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16章 赵充国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16章 赵充国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赵充国:西汉老干部的硬核退休生活

在西汉的将军圈里,赵充国绝对是个非主流。别人七十岁都在家含饴弄孙,他却扛着锄头去边疆屯田;别人写战报讲究血流成河大破敌军,他的奏章里满是今年麦子收成水渠该修了;连皇帝都忍不住吐槽:老将军,您这是把河西走廊当自家菜园子打理呢?

这位被《汉书》严肃记载的屯田安边第一人,要是活在今天,估计会在朋友圈发今日屯田步数 ,配九张麦田自拍,顺便@汉宣帝求点赞。接下来,就让我们扒一扒这位西汉硬核老干部的搞笑人生。

一、陇西少年:射箭比不过就靠野路子

公元前137年,陇西上邽的赵老爹喜得贵子,望着窗外飞过的大雁,一拍大腿:充国吧,听着就像能给国家添砖加瓦的!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后来添的不是砖,是西北的万顷良田。

小赵充国的童年,完美诠释了别人家的孩子vs我。邻居家孩子能百步穿杨,他拉弓能把自己弹飞;部落里的少年赛马能得第一,他骑驴都能摔进泥坑。每次族叔检查功课,他都能精准避开所有正确答案——别人射靶心,他射裁判的帽子;别人背兵法,他能把《孙子》念成《三字经》。

转折发生在十三岁那年。匈奴突袭邻村,小伙伴们吓得哭爹喊娘,他却抱着根擀面杖蹲在柴房,等匈奴骑兵路过时,一声把水缸推了下去。虽然没砸到人,但滚水声成功引来汉军巡逻队。事后校尉拍着他的脑袋:小子挺机灵,就是武器选得有点别致。

这事儿让赵充国悟了:硬拼不行,得走智力流。从此他改练侦察兵技能包——能在沙漠里找到水源,能靠星星辨别方向,还能听懂匈奴话里的。后来跟着霍去病出征,大军被沙暴困住,别人急得跳脚,他淡定地指着一处沙丘:挖三尺,有水。果然挖出泉水时,霍去病都惊了:你这是带了个移动GpS?

二、职场菜鸟:靠反向操作升职加薪

刚入职场的赵充国,完美继承了现在职场新人的精髓:领导让往东,他先看看西边有没有坑;同事都抢功,他默默捡别人漏的活儿。在酒泉之战中,这反套路差点没把李广利气死。

当时汉军被匈奴围困在峡谷,众将都喊冲啊杀啊,赵充国却蹲在石头上画圈圈。李广利踹他一脚:你小子吓傻了?他指着地图:领导您看,匈奴左边是碎石坡,战马不好走,咱们不如......话没说完,被急脾气的李广利打断:哪那么多废话,冲!

结果果然如赵充国所料,正面冲击损失惨重。深夜他带着百余人——哦不,是突袭。别人都穿铠甲,他套了件羌人衣服;别人带长枪,他揣了把砍柴刀。摸到匈奴营前,还跟哨兵聊了两句:兄弟换岗啦?今晚风大,注意保暖。哨兵愣是没认出他是汉军。

这场仗打得极其不严肃:他带头往匈奴帐篷里扔马蜂窝,趁乱割了敌军旗帜;见匈奴追来,他往地上撒了把豆子——战马吃嗨了,谁也跑不动。最后清点战果,别人杀了十个八个,他带着人了三百多俘虏,还顺手牵了匈奴左贤王的骆驼。

李广利看着账本直挠头:你这哪是打仗,分明是去匈奴营地搞团建了!嘴上骂着,转头就给朝廷写报告:赵充国同志,战术新颖,建议提拔。就这么着,别人靠砍人头升官,他靠薅羊毛成了中郎——职场生存法则诚不欺我:内卷不如另辟蹊径。

三、退休生活:七十岁还在的硬核老头

到了退休年纪的赵充国,本该在家逗鸟遛狗,他偏要给汉宣帝添麻烦。当羌人作乱的消息传到长安,朝堂上年轻人吵得面红耳赤,他拄着拐杖慢悠悠站起来:吵啥?我去。宣帝瞅着他白花花的胡子:老将军,您这年纪,上战场得带个担架吧?

谁也没想到,这老头比年轻人还能折腾。到了金城,别人忙着排兵布阵,他先考察当地菜市场:这青稞多少钱一斤?羌人爱喝啥酒?部下急了:将军,咱是来打仗的,不是来搞调研的!他瞪眼睛:不懂了吧?知道他们爱吃啥,才能对症下药。

果然,赵充国的作战计划堪称离谱:不打先零羌,先跟罕、幵部落;不抢牛羊,帮他们修水渠;士兵训练累了,就下地种麦子。有次羌人来偷袭,见汉军都在田里薅草,愣是没敢动手——这仗没法打,总不能砍正在浇地的老头吧?

最绝的是他跟朝廷的拉锯战。提出屯田策时,满朝文武都觉得这老头疯了:打仗呢!种什么地?他偏要写奏疏,一封不行写七封,堪称西汉版邮件轰炸。每封奏疏都极其接地气:

陛下您看,种一亩地能收三石粮,省多少运费啊

士兵种地比闲着强,不然总琢磨着摸鱼

羌人见咱种地,就知道咱不走了,自然不敢闹

宣帝被他烦得头疼,跟大臣吐槽:老将军这是把奏折当种地日志写了?嘴上抱怨,心里却门儿清——这老头说的有道理。最后批准屯田时,还特意加了句:让士兵们种点土豆,抗饿。(好吧,土豆是后来才有的,此处为剧情需要)

四、屯田趣事:把战场变成农家乐

赵充国的屯田生活,活脱脱一个西汉农家乐现场。士兵们放下刀枪拿起锄头,每天的日常是:报告将军,地里长草了报告将军,羌人送来两筐萝卜报告将军,王二狗把麦苗当杂草拔了。

有次先零羌来捣乱,见汉军在收割麦子,还以为是陷阱,犹豫半天不敢冲。赵充国站在田埂上喊:要不要来帮忙?管饭!吓得羌人掉头就跑。后来他干脆在两军中间开了片共享菜园,汉兵种小麦,羌人种青稞,谁也别捣乱。

最搞笑的是文化融合现场:汉军教羌人用曲辕犁,羌人教汉军烤羊肉;士兵们学羌语学得四不像,把说成;羌人学汉字,把写成,还理直气壮:不就是四四方方一块地吗?

有个年轻将领实在忍不住:将军,咱这是军营还是农庄啊?赵充国指着远处正在耕地的羌汉士兵:你看,他们手里的锄头,不比刀枪管用?等他们秋天收了粮食,谁还愿意打仗?

这话还真说对了。第二年秋天,先零羌来偷袭,愣是被自家盟友罕、幵部落拦住了:别闹,正收麦子呢!后来先零羌首领想投降,还特意带了袋新磨的面粉当见面礼:老将军,尝尝咱种的麦子,比去年甜。

五、人生哲学:把变成菜园子

晚年的赵充国,成了长安城里的网红老头。年轻人都爱听他讲故事,他总说:生活就像种地,你播什么种子,就收什么粮。别人给你挖坑,你别着急填,种点啥不好?

他退休后回到陇西,真把自家院子改成了菜园子。有次皇帝派人探望,见老将军正蹲在地里拔草,旁边还立着块牌子:汉羌一家亲,种地不分心。使者哭笑不得:老将军,您这是把治国理念种进地里了?

临终前,子孙问他有啥遗言,他指着窗外的麦田:告诉陛下,今年的麦子收成好,河西的屯田,能再扩两百亩......话没说完就咽了气,手里还攥着半根黄瓜。

如今在甘肃天水的赵充国墓旁,当地农民还保留着一个习俗:每年播种时,都要往地里撒一把麦粒,说是老将军爱吃新麦。风一吹过麦田,沙沙的声响像极了那个硬核老头在笑:你看,我就说吧,种地比打仗靠谱。

这就是赵充国的故事——一个不会射箭的侦察兵不是好农民,一个七十岁还在折腾的老头,用锄头比用刀枪赢得了更多尊重。生活或许总给我们挖坑,但只要像赵充国那样,顺手种点土豆,说不定哪天就收获一片春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