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撰鼎记 > 第29章 铁流渡河

撰鼎记 第29章 铁流渡河

作者:鸣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17:43:52

崇祯十一年六月初十,辽河两岸战云密布,决战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朱由检中军大营所在的西岸,人喊马嘶,却秩序井然,展现出一台精良战争机器应有的效率。

与清军隔河对峙的这段时间,明军并未虚度。来自关内、通过海运和修复的辽西走廊官道源源不断输送而来的物资,堆积如山。身着统一号褂的辎重兵和征调的民夫,如同蚁群般,将一箱箱定装弹药、成捆的箭矢、备用的铳炮零件从后方仓库运往前沿阵地。空气中弥漫着新铸钢铁和火药特有的味道。

这一切,都得益于朱由检穿越以来十年间的励精图治。

关内,经过驿站革新、改革税制、兴修水利、推广高产作物,以及扶持工商、开海贸易,大明的财政状况已非昔日捉襟见肘之态。皇家银行宝钞的使用,使得军饷和采购款能快速划拨,减少了实物运输的损耗与风险。

庞大的海运船队,不仅承担了从登莱向辽东前线转运军队的任务,更从江南、湖广乃至安南、暹罗(利用贸易优势和白银购买力)运来了海量的粮食。这些稻米、小麦被妥善储存在山海关、宁远、锦州乃至刚刚收复的广宁等地的巨型粮仓内,确保了前线数十万大军和随军民夫无饥馑之忧。反观大清,其控制区相对狭小,生产力低下,虽通过抢掠和朝鲜贡赋积累了一些粮秣,但在长期消耗下,已显捉襟见肘,皇太极甚至不得不严厉压榨辽东汉民和蒙古诸部,进一步激化了内部矛盾。

在兵器制造上,大明的优势更为明显。

遵化大型钢铁厂,利用改进的高炉和焦炭炼铁技术,日夜不停地产出优质熟铁和钢材,为兵器制造提供了坚实的原料基础。其产量和质量,远非清军依赖的传统小规模冶铁所能比拟。

西山兵器制造总局,这里汇聚了国内顶尖的工匠以及部分被高薪聘请、致力于解决技术难题的西洋(葡萄牙、荷兰等)技师。流水线式的作业模式,大大提升了效率。成千上万的“崇祯六式”燧发枪(主力装备)和更精良的“崇祯九式”燧发枪(装备精锐部队)从这里下线,经过严格检验后装备部队。统一的制式和口径,简化了后勤和训练。

登州火炮制造所,专门负责铸造各类火炮。从重量适中、射速快的佛郎机、攻戎炮,到威力巨大的“崇祯”重型前装滑膛炮,其铸造工艺(借鉴西洋技术并改良)、内膛光洁度和弹药标准化程度,均已达到时代巅峰。充足的铜铁供应和成熟的铸造工艺,使得明军炮兵在数量和火力强度上,对清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相比之下,清军的火器主要依赖缴获、仿制以及少量来自葡萄牙冒险者(通过澳门间接流入)或罗刹佣兵自带的装备,制式杂乱,弹药供应不稳定,其军工体系完全无法与大明重整后的现代化(相对)生产体系抗衡。

明军选择的渡河点,并非清军重兵布防的广宁对岸或西平堡旧址,而是位于两者之间的一处相对开阔、水流较缓的河段。这里河岸平缓,利于部队展开和架设浮桥。

一连数日,明军工兵部队在夜幕和炮火掩护下,进行了紧张的侦察和准备工作。他们测量水深,探测河床土质,并秘密预制了大量的浮桥构件和渡船。

六月初十,黎明前夕。

朱由检顶盔贯甲,在曹文诏、周遇吉、卢象升等大将的簇拥下,登上了前线最高的指挥望楼。他望着东方天际那抹即将破晓的鱼肚白,以及对岸黑暗中隐约可见的清军壁垒,沉声下令:

“开始吧。”

三支红色的信号火箭尖啸着窜上夜空,划出耀眼的轨迹。

下一秒,地动山摇!

明军布置在西岸的超过两百门各型火炮,包括数十门“崇祯”重炮,同时发出了怒吼!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浓烈的硝烟如同城墙般升起。密集的弹雨带着死亡的呼啸,越过宽阔的河面,狠狠砸向对岸清军的滩头阵地、预设障碍物、以及任何怀疑有炮兵阵地的区域!

实心弹犁地般摧毁着工事,开花弹在空中和地面爆炸,四射的破片无情地收割着生命。这是金钱、钢铁和火药铸就的风暴,是大明雄厚国力的直接体现!

炮火准备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对岸清军阵地陷入一片火海,硝烟弥漫,几乎看不到完好的工事。

炮火开始向纵深延伸,压制可能前来增援的清军部队。

“工兵!架桥!”前线指挥官声嘶力竭地吼道。

早已待命的工兵们,喊着号子,推着满载预制构件的车辆,冲向河岸。冒着对岸零星射来的箭矢和铳弹(仍有未被完全压制的清军火力点),他们跳入齐腰深的河水中,奋力打桩、连接构件,开始架设浮桥。同时,数百艘大小渡船满载着全副武装的京营步兵,在炮火和己方轻型船只上装备的“迅雷铳”(多管火铳)掩护下,奋力向对岸划去。

对岸残存的清军从震撼中回过神来,在军官的督战下,开始向河面倾泻箭雨和铳弹。不断有明军士兵在渡河途中中箭落水,浮桥的架设也屡屡被破坏。但明军的火力优势此刻再次显现,延伸的炮火更加精准地覆盖清军暴露的火力点。明军渡船上的士兵也用燧发枪向对岸猛烈还击,火力密度远超清军。

曹文诏率领的玄甲修罗营骑兵,则在上游一处水流更急、但清军防守相对薄弱的河段,发起了一场冒险的牵制性泅渡。人马皆披轻甲,利用皮囊和简易浮具,在付出相当代价后,成功登上一片滩头,立刻向当面的清军侧翼发起了猛烈冲击,吸引了大量清军注意力。

主渡河点的压力骤减。周遇吉亲率破阵飙骑营精锐,搭乘第一批靠岸的船只,如同猛虎般扑上东岸滩头,用马刀和手铳(崇祯九式配备的短铳)迅速清理出一片登陆场。

浮桥,在付出了工兵巨大牺牲后,终于艰难地接通了对岸!

“全军渡河!”朱由检在望楼上看到浮桥贯通,猛地一挥拳。

等待已久的京营主力步兵,排着严整的队列,踏着沉重的步伐,如同不可阻挡的铁流,开始通过浮桥,源源不断地涌向辽河东岸!旌旗招展,刺刀如林(部分精锐已装备套筒式铳刺),在初升的朝阳下闪烁着寒光。

皇太极在盛京第一时间接到了明军主力强渡辽河、多处防线被突破的急报。他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明军展现出的强大火力、周密的渡河组织和一往无前的气势,都让他感到心惊。尤其是那几乎无穷无尽的弹药投射量,更是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双方国力那令人绝望的差距。

“传令济尔哈朗,罗刹兵和沈阳最后的预备队,全部压上去!一定要把明军赶下河!”皇太极的声音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沙哑,“告诉所有人,此战关乎国运,后退者,斩!”

辽河天堑,已被大明用钢铁、火药和组织力强行突破。决定两个政权命运的最终决战,终于在辽河以东广袤的平原上,全面爆发。流淌的河水,注定将被更多的鲜血染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