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53章 张须陀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53章 张须陀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张须陀:隋朝末年的“救火队长”,李密见了都发怵的狠人

第一章:从“职场咸鱼”到“剿匪专业户”

隋朝开皇年间的公务员队伍里,有个名叫张须陀的年轻人,每天上班的状态可以用三个字概括:混日子。他爹是北周的开府仪同三司,标准的“官二代”,按说随便找个清闲岗位养老就行。可张须陀偏不,非得去基层“体验生活”,在齐郡(今山东淄博)当了个不起眼的郡丞。

这岗位搁现在相当于副市长,听起来挺唬人,实则天天处理鸡毛蒜皮的事:张家丢了鸡,李家占了地,王二麻子跟人打架……张须陀每天揣着本《刑法》,走街串巷调解纠纷,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张青天”——当然,也有人背后叫他“张老蔫”,因为他见谁都笑眯眯的,一点官架子没有。

如果就这么混下去,张须陀顶多在地方志里留下“为官清廉”四个字。可命运这编剧,总爱给老实人加戏。大业七年(611年),山东出了个叫王薄的盐贩子,写了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老百姓别去辽东打高句丽,跟着他造反有肉吃。一时间,齐鲁大地的流民跟打了鸡血似的,纷纷扛着锄头加入叛军,史称“长白山起义”。

消息传到齐郡,太守吓得连夜打包行李准备跑路,回头一看,平时蔫了吧唧的张须陀正慢悠悠地磨着刀。“老张,你磨刀干啥?”“杀贼啊。”张须陀头也不抬,“太守您要是怕,就先去洛阳躲躲,这里有我。”

太守半信半疑地跑了,留下张须陀和几千郡兵。没人相信这“调解专家”能打仗,连叛军都没把他放眼里。王薄带着几万人马攻过来时,还派人送了封信:“张郡丞,识相的开门投降,我让你当个先锋官,比天天断官司强。”

张须陀回信就三个字:“你来呀。”

双方在泰山脚下开打。王薄的叛军拿着锄头镰刀,跟赶大集似的往前冲;张须陀却不按常理出牌,让主力部队假装逃跑,自己带了五百骑兵绕到叛军背后,瞅准王薄的指挥帐篷,一刀把帅旗砍了。叛军没了指挥,顿时乱成一锅粥,被郡兵砍得哭爹喊娘。

这仗打完,张须陀一战成名。隋炀帝杨广正在涿郡准备打高句丽,听说山东有个“张老蔫”能平叛,高兴得把手里的马鞭都扔了:“赶紧让他来见我,给我当‘剿匪大队长’!”

就这么着,五十多岁的张须陀突然从“职场咸鱼”逆袭成“帝国救火队长”,开启了四处灭匪的彪悍人生。

第二章:剿匪界的“套路王”,李密的“噩梦启蒙”

当上“剿匪大队长”的张须陀,画风突变。以前调解纠纷时的笑眯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脸“你们都是渣渣”的淡定。他对付叛军有三**宝:快、狠、诈,尤其擅长给对手下套。

当时山东有个叫郭方预的叛军首领,自称“卢公”,带着十万人马四处抢劫,号称“打遍齐鲁无敌手”。张须陀听说后,故意放出消息:“郭方预太厉害了,我打不过,还是坚守城池吧。”同时让人在城门口堆满石头,假装要加固防御。

郭方预果然上当,带着大军慢悠悠地来攻城,一路上还忙着分赃。没想到张须陀半夜带着人摸出城,直接端了他的粮仓。等郭方预回头救援时,又被埋伏在半路的隋军胖揍一顿,十万人马死的死、散的散,他自己仅带着几个亲信逃跑,连“卢公”的印信都丢了。

这时候,有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在郭方预的队伍里当参谋,亲眼目睹了这场败仗。他看着张须陀的部队来去如风,把十万人马耍得团团转,吓得冷汗直流——这年轻人就是后来瓦岗寨的带头大哥李密。多年后他回忆起这一幕,还心有余悸:“张须陀这老头,太能装了,我算是栽他手里了。”

张须陀的“套路”不止于此。有次他打另一个叛军首领左孝友,对方躲在山里不出来,仗着地形险要耗时间。张须陀让人天天在山下骂阵,骂得最难听的那种,左孝友气得嗷嗷叫,带着人冲出来要拼命。结果刚到平地,就被张须陀布下的“口袋阵”包了饺子,三万多人马全成了俘虏。

最绝的是“粮车诱敌”。当时河北有个叫王德仁的叛军,最喜欢抢粮食。张须陀就赶着几十辆空粮车,让老弱病残押送,自己带着精锐藏在路边的树林里。王德仁的手下果然冲出来抢粮车,刚把车帘拉开,发现里面全是石头,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隋军砍得满地找牙。

就这么着,张须陀在山东、河北一带东征西讨,五年内灭了大小叛军三十多股,被他收拾过的首领能从长安排到洛阳。当时的叛军只要听说“张须陀来了”,立马收拾行李跑路,比见了瘟神还怕。有个叫孟让的首领,本来都打到盱眙(今江苏淮安)了,一听张须陀的部队快到了,连夜带着人往海边跑,连抢来的财宝都扔了。

隋炀帝对张须陀越来越信任,给他加官进爵,还赏赐了无数金银。可张须陀把赏赐全分给了手下士兵,自己啥也不要,天天跟士兵们同吃同住,啃干饼喝冷水。有个新兵蛋子问老兵:“将军以前不是调解纠纷的吗?怎么打仗这么狠?”老兵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没听说过‘老实人发火,神仙都挡不住’吗?”

第三章:瓦岗寨的“开业大酬宾”,遇上张须陀的“砸场子”

大业十二年(616年),河南出了件大事:翟让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拉杆子起义,号称“瓦岗军”。这伙人跟其他叛军不一样,不光抢官府,还劫富济贫,吸引了不少好汉加入,其中就包括“套路王”李密。

李密自从被张须陀揍过之后,一直憋着口气,想找机会报仇。他给翟让出主意:“咱们别打小县城了,直接去打荥阳(今河南郑州),那里是交通要道,粮食物资多,拿下了就能当‘河南扛把子’!”

翟让觉得这主意不错,带着瓦岗军浩浩荡荡杀向荥阳。荥阳太守杨庆是隋炀帝的侄子,平时只会吃喝玩乐,见叛军来了,当场吓哭,赶紧向朝廷求救:“快派张须陀来!再不来我就要改姓翟了!”

隋炀帝正忙着在江都看琼花,收到求救信后,大手一挥:“张须陀,给你两万人马,去荥阳‘砸场子’!”

张须陀接到命令时,正在山东收拾另一个叛军,二话不说带着秦琼、罗士信等猛将,星夜兼程赶往河南。这秦琼和罗士信可不是一般人,后来都是大唐开国名将,此时却心甘情愿跟着张须陀混——没办法,这老头太会打仗,跟着他有肉吃,还安全。

翟让听说张须陀来了,吓得腿肚子转筋。他以前跟张须陀交过手,被揍得差点连裤衩都丢了,当即就想跑路:“李密,这张老头太厉害了,咱们惹不起,还是撤吧。”

李密却拍着胸脯:“大哥别怕,这次我有新套路!张须陀老了,肯定想不到咱们会反杀他!”

李密的新套路是“诱敌深入”:让翟让带着主力假装打不过,引诱张须陀追击,自己则带着精锐埋伏在大海寺(今河南荥阳东北)附近的树林里,等张须陀进来就关门打狗。

这招其实是张须陀玩剩下的,可这次,老江湖栽在了新套路手里。

第四章:大海寺的“生死局”,老将军的“最后倔强”

大业十二年十月,荥阳城外,张须陀的部队与瓦岗军正面相遇。翟让按照李密的安排,刚打了几个回合就假装溃败,带着人往大海寺方向跑。

张须陀一看,乐了:“翟让这小子还是老样子,不堪一击。”秦琼劝他:“将军,会不会有埋伏?”张须陀摆摆手:“放心,李密那小屁孩的套路,还是我教他的呢!”说着一马当先追了上去。

追到大海寺附近,突然鼓声大作,李密带着伏兵从树林里杀了出来,翟让也调转马头反杀,两万瓦岗军把张须陀的五千隋军团团围住。

这下张须陀才知道中了计,但他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临危不乱,大喊一声:“秦琼、罗士信,跟我冲!”

老将军手持长槊,像头猛虎似的冲进敌阵,瓦岗军士兵根本挡不住。他杀了一轮,发现手下士兵被冲散了,又掉头杀回去救人;刚把这波人救出来,又发现另一波人被围,再杀回去……来来回回冲了四次,身上的铠甲都被血染红了,身边的亲兵越来越少。

有个小兵哭着喊:“将军,咱们突围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张须陀抹了把脸上的血,哈哈大笑:“我张须陀征战一生,从没丢下过弟兄们!今天就是死,也要跟弟兄们死在一起!”

他最后一次冲进敌阵时,战马被绊倒,摔在地上。李密的手下一拥而上,想活捉这位“剿匪传奇”。张须陀挣扎着站起来,横槊立马,瞪着眼睛怒吼:“谁敢过来!”

瓦岗军士兵被他的气势吓住了,一时不敢上前。就这片刻的功夫,老将军突然往自己脖子上一抹——一代名将,就这样死在了自己最擅长的“套路”里,享年五十二岁。

消息传到隋军大营,秦琼和罗士信哭得昏天黑地,带着残兵拼命抢回张须陀的尸体,一路哭着往洛阳撤退。瓦岗军虽然赢了,却没人敢庆祝。翟让看着张须陀的尸体,叹口气:“这老头,是条汉子。”李密则沉默了很久,他赢了这场仗,却始终觉得心里发虚——毕竟,他打败的是自己曾经仰望的“传奇”。

第五章:死后的“冰火两重天”

张须陀的死讯传到江都,隋炀帝正在喝花酒,闻言愣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可惜了,以后没人给我剿匪了。”然后该喝喝该玩玩,仿佛死的只是个无关紧要的小官。

可在民间,尤其是山东、河南一带,老百姓听说张须陀死了,哭得比自家亲人去世还伤心。齐郡的老百姓自发给他建了座祠堂,天天有人去烧香,都说:“张将军在的时候,咱们能吃饱饭;他走了,这日子没法过了。”

更有意思的是瓦岗寨内部。李密虽然靠杀了张须陀威望大增,成了瓦岗军的实际老大,但总有人背后嘀咕:“他是靠算计老将军才赢的,不算真本事。”后来李密投降唐朝,被李世民问起大海寺之战,还脸红了半天,说:“那是张须陀老将军自己不想活了,不然我赢不了。”

张须陀的两个得意门生——秦琼和罗士信,后来投靠了唐朝,成了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每次打仗,他们都会想起老将军的教导:“打仗不能只靠勇,更要靠谋,但最重要的,是不能丢下弟兄们。”这俩人后来都成了“忠义”的代名词,估计跟张须陀的影响分不开。

唐朝建立后,有人提议给张须陀追封个爵位,唐太宗李世民摇摇头:“他是隋朝的忠臣,咱们要是追封他,不等于打隋炀帝的脸吗?还是算了吧。”

就因为这,张须陀在唐朝的史书里,成了个“反面教材”,说他“助纣为虐”,帮隋炀帝镇压农民起义。可老百姓不管这些,山东、河南一带至今还有“张公庙”“将军墓”,香火一直很旺。有个老秀才写了首诗:“须陀一死隋纲颓,瓦岗雄起洛阳摧。莫道忠烈无人记,野老庙前献酒杯。”

第六章:被时代辜负的“老实人”,乱世中的“逆行者”

张须陀的一生,其实挺矛盾的。他是个好官,当郡丞时为民做主;是个好将军,打仗身先士卒,从不丢下弟兄;可他效忠的,偏偏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炀帝。

有人说他“愚忠”,放着瓦岗寨的“革命队伍”不参加,非要给隋朝当“刽子手”。可在张须陀看来,他保的不是隋炀帝这个人,而是“天下太平”。他见过太多战乱的惨状,老百姓流离失所,易子而食,所以他觉得,不管朝廷怎么样,先把叛军镇压下去,让老百姓能安稳过日子再说。

这种想法在乱世里,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就像大海寺之战,他明知道可能有埋伏,还是要追,因为他觉得“叛军就是叛军,必须消灭”;他明知道可以突围,却非要来回救人,因为他觉得“弟兄们跟我出生入死,不能丢下他们”。

这种“老实人”的倔强,在那个尔虞我诈的时代,注定是悲剧。

但也正是这种倔强,让他成了乱世中的“逆行者”。当太守跑路时,他留下来;当士兵害怕时,他冲在前;当所有人都觉得隋朝要完时,他还在拼命维护这个已经腐朽的王朝。

有人说他傻,可傻得让人敬佩。

现在提起隋朝名将,人们总会想起韩擒虎、贺若弼,甚至是后来投降唐朝的秦琼、罗士信,很少有人会想起张须陀。这位灭了三十多股叛军、让李密都发怵的“剿匪传奇”,就像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中划过,留下短暂却耀眼的光芒,然后迅速被遗忘。

但历史不会真的遗忘。在《隋书》的角落里,还记载着他的一句话:“我为将,知士必死,而不能救,何面目视息世间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当将军的,知道弟兄们要死,却不能救他们,还有什么脸活在世上!”

就冲这句话,张须陀就值得被记住。他或许不是完美的英雄,却是那个黑暗时代里,为数不多的、有血有肉的“真汉子”。

如果有机会穿越回隋朝末年,你可能会在某个战火纷飞的战场,看到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将军,骑着战马冲在最前面,嘴里喊着:“跟我杀!”那就是张须陀——一个被时代辜负,却从未辜负时代的“老实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