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三年的秋天,一股风起云涌的气息席卷了全国。先是武昌城里传来 “革命党举事” 的消息,没过多久,邻近的府城也挂起了 “汉旗”,再后来,连青石镇所属的县城都贴出了 “废除帝制、建立共和” 的告示。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青石镇的大街小巷,有人兴奋地说 “以后再也不用给皇帝磕头了”,也有人惶恐地囤粮囤盐,生怕乱兵打过来,日子过不下去。
林守义的铁匠铺,很快就感受到了这场时代风暴的冲击。以往这个时候,正是农户们准备冬耕、修补农具的旺季,铺子里的订单能排到下个月。可如今,镇上的农户们都忙着囤货,没人再想着修农具;周边村子的路也不太平,听说有散兵游勇拦路抢劫,之前约定好来取农具的农户,一个都没来。铺子里的炉火渐渐冷了下来,原本堆得满满的铁块,如今还剩下大半,“叮叮当当” 的打铁声,也变得断断续续,没了往日的热闹。
这天早上,林守义像往常一样早起,准备生火开工,却发现煤缸里的煤快见底了。他去镇东头的煤场买煤,才发现煤场已经关了门,门口贴了张纸条,说煤场老板带着家人逃去城里了。林守义又去镇西头的铁匠铺原料铺,结果也是大门紧锁,只有几只麻雀在门口的台阶上蹦蹦跳跳。
“爹,咱们今天还开工吗?” 林建业跟在父亲身后,看着空荡荡的街道,小声地问。他已经十岁了,比以前更懂事,知道家里的生意遇到了难处,也知道外面不太平。
林守义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先不开了,煤和铁都快没了,开工也没用。” 他抬头看了看天,灰蒙蒙的,像要下雨的样子,心里也沉甸甸的 —— 家里还有四口人要吃饭,刘三也指着铁匠铺的工钱养活老娘和妹妹,要是生意一直这么淡下去,日子可怎么过?
回到铺子里,王氏正在给孩子们缝衣服,见林守义空着手回来,连忙问:“煤买到了吗?”
林守义摇了摇头,坐在铁砧旁,拿起一把没打完的锄头,翻来覆去地看:“煤场和原料铺都关了门,老板都跑了。现在外面乱成这样,农户们也不来买农具,咱们这生意,怕是要停一阵子了。”
王氏的手顿了一下,眼圈红了:“那可怎么办?家里的粮食还够吃半个月,刘三那边的工钱也还没结……”
“娘,我不饿,以后我少吃点饭。” 林秀兰放下手里的针线,小声地说。她才六岁,却已经懂得替家里分忧。
林建国也跟着说:“我也少吃点,还能出去挖野菜,不用花钱买。”
林守义看着孩子们懂事的样子,心里又酸又暖。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语气坚定地说:“别担心,天无绝人之路。咱们不能坐着等,得想办法找出路。”
接下来的几天,林守义每天都出去打听消息,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做的生意。他听说镇上的团练要招募人手,保卫镇子,需要打造些刀枪棍棒;还听说城里的商铺缺铁锅、铁盆这些日用品,因为之前的货都被乱兵抢了。林守义心里有了主意 —— 既然农户们不用农具,那就改打团练需要的兵器和老百姓需要的日用品,说不定能让铁匠铺撑下去。
他先去找镇上的团练头目李团长。李团长正愁着没武器,听说林守义能打造刀枪,高兴得不行,当即决定让林守义给团练打造二十把大刀、十根铁棍,还答应先付一半的工钱,等东西做好了再付另一半。
拿到工钱后,林守义赶紧去镇上的粮店买了些粮食,又托人从邻镇的煤场买了些煤和铁 —— 虽然价格比平时贵了不少,但总算能开工了。他带着刘三和林建业,重新生起炉火,开始打造大刀和铁棍。林守义负责锻打刀刃和铁棍的主体,刘三负责打磨,林建业则帮忙拉风箱、递工具。铺子里的打铁声,又重新响了起来,虽然不如以前响亮,却透着一股绝境求生的韧劲。
打造兵器比打造农具难多了,刀刃要打得锋利又结实,不能有一点瑕疵,不然在战场上很容易断。林守义每天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每一块铁都要反复锻打十几遍,每一把刀都要亲自打磨、试刃。有一次,他为了赶工期,连续打了三个时辰的铁,手臂都酸得抬不起来,王氏心疼地给他揉胳膊,让他歇会儿,他却说:“团练等着用兵器保卫镇子,咱们不能耽误。”
除了给团练打造兵器,林守义还打了些铁锅、铁盆、铁勺这些日用品,让林建业背着,去镇上的集市上卖。集市上的人不多,大多是来买粮食和日用品的,看到林建业卖的铁锅又结实又便宜,不少人都买了,有的还拿家里的旧衣服、旧布料来换。林建业第一次独自去卖东西,一开始还有些紧张,后来慢慢就熟练了,不仅能把东西卖出去,还能跟买主讨价还价,回来后把钱和换来的东西交给父亲,眼里满是自豪。
有一天,林建业从集市上回来,兴奋地说:“爹,今天有个城里来的商人,说咱们的铁锅打得好,想让咱们多打些,他要运到城里去卖,给的价钱比集市上还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