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19章 张良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19章 张良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第一章 博浪沙的“刺客新手村”毕业考核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的豪华车队正在河南博浪沙的官道上缓缓前行。车队最中间是一辆六匹马拉的“顶配版”马车,镀金轮毂,丝绸窗帘,一看就知道里面坐着那位刚统一六国、正忙着到处刻碑炫耀的“千古一帝”。

此时,路边的芦苇丛里蹲着两个紧张到腿抖的人。其中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戴着当时最时髦的高冠,手里紧紧攥着一个沉甸甸的铁疙瘩——这是他花了三年积蓄打造的“刺客专用大铁椎”,重达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大号哑铃成精。他就是韩国贵族后裔,张良。

旁边的壮汉是他雇来的“执行刺客”,此刻正小声抱怨:“公子,咱这铁椎磨得够尖了,就是……你确定能砸中那辆马车?”

张良瞪了他一眼:“看清楚!最豪华的那辆肯定是秦始皇的座驾,瞄准了砸!我张家五代人都是韩国大臣,现在韩国被这老小子灭了,我爹我爷爷的养老金都没了,今天必须给他来个‘物理销户’!”

说时迟那时快,当车队经过芦苇丛时,张良一声令下,壮汉抱起铁椎猛地扔了出去。只听“哐当”一声巨响,铁椎精准命中了那辆六马豪车,车厢瞬间被砸得稀巴烂,木屑飞得比烟花还高。

“中了!快跑!”张良拉起壮汉就往山里钻,跑的时候还不忘回头看了一眼——只见车队里的侍卫们像被捅了的马蜂窝一样乱作一团,有人大喊:“陛下没事!砸中的是副车!”

张良顿时懵了:“啥?副车?这老小子居然玩‘替身梗’?”

后来他们才知道,秦始皇因为总被人惦记,早就发明了“车队随机选座”制度,每天换不同的马车坐,堪称古代版“反刺杀加密协议”。这次博浪沙刺杀,就像给秦始皇的安保系统做了次压力测试,结果张良团队惨败,还喜提“全国通缉犯”身份。

多年后,刘邦问张良:“你当年扔铁椎那下挺准啊,咋就没砸中呢?”

张良叹口气:“嗨,那时候没卫星定位,全靠肉眼瞄准。再说了,一百二十斤的铁椎,扔出去跟抛物线似的,能砸中马车就不错了。后来我才明白,搞刺杀不如搞策划,物理攻击不如魔法伤害。”

第二章 圯上老人的“奇葩面试题”

刺杀失败的张良,从此开启了“流亡模式”。他改名叫“张老三”,躲到下邳(今江苏邳州)混日子。每天的生活就是钓鱼、看风景,偶尔帮人调解邻里纠纷——毕竟是贵族出身,吵架都比别人有逻辑。

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个穿粗布衣服的老头。老头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子踢到了桥底下,然后用命令的口气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

张良当时就火了:“你谁啊?我当年扔铁椎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儿呢!”伸手就要揍人,转念一想,这老头头发都白了,万一揍出个三长两短,自己通缉犯的身份就暴露了。于是硬生生把拳头收了回来,嘟囔着:“尊老爱幼是美德,我忍。”

他跳下桥捡回鞋子,老头又伸过脚:“给我穿上。”

张良心里翻了个白眼:“这老头怕不是碰瓷的?”但看着老头那“你敢不穿试试”的眼神,还是蹲下来给老头把鞋穿好。老头点点头:“嗯,这还差不多。五天后的早上,来这儿等我,给你个惊喜。”说完捋着胡子走了,留下张良在风中凌乱:“现在的怪老头都流行这么交朋友?”

五天后,张良天没亮就去了桥上,结果老头已经在那儿了。老头吹胡子瞪眼:“跟长辈约会还迟到?五天后再来!”说完就走。

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去蹲点,终于比老头早到。老头见了很高兴,从怀里掏出一本皱巴巴的书:“这是《太公兵法》,拿去好好学,十年后你能当大官,十三年后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飘然而去,比武侠片里的侠客还潇洒。

张良回家一看,书里全是“如何用计谋坑人”“怎么忽悠敌人”“搞偷袭的一百种方法”,顿时乐了:“这不就是古代版《权谋攻略大全》吗?比我那铁椎管用多了!”

后来有人问张良:“那老头是不是故意刁难你?”张良嘿嘿一笑:“这你就不懂了,他是在测试我的忍耐力。搞权谋的,要是一点气都受不了,早被人坑死了。再说了,为了这本秘籍,捡个鞋算啥?现在的人追偶像还接机送机呢,我这顶多算‘古代粉丝见面会’。”

第三章 鸿门宴:史上最危险的“饭局”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大军攻占咸阳,还傻乎乎地想在关中当“关中王”。这可把项羽气坏了——我项羽打了半天硬仗,你刘邦捡现成的?于是带着四十万大军杀气腾腾地赶往鸿门,准备给刘邦来个“满汉全席式屠杀”。

当时刘邦只有十万兵,根本打不过。张良正跟着刘邦混饭吃,一听这消息,连夜找到项羽的叔叔项伯——这俩人早就认识,当年张良救过项伯的命,算是“过命的交情”。

张良开门见山:“项老哥,项羽要灭刘邦,你得帮忙啊!”

项伯一脸为难:“我侄子脾气你知道,倔得像头牛,我说话不好使啊。”

张良眼珠一转:“你就说刘邦先入关是为了帮项羽打前站,还封存了秦朝的财宝,就等项羽来接收。再跟项羽说,杀了刘邦会让天下人觉得他小气。对了,你顺便跟刘邦结个亲家,这不就成自己人了吗?”

项伯被说动了,连夜跑去劝项羽,又回来跟刘邦约好结亲家。刘邦一看这事有戏,赶紧拉着张良去鸿门宴“谢罪”。

宴会上,范增一个劲给项羽使眼色,让他杀刘邦,项羽假装没看见。范增急了,叫项庄进来舞剑,想趁机刺杀刘邦——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伯一看不对劲,也拔剑跟项庄对舞,故意挡在刘邦前面。张良一看情况危急,赶紧出去找樊哙。樊哙是个杀猪出身的猛男,一听老板有危险,拿着盾牌就冲进宴会厅,对着项羽吼:“沛公攻咸阳劳苦功高,你不赏就算了,还想杀他,你这是学秦朝的暴政吗?”

项羽也是个直爽人,见樊哙这么猛,居然还赏了他酒肉。张良趁机对刘邦使眼色:“赶紧溜!”刘邦借口上厕所,带着樊哙抄小路跑了,让张良留下“买单”。

张良估摸着刘邦快到家了,才慢悠悠地对项羽说:“沛公不胜酒力,先走了,让我给您献上白璧和玉斗。”项羽接过白璧,范增气得把玉斗摔在地上,骂道:“项羽这小子没法跟他共谋大事,将来夺天下的一定是刘邦!”

后来刘邦问张良:“当时你咋那么淡定?”张良说:“老板,越是危急越要装淡定,你看我给项羽递白璧的时候,手都在抖,但脸上还得笑嘻嘻的。这就叫‘职业素养’。”

第四章 给刘邦当“战略规划师”的日子

刘邦这人,虽然出身草根,没啥文化,但有个优点:听得进劝。张良就成了他的“首席战略规划师”,专门负责出主意、定方向。

有一次,刘邦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逃到下邑,沮丧地说:“我想放弃关东,谁能帮我打项羽,我就把地盘分给谁。”

张良赶紧说:“千万别!九江王英布跟项羽有仇,彭越在梁地反项羽,这俩人可以拉过来当盟友。您手下的韩信,本事大得很,能独当一面。用这三个人,肯定能打败项羽。”这就是着名的“下邑奇谋”,相当于给刘邦制定了“联吴抗曹”式的统战策略。

刘邦一听,立马精神了:“好主意!就按你说的办!”

还有一次,刘邦想定都洛阳,一群山东来的老兵也跟着起哄:“洛阳好啊,交通方便,跟咱们老家近!”张良却力排众议:“洛阳这地方,四面受敌,不适合当首都。关中就不一样了,有函谷关天险,沃野千里,进可攻退可守,简直是老天爷给的‘安全屋’。”

刘邦这才恍然大悟,拍板定都长安。后来事实证明,张良这眼光太毒了——汉朝能撑四百年,关中的地理优势功不可没。

最绝的是“封雍齿稳众心”的操作。刘邦称帝后,手下的将领们天天吵架,争着要封赏。刘邦问张良咋办,张良说:“您最恨谁?”刘邦说:“雍齿!这小子当年背叛过我,要不是他还有点用,我早杀了他了。”

张良说:“那就先封雍齿为侯。大家一看连雍齿都能封侯,就不会着急了。”刘邦照做,果然没人再吵了。

有人背后说张良:“你净出些歪主意。”张良听了哈哈笑:“治理国家就像哄小孩,得顺着毛摸。你看那些将领,就像等着分糖的孩子,你给最调皮的那个先分一颗,其他的就都老实了。”

第五章 跟项羽“打心理战”的那些事儿

项羽这人,打仗猛得像老虎,但脑子有时候不太灵光,特别容易被情绪左右。张良就抓住这一点,天天给项羽玩“心理战”。

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粮草快断了,急得团团转。张良说:“别急,我给项羽送点‘精神污染’。”他让人到处散布谣言,说项羽的得力干将钟离眜、龙且等人功劳大,却没被封王,早就想跳槽了。

项羽本来就多疑,一听这话,果然开始猜忌手下,把钟离眜他们晾在一边。这下项羽的团队战斗力直线下降,刘邦趁机逃出了荥阳。

后来韩信平定齐国,派人跟刘邦说:“齐国这地方不好管,我想当个‘假齐王’(代理齐王)镇着。”刘邦正烦着呢,一看信就骂:“我被困在这儿,你不快来救,还想当王?”

张良在旁边赶紧踩了刘邦一脚,凑到他耳边说:“现在咱们管不住韩信,不如就封他为真齐王,让他死心塌地帮咱们打项羽。不然他要是反了,麻烦就大了。”

刘邦反应也快,立马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当就当真齐王,当什么假的!”于是派张良去封韩信为齐王,韩信果然很高兴,后来在垓下之战中出了大力。

垓下之战时,张良又出了个狠招——“四面楚歌”。他让汉军士兵都唱楚地的民歌,项羽的士兵一听,以为楚地全被汉军占了,思乡之情泛滥,纷纷逃跑。项羽半夜听到歌声,大惊失色:“汉军已经占领楚地了?我的人怎么都跑了?”

其实当时汉军根本没占领多少楚地,全是张良搞的“声波攻击”。项羽被这招搞得心态崩了,最后在乌江自刎。

后来有人问张良:“你这些计谋都太阴了,就不怕遭报应?”张良摇摇头:“兵不厌诈嘛。再说了,跟项羽这种‘情绪化选手’讲道理没用,只能用魔法打败魔法。”

第六章 功成身退:做个“人间清醒”的老干部

汉朝建立后,刘邦开始论功行赏。他对张良说:“你想要啥赏赐?齐国那片地随便你挑,三万户都行!”

张良赶紧摆手:“别别别,我当年在下邳起兵,跟您在留县相遇,这是缘分,您就封我个留侯就行,三万户太多了,我怕消化不良。”

别人都在抢功劳、要封地,张良却主动减薪,这操作让刘邦很满意——毕竟老板都喜欢不贪的员工。

其实张良心里门儿清:“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道理他懂。韩信、彭越这些立了大功的后来都被刘邦收拾了,只有他张良,不掌兵权,不结党营私,还总说自己“身体不好,要修仙”,所以才能安安稳稳过日子。

有一次,刘邦想废了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吕后急得团团转,找张良帮忙。张良本来不想掺和皇家家事,但架不住吕后的软磨硬泡,只好出了个主意:“您去请商山四皓(四个隐居的老学者)来辅佐太子。这四个人是陛下一直想请却请不动的,如果他们肯来,陛下就知道太子有威望,不会废他了。”

吕后照做,商山四皓果然来了。刘邦一看,叹了口气:“连这四个人都肯帮太子,看来我动不了他了。”太子之位就这么保住了。

张良晚年,基本不掺和朝政,天天在家练气功、修仙,还说自己“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有人说他是真的想成仙,其实他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刘邦:“我对权力没兴趣,您放心吧。”

公元前186年,张良去世。他这辈子,从一个冲动的刺客,变成一个运筹帷幄的谋圣,最后又成了一个与世无争的隐士,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识时务者为俊杰”。

后来司马迁写《史记》,把张良和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评价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但在老百姓眼里,张良更像个“神仙级别的军师”,连诸葛亮都把他当偶像。

有人问张良的后人:“你家老爷子最厉害的本事是什么?”后人笑着说:“他最厉害的不是计谋,而是懂得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收手。就像玩游戏,别人还在沉迷刷装备的时候,他早就通关下线了。”

第七章 那些年被张良“套路”过的人

张良这辈子出的计谋,坑过不少人,其中最惨的当属项羽,其次就是范增。范增是项羽的“亚父”,相当于首席军师,可惜遇到了张良,每次都被按在地上摩擦。

鸿门宴上,范增三次举玉佩示意项羽杀刘邦,项羽假装没看见。范增气得没法,叫项庄舞剑,结果被项伯搅黄。事后范增气呼呼地对项羽说:“你这小子不足与谋!”心里估计把张良骂了千百遍。

后来项羽和刘邦对峙,范增建议速战速决,张良却让刘邦一边打一边谈和,拖延时间。还派人到处说范增的坏话,让项羽猜忌他。范增气得告老还乡,路上越想越气,背上长了个毒疮,没多久就死了。可以说,范增是被张良活活“气死”的。

除了范增,还有个叫郦食其的谋士,也被张良“坑”过。郦食其给刘邦出主意,说要分封六国后代,让他们帮着打项羽。刘邦觉得这主意不错,就让人赶紧刻印章。

张良听说后,赶紧跑去找刘邦,拿着筷子一根一根比划:“陛下,您要是分封六国后代,那些将领就会想着回老家辅佐旧主,谁还帮您打天下?再说了,项羽那么强,六国后代说不定会投靠他,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吗?”

刘邦一听,吓得把嘴里的饭都喷出来了,骂道:“郦食其这老小子差点坑死我!”赶紧让人把印章都毁了。郦食其因此失去了刘邦的信任,后来在出使齐国时被齐王杀了。

有人说张良太狠,张良却不这么认为:“搞政治就像下棋,不是你吃我就是我吃你。郦食其的主意本来就不靠谱,我这是帮刘邦止损。至于范增,各为其主,没办法。”

第八章 张良的“成功学秘籍”

如果张良活在现代,肯定能写出一本畅销的《权谋成功学》,书里大概会有这几条核心思想:

第一,选对老板很重要。张良一开始跟过韩王成,发现这人没前途,果断跳槽到刘邦麾下。他曾说:“沛公(刘邦)的智慧是天生的,一点就透,跟他干活不累。”反观项羽,虽然勇猛,但听不进劝,跟错老板的人,再厉害也白搭。

第二,懂得藏拙,不抢功劳。张良的计谋大多是悄悄给刘邦出的,从没在众人面前炫耀过。刘邦封赏时,他又主动退让,这种“不争”反而让他赢得了刘邦的信任。就像职场上,总抢功劳的人往往死得快,懂得让利的人才能走得远。

第三,保持清醒,见好就收。汉朝建立后,功臣们忙着争爵位、抢地盘,张良却看到了潜在的危险。他知道刘邦疑心重,所以故意表现得对权力没兴趣,天天修仙练道,给自己贴上“世外高人”的标签,成功躲过了后来的政治清洗。

第四,人脉是第一生产力。张良的人脉网堪称古代顶配:项伯是他的“救命恩人兼亲家”,黄石公是他的“神秘导师”,樊哙、韩信等将领都跟他关系不错。就连对手阵营的人,他也能找到突破口。这告诉我们,平时多交朋友,关键时刻才能有人帮。

第五,懂点心理学很重要。张良最擅长的就是揣摩人心,他知道项羽多疑,就用反间计;知道刘邦好面子,就顺着他的意思提建议;知道韩信想要地位,就劝刘邦封他为王。把心理学玩明白了,才能把人看得透、把事做得成。

总的来说,张良的一生,是“智商”和“情商”双在线的一生。他不像韩信那样靠武力,也不像萧何那样靠管理,而是靠脑子吃饭,用计谋改变了历史走向。有人说他是“汉初第一智者”,这话一点不假。

从博浪沙的愣头青刺客,到圯桥上忍辱受书的求学者,再到鸿门宴上的危机处理专家,最后到功成身退的留侯,张良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冲动是魔鬼,隐忍是智慧,选对赛道,懂得放手,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就像他自己说的:“我这一生,不过是顺势而为,借势而上罢了。”这话听着谦虚,却藏着最深刻的处世哲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