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 > 第33章 提前布局,大战将起

感受到皇帝审视的目光,庞天寿心中一紧,此刻他已明白,皇帝是真的变了。

此前海外之人已经提过要在大明建立教堂,其教士自由传教。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不是单纯的想要发展更多信徒。

此时大明正呈现三方割据,建奴、南明、农民军的混乱局面。

对于葡萄牙等西方势力而言,这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们不愿将所有的赌注都押在刚刚入关、政策不明的清朝身上。同时扶持南明,可以让自己在未来无论哪一方获胜时,都能保有立足之地和话语权。

在南明政权最脆弱时提供帮助,所要求的代价是微不足道的。

但一旦投资成功,未来能获得的回报将是极其丰厚的一个亲西方的大明政府。

朱由榔和庞天寿都明白,教堂的建立,远非一座建筑那么简单,它意味着一个永久性的、受条约哪怕是口头约定保护的据点。

教堂将成为收集大明各方政治、军事情报的完美中心。传教士和商人可以凭借身份自由往来,了解内政外交动向。

一旦获得建堂许可,就意味着西方势力在法律和事实上被南明政权所接纳。他们可以借此干涉地方事务,甚至影响朝廷决策。

以此为基地,不仅可以传播信仰,更可以系统性地引入西方文化、科技与法律观念,从思想层面影响大明的精英阶层,甚至是,为长远的殖民扩张奠定基础。

获得稳定的据点后,西方商品,如钟表、玻璃器皿的销售和大明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的收购将更加顺畅,利润也将更高。

一旦南明在火器供应、训练乃至战术上形成依赖,西方就拥有了制约南明的最有效筹码。

西方传教士、工匠、商人乃至雇佣兵都可以合法地、大规模地进入大明,为后续的全面渗透打开大门。

“或许他们目前并没有这些想法,但我却不得不防,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国力是否强大,统治阶级是否清醒。”

朱由榔心中瞬间闪过这些念头,再次看向庞天寿的目光之中充满了警惕。

他现在不确定庞天寿是否知道一旦自己同意西方建立教堂,传教士自由传教这其中的深意。

不过此事需等桂林之战之后才能开始进行,即便庞天寿别有用心,教廷也别有用心。

若是对方真的提出这个要求,那么必须得找到对策才行。

“嗯,朕知道了,若他们提出这些条件,朕只愿用瓷器、茶叶等物与之交换,且要压低价格,要他们最先进的火器。”

“桂林之战后,由你去办此事。”

“诺,奴婢告退。”

看着庞天寿离去的背影,朱由榔轻叹一声。

“多事之秋,处处都是难题。”

趁着难得的空闲时间,朱由榔命人取来《神器谱》、《军器图说》、《火攻挈要》以及《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书。

他虽知晓历史走向,以及南明时期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走向。

但涉及军事、火器、农业、科技等具体细节,却是门外汉。

尤其是军事这方面,作为皇帝可以不如李定国、焦琏等精通军事作战的将帅,但必须要能明白他们的方略。

还有从西洋商人手中购买的最新式火器,这一时期有了燧发枪,但还没有定装药。

改善火器等具体事务必须要有专业人士来做,他只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提供一个大概的方向。

明朝时毕懋康所着《军器图说》,书中明确记载了名为“自生火铳”的燧发枪。

这是中国古籍中最早、最明确的燧发枪图文记录。书中详细描述了其击发机制,通过扳动机括,使燧石与铁板摩擦生火,点燃火药,省去了传统火绳枪的火绳步骤。

《神器谱》的作者赵士祯被后世公认为中国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最杰出的火器专家之一。

《神器谱》中不仅有其发明的图样,还详细阐述了制造工艺,如枪管锻造、钢材选择、火药配制、射击训练方法以及火器部队的战术编制。

强调火器要与刀、牌等冷兵器协同使用,形成完整的作战体系。

其中记载了多种新式火器,如掣电铳、迅雷铳、震叠铳等。

掣电铳是其最具创新性的发明。它采用了类似西方佛郎机炮的后装式子铳结构。

士兵可以预先装好几个“子铳”,作战时轮流装入枪腹,实现了连续射击,极大地提高了射速。

这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设计理念。

迅雷铳,一种多管轮射火器,有多个枪管,可连续发射,既能射击又能格斗,攻防兼备。

震叠铳,这是一种有前后两个火门的双管火绳枪,号称能连续射击两次。

此外还有鹰扬铳、三长铳等各具特色的火器。

赵士祯的着作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既有学习引进,更有自主创新,将中国传统工艺与外来技术完美结合。

如今这些着作的主人,除了传教士汤若望外,都已入土,所留的这些书籍都是宝贵财富。

“好在这群人逃亡的时候将这些书都带了出来。”朱由榔暗自庆幸。

户部衙门,今日下值之后,严起恒邀请张同敞来住处一叙。

严起恒的尚书第,在靖江王府附近,并非高门大院,而是前朝一位致仕官员留下的旧宅。

因其简陋,无人问津,严起恒主动选择了这处最不起眼的宅院。

宅门是褪了色的黑漆木门,门环已是锈迹斑斑。没有石狮子,只有几级长满青苔的石阶。

宅子仅有一进院落。

推开宅门,是一个小小的天井,地面铺着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角落里有一口长满绿藻的古井,井边放着一个木桶和几个盆栽的兰草,是为数不多的生机。

张同敞看去,严起恒宅子内只有七八间不大的房子。

严起恒带着张同敞进了省稼堂,一张老旧的八仙桌上摆了四个菜,两碗糙米饭和一壶酒。

桌上只有一个荤菜,是一尾清蒸鲜鱼。

一盘空心菜,一盘腐竹和一道冬瓜薏米汤。

这些菜是严起恒提前安排家中老仆提前准备的。

张同敞看着桌上简单的四道菜,以及进了宅子之后的一幕幕,不知为何眼角有些湿润。

早就听闻户部尚书严起恒为人清廉,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这座小小的宅子除了严起恒和其夫人孩子外,仆人只有一位,从绍兴老家就一直跟随身边。

厨娘一位,长随一名,都是来到桂林后雇佣的流民。

严起恒端起酒杯抱歉地说:“寒舍简陋,唯有粗茶淡饭,委屈别山了。”

张同敞大手一摆,慨然道:“阁老何出此言!如今国步艰难,前线将士常有断炊之虞,你我在此能有一饭一蔬,已是上天眷顾。阁老之清风,同敞素来敬仰,此饭胜却那珍馐百倍!”

一杯酒下肚,张同敞只觉胸腹还是老君炉倒悬,金丹沸滚九重天。

这是桂林本地的土酒,价格亲民,但性烈醇厚,直抒胸中块垒。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严起恒有些担忧的说道:“别山,劝捐寺庙道观,其中关窍盘根错节,一动则牵全身。

岭南佛寺信众广布,寺田多与士绅豪强、甚至地方大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强行推行,恐未得其利,先致其乱。”

说到此处,严起恒轻叹一声,继续道。

“清丈田亩与设立盐铁司,现下还未正式实施,朝中就有不少官员,甚至有人打着内阁几位阁员的名头,想要插手。”

这几件事情,无论哪一件,一旦开始,必然掀起滔天巨浪,别山,劝捐僧道之事,不知……你准备从何处下手?”

张同敞轻叹一声,他何尝不知这些事情之艰难。

当年他的先祖推行一条鞭法改革,其中之艰难,可想而知。

如今到了他,看如今这位陛下的意思,恐怕还得重新推行一条鞭法,甚至在此基础上还要做更大的改革。

对此他反而觉得全身热血沸腾,继承先祖革新之志,乃是他毕生所求。

张同敞畅饮一杯烈酒,放下酒杯,目光如炬,声音坚定:

“阁老所虑,正是我心之所危。此事如持利刃剖痈,下刀须准,下手须狠,更须防毒血四溅,反伤自身。我之方略,有三步。”

见张同敞如此自信,严起恒产生了极大好奇,死死盯着张同敞。

“其一,找寻护国持身之玄门执枢者,由其带头执行策略,之后请陛下封其玄门魁首,以此为率。”

“接下来便是立威,擒贼先擒王,重点查桂林周边名山古刹,若其有不法之事,当以雷霆手段处理,此两件事定要广而告之,让百姓们都知道这些寺庙道观所做之事,如此一来,百姓便不会闹事。”

严起恒点点头,此法可行,从寺庙道观内部打开口子,这样矛盾便转移到他们玄门内部。

“其二便是分化,在动刀的同时,我会立即颁布《护持正法檄》。”

在檄文中明确宣告,朝廷并非与天下僧道为敌。对于恪守清规、田产仅足自给的小寺庵堂,非但不取分文,反而予以表彰。”

“最后便是以释治释,选择与朝廷一心的玄门中人担任道僧录司之职,主持此次清丈与改革事宜。”

“不过最终能否成功改革,不在我等策略,这一次桂林之战若是打的好,打得漂亮,无论是劝捐之事,还是清丈田亩亦或盐铁专营,阻力会小上不少。”

说到此处,张同敞严肃道:“若是此战失利,则一切皆休。”

严起恒重重点头,他与张同敞看法一致。

任何时候,朝廷改制都是要流血的,没有强军镇压,桂林必乱。

张同敞是个务实的行动派,次日一早便找到皇帝请求皇帝派得力之人,秘密调查桂林周边寺庙道观。

朱由榔欣然同意,命人招来锦衣卫指挥使赵城。

“陛下圣安。”

“起来吧。”

“赵城,在锦衣卫中挑选得力之人,暗中调查桂林周边寺庙道观,收集不法罪证,此事要办的隐秘。”

“诺。”

朱由榔看着赵城认真道:“朕要的是实证,切不可罗织罪名。”

“陛下放心,臣明白。”

“去吧。”

赵城迅速返回锦衣卫衙门,召集心腹手下安排此事。

他明白皇帝的举动还是为了搞钱,但这次搞钱不同于马吉翔,那是为了一同收拾马吉翔,而他不必和马吉翔一般。

否则皇帝也不会再次交代要实证。

想通这些,赵城心中已经有了计划。

不多时,锦衣卫这段时间新提拔的一名得力千户匆匆赶来。

“圣上密旨,要查桂林道观寺庙。文渊你稍后去档案库,把广西桂林府所有寺庙道观的僧道册、香火簿、田产契约都调出来,记住,用‘稽查边贸商税’的名义调档,不得走漏风声。”

“是,大人。”

赵城点点头,随后继续道:“此事关乎皇室机密与地方稳定,必须选派最精干隐秘的人手,暗中调查切不可暴露。此事你亲自负责。”

陆文渊领命离去。

看着陆文渊的背影,赵城一时间有些恍惚。

陆文渊与他一样同样世袭锦衣卫差事,不过陆家比他赵家更加辉煌。

陆文渊祖辈陆墀,以军籍隶锦衣卫,后赠都督同知。

其子陆松,袭职为锦衣卫副千户,后因陆炳显贵,累官至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

陆家最为辉煌的一代便是陆炳,嘉靖十八年陆炳随帝南巡,因救驾有功升任都指挥同知。

后来掌管锦衣卫事务,累升至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是大明第一个以三公兼任三孤的官员。

陆炳死后,谥号为 “武惠”,追赠忠诚伯。

到了陆文渊这一代,家族不似昔日辉煌,但陆家主脉在锦衣卫中皆有官职。

陆文渊此前因马吉翔掌权,不愿趋炎附势,被马吉翔扔到案牍库管理文书资料,一直未能启用。

赵城深知陆文渊能力,故而掌权之后,第一件便是起复陆文渊,命其担任千户之职。

回到千户,陆文渊所立即召集得力之人,分别安排事务。

当天下午九队或是化成普通百姓,或是流民、富商等锦衣卫成员秘密离开桂林城。

另一边,焦琏率领三千大军,经过四日的行军,终于抵达第一个阻击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