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服装品牌主理人 > 第184章 政策博弈

服装品牌主理人 第184章 政策博弈

作者:汪小闲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8 09:21:41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企业要是缺了现金流,那真是应了这句老话。平时你可能觉得自己是个企业家,谈的是战略,看的是未来。可当公司的账户像漏水的桶,眼看就要见底的时候,什么理想、什么格局,都得先放放,最实在、最紧迫的事就剩一件:找钱。啥钱都行,能续命就行。

2021年,SUdU就处在这么个“找米下锅”的尴尬境地。业务基本停摆,收入锐减,但该付的工资、房租、贷款利息,一分不能少。账上那点钱,像太阳底下的冰块,眼看着一天天变小。光靠内部“断腕”节流,顶多是少流血,但要想活,还得能“输血”。这时候,眼睛自然就瞄向了外面。

那段时间,新闻里、文件上,各种好消息层出不穷。国家、省里、市里,接连出台了一系列帮扶企业的政策,名字都挺好听,什么“纾困解难”、“稳岗返还”、“贷款延期”等等。看着这些文件,就像在沙漠里快渴死的人,看到了天边出现的乌云,总觉得马上就能有甘霖降下。

一开始,我和南希还真有点小激动。觉得政府到底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艰难挣扎的中小企业。南希立刻组织财务部的人,成立了个临时“政策研究小组”,专门负责研究这些政策,看看哪条我们能沾上边,能申请点钱回来救急。

可这研究来,申请去,才发现,这事儿远不是看着文件那么简单。简直就像一场复杂的“通关游戏”,关卡重重,陷阱不少。

第一关,信息关。政策是出来了,但具体到杭州,到我们区,甚至到我们所在的街道,细则是什么?哪个部门负责?需要什么材料?经常是说法不一。今天听说区里有补贴,明天又说细则还没制定。南希她们打了一圈电话,问财政局、问人社局、问经信局,经常被当皮球踢来踢去。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说“可能归我们管”的部门,对方第一句话往往是:“哦,这个政策啊,你们企业符合条件吗?我们要求很高的。”一盆冷水就先泼过来了。

第二关,材料关。这是最让人头疼的。任何一项扶持政策,都需要准备一大堆证明材料。比如申请“稳岗返还”,要上一年度的社保缴纳证明、工资流水、裁员情况说明、经营困难说明…… 光是那个“经营困难说明”,就让人绞尽脑汁。写轻了,显得你不困难,不值得帮;写重了,又怕留下不良记录,影响以后贷款信誉。南希带着财务部的姑娘们,天天加班整理材料,各种报表、凭证、说明,堆起来有半人高。感觉不是在申请补助,像是在参加一场极其严苛的资格审核。

第三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时间关。企业缺钱,那是等米下锅,火烧眉毛。可政府的审批流程,有自己的节奏。材料交上去,石沉大海是常事。你去催,对方永远是一句:“正在走流程,请耐心等待。” 我们申请了一笔据说可以延期的贷款,银行客户经理一开始很热情,说“没问题,支持企业共渡难关”,可材料报上去后,就没了音讯。南希每周打电话问,对方从“在审批”到“上面在讨论”再到“系统升级”,理由层出不穷。眼看着还款日期一天天临近,那边的“支持”还停留在口头上,那种焦急和无助,难以言表。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政策的“理想化”。比如有的政策要求“企业疫情期间不得裁员”,才能享受补贴。可问题是,我们就是因为经营困难、现金流断裂才要申请补贴,如果不裁员,人力成本更高,死得更快。这成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还有一些针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我们规模稍微大了一点,就卡在门槛之外,享受不到。感觉政策像一件均码的衣服,看着谁都能穿,但真套上去,不是这儿紧,就是那儿松,总不得劲。

就这么折腾了小半年,团队投入了大量精力,南希的头发都白了几根。最终结果呢?不能说完全没有。

我们最终申请下来一笔数额不大的“稳岗返还”资金,大约够发核心团队一个月的工资。还有一笔税费,获得了延缓缴纳三个月的资格。另外,通过多方沟通和“刷脸”,之前合作的一家本地银行,总算同意将我们一笔即将到期的贷款,延期了半年偿还。

这些钱和政策支持,就像在沙漠里走了几天的人,终于找到了一小瓶水。喝下去,暂时缓解了一下极度的口干舌燥,让你感觉还能撑一会儿。但放眼望去,前方依然是无边无际的黄沙,这一小瓶水,对于走出沙漠这个最终目标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而且,为了这点“水”,我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南希的财务团队,那几个月基本没干别的,就忙活这些申请了。我有时也在想,如果把这些人力投入到想办法恢复业务上,会不会更有价值?但当时的情况是,业务恢复看不到头,而眼前的现金流缺口是实打实的,哪怕能争取到一点钱,也是救命的。

这个过程,让我对“政策”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政策的本意是好的,是雪中送炭。但到了执行层面,往往会因为条条框框、流程繁琐,变成“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真正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耐心去应对复杂的申请流程。能顺利拿到扶持的,往往是那些还有余力、还有专门人员去研究政策、跑政府部门的关系型企业。

这场“政策博弈”给我的最大教训是:企业不能把生存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外部援助上。打铁还需自身硬。外部的扶持,可以争取,应该争取,但那只能是辅助,是喘息的机会。真正要想活下去,并且活到最后,必须靠自身肌体产生强大的“造血”功能。必须找到一条自己能走通的路。

所以,当那点有限的“政策甘露”到账,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后,我和核心团队开了一个会。我在会上说:

“兄弟们,政策的水,我们喝到了,感谢政府。但这水不多,不解渴。咱们不能光指着这个活命。下一步,咱们得自己挖井!必须找到咱们自己能够持续产生现金流的方法!否则,等这点水耗干了,咱们还是死路一条。”

这场与政策“博弈”的经历,虽然曲折,结果有限,但它像一针清醒剂,打掉了我们最后一点“等、靠、要”的幻想,逼着我们破釜沉舟,去探索那条真正属于SUdU的、能够自我造血的求生之路。

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有点像水和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顺风顺水时,要遵守航道规则;遇到风浪,可以争取灯塔指引和避风港,但别指望政府能帮你划船。最终能否到达彼岸,还得看船自身的结构和船员的本事。

危机中,对任何外部援助都要抱有“争取但不依赖”的心态。积极争取一切可能的资源,这是管理者的责任;但企业的战略重心,必须放在锻造内生的生存能力上。这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政策的阳光普照大地,但总有照不到的角落。企业要有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和韧性。很多时候,活下来的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有关系的,而是最能适应环境、最能咬牙坚持的。

政策博弈这章翻过去了,它没给我们带来奇迹,但让我们彻底清醒。SUdU的求生之路,必须也只能靠我们自己,用最原始的方式,蹚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