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高手,经过多年的消耗,只剩下杨逍和韦一笑。一旦两人身死,明教失去对日月军的控制。到时,日月军内部,势必会掀起军队与教务的冲突,
接下来的数日,大都城门大开,如十数尊张开血盆大口的巨兽,在黑暗中严阵以待,悄悄地等待着秦真,自投罗网。
武当众弟子,包围着谢逊,趁着夜色进入。
随后,明教杨逍、峨眉灭绝师太、崆峒五老、昆仑何太冲夫妇、华山高矮长老,天鹰教殷野王,少林新任方丈圆业等各派首领,以及各路高手,也是各显神通,从城墙各处寻隙而入。
没有能力凭借个人武力跨越城墙的各路豪杰,也是各有各道。无论是扮做贩夫走卒,还是花钱开路,或是光明正大从正门而入,短短三天,大都城内,已经多了不少外来人口。
朝廷一方,也早有准备。虽然遍布全城的士卒碍于实力,无法捕捉到各派首脑人物的行踪。但是一流以下的江湖人,都暴露在朝廷的视野之下。
但是,只要秦真一日不出现,元廷大军就必须保持戒备。
尤其是,进入城内的武林人士,在听说谢逊的蛛丝马迹后,越发的躁动。
......
今日,秦真杀掉某个官员。
次日,路上走过来的巡逻小队,走入偏僻之处,就再没有回来。
第三日,京中某皇族府邸被投毒,死了一个世子。
接下来的每天,城内的贵族、官员、军营、官学、都受到了不计其数的袭击。不只是启明军和日月军两方反元势力,更多的,是一些血性还没有被磨灭的江湖人士。
这些人,见元廷没有派出高手解决动乱,就知道一定出了变故,于是借着反元的名义,冲出住处,在城中各处,搜寻谢逊的下落。
更有甚者,冲击各大王爷府邸,甚至冲击宫城。只为了,能在秘库中,找到一门神功绝学,或是神兵利器,再不济,灵丹妙药也好。至于金银珠宝,对于江湖武人而言,只是末流的选择。
城内人心惶惶,元帝知道,这是秦真的挑衅。他更知道,秦真的目标,一定是自己。为了把握最后的胜机,元帝始终不敢分散力量。只能将城中的变乱,交给守备军解决。
直到,半个月后,前线传来汝阳王的战报。
战报上言,启明军起兵十五万,已围住洛阳城。敌军兵锋正盛,汝阳王难以抵挡,请求援军。
元帝在朝堂上大发雷霆,怒骂汝阳王无能。再看着大殿上空了小半的官员,更是怒不可遏。直接发下文书,严厉斥责汝阳王,命其务必击退启明军,否则严惩不贷。
这些未曾参加朝会的官员,并不都是被潜入城中的武林人士伤害过的倒霉蛋,更多的,是预感到大战将至,称病不出,暗中观察。
元帝身为帝王,怎么能不被这些骑墙派恼怒。
索性,元帝也破罐破摔。派出守备军,以这些官员勾结反贼为由,捉拿归案。也算是,提前清理垃圾,为元廷中兴而奠基。
汝阳王收到命令,满怀无奈。从战争开始,他就在寻求和启明军野战。奈何七战七败,损兵折将,只得退守洛阳。
不是他指挥失策,也不是粮草不济,更不是将士不够勇猛。战败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士卒本身的差距。
虽然启明军的军械精良程度,也超过了元军士卒,但也没有产生断代的差距。最大的问题,还是两军士卒在体力、力量、速度、意志几方面,拉开了差距。
在双方数十万人马的交锋中,一个人的力量差距二三十斤,没什么影响。可数十万人中,平均每人都比对方弱二三十斤的力量,那就意味着碾压。
汝阳王身为前线统帅,当然明白,这是启明军全军布武的结果。
奈何,这条路,朝廷走不了。
原因很简单。
如果每个士卒都掌握了力量,那么朝廷,凭什么统帅他们。那些贵族老爷们,又要怎么继续剥削士卒和平民,怎么让这些普通人、心甘情愿地跪在地上。
所以从一开始,汝阳王只是上书一封,言明利害,就再也没有关注。
事实证明,巧妇真的难为无米之炊。任汝阳王军略出众,面对实力碾压,也无可奈何。
常遇春见洛阳不是短时间能攻下,于是亲率十万人围住洛阳,钉死汝阳王。命副将张定边领兵五万,北上黄河,截断元军后路。
......
随后的日子,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入大都。
先是启明军在关中故地突然杀出,一举攻陷长安。随后,一路奇兵突出,抢占函谷关和潼关要道,阻断了朝廷和西北行省、正西行省的联系。
接着,日月军沿大运河北上,攻势势如破竹,已经越过淮河,逼近中书省辖地。
元帝整日杀人,御书房每日都有数不清的东西被砸碎。朝中的官员,上朝的人数越来越少。朝会的时间间隔,也一次比一次长。
直到最后,元帝已有半个月没有召开朝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