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 > 第50章 救命种子,农政人才

圜殿内,朱由榔命随侍太监取来绣墩。

户部尚书严起恒激动的将一封奏疏交给皇帝。

朱由榔打开奏疏,越看脸上的喜意越浓。

“好!好!好!”

朱由榔看完奏疏连连感叹。

“严卿,户部做的好,此乃一大功!”

严起恒见皇帝如此欣喜,心中也是一惊。

他给皇帝的奏疏里面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刚来桂林之后,皇帝让户部到处寻找的甘薯、玉蜀黍以及吕宋薯也就是土豆。

奏疏之中专门说明,这种吕宋薯与皇帝当初说的一模一样,不过目前还未大规模种植。

“好,好!严爱卿,此事你办得极好!此三物,番薯可于瘠薄之地广种,玉米能长于山岭,吕宋薯更是耐寒抗霜。若能在湖广、云贵推广,我军粮草便有了根基,百姓亦能少些饥馑。此乃社稷之功!”

严起恒起身深深一揖,声音沉稳:“陛下天恩,臣不敢居功。此乃陛下心系苍生、圣德感召所致。然,臣确有一事,需斗胆上奏,非为臣自己,乃为一位于国难之际,仍恪尽职守、出生入死之微末小臣。”

朱由榔挑了挑眉,这个时候这位清廉刚正的户部尚书竟然主动向自己推荐臣子,这可是第一次见。

“哦?爱卿细细说来。”

严起恒深吸一口气,缓缓道来。

“陛下,寻觅此等新种,非坐于堂上发号施令可成。臣奉旨后,思虑再三,此事需胆大心细、不畏艰险之人。”

“故而,臣斗胆委派了户部清吏司主事王怀朴,配合两名熟悉江湖的锦衣卫力士协助。”

说到此处,严起恒略一停顿,似乎是想让皇帝感受到其中的艰难。

“彼等此行,真可谓九死一生。为避清军关卡,他们不敢走官道,只能扮作流民商贾,穿越湘西苗瑶土司之地,其间风餐露宿、匪患不断皆是常事。”

“更有一名锦衣卫,为护住带回来的一袋种薯,与当地土人冲突,身负箭伤,险些殒命……王怀朴此人,更是数次病倒于途中,全靠着一股忠君报国的信念,才将那种薯的种子,一粒不少地带回了桂林!”

朱由榔闻言也不禁动容,能从广东建奴侵占之地将土豆种子带回来实为不易,这其中的艰难险阻可以想象。

“陛下,臣之所以冒昧举荐,实是因方今国难用人之际,似王怀朴这等忠勤任事、不避斧钺之下僚,实乃朝廷亟需之干才。

他亲身历经险阻,深知民间疾苦与地方情弊,若得陛下破格简拔,必能于漕运、屯田等实务中,为陛下分忧,为朝廷效力!”

朱由榔认真的点点头,想了想决定亲自见一见这位户部清吏司主事。

“严卿,此人带回来的种子是吕宋薯?”

“是,陛下。”

“如此,朕便召这位忠勤任事的干员一见。”

闻言,严起恒精神一震。

随侍太监立即派人前往户部。

圜殿朱由榔命随侍太监上茶,君臣二人一边聊着接下来的屯田和盐铁专营,一边等待户部清吏司主事王怀朴。

一刻钟后,随侍太监进入圜殿禀告,王怀朴已经带着种子在外等候。

朱由榔点点头。

圜殿内,王怀朴立在庭下,身形清瘦如一支劲竹,裹在洗得有些发白的七品青色官袍里,更显孤峭。他年未三十,眉宇间却已刻满了这个年纪少有的风霜与沉静。

长期在外奔波,此人皮肤呈古铜色,双颊微微内陷,却丝毫不显羸弱,反透着一种岩石般的坚韧。

“臣,户部清吏司主事王怀朴,恭请圣安。”

“朕安。”

“王怀朴,严大人将你这一路的艰辛已经告诉了朕,这一路王卿辛苦了。”

王怀朴闻言精神一振,当即躬身说道:“陛下,此乃臣之本分,不敢言苦。”

“王爱卿,严尚书极力举荐,言你深通农事,于这三种新种四处查访问询种植之道。今日召你前来,便是要听你讲讲,此物于我大明广西之地,该如何栽种,以资军需民用?”

“臣,谢陛下垂询。臣才疏学浅,唯于农事一道,稍有涉猎。陛下所问,正是这三种作物能否于广西扎根之关键。请容臣分而述之。”

朱由榔和严起恒两人目光灼灼的盯着王怀朴。

朱由榔自己只是了解这三种作物产量大,不挑地,但对于该怎么样具体种植,自己则是一窍不通,而严起恒更擅大政方略与户部诸事统筹。

王怀朴将带来的三样作物种子一一呈上。

再一次见到土豆、玉米和红薯,朱由榔一时间有些恍惚,后世华夏有一位农圣解决了国人吃饭问题,人们早已不需要靠着这三种作物饱腹。

但在如今这个时代,受限于生产力以及更加专业农业作物培育手段,再加上战乱,不少地方的百姓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王怀朴指向红薯,目光瞬间变得专注而灼热,如同凝视着挚爱的珍宝。

“陛下,名为番薯。”他双手捧起一块番薯,动作轻柔。“此物乃 蔓根之属,其性喜温怕涝,耐瘠耐旱。”

“于广西种植,首重择地。不必与稻米争良田,只消选取丘陵坡地、砂质土壤,排水便利即可。 种植之法,可剪藤扦插。一亩良种藤蔓,可扩种十亩乃至数十亩,繁衍极速。”

“在江南肥地,此物亩产最高可达四千斤;即便在广西瘠薄山地,悉心打理,亦可得两千斤以上!且生长期短,四五月下种,九十月便可收获,可解青黄不接之急。此物,实乃活命第一急先锋。”

随后,他轻轻放下番薯,捧起一个土豆,指尖小心避开芽眼。

“陛下,此物名吕宋薯,其性与番薯迥异。它乃块茎,性喜冷凉,惧炎热潮湿。”

“因此,在广西种植,需反其道而行之。”他语速稍快,带着一种传授秘法的恳切。“须避开炎夏,于晚秋种植,利用冬春较为冷凉之季生长,于次年春夏之交收获。 宜选海拔稍高、气候凉爽之地,如桂北、桂西山地。”

“其食用之法多样,可煮可蒸,更能耐久储藏,实为军粮上选。然其最大之敌,乃晚疫病,尤其在湿热天气易发。臣已询广东一带种植此物之人,或可以草木灰拌种,轮作休耕以预防。此物,乃填补冬春粮荒之奇兵。”

最后,他指向金黄的玉米穗。

“陛下,此乃玉蜀黍。其性强健,耐旱耐瘠,根系深广,能固水土。”

“广西之地,八山一水一分田,玉蜀黍正可播于那些无法开垦水田的山坡地、旱地。它屹立雨中,不畏风灾,且其秆、叶亦可作牲畜饲料,一举多得。种植之法,与豆类套种,更能肥田。此物,是为我大明向山岭要粮之开路利器。”

言毕,王怀朴后退一步,深深一揖,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却无比坚定。

“陛下,此三物,各有其性,各得其宜。番薯占坡地,速生救急;吕宋薯占冷季,查漏补缺;玉蜀黍占山岭,开疆拓土。 三者并行,则可构建一立体粮仓,使我大明土地物尽其用,人力无所闲置。”

最后,王怀朴朗声道:

“若陛下信臣,给臣些许土地与流民,臣愿立下军令状,一年之内,为陛下于桂林府辟出示范农庄,产出粮种,培训农官,推广全桂!不需三年,广西军粮可增三成,流民可得安置,此乃固本培元,中兴我大明之坚实根基!”

听完王怀朴的奏对,朱由榔心中大喜,没想到这人不仅找回来这三种作物种子,更是请教种植过这些作物的百姓,将种植之法带了回来。

还是那句话,专业的事情必须交给专业的人做。

他对农业几乎一窍不通,如果没有种植的办法,他也只能找人实验,那样最少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而王怀朴带回来的种植之法,最多一年,便可在广西之地推广。

“好!好!好!”

“此三物,实乃我大明的续命仙丹,破虏利器!严尚书!”

严起恒立刻躬身:“臣在!”

“拟旨!”

“户部主事王怀朴,忠勤体国,学识宏深,于农事之道堪称国手。着即擢升为四品钦命督粮总管,赐钦差关防!”

“王卿,桂林之地,但有无主荒地、失地流民,任你选取,建立皇庄,专司这三种作物的育种与推广。所需流民、军士,皆由你调度;所需钱粮,由朕的内帑优先拨付!六部有司,凡有掣肘,许你持朕之手谕,直奏天听!”

“朕不要你立什么军令状。朕只要你记住——

你种下的每一株苗,都是大明复兴的根基;你收获的每一粒粮,都是前线将士的肝胆!此事若成,卿便是……我朱由榔,与我大明亿兆子民,第一等的恩人!朕,与天下,都等着你的粮!”

王怀朴精神一振,当即跪拜,话语铿锵有力。

“臣,领旨谢恩!必不负陛下,不负天下苍生!”

安排完王怀朴,差不多到了未时晚膳。

朱由榔留下严起恒和王怀朴一同吃用晚膳。

二人推辞不过,只得答应下来。

朱由榔交代之后,过了一会儿,晚膳送来。

朱由榔的晚膳同样简单,一尾漓江鲜鱼、一碟腐乳、一碟清炒时蔬以及咸菜炒豆干和冬瓜汤。

主食与桂林城军中将士一样,都是杂米芋饭。

二人看着皇帝的吃食,不由得一阵心酸。

不曾想皇帝的晚膳,荤菜也仅有一尾鲜鱼。

“陛下,这…”二人双目泛红,严起恒语气有些颤抖。

朱由榔自然明白二人这是为什么,挥手打断道:“严卿,不必如此,朝廷如今艰难,一分一厘都要用在刀刃上,朕的吃食相比桂林百姓和将士已经好了很多了。”

“国事艰难,朕也要和百姓将士们同甘共苦。”

“唉…”严起恒长叹一声。

三人都明白如今朝廷的情况,而且朱由榔无论穿越前还是穿越后,对于饭食也并非那种追求精致的人,在他心中并不觉得这种饭食有什么不好。

相反,在如今这个时代,他能吃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

用完晚膳,王怀朴似是想起什么,立即说道:“陛下,臣此次外出寻找这三五,打听到宋应星与张履祥二人消息。”

听到这两个名字,朱由榔心中大喜。

宋应星的大名如雷贯耳,此人是明朝杰出的农学家、科学家。

其最杰出的着作《天工开物》是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学着作,被誉为 “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陛下,宋应星如今隐居在家乡江西奉新。”

朱由榔点点头,已经下定决心要将此人请来。

“陛下,张履祥此人极重农学,主张耕读不偏废,三年前隐居浙江桐乡,这期间他亲自种稻、养蚕、养猪,甚至参与田间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具体农活,还常向当地老农请教经验,能准确判断土壤肥力、作物长势等实际问题。”

“陛下,若是能将此二人请来,对于农事发展有极大作用!”

朱由榔当即决定派锦衣卫秘密前往二人家乡寻找。

严起恒和王怀朴二人离去后,朱由榔坐在龙椅上,此时只觉得身心放松。

这三种作物一旦在桂林,乃至广西之地推广,能够解决极大的粮食问题。

来到桂林的这段时间,他虽然通过抄家,搞了一笔银子,解了燃眉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事。

如今这个世道,自己想要组建强军打出桂林,最需要解决的便是粮食问题。

大半国土沦丧,自己手中有钱也难以买到足够的粮食。

如今大产量农作物种子和种植方法已经到位,人才也有,接下来找到宋应星和张履祥,稳定农业,广西将成为自己发展的根基。

“农业方面的人才现在有了,可还缺年轻的内政人才和将领之才。”朱由榔喃喃道。

稳定广西之后,完全可以开科举和武举,招揽人才,只是此事还需要谋划一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