你照顾过陛下,那当时还有谁在场?” 宫女想了半天,说:“好像有个叫丙吉的廷尉监,他也照顾过陛下。”

汉宣帝一听“丙吉”两个字,赶紧让人把丙吉叫来,问他:“丙大夫,当年监狱里的事,你跟我说说呗?”

丙吉这才没办法,只能把当年怎么找奶妈、怎么救刘病已、怎么跟汉武帝的使者对峙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还特意提到:“当时有两个奶妈,一个叫胡组,一个叫郭征卿,她们才是真正照顾陛下的人,我只是做了点分内之事。”

汉宣帝越听越激动,眼泪都快下来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孤儿逆袭”,没想到背后有这么个“隐藏大佬”默默守护了自己这么多年。他握着丙吉的手说:“丙大夫,你当年救了我的命,还一直照顾我,我竟然现在才知道!你为什么不早说?”

丙吉还是那副淡定的样子:“陛下,我当年救您,不是为了今天的赏赐。您能当上皇帝,是天意,也是您自己争气。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没什么好说的。”

汉宣帝这下更感动了,当场下旨:封丙吉为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可丙吉还推辞:“陛下,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受之有愧。还是把赏赐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吧。”

汉宣帝笑着说:“丙大夫,这不是赏赐,是我作为皇帝,对救命恩人的感谢。你要是不收,我心里不安。” 丙吉没办法,只能接受。

没过多久,丞相魏相去世,汉宣帝直接任命丙吉为丞相——这下,丙吉从“副丞相”升级成了“帝国cEo”,完成了从监狱管理员到丞相的逆袭。

有人说丙吉是“躺赢”,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所谓的“躺赢”,不过是多年来“不急功近利、不投机取巧”的结果。就像他自己说的:“职场就像种地,你只要好好浇水、施肥,别总想着拔苗助长,到了秋天,自然会有收获。”

第五章 丞相生涯:不问横道死人,只问牛喘气

当了丞相之后,丙吉还是老样子:不搞“形式主义”,不抓“细枝末节”,一门心思抓“大事”。最经典的案例,就是“问牛喘不问横道死人”。

有一次,丙吉出门办事,路过长安的一条街道,看到有人在街上打架,死了好几个人,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丙吉的车夫赶紧停下来,想让丙吉处理,可丙吉却摆摆手:“不用管,继续走。” 车夫一脸懵:“丞相,有人死人了,您怎么不管啊?” 丙吉没解释,只说:“这不是我该管的事。”

又走了一会儿,看到一个农夫牵着一头牛,牛喘得厉害,舌头都伸出来了,还不停地甩尾巴。丙吉赶紧让车夫停下来,自己下车,走到农夫身边,问:“这牛是怎么了?什么时候开始喘的?昨天晚上有没有下雨?” 农夫一一回答,丙吉听完,又叮嘱了几句“赶紧找地方让牛歇着,别中暑了”,才上车继续走。

这下不仅车夫懵了,连跟着的下属也懵了,有个下属忍不住问:“丞相,刚才有人打架死人,您不管;现在一头牛喘气,您却这么关心,这是为什么啊?”

丙吉笑了笑,解释说:“你们啊,还是没搞懂丞相该管什么。街上打架死人,那是长安令、京兆尹的事——他们的职责就是维护地方治安,要是连这个都管不好,我再去管,那就是越权了,而且也管不过来。可这牛不一样啊,现在是春天,天气还不热,牛却喘得这么厉害,肯定是天气反常,要么是要干旱,要么是要闹瘟疫。牛是种地的关键,要是牛出了问题,庄稼就会减产,百姓就会挨饿,这可是关系到天下民生的大事,我这个丞相能不管吗?”

下属们听完,恍然大悟:“原来丞相您是这么想的!我们之前都误会您了。”

丙吉接着说:“职场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丞相的职责是管‘宏观’,不是管‘微观’。要是我天天去管谁打架、谁偷东西,那下面的官员干什么?我这个丞相不就成了‘居委会大妈’了吗?”

这件事后来传遍了长安,有人说丙吉“懂治国”,也有人说他“装腔作势”,但丙吉根本不在乎——他该怎么干还怎么干。比如有次朝廷要选拔官员,有人给丙吉送礼,想让他帮忙推荐,丙吉直接把礼物退了回去,还跟那人说:“选拔官员看的是能力和品行,不是看谁送礼多。你要是真有本事,不用送礼我也会推荐你;要是没本事,送再多礼也没用。”

还有一次,丙吉的一个下属犯了错,把重要的公文弄丢了,按律应该被开除。下属吓得不行,赶紧找丙吉认错,丙吉却没生气,只说:“公文丢了可以再补,人要是丢了信心,可就补不回来了。你下次注意点,这次我就不追究了。” 后来这个下属再也没犯过错,还成了丙吉的得力助手。

有人问丙吉:“您对下属这么宽容,就不怕他们欺负您吗?” 丙吉说:“职场上,谁还没犯过错?只要不是原则问题,给人一次机会,人家会记你一辈子好,工作起来也会更卖力。要是动不动就责罚,下属都怕你,谁还敢跟你说实话、干实事?”

你看,丙吉的丞相生涯,就像他自己说的:“不折腾、不摆谱、不贪功,好好干实事,比什么都强。” 这种“佛系治国”的理念,放在西汉那个动不动就“杀功臣、搞清洗”的时代,简直是一股清流。

第六章 人生终点:不争不抢,却活成了人生赢家

公元前55年,丙吉病重,汉宣帝亲自去家里看望他。看着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丙吉,汉宣帝心里很不是滋味,问他:“丙丞相,你要是走了,谁能接替你的位置啊?”

丙吉挣扎着坐起来,说:“陛下,御史大夫于定国,为人正直,办案公正,适合当丞相;太仆陈万年,孝顺父母,待人宽厚,适合当御史大夫。这两个人都是难得的人才,陛下可以重用他们。”

汉宣帝点点头,又问:“那你的儿子呢?你想让他们当什么官?”

丙吉笑了笑,说:“陛下,我的儿子们有没有本事,我心里清楚——他们要是有本事,不用我推荐,陛下也会重用他们;要是没本事,我推荐了,反而会害了他们,也害了朝廷。您还是别考虑他们了,多想想天下百姓吧。”

汉宣帝听完,眼泪都掉下来了——他见过太多大臣临死前为自己的子孙求官,像丙吉这样“临死还想着朝廷,不想着自己家人”的,还是第一个。

几天后,丙吉去世,汉宣帝追封他为“定侯”,还让他的儿子丙显继承了爵位。后来,于定国当了丞相,陈万年当了御史大夫,两个人都做得很好,把朝廷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也证明了丙吉的眼光。

丙吉去世后,汉宣帝经常跟大臣们说:“丙丞相是我这辈子最感谢的人,也是最敬佩的人。他救了我的命,却从不邀功;当了丞相,却从不摆谱;临死前,还想着朝廷的事,不想着自己的家人。这样的大臣,千古难寻啊!”

后来,汉宣帝把丙吉的事迹写进了《汉书》,还特意叮嘱史官:“一定要把丙丞相的事写详细点,让后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忠臣、好官。”

回顾丙吉的一生,你会发现,他从来没有“刻意追求”过什么:救刘病已,不是为了将来当丞相;推荐刘病已当皇帝,不是为了邀功;当丞相,不是为了权力——他只是做了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而且做得很认真、很踏实。

就像他自己说的:“职场也好,人生也好,不用总想着‘走捷径’‘抢风头’。你只要守住本心,好好做事,该来的总会来。”

如果把西汉比作一个“大公司”,丙吉大概就是那个“最不显眼却最靠谱”的员工:开局遇到“地狱级任务”,他不躲不逃;职场上升期,他不抢不闹;成为“cEo”后,他不骄不躁;临死前,他还在为“公司”着想。这样的人,就算放在现在,也绝对是“职场天花板”——不是因为他运气好,而是因为他的人品、格局和智慧,配得上所有的荣誉和成就。

第七章 丙吉的“反卷启示录”:为什么他能活成职场赢家?

很多人看完丙吉的故事,都会问:“为什么丙吉不争不抢,却能从监狱管理员逆袭成丞相?为什么他不搞权谋,却能得到皇帝和大臣的信任?” 其实,答案就藏在他的“反卷人生哲学”里,放在现在,也能给我们不少启示。

1. 不做“精致利己主义者”,但求“问心无愧”

巫蛊之祸时,所有人都躲着刘病已,只有丙吉敢站出来,不是因为他傻,而是因为他觉得“见死不救,问心有愧”。职场上,很多人总想着“这事对我有没有好处”“我会不会吃亏”,却忘了“做人的底线”。丙吉用行动证明:有时候,“不考虑利益”的选择,反而能带来更大的回报——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因为你的善良和正直,会被人记在心里。

2. 不刷“存在感”,但求“干实事”

丙吉一辈子都在“默默做事”:救刘病已,不声张;照顾刘病已,不炫耀;推荐刘病已,不邀功。职场上,很多人总想着“怎么让领导看到我的努力”“怎么才能多刷点业绩”,却忘了“做事的本质”。丙吉告诉我们:真正的“存在感”,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靠事做出来的。你做得好不好,领导和同事都看在眼里,不用刻意表现。

3. 不越“职责边界”,但求“抓大放小”

当了丞相后,丙吉不管“打架死人”,只管“牛喘气”,不是因为他冷漠,而是因为他知道“丞相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职场上,很多人总想着“多管点事,显得自己能干”,却忘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丙吉告诉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越权、不越界,把该管的“大事”管好,比什么都重要。

4. 不搞“权谋算计”,但求“真诚待人”

丙吉对下属宽容,对朋友真诚,对皇帝忠诚,从来不用“权谋算计”害人。职场上,很多人总想着“怎么搞垮竞争对手”“怎么讨好领导”,却忘了“真诚才是最好的通行证”。丙吉告诉我们: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你真诚待人,别人也会真诚待你。职场不是战场,没必要搞得你死我活。

5. 不贪“权力财富”,但求“内心安宁”

丙吉当了丞相,却从不贪财、不恋权,临死前还拒绝为儿子求官。职场上,很多人总想着“怎么升官”“怎么发财”,却忘了“内心的安宁才是最重要的”。丙吉告诉我们:权力和财富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内心的安宁和别人的尊重,才是真正属于你的。

丙吉的故事,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但他的“反卷人生哲学”,却依然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我们不妨学学丙吉:不慌不忙,不抢不闹,守住本心,好好做事。也许,我们不一定能成为“丞相”,但一定能活成“自己满意的样子”——这,大概就是丙吉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