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41章 谢玄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41章 谢玄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谢玄:从“官N代学渣”到“淝水战神”,东晋最反转的学霸逆袭记

第一章 名门里的“问题儿童”:谢家人的“叛逆者”

东晋的顶级豪门圈里,谢家绝对是“顶流中的顶流”。王羲之是他家女婿,谢灵运是他侄孙,连皇帝见了都得客气三分。但就是这样的名门望族,偏偏出了谢玄这么个“异类”——别人家的公子哥练书法、谈玄学、逛兰亭,他倒好,天天带着家丁玩“军事演习”,把后花园改成了“战场”,假山当碉堡,池塘当护城河,活脱脱一个“古代版军事迷”。

谢玄他爹谢奕是豫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员,可这儿子偏偏不爱读兵书,就爱琢磨怎么用弹弓打鸟、用木棍指挥家丁列阵。有次谢安(谢玄的叔叔,东晋首席执政官)来家访,看到谢玄正趴在地上画“作战地图”,地上的泥巴蹭得满脸都是,气得吹胡子瞪眼:“我们谢家子弟要么当宰相,要么当名士,你倒好,想当街溜子头?”

谢玄梗着脖子回嘴:“街溜子头怎么了?至少能指挥几十号人,总比叔叔您天天跟人空谈玄学强!”这话差点没把谢安气晕过去,罚他抄《论语》一百遍——结果谢玄抄到第三遍就把笔扔了,跑去跟家丁研究“怎么偷袭隔壁王府的果园”。

不过这“问题儿童”也有高光时刻。有年冬天,谢家和王家(王羲之他家)比赛射箭,谢家子弟一个个箭箭脱靶,谢玄拿起弓来,三箭全中靶心。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不服气:“你这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谢玄笑着说:“要不要赌一把?我射你头顶的苹果,射不中算我输。”吓得王献之当场认输——这哥们是真敢玩啊!

谢玄年轻时的“黑料”能编一本笑话集:把谢安的围棋子当兵棋摆,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折成纸船放水里“训练水军”,甚至偷偷把家里的铜器熔了,铸了把迷你版“青龙偃月刀”。谢安经常叹气:“这孩子要是生在乱世,说不定能当将军;可现在是和平年代,他这点本事有啥用?”——事实证明,谢安还是太年轻,乱世说来就来。

第二章 职场初体验:被“关系户”标签砸懵的小年轻

谢玄二十岁那年,被谢安硬塞进朝廷当“秘书郎”,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科员。这岗位本该是名门子弟的“镀金跳板”,可谢玄干得比谁都认真,天天研究公文里的军事部署,还在奏章空白处画小人打仗,气得上司把他的报告扔回来说:“这里是办公厅,不是军营!”

更绝的是,谢玄上班不穿官服穿便装,腰间还挂着把匕首,说“防身用”。有次晋孝武帝召见,他居然穿着草鞋就去了,气得皇帝骂他:“你是来上朝还是来打猎?”谢玄振振有词:“穿着草鞋跑得快,万一有刺客,我能保护陛下!”——这脑回路,也是没谁了。

因为这些“奇葩操作”,满朝文武都觉得他是靠谢安关系混饭吃的“关系户”。有个老臣在朝堂上公开说:“谢家怎么派了这么个愣头青来?怕是要砸了招牌!”谢玄听了没生气,反而笑眯眯地说:“老大人放心,等我哪天带兵打仗,保证不砸您家的锅。”

转折点出现在公元377年。当时前秦苻坚统一了北方,号称有百万大军,天天叫嚣要“饮马长江”。东晋朝廷慌成一团,谢安拍板:“得组建一支精锐部队防备苻坚!”满朝文武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接这活儿——谁不知道前秦兵厉害?

就在这时,谢玄站出来了:“我来!”大臣们当场炸了锅:“让这穿草鞋的愣头青带兵?怕不是要送人头!”谢安力排众议:“我这侄子看着不靠谱,真本事藏着呢!”就这样,谢玄拿着“建武将军”的任命书,走马上任——他可能自己都没想到,这一走,走出了个千古名战。

第三章 北府兵:史上最牛“创业团队”的诞生

谢玄接手的是个烂摊子:朝廷只给了个番号(叫“北府兵”,因为部队驻扎在京口,也就是现在的镇江,位于东晋北部),士兵得自己招,武器得自己造,粮饷得自己筹——活脱脱一个“零启动资金创业”。

但谢玄有个别人没有的优势:他懂“招聘”。别人招兵只看身体强壮,他专挑两种人:一是北方逃难来的流民(这些人跟前秦有血海深仇,打仗不要命),二是江湖上的亡命徒(打架经验丰富,自带“特种兵”属性)。有个叫刘牢之的壮汉,因为打死人在逃,谢玄直接把他招进来当队长,吓得其他将领直哆嗦:“这是招兵还是招黑帮?”

谢玄训练军队的方式更野。别人练兵练队列、练刺杀,他天天搞“实战模拟”:把士兵分成两队,一队扮前秦兵,一队扮晋军,真刀真枪地干,打赢了赏酒肉,打输了罚俯卧撑。有次模拟战打得太投入,刘牢之把另一个队长的胳膊打断了,谢玄不仅没罚,还笑着说:“打得好!实战时就该这么狠!”

最绝的是“企业文化建设”。谢玄知道这帮流民和亡命徒不好管,就搞“兄弟制”:士兵之间称兄道弟,吃饭不分贵贱,打仗时“一人受困,全队救援”。有个新兵想家哭鼻子,谢玄把自己的床让给他睡,还陪他聊到半夜。第二天那新兵对老乡说:“谢将军比亲哥还好,以后他让我死,我眼睛都不眨!”

就这么着,谢玄用三年时间,把一群流民、逃犯、街头混混,打造成了东晋最能打的部队。这支部队有多猛?有次前秦派了支小队来骚扰,被北府兵追着砍了三十里地,连前秦将领的头盔都成了谢玄的战利品。消息传到长安,苻坚还不信:“一群乌合之众能有多厉害?肯定是我军故意放水!”

北府兵的“野”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别的部队打仗前要焚香祷告,他们打仗前喝烈酒;别的部队讲究军容整齐,他们穿着破烂盔甲就敢冲锋;别的部队战败会溃散,他们能在被包围时反杀——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一支“自带buff的虎狼之师”。

第四章 淝水之战(上):前秦百万大军的“搞笑行为大赏”

公元383年,苻坚带着号称“百万大军”(实际大概八十万)南下,扬言要“投鞭断流”(把马鞭扔到长江里,能让江水断流)。消息传到东晋,朝堂上下一片哀嚎:“完了完了,这仗没法打了!”

谢玄当时手下只有八万人,还是刚凑齐的北府兵。换别人早就吓尿了,但他偏要整活:派使者去见苻坚的弟弟苻融(前秦前锋总指挥),递了封“挑战书”,大意是:“你们人太多,挤在淝水对岸不好打架,不如往后退退,让我们过河,咱堂堂正正打一场,怎么样?”

苻融跟苻坚一商量,觉得这主意不错:“等晋军过河到一半,咱们突然冲锋,肯定能赢!”——他们哪知道,这是谢玄的“诱敌深入”之计。

更搞笑的是前秦军队的“内部管理”。八十万人来自不同民族(有氐族、羌族、汉族、鲜卑族),语言都不通,苻坚自己都记不清部队番号。有次开军事会议,苻坚喊“第三军出列”,结果站起来五个不同番号的部队——这哪是打仗,简直是“多国部队联欢会”。

谢玄早就摸透了前秦的底细。他派细作混进前秦军营,天天散播谣言:“鲜卑族要造反啦!羌族要跑路啦!”还伪造苻坚的命令:“谁先撤退,赏黄金百两!”搞得前秦兵人心惶惶,晚上睡觉都睁着一只眼。

决战前一天,谢玄给士兵们训话:“明天打赢了,咱们去长安吃羊肉泡馍!打输了,就只能喂鱼了!”北府兵们嗷嗷叫着响应——他们大多是北方人,早就想回家了。刘牢之更是拍着胸脯:“将军放心,我带突击队先过河,保证撕开个口子!”

第五章 淝水之战(下):史上最离谱的“以少胜多”

公元383年11月,淝水岸边,好戏开场。

按照约定,前秦军队开始后退。可这一退,出事了——八十万人挤在一起,后面的人根本不知道前面为啥退,只看到黑压压一片在动,以为是打输了。这时候,谢玄安排的“卧底”开始发力了,在人群里大喊:“秦军败啦!快跑啊!”

这一喊不要紧,整个前秦军营瞬间崩盘。士兵们像没头苍蝇一样乱跑,踩死的、挤死的比战死的还多。苻融想骑马维持秩序,结果马被乱兵绊倒,摔下来被北府兵一刀砍了——前秦前锋总指挥,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了。

谢玄一看机会来了,大喊一声:“兄弟们,冲啊!”八万人的北府兵像饿狼一样扑过去。北府兵里的流民看到前秦兵就红了眼,嘴里喊着“报仇雪恨”,见人就砍;亡命徒们更是发挥“街头斗殴”经验,专挑落单的打。

苻坚本人也惨得很,中了一箭,骑着马拼命逃,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风声鹤唳”这成语就从这来的),都以为是晋军追来了。后来他逃到洛阳,清点人数,八十万大军就剩下十几万,气得一口老血喷出来:“我怎么就信了谢玄这小子的鬼话!”

谢玄这边呢?打赢了都不敢相信。刘牢之提着苻融的脑袋来报喜,谢玄还愣着问:“这……这就赢了?”等确认前秦真的跑路了,他才反应过来,抱着刘牢之哈哈大笑:“我说过吧!咱北府兵是最棒的!”

淝水之战的搞笑程度,连史书都觉得离谱。《晋书》里写:“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意思是前秦兵自己踩自己,死的人把田野和河流都堵满了——这哪是战败,简直是“大型踩踏事故现场”。

第六章 战后余波:战神也怕“办公室政治”

淝水之战后,谢玄成了东晋的“顶流明星”。老百姓给他建生祠,皇帝给他加官进爵(封康乐县公,食邑三千户),连之前嘲笑他的大臣,见了面都点头哈腰:“谢将军真是神勇啊!”

但谢玄很快发现,打胜仗容易,搞职场生存难。东晋朝廷的“办公室政治”比淝水战场还凶险:有人嫉妒他功高盖主,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有人想抢北府兵的指挥权,天天给谢安使绊子;甚至连北府兵内部都开始闹矛盾——刘牢之觉得自己功劳大,开始不听指挥了。

谢安去世后,谢玄的日子更难过了。新的执政者司马道子(晋孝武帝的弟弟)是个酒囊饭袋,怕谢玄拥兵自重,天天找借口削他的权。先是把北府兵一分为三,接着把他调离前线,最后干脆给了个“会稽内史”的闲职(相当于绍兴市市长),让他养老。

谢玄这时候才明白:叔叔谢安当年为啥总爱跟人空谈玄学——不是不想干事,是怕被人算计啊!他想不通,自己打赢了仗,保住了东晋,怎么就成了“眼中钉”?有次跟朋友喝酒,喝着喝着就哭了:“我宁愿在淝水战场上跟苻坚拼命,也不想在朝堂上跟这帮人勾心斗角!”

公元388年,谢玄在会稽病逝,年仅四十六岁。他到死都惦记着北伐——淝水之战后,前秦四分五裂,本是收复北方的好机会,可东晋朝廷忙着内斗,硬是错过了。据说他临终前还在地图上画进军路线,嘴里念叨着:“再给我三年,定能打到长安……”

第七章 历史弹幕:被低估的“战术鬼才”

现在提起淝水之战,很多人只记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却忘了这场战役的总指挥谢玄。这哥们就像个“工具人”,历史课本用他的故事讲完成语,就把他丢到一边——实在有点冤。

谢玄的厉害之处,不在于他多能打,而在于他懂“人心”。他知道流民想回家,就用“北伐”凝聚士气;他知道前秦内部矛盾多,就用“谣言”瓦解敌军;他甚至知道敌人会骄傲,就用“退军”设下陷阱。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个“心理学大师 战术鬼才”的结合体。

北府兵后来成了南朝的“王牌部队”,刘裕(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就是从北府兵里出来的。可以说,谢玄不光打赢了一场仗,还为东晋续命了几十年,甚至影响了之后几百年的历史走向——这波操作,绝对是“性价比最高的军事投资”。

谢玄的人生,就像一场反转剧:年轻时被骂“问题儿童”,中年时被笑“愣头青”,结果用一场神仙操作的战役,打了所有人的脸。他告诉我们:别小看那些“不务正业”的人,他们可能只是在等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据说谢玄去世后,北府兵的老兵们给他守了三年墓,每次喝酒都要对着北方(淝水的方向)举杯:“将军,咱赢了,可您看不到了……”这话听着就让人鼻子发酸。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有些人活着时被误解,死后被遗忘,却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世界的走向。谢玄和他的北府兵,就像东晋黑暗历史里的一束光,虽然短暂,却足够耀眼——至少在淝水岸边,他们让八十万大军记住了:永远别低估穿草鞋的“愣头青”,更别低估一颗想赢的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