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51章 贺若弼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51章 贺若弼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贺若弼:隋朝最会“搞事情”的战神

第一章:将门虎子的“叛逆”童年

南北朝后期的北周,有个名叫贺若敦的大将军,这人打仗是把好手,脾气却比炮仗还爆。某天他跟上司宇文护闹了点别扭,回家就对着儿子贺若弼拍桌子:“老子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当上宰辅!你小子要是将来没出息,我非扒了你的皮不可!”

那年贺若弼才六岁,正蹲在地上玩泥巴,闻言眨巴着大眼睛,捡起块泥巴就往老爹嘴里塞:“爹你吃糖,不气不气。”贺若敦被儿子这波操作整懵了,气也消了大半,从此认定这小子是块打仗的料——毕竟能在虎爹怒吼时淡定塞泥巴的,不是傻子就是天才。

贺若弼显然是后者。这孩子打小就不按常理出牌,别家武将子弟练弓马时,他抱着《孙子兵法》啃得津津有味;先生教他写“忠孝”二字,他偏要在旁边画个小人儿舞刀弄枪。十五岁那年,他跟老爹去军营,见士兵们操练阵法漏洞百出,当场跳上点将台:“你们这么排兵,敌人从东边一冲就垮了!”

贺若敦本想把他揪下来,没想到士兵们还真按他说的改了,结果操练效果竟好了不少。老将军摸着胡子直乐:“这混小子,比我当年还能折腾。”

可折腾也得有代价。贺若敦后来因为口无遮拦得罪了宇文护,被逼得自刎谢罪。临死前他抓着贺若弼的舌头,狠狠咬了一口:“记住!祸从口出!以后给我管住这张嘴!”贺若弼疼得眼泪直流,嘴里淌着血点头——只是这“管住嘴”的家训,他后来执行得实在一言难尽。

第二章:职场新人的“作死”与逆袭

北周武帝时期,贺若弼正式踏入职场。他凭着老爹的余荫和自己的本事,当上了小官,可骨子里的“搞事情”基因藏不住。有次上司问他:“当今太子能不能成大器?”这问题简直是送命题,同事们都低头装哑巴,贺若弼却眉飞色舞:“太子殿下嘛,骑马射箭是把好手,就是读书差点意思——”

话没说完就被同僚捂住嘴。这事传到太子耳朵里,贺若弼的官帽差点不保。好在他打仗确实有两把刷子,北周伐齐时,他单枪匹马冲进敌营,把对方主将的头盔都挑了下来,立下大功,才把这事儿翻了篇。

杨坚篡周建隋后,想找个能对付南边陈朝的将领。有人推荐贺若弼,说这小子虽然嘴欠,但肚子里有真货。杨坚召见他时,贺若弼正因为前阵子跟人吵架被降职,一肚子火没处发,见到皇帝就开始滔滔不绝:“陈朝那点家底,我闭着眼睛都能数清!长江天险算个啥?我带几个人就能趟过去!”

满朝文武吓得直抽冷气,心说这小子是不想活了?杨坚却听得眼睛发亮。这位新皇帝正愁没借口灭陈,贺若弼这番话简直说到了他心坎里。当场拍板:“行!就你了!给你个吴州总管当当,去长江边待着,给我琢磨怎么渡江!”

贺若弼乐呵呵地上任了,心里却打着小算盘:皇帝让我琢磨渡江,没说不让我“搞点小动作”啊。

第三章:长江边的“戏精”日常

到了吴州(今江苏扬州),贺若弼第一件事就是给陈朝演了出“苦肉计”。他让士兵们天天在江边吆喝:“粮食不够啦!要回家种地啦!”陈朝探子一看,哟,隋军要跑路?赶紧回去报信。

没过几天,贺若弼又下令:“老弱病残统统退伍,新来的小伙子们都给我穿上鲜艳的衣服,在江边列队游街!”陈朝守军趴在城头一看,隋军换了批“花架子”,更松懈了。

最绝的是“换防演戏”。每次隋军换防,贺若弼都让士兵们扛着刀枪在江边搞阅兵式,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吓得陈朝军队赶紧披甲上阵。可等他们摆好阵势,隋军早就收队回营了。一来二去,陈朝人烦了:“又是贺若弼这小子恶作剧,不理他!”

这还不够,贺若弼还当起了“军火商”。他让人偷偷跟陈朝边民做生意,用廉价的马换陈朝的好船。陈朝渔民乐呵呵地把船卖了换马,心想隋军傻钱多,却不知贺若弼早把这些船藏在芦苇荡里,就等开战那天用。

有回陈朝大将萧摩诃派人过来“慰问”,贺若弼赶紧摆酒招待。席间故意装醉,拉着萧摩诃的手哭:“兄弟啊,我这日子苦啊,天天被皇帝骂,真想跳槽去你们陈朝混口饭吃……”萧摩诃信以为真,回去就跟陈后主说:“贺若弼就是个草包,不足为惧!”

陈后主本来就忙着跟张丽华吟诗作对,一听这话,彻底把长江防线抛到了脑后。可怜陈朝君臣还不知道,他们眼里的“草包”,正在芦苇荡里偷偷练水军,船都快堆成山了。

第四章:灭陈之战的“抢功”大戏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初一,陈朝君臣正忙着过年,宫里宫外一片歌舞升平。贺若弼瞅准这个机会,带着八千精兵,踩着薄冰就渡过了长江。

要说这贺若弼,打仗是真有一套。他让士兵们举着火把,嘴里衔着枚铜钱(防止出声),遇到陈朝巡逻兵就一锅端,愣是没惊动任何人。等陈朝守军第二天酒醒了,发现隋军都摸到城下了,吓得裤子都湿了。

有个叫樊巡的陈朝将领还算有种,带着几千人就冲了上来。贺若弼站在阵前,摘下头盔喊:“我乃贺若弼!识相的赶紧投降,不然别怪我不客气!”樊巡哪听过这名字,挥着刀就砍。贺若弼冷笑一声,抬手一弓,箭头擦着樊巡耳朵飞过,钉在后面的旗杆上。樊巡吓得差点从马上掉下来,转身就跑,士兵们跟着一哄而散。

就这么一路打打闹闹,贺若弼率军逼近建康(今南京)。半路上遇到陈朝大将鲁广达,这老头挺硬气,带着士兵死战。贺若弼打了半天没占到便宜,心里有点急:“老东西,给你脸了是吧?”正想下令强攻,突然想起老爹“管住嘴”的家训,又硬生生憋了回去。

改用“攻心术”:“兄弟们!陈后主荒淫无道,你们跟着他卖命不值啊!投降有赏,回家娶媳妇!”这话一出,陈朝士兵哗啦啦降了一片。鲁广达气得直跺脚,最后也只能哭着投降。

眼瞅着就要打到皇宫了,贺若弼突然听说:“韩擒虎带着人从朱雀门进去了!”这位老对手竟然抢在了自己前面?贺若弼顿时火冒三丈,拍马就追。到了宫门口,正撞见韩擒虎押着陈后主出来。

“姓韩的!你凭什么抢我功劳?”贺若弼上去就揪韩擒虎的领子。

韩擒虎一脸无辜:“我没抢啊,是他自己从井里爬出来的……”

“从井里爬出来也该归我!”贺若弼不依不饶,两人差点在皇宫门口打起来。

最后还是陈后主出来打圆场:“两位将军都厉害,都厉害……”这才把这场闹剧压下去。

第五章:朝堂上的“抬杠”冠军

灭陈之后,贺若弼成了隋朝头号功臣。杨坚给他加官进爵,赏赐无数,还让他跟自己一起坐龙椅。贺若弼飘了,觉得全天下就自己最牛。

有次杨坚设宴,让大臣们自评功劳。贺若弼抢先说:“臣平定江南,活捉陈后主,功劳比韩擒虎大十倍!”韩擒虎刚想反驳,贺若弼又说:“你就带了五百人,跟捡便宜似的!我可是实打实打了八场硬仗!”

杨坚笑着打圆场:“行了行了,你俩都是头功,别吵了。”

可贺若弼根本停不下来。他见杨素当了宰相,心里不平衡了,天天在朝堂上跟杨素抬杠。杨素说东,他偏说西;杨素说修运河,他就说劳民伤财;杨素说要征突厥,他就说时机未到。

有回杨坚问他:“杨素、高颎这俩人怎么样?”贺若弼脖子一梗:“杨素就是个莽夫,高颎也就配当个会计!”杨坚脸都黑了:“那满朝文武,就你最能耐?”贺若弼得意洋洋:“那是自然!”

这话传到太子杨广耳朵里,这位未来的隋炀帝记恨上了。有次杨广宴请大臣,故意问贺若弼:“我这宴会办得咋样?”贺若弼瞥了一眼满桌山珍海味:“太铺张了,比陈后主还能折腾。”杨广心里暗骂:老东西,等着瞧!

贺若弼的老婆劝他:“你就不能少说两句?忘了你爹是怎么死的?”贺若弼把胡子一吹:“我怕啥?我功高盖世,皇帝不敢动我!”

他不知道,杨坚早就忍他很久了。有次实在气不过,把他关了大牢,想杀了他。可又舍不得,毕竟是灭陈的大功臣。最后叹口气:“放了吧,这老小子就是嘴欠,没别的坏心眼。”

出狱后,贺若弼不但不改,反而更嚣张了。见了谁都要指点一番,活脱脱一个“朝堂杠精”。

第六章:“嘴炮”战神的落幕

仁寿四年(604年),杨广登基,成了隋炀帝。这位新皇帝可没他爹那么好脾气,早就想收拾贺若弼了。

机会很快来了。有次杨广北巡,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建了个能容纳千人的大帐篷,宴请突厥可汗。贺若弼又开始碎碎念:“太浪费了!这帐篷能盖多少房子?突厥人哪配得上这规格?”

这话传到杨广耳朵里,新仇旧恨一起算。当即下令:“贺若弼诽谤朝政,拉出去砍了!”

临刑前,贺若弼看着刽子手的刀,突然想起老爹咬他舌头的事,叹口气:“我这辈子,啥都好,就是管不住这张嘴。老爹啊,儿子对不起你……”

享年六十四岁。

这还不算完,杨广觉得杀了他还不解气,把他儿子贺若怀亮也发配到边疆,后来也给杀了。一门忠烈,就这么因为“嘴欠”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不过老百姓倒挺念贺若弼的好。江南一带至今还有“贺若弼点将台”“破陈碑”之类的遗迹。有人说他是“隋朝第一战神”,有人说他是“最可惜的名将”,还有人编了顺口溜:“贺若弼,会打仗,就是嘴巴太逞强;灭了陈,立了功,最后脑袋落了空。”

其实贺若弼的悲剧,早就藏在他的性格里。他像一把锋利的刀,能披荆斩棘,却也容易伤到自己。如果他能学学韩擒虎的低调,或许能安享晚年;可要是真那样,他也就不是那个敢在长江边“演戏”、敢在朝堂上“抬杠”的贺若弼了。

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它记住了贺若弼灭陈的辉煌,也记住了他“嘴炮”的荒唐。就像他当年在长江边演的那些戏,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最后都成了让人哭笑不得的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