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为设定章节,不占用今天该有的章节数)
孙悟空带着对忘川的新奇与对“不同故事”的感慨,化作金光离去,留下忘川一众名士兀自沉浸在方才那场跨越“纪元”的震撼对话中。虽经谢珩解释,但诸如刘邦、苏轼等对玄奥之理涉猎不深者,面上仍带着几分茫然与不可思议。项羽重瞳微闪,似在消化这远超沙场征伐的宏大概念;李秀宁秀眉微蹙,显然在重新审视自己所知的历史;连张良、李淳风这等智者,也面露思索,显然“纪元”之说,触及了他们认知的边界。
谢珩将众人神色尽收眼底,心知若不将此事彻底说清,恐日后类似疑惑再生,于忘川和谐不利。他轻叹一声,朗声道:“诸位若对此‘纪元’之说尚有疑惑,请随我来三世楼。其中或有典籍,可助我等明了这天地演化的脉络。”
三世楼位于桃源居一侧,虽初建不久,但因其承载存放忘川重要典籍、物什、记录历史之责,已被谢珩以仙法加持,内蕴乾坤,收藏了不少自酆都、天庭流转而来,或于接引过程中伴随名士魂灵而来的奇异书卷与玉简。
众人随谢珩步入楼中。楼内空间远比外观恢弘,高大的书架林立,其上并非皆是竹简纸张,更有悬浮的光幕玉简、烙印神文的兽皮、甚至一些蕴含着时光气息的古老器物,静谧中透着知识的厚重。
谢珩神识扫过,于一处标注“太古秘卷”的区域停下,取下一枚散发着混沌气息的灰色玉简。他以仙力激发,玉简投射出一片朦胧的光影,仿佛映照出时光长河最初的涟漪。
“此事说来话长,牵扯到天地未分、连我也未能亲历的极古老年代。”谢珩的声音在静谧的楼阁中回荡,带着一种追溯源头的肃穆,“据这些最古老的记载所述,在无法计量的久远之前,此方世界并非如今模样,乃是一片鸿蒙未开、清浊不分的混沌。无光无暗,无时无空,唯有永恒的死寂与混乱的能量激荡。”
光影中,仿佛有无形之物在翻滚。
“直至一位应运而生的先天神只——盘古大神,自混沌中苏醒。祂以无上神力,挥动伴生的神斧,一劈之下,阴阳分立,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自此方有了宇宙的雏形。”光影演化,仿佛有巨人开天,场景壮阔而模糊,带着创世的神圣与艰难。
“然天地初开,秩序未立,法则紊乱,仍是一片荒芜。后有五位自混沌本源中诞生、秉承创世功德的大神,接手了重塑天地、制定秩序的重任。他们便是:昊天金阙玉皇大帝、瑶池圣母王母娘娘、幽冥主宰酆都大帝、以及人祖伏羲与女娲。”
随着谢珩的讲述,光影中隐约浮现五道笼罩在无尽光辉中的伟岸身影,其形象难以看清,唯有那浩瀚的气息透过玉简的记载传递出来,令在场名士皆心生敬畏。
“五位大神各司其职:玉帝掌天之阳,统御万星,订立天条;王母掌天之阴,孕育生机,协调阴阳;帝君则感应轮回必然,开辟冥土,建立阴司,执掌万物终始与善恶审判。而伏羲与女娲二位大神,则选择留守新生的人间界。”
谢珩语气微沉,“伏羲大神演八卦,定人伦,传授渔猎畜牧之术;女娲大神抟土造人,赋予灵性,并制定婚姻礼法。他们与后来涌现的人间杰出领袖,如神农氏尝百草,有巢氏构屋筑巢,燧人氏钻木取火,轩辕氏一统华夏……共同教导、庇护着初生的人族,管理着广袤的人界。而玉帝、王母则于九重天之上建立天庭,统御万仙,维系三界阳面秩序;帝君永镇酆都罗山,构建完整的轮回体系,消化天地负面,维持阴阳平衡。至此,三界格局初定,神、人、鬼各安其道。”
光影中呈现出短暂的祥和景象,天界祥云缭绕,人间部落繁衍生息,阴司秩序井然。
“这最初的平衡,被视为完美的秩序雏形。然而,”谢珩话锋陡然一转,语气中带上了沉重与不解,“这平衡并未能持续太久。一场谁也无法预料、连古老记载都语焉不详的惊天变故发生了——留守人界的伏羲大神,不知因何缘故,竟突然心性大变,堕入魔道!”
“什么?伏羲大神入魔?”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刘邦张大了嘴,苏轼手中的糕点掉在地上浑然不觉,连张良、李淳风也勃然变色。伏羲乃人文始祖,德行昭彰,竟会入魔?这简直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
“不错。”谢珩肯定道,眼中亦是不解与凝重,“记载模糊,只言其魔念深重,力量暴涨且变得极其不稳定。他不仅破坏了维系三界能量平衡的某些关键节点,更是……摧毁了包括‘东皇钟’在内的数件诞生于混沌、用以稳定天地法则的至高神器!”
光影剧烈晃动,显现出钟体崩碎、天地间法则链条断裂的恐怖景象。
“至高神器被毁,天地法则顿时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尤其是支撑天穹的法则受损,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河倒灌,烈火蔓延,人间界瞬间沦为炼狱,万灵哀嚎。这便是记载中的‘太古天倾之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