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40章 祖逖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40章 祖逖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祖逖:从“问题少年”到“北伐顶流”,东晋最野的逆袭剧本

第一章 少年不学好:打架比读书在行的“街溜子”

东晋朋友圈要是搞个“逆袭天花板”投票,祖逖绝对能c位出道。这哥们年轻时的人设,说好听点是“游侠”,说难听点就是“街溜子”——打架、逃课、混帮派样样精通,唯独跟“好学生”三个字不沾边。

祖逖家是河北范阳的豪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拆迁户里的战斗机”。他爹早逝,几个哥哥都在朝廷当大官,偏偏祖逖从小叛逆得没边。哥哥们给他请了私塾先生,结果老先生教了三天就卷铺盖跑路:“这孩子上课不背书,净研究怎么用弹弓打校长家的狗,我管不了!”

最绝的是祖逖的“社交能力”。他十五六岁时就成了当地青少年帮派的“扛把子”,手下跟着几十个小弟,天天在街上游荡。别人逛街是买胭脂水粉,他逛街是收“保护费”——当然,这钱他从不自己花,全分给了街头乞丐。有次官府抓他,被接济过的乞丐们围着衙役哭:“祖少爷是好人啊,你们抓他不如抓我们!”气得县令直拍桌子:“这叫什么事?匪盗成了活菩萨?”

不过这位“街溜子”也有高光时刻。有年冬天,他看到邻居家小孩冻得没衣服穿,半夜翻墙进哥哥的库房,扛了两匹绸缎就送过去。哥哥发现后气得要揍他,祖逖梗着脖子说:“家里钱堆得发霉,老百姓却饿肚子,留着当陪葬品吗?”哥哥被噎得半天说不出话,从此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那时候谁也想不到,这个连《论语》都背不全的混小子,后来会成为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的狠角色。就像现在老师常说的:“你们别小看班里最能闹的那个,说不定将来是个大人物”——祖逖完美诠释了这句话。

第二章 闻鸡起舞:从“夜猫子”到“自律狂魔”的魔幻转变

祖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来得比狗血剧还突然。他二十多岁时,跟一个叫刘琨的富二代凑到了一起——这俩堪称“晋朝版海尔兄弟”,一个比一个能折腾,天天凑一块喝酒、吹牛、聊天下大势。

有天半夜,祖逖正梦到自己打败了匈奴兵,突然被鸡叫声吵醒。他踹了踹旁边打呼噜的刘琨:“喂,这鸡叫得挺带劲啊,不如咱起来练剑?”刘琨揉着眼睛骂:“你有病啊!半夜练剑?邻居会以为咱疯了!”祖逖不管,拎起剑就往外冲,刘琨没办法,只能裹紧衣服跟出去。

就这么着,“闻鸡起舞”成了俩小伙子的日常。一开始街坊邻居都以为他们中了邪:“天还没亮就叮叮当当砍木头,是准备拆房子吗?”后来看他们风雨无阻,渐渐从嘲笑变成了佩服。有个卖豆腐的老头说:“祖少爷以前打架用拳头,现在舞剑有模有样,怕是要干大事了。”

更绝的是,祖逖不光练武力,还偷偷补文化课。他知道自己肚子里没墨水,就逼着刘琨给讲《左传》,听不懂就揪刘琨的胡子。有次俩人争论“齐桓公该不该伐楚”,从天亮吵到天黑,最后祖逖急了:“再吵我用剑劈了你!”刘琨笑着说:“你这脾气不改,将来打仗怕是要砍自己人。”

谁也没料到,这对吵吵闹闹的“难兄难弟”,后来一个成了北伐名将,一个成了西晋最后的支柱。多年后刘琨在北方被匈奴围困,还写信给祖逖:“还记得当年闻鸡起舞吗?我这儿的鸡叫得比以前凶,就是没你陪我练剑了。”读得人鼻子发酸。

第三章 南渡求生:从“豪门少爷”到“难民领袖”的落差

公元311年,匈奴人攻破洛阳,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这时候的祖逖,突然从“街溜子”切换成了“组织者”模式——他带着亲族、乡邻几百号人往南逃,一路上简直是大型生存真人秀。

逃亡路上,祖逖把马车让给老人小孩,自己步行;粮食不够了,他就带着小弟去打猎,打来的肉平均分配。有个富家子弟藏了两袋米,被祖逖发现后,直接当众倒在地上分了:“都快当亡国奴了,还想当守财奴?”那子弟吓得直哆嗦,从此成了他的死忠粉。

最惊险的一次,他们被乱兵追得跳河。祖逖抱着一根木头漂在水里,还不忘指挥大家:“会游泳的带不会游的,别慌!谁乱蹬腿我踹谁!”等爬上对岸,所有人都成了落汤鸡,他却笑着说:“这澡洗得痛快,比家里的浴桶舒服!”

到了江南后,祖逖一行人成了“北方难民”。当时东晋朝廷在南京刚站稳脚跟,晋元帝司马睿忙着给士族分蛋糕,压根没心思管这些“外来户”。祖逖去找司马睿要官做,司马睿看他是北方豪强,敷衍地给了个“奋威将军”的空名头,连兵都不给——说白了就是“精神鼓励”。

有次祖逖跟老乡喝酒,喝着喝着就哭了。老乡劝他:“现在有口饭吃就不错了,别想太多。”祖逖把酒杯一摔:“我哭的不是自己,是那些死在北方的同胞!他们的骨头还在野地里喂狼,咱们却在这儿醉生梦死,对得起谁?”这话传开后,好多北方来的士兵都来找他:“祖将军,您带我们打回去吧,死也死在故土!”

就这么着,祖逖靠着一张嘴、一身胆,硬是凑齐了一支“杂牌军”——有农民、有逃兵、有小贩,甚至还有前赵政权的降兵。司马睿看他搞出了动静,扔过来一千人的粮饷和三千匹布,至于武器?不好意思,自己想办法。祖逖拿着这些“启动资金”,笑着对弟兄们说:“够了!刀枪咱们可以从敌人手里抢,只要有这口气在,就能杀回河北!”

第四章 中流击楫:史上最硬核的“创业启动仪式”

公元313年,祖逖带着他的“草台班子”北伐,上演了中国历史上最燃的“创业秀”。这支队伍连像样的船都没有,租了几十条渔船就敢横渡长江,活脱脱一群“不要命的疯子”。

船到江心时,突然刮起大风,浪头打得船直晃。有个新兵吓得哭了,祖逖一把夺过他手里的桨,狠狠拍在船帮上:“哭什么!咱们是去打匈奴,不是去投胎!”说着他站起身,举起船桨大声喊:“祖逖若不能扫清中原,就像这江水一样,有去无回!”这就是“中流击楫”的由来——相当于现在的创业者对着投资人拍桌子:“搞不成我直播吃键盘!”

当时长江北岸的局面,乱得像一锅粥:匈奴人占了大城市,羯族人在乡下当土匪,还有一堆汉族地主武装占山为王,互相抢地盘。祖逖的北伐军,就像掉进了“土匪窝”的外卖员,不仅要送“光复”这份外卖,还得先打败抢外卖的人。

祖逖的第一个目标是谯城(今安徽亳州),守将樊雅是个地头蛇,听说来了支“南方杂牌军”,压根没放眼里。结果祖逖玩了手阴的——半夜派十几个士兵爬上城墙,不是杀人,而是在城里到处插旗帜、吹号角。樊雅以为被包围了,吓得连夜带着老婆孩子跑路,祖逖兵不血刃就占了城。后来樊雅被俘,挠着头问:“你们到底来了多少人?”祖逖笑着说:“不多,刚好够接管你的地盘。”

更绝的是祖逖的“统战工作”。他知道北方的坞堡主(地主武装首领)都是墙头草,谁强就跟谁混。有个叫李头的坞堡主,被祖逖借去打了次仗,缴获了一匹好马,祖逖直接送给了他。李头感动得直哭:“祖将军待我比亲爹还好,我要是再叛逃,天打雷劈!”后来李头被别人暗杀,他的部下三千多人全跑来投奔祖逖,说要为大哥报仇。

就这么着,祖逖用三年时间,硬是在黄河以南打出了一片根据地。他的军队从几百人扩到几万人,连前赵皇帝石勒都怕了他,偷偷派人给祖逖送了封信:“要不咱划黄河而治?我给您送点好酒好肉,别打了行不?”祖逖把酒肉收下,信直接烧了——想停战?先把河北还给我再说!

第五章 北伐风云:把“不可能”打成“有可能”的神操作

祖逖北伐的画风,跟别的将领完全不一样。别人打仗靠粮草、靠援军、靠朝廷支持,他打仗靠的是“忽悠”“偷袭”“搞统战”,活脱脱一个古代版“特种部队指挥官”。

有次他想打蓬陂坞(今河南开封附近),守将陈川是石勒的小弟,手里有五千精兵。硬拼肯定不行,祖逖想出个损招:派几百个士兵假装砍柴,故意被陈川的人俘虏。陈川得意洋洋地审这些“俘虏”,结果他们异口同声说:“祖将军快断粮了,我们是受不了饿才逃跑的!”陈川信以为真,放松了警惕,结果半夜被祖逖端了老巢——那些“俘虏”其实是敢死队,里应外合打开了城门。

祖逖最擅长的还是“心理战”。他知道匈奴兵和羯兵虽然勇猛,但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尤其怕瘟疫。于是他让人在阵前喊:“石勒的兵听着!你们老家已经被汉军占了,老婆孩子都在哭着等你们回家,再跟着他卖命,只能烂在中原!”这话杀伤力极大,每天都有匈奴兵偷偷跑来投降,搞得石勒不得不下令:“再有人敢提‘回家’二字,直接砍头!”

更搞笑的是祖逖的“经济战”。当时北方的盐铁都被石勒垄断,祖逖就在自己的地盘开盐井、铸铁器,价格比石勒的便宜一半。结果石勒的盐铁卖不出去,士兵们都抱怨:“还不如投降祖将军,至少能用上便宜铁锅!”石勒气得把主管盐铁的官给宰了,却一点办法没有——总不能派军队去砸人家的盐井吧?

不过这位“战术鬼才”也有吃瘪的时候。有次他跟石勒的侄子石季龙打仗,被对方的重装骑兵包围了。眼看要完蛋,祖逖突然让士兵们大喊:“石季龙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招虽然幼稚,却真把石季龙搞懵了——他确实好几天没回家了。趁着对方愣神的功夫,祖逖带着人杀出了重围,事后笑着说:“打仗不光靠刀枪,还得靠嗓门!”

祖逖的军队纪律好得不像话。他规定“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有个士兵抢了老乡一个鸡,被他当场斩首。老百姓感动得往军营里送酒送肉,他全部分给士兵,自己一口不沾。有个九十岁的老头颤巍巍地说:“我活了一辈子,没见过这样的军队,祖将军真是再生父母啊!”说着就要下跪,祖逖赶紧扶住:“我是来保家卫国的,不是来当爹的!”

第六章 功败垂成:被猪队友坑惨的“北伐遗恨”

就在祖逖离黄河一步之遥,眼看就能杀回河北老家时,东晋朝廷开始“拖后腿”了。这事儿说起来就气人——不是敌人太强大,而是自己人太坑爹。

当时东晋的权臣是王敦,这哥们是个野心家,看祖逖在北方名气太大,怕他回来抢自己的位置,就开始使绊子。他先是向晋元帝打小报告:“祖逖拥兵自重,怕是要学曹操啊!”又派了个叫戴渊的文官去当祖逖的上司——这戴渊啥都不会,就会开会念稿子,纯属来“监军”的。

祖逖接到命令时,正在黄河边视察阵地,手里还拿着刚画好的进攻地图。听说戴渊要来,他把地图狠狠摔在地上,叹着气说:“我拼了十年命,眼看要摸到河北的土地了,现在却派个不懂打仗的来指挥我,这是要让北伐功亏一篑啊!”

更糟的是,王敦和晋元帝的矛盾越来越深,马上要内战。祖逖夹在中间,愁得头发都白了。他知道一旦东晋内讧,北伐就彻底没戏了,于是天天喝酒解闷,以前从不骂人的他,现在见谁都骂:“一群混蛋!国难当头还争权夺利,对得起洛阳城里的冤魂吗?”

公元321年,祖逖在忧愤中病逝,年仅五十六岁。消息传开后,他治理过的地方老百姓哭成一片,自发为他建祠堂,把他当成“河神”来拜。有个老兵哭着说:“将军啊,您说过要带我们回河北过年的,怎么自己先走了?”

祖逖死后,他的北伐成果很快就没了。石勒趁机南下,重新占领了黄河以南,那些曾经被祖逖收服的坞堡主,要么投降要么被杀。王敦倒是如愿发动了叛乱,可惜没成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不知道他临死前有没有后悔,自己毁掉的不仅是祖逖的北伐梦,还有整个东晋的希望。

第七章 历史弹幕:被低估的“乱世英雄”

现在提起东晋,大家想起的往往是王羲之的书法、谢安的风度,或者“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斗争,很少有人会想到祖逖。这位曾经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的北伐名将,渐渐成了历史课本里的一个名字,附带着“闻鸡起舞”和“中流击楫”两个成语,仅此而已。

但如果你翻开《晋书·祖逖传》,会发现这哥们简直是个“乱世bUG”:出身豪门却不坑爹,年少叛逆却有底线,南渡逃难还能组织群众,拿着朝廷的“空头支票”就敢北伐,硬生生在绝境里打出一片天地。他没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没有关羽的万人敌勇力,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狠劲,成了东晋最亮的光。

有人说祖逖太傻:放着江南的好日子不过,非要跑到北方打打杀杀,最后落得个功败垂成的下场。但换个角度想,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傻子”,华夏文明才没在五胡乱华的黑暗里彻底熄灭。他就像寒夜里的一堆篝火,虽然最终会熄灭,却照亮过无数人的希望。

据说祖逖死后,河北有老百姓偷偷给他建了座“祖公庙”,香火一直延续到隋唐。有次唐太宗李世民路过,看到庙里的画像,笑着说:“这人我知道,中流击楫的那位,够爷们!”还亲自题了块匾:“尽忠报国”——后来岳飞把这四个字当成了座右铭,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他的影响。

从“问题少年”到“北伐英雄”,祖逖的人生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爽剧,虽然结局有点虐,但过程足够精彩。他告诉我们:一个人年轻时荒唐没关系,关键是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