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山东世家集团和江南世家集团配合,大运河工程在大业四年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关陇世家集团本就随大隋起家,在山东世家集团和江南世家集团得到发展、势力蔓延入中枢的同时,关陇世家的势力触手也延伸入江南。
地方上,形成了本土世家、外来世家、大隋朝廷三方共治的局面。
二世皇帝改州为郡之后,地方官员数量大大减少,官员竞争越发激烈。相应的,一个官职代表的治下范围和权力也进一步扩大。
但为了争权夺利,各方势力恨不得将官位上坐着的每一个人底裤都扒干净,换上自家支持的官员上位。
而精简地方州县划分之后,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效率也有所提升,短期内极大加强了中央皇权。
各方派系官员斗得越激烈,对于皇位上坐着的人就越有利。
大隋境内越发昌盛,隐有盛世之象。
同时,为了应对北方边境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事,大运河北段工程开挖。旨在打通京师洛阳和幽州涿郡的联系,方便大军快速机动至北方边境。
而各地的绿林响马,面对大军压境,纷纷销声匿迹。除瓦岗据守一方,繁荣兴盛。一州之地,足够自给自足,即使大隋封锁博州的物资进出渠道,亦是无伤大雅。
瓦岗军中单雄信本就有绿林背景,总能找到封锁不住的通道外出。何况,瓦岗军没有向外界购买大批粮食、布匹等生活物资的需求。
至于私盐和兵器,本就不能走正规渠道。
各地反隋势力仅有太行山内的伍云召势力锲而不舍,不时下山劫掠,打击贪官污吏、为恶世家豪强,对大隋也不过是疥癣之疾。
大业四年冬,东西突厥为争夺边境互市,纷争再起。兵戈数月不休,最终决定在前任大可汗之王庭故地召开勇士大会,在武尊毕玄和历代可汗见证下,各部落以武论输赢。
各部落纷纷派出勇士,前往王庭故地,争夺物资分配名额。
大业五年,春。
趁着东西突厥内部纷乱的空档,二世皇帝悍然发兵,兵锋直指西域诸国。
历时三个月,先灭吐谷浑,令其王室逃亡西域。
隋军衔尾追击,以西域诸国包庇吐谷浑余孽为由,大肆耀武扬威。
西域诸国技不如人,纷纷臣服大隋。
大隋在吐谷浑旧地,设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统治范围深入西域,兵锋随时可指向西域诸国,威慑西突厥,丝绸之路再次畅通。
三大世家集团内部纷纷组建商队,西出大漠,直达更西边的波斯萨珊王朝、罗马帝国,南与印度半岛所在的戒日王朝通商,吃得盆满钵满。
此后,三大世家集团越发团结在二世皇帝麾下,壮大大隋的同时也壮大家族势力。
大隋还未班师回朝,东西突厥的比武大会就已草草结束。
东突厥突利可汗和西突厥吉利可汗深刻感受到大隋的威胁,当机立断结成同盟,遏制大隋发展,并调集六十万大军陈兵大隋边境,战争一触即发。
二世皇帝杨广正是志得意满之时,毫不示弱调集二十万精锐北上,会同边境原有的五十万大军会战突厥。
战线东至幽州,西抵西域,长城沿线,烽烟滚滚。
靠山王杨林领精锐五万,亲抵幽州,会同边境十万守军主持东线战场,直面东突厥十万大军和虎视眈眈的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
皇帝杨广御驾亲征,率五万精锐并三十万边军边军于雁门关中部战场,应对三十万东突厥主力。
宇文成都首次挂帅出征,以魏文通为副帅,领十万精锐,支援西线十万边军,应对西突厥二十万大军和墙头草西域诸国组成的混杂局势。
大战从盛夏打到深秋,历时数月,以东西突厥透支战争潜力,后方部落不堪重负、纷争再起而落下帷幕。
此战,以对峙居多,双方都极为谨慎,不愿贸然发起大决战。
最终,突厥六十万大军折损过十五万,尤以西突厥所部损失惨重,死伤过半。大隋七十万人伤亡近十万。
时隔多年,再次打服了焦躁的东西突厥,再次承认了大隋皇帝“圣人可汗”的称号。
各方势力首脑心中有数,如此悬殊的战果,不只有大隋兵锋正盛、国力强劲,东西突厥不和,互相下绊子、保留实力也是战败的原因之一。
而大隋刚经历攻灭吐谷浑的灭国之战,士气虽旺盛,但大军疲惫、物资消耗甚巨、转运艰难,也是不争的事实。
哪怕隋文皇帝留下的家底厚实非常,足以在多年战乱后在唐初依旧发挥作用。但内有大运河工程常年不休,外有灭国之战,大隋采取谨慎、保守的战略,亦是应有之义。
至于这些粮食怎么来得?那三大世家集团可就有说法了。
随文帝派大军清查全国隐匿人口,在深山老林找到巨量粮食,也是寻常。这些粮食没人认领,在安抚好清查出的人口之后,自然充公。
说一千道一万,无论有何种原因,胜就是胜,败就是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