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16章 蔺相如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16章 蔺相如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第一章:从门客到“拆弹专家”的逆袭

战国时期的赵国,就像个夹在壮汉中间的小个子,左边是虎视眈眈的秦国,右边是时不时搞点小动作的魏国。这年,秦昭襄王突然派了个使者来,说要拿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消息传到赵王宫里,赵王捧着茶杯的手都在抖——这和氏璧是国宝,可秦国那名声,跟现在“买东西不付钱还倒抢”的无赖差不多。

满朝文武吵成一团:给吧,怕秦国耍赖;不给吧,又怕秦国以此为借口打过来。正僵持着,宦官缪贤突然站出来:“大王,我家有个门客叫蔺相如,这人脑子灵光,说不定能搞定。”

赵王一脸怀疑:“门客?就是那种吃你家饭、住你家院,没事弹弹琴、吹吹牛的?”

缪贤赶紧解释:“大王有所不知,这蔺相如不是一般门客。上次我犯了错,想逃到燕国去,他拦着我说:‘您凭啥觉得燕王会收留您?’我说:‘以前燕王跟我喝酒时,偷偷说想跟我交朋友。’蔺相如就笑了,说:‘那是因为赵国强燕国弱,您又是赵王身边的红人。现在您成了逃犯,燕王不把您绑了送回来才怪。’后来我听了他的,主动向您请罪,果然没事。”

赵王一听,眼睛亮了:“哦?这小子有点东西。快叫来聊聊。”

蔺相如一进殿,看着满朝大臣愁眉苦脸的样子,先给赵王鞠了个躬,然后开门见山:“大王,秦国要璧,不给不行,毕竟人家强我们弱。”

赵王叹气:“我也知道,可给了他们耍赖咋办?”

蔺相如微微一笑:“秦国用十五座城换璧,要是我们不答应,理亏在我们;要是给了璧他们不割城,理亏在秦国。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如就答应他们,让秦国背理亏的锅。”

赵王点头:“有道理,可谁去送璧呢?这活儿风险太大,弄不好就是送人头。”

蔺相如拍了拍胸脯:“要是大王信得过我,我就去。保准做到:城给了,璧留下;城不给,我把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赵王心想,死马当活马医吧,就你了。于是,蔺相如揣着和氏璧,带着几个随从,风风火火地往秦国赶。路上,随从们都紧张得睡不着觉,蔺相如却该吃吃该睡睡,还跟他们开玩笑:“怕啥?实在不行,我就把璧吞了,让秦王拿我当国宝展览。”

到了秦国,秦王在章台宫接见他们。这章台宫装修得金碧辉煌,秦王坐在宝座上,一脸得意地等着看和氏璧。蔺相如恭恭敬敬地把璧递上去,秦王一拿到手,眼睛都直了,翻来覆去地看,还传给身边的美人和大臣们欣赏,嘴里念叨着:“不错不错,果然是稀世珍宝,比我后宫的玉佩好看多了。”压根不提割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架势,心里门儿清:得,这老小子想耍赖。但他面上不动声色,慢悠悠地走过去说:“大王,这璧是好看,可它有个小瑕疵,我指给您看。”

秦王一听有瑕疵,赶紧把璧递回来:“哦?在哪?我咋没看见。”

蔺相如一把抢过璧,后退几步靠在柱子上,眼睛瞪得溜圆,头发都快竖起来了(这在当时叫“怒发上冲冠”,后来成了个成语),对着秦王嚷嚷:“大王您要是真心换璧,就该斋戒五天,设个隆重的仪式。可您现在拿到璧就只顾着炫耀,压根不提割城的事,明摆着是想骗璧!今天您要是逼我,我就把璧摔碎,然后一头撞死在这柱子上,让您啥也得不到!”

说着,他举起璧就往柱子上凑。秦王吓坏了,心想这宝贝要是碎了,我岂不是白忙活一场?赶紧摆手:“别别别!有话好好说,我割城,我马上割城!”他赶紧让人拿来地图,假装指着上面的城说:“就这十五座,都给赵国。”

蔺相如才不上当,说:“行,那您就先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璧送来。”

秦王没办法,只好答应。回到住处,蔺相如赶紧叫人把和氏璧藏在怀里,化妆成老百姓,连夜逃回赵国。随从们都看傻了:“蔺先生,您这操作也太秀了吧?万一秦王发现了,咱们咋办?”

蔺相如淡定地说:“秦王要是真想要璧,就得先割城。他要是敢翻脸,咱们赵国就占理了,天下人都会说他霸道。再说了,他就算生气,也不至于杀我一个使者,犯不着。”

五天后,秦王召集大臣准备受璧,蔺相如空着手来了。秦王气得吹胡子瞪眼:“蔺相如!你敢骗我?”

蔺相如拱了拱手:“大王息怒。秦国自穆公以来,二十多个国君,没一个说话算数的。我怕被骗,已经把璧送回赵国了。您要是真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敢不把璧送来吗?您要是杀了我,天下人就都知道秦国不讲理了。”

秦王听了,气归气,琢磨着还真是这么回事。杀了蔺相如,不仅拿不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得不偿失。只好叹口气:“算了算了,送他回去吧。反正也没损失啥,就当认识个聪明人。”

就这么着,蔺相如凭着一张嘴和一颗大心脏,完成了“完璧归赵”的壮举。回到赵国,赵王乐得合不拢嘴,当场封他为上大夫。从此,蔺相如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门客,成了赵国的“拆弹专家”,专门解决各种棘手的外交难题。

第二章:渑池之会的“嘴炮”巅峰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操作,让秦昭襄王心里憋了口气:好你个赵国,居然让我吃了个哑巴亏。过了两年,秦国派军队攻打赵国,占了几座城,算是找回点场子。可秦昭襄王还觉得不够,又想了个招——邀请赵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开会,说是要搞好双边关系。

赵王收到邀请函,腿肚子都在转筋:这哪是开会,分明是鸿门宴啊!上次蔺相如能把璧弄回来,可我这大活人去了,要是被秦王扣下咋办?

这时候,廉颇站出来了。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军,打仗勇猛得很,就是脾气有点倔。他说:“大王要是不去,显得咱赵国太怂。要不这样,我带军队在边境接应,您要是三十天没回来,我就立太子为王,让秦国没法要挟咱们。”

赵王觉得这主意靠谱,又想到蔺相如上次的神操作,就说:“蔺相如,你还得跟我去一趟。有你在,我心里踏实。”

蔺相如笑着说:“没问题,大王去哪,我去哪。秦王要是敢使坏,我就再给他来个‘怒发上冲冠’。”

到了渑池,秦王设宴款待赵王。酒过三巡,秦王喝得有点飘,指着赵王说:“听说赵王擅长弹瑟,来,给大伙弹一曲助助兴。”

赵王脸一红,不想弹,可又怕秦王翻脸。正犹豫呢,蔺相如在旁边使了个眼色,意思是“别怂”。可赵王还是被秦王逼得没办法,只好弹了一段。秦王立刻叫史官:“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赵国的大臣们听了,脸都气绿了——这明摆着是羞辱赵王啊!蔺相如一看,撸起袖子就站起来,拿着个瓦缶(一种装酒的瓦器)走到秦王面前:“大王,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敲缶,也请您敲一下,让大家乐乐。”

秦王的脸瞬间就黑了:“你算个啥东西?也敢命令我?”

蔺相如把瓦缶往秦王面前一递,眼神跟刀子似的:“大王要是不敲,我就跟您拼了!我离您就几步远,您要是逼我,咱们今天就同归于尽!”

秦王身边的侍卫想上来抓蔺相如,被他一瞪,吓得又缩了回去。秦王心里暗骂:这蔺相如真是个疯子!可又怕他真的扑上来,只好不情不愿地拿起筷子,在瓦缶上敲了一下。

蔺相如立刻回头喊赵国的史官:“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们不干了,站起来嚷嚷:“赵国得拿十五座城给秦王祝寿!”

蔺相如立马回怼:“那秦国也得把咸阳给赵王祝寿!”

秦王看着蔺相如寸步不让的样子,又听说廉颇在边境带了大军,知道这次占不到便宜,只好作罢。渑池之会就这么不欢而散,但赵国算是保住了面子。

回到赵国,赵王彻底服了蔺相如,觉得他不仅能搞外交,还能在关键时刻硬刚,比自己胆儿大多了,就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这下,麻烦来了。

第三章:“负荆请罪”背后的职场恩怨

廉颇听说蔺相如成了上卿,职位比自己还高,当场就炸了:“我廉颇在前线打仗,出生入死,拿下多少城池,立下多少战功,这才混到现在的位置。蔺相如啥本事?就靠一张嘴皮子,居然爬到我头上了?不行,我得找机会羞辱他一顿!”

这话很快就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啥也没说,就是开始“躲”。每次上朝,他都故意迟到,避开和廉颇碰面;在路上遇见廉颇的马车,他就让车夫赶紧把车拐到小巷里,等廉颇过去了再出来。

蔺相如的门客们看不下去了,觉得自家老板太窝囊。有个门客忍不住说:“蔺大人,我们跟着您,是觉得您是个有骨气的大丈夫。可现在您怕廉颇跟老鼠怕猫似的,我们都觉得丢人,不如让我们走吧。”

蔺相如笑着问他们:“你们说,廉颇将军和秦王比,谁更厉害?”

门客们说:“那肯定是秦王啊。”

蔺相如说:“对啊,秦王那么横,我都敢在他面前骂他、跟他拼命,我会怕廉颇将军吗?我是觉得,赵国之所以能安稳,就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将军在。要是我们俩闹起来,就像两只老虎打架,最后肯定两败俱伤,秦国正好趁机来打我们。我躲着他,不是怕他,是为了赵国啊!”

这话又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听完,脸“唰”地一下就红了,跟被人扇了几巴掌似的。他摸着后脑勺,越想越惭愧:“我光顾着争面子,居然没想到国家大事。蔺相如肚子里能撑船,我跟他比,简直就是个小心眼的糊涂蛋!”

第二天一早,廉颇干了件轰动全城的事——他脱光了上身,背上绑了根荆条(荆条上有刺,是古代用来罚人的),让手下人领着,一路走到蔺相如家门口,“扑通”一声跪下了。

蔺相如正在家里喝茶,听说廉颇来了,赶紧出来迎接,一看见这阵仗,吓了一跳:“廉将军,您这是干啥?快起来!”

廉颇低着头说:“蔺大人,我是个粗人,见识短浅,只知道争功,差点误了国家大事。您大人有大量,就用这荆条打我一顿,出出气吧!”

蔺相如赶紧把荆条解开,扶廉颇起来,拉着他的手说:“廉将军,您能这么想,我太高兴了。咱们都是为了赵国,以前的事别提了。”

两人越聊越投机,当场就结为生死之交,成了赵国的“黄金搭档”——一个在朝堂上运筹帷幄,一个在边境上镇守疆土,秦国好多年都不敢轻易来犯。这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后来还衍生出“将相和”的佳话。

第四章:那些年,蔺相如“坑”过的秦王

蔺相如的一生,好像就是为了跟秦王“斗智斗勇”而生的。除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他还在不少场合给秦王下过“套”。

有一次,秦国想联合赵国一起打齐国。秦王派使者来赵国,说要先跟赵王在西河外见个面,签订合作协议。赵王有点犹豫,怕又是鸿门宴。蔺相如说:“大王可以去,但得让廉颇做好防备。再说了,有我跟着,秦王不敢咋样。”

见面的时候,秦王果然想给赵王一个下马威,故意说:“听说赵王最近得了一匹宝马,不如送给我?我用十座城换。”

赵王心想,这套路跟上次换璧一样啊,刚想拒绝,蔺相如抢先说:“大王喜欢宝马是好事,可惜那匹马昨天刚病死了。不过我们赵国盛产玉石,下次我给您送块更大的玉来。”

秦王噎了一下,没想到蔺相如这么快就接话了,只好打哈哈过去。其实那匹马活得好好的,蔺相如就是怕秦王故技重施,先把话堵死了。

还有一次,秦国攻占了赵国的几座城,又想跟赵国讲和。秦王写信给赵王,说要在中阳城举行会盟。赵王不想去,蔺相如说:“这次不一样,秦国刚打了胜仗,又主动讲和,肯定是有别的顾虑。我们不去,反而显得心虚。”

会盟的时候,秦王又想占便宜,说:“赵国得把蔺相如来秦国当人质,我才相信你们的诚意。”

蔺相如当场就笑了:“大王要是有诚意,就先把占我们的城还回来。我蔺相如这条命不值钱,要是能换赵国的城池,我立马跟您走。但要是您耍赖,我就在秦国朝堂上自杀,让天下人都知道您言而无信。”

秦王被他说得没脾气,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

蔺相如对付秦王的招数,总结起来就三个字:“敢”“稳”“准”。敢跟秦王硬刚,不怕死;稳得住阵脚,不慌不忙;抓得准秦王的弱点——既想要面子,又怕落个坏名声,还得掂量掂量赵国的实力。就像下棋,蔺相如总能预判秦王的下一步,提前布好局。

第五章:文臣的“武功”:不流血的战争

有人说,蔺相如就是个“嘴强王者”,没真刀真枪上过战场,算不得英雄。这话可就错了。文臣的“武功”,有时候比武将的刀枪还厉害——他们打的是不流血的战争,拼的是智慧和勇气,保的是国家的尊严和百姓的安宁。

蔺相如当政的时候,赵国国力不算最强,但因为他和廉颇的配合,硬是在强秦的眼皮子底下站稳了脚跟。他知道,跟秦国硬碰硬肯定不行,所以每次都用“理”和“勇”来化解危机。完璧归赵,他用“理”让秦国没话说;渑池之会,他用“勇”让赵国没丢脸;将相和,他用“容”让赵国更团结。

有一次,赵国闹饥荒,粮食不够吃。秦国趁机派使者来,说要给赵国送一万石粮食,但条件是让赵国割让一座城作为“感谢”。赵王召集大臣商量,有人说:“粮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