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青石镇,田埂上刚冒出嫩绿的草芽,林建国的农产品加工厂里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围着新添置的筛选机,将颗粒饱满的玉米倒入机器,金黄的玉米粒通过层层筛选,杂质被逐一分离,落在接料筐里的都是品相上乘的原料。林建国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仔细记录着筛选机的运行参数,嘴角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 这是他花了三个月时间,根据乡亲们的反馈和市场需求,对产品生产线进行的第一次全面升级。
此前,加工厂的粉条虽然口感筋道,但因为手工切制的粗细不均,在县城供销社的货架上总是被排在后面。有一次,林建国去补货时,看到一位大妈拿起粉条又放下,小声嘀咕:“这粉条粗细不一样,煮的时候有的熟有的生,还是买旁边那家机器切的吧。”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了林建国心里。回到加工厂,他立刻召集工人开会,提出要改进切制工艺。
可买一台自动切粉机需要两千块钱,当时加工厂的资金刚够周转,林建国又犯了难。父亲林卫国看出了他的心事,主动提出:“咱们可以先自己琢磨改装,把现有的切刀调整一下,说不定能解决问题。”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建国和弟弟林建军泡在车间里,反复调整切刀的角度和间距,用不同厚度的红薯淀粉做试验。有时候为了测试一次切制效果,他们要熬到后半夜,手指被刀片划破了好几道口子,终于摸索出了合适的参数 —— 将切刀间距固定为 0.8 厘米,刀刃倾斜 30 度,切出来的粉条粗细均匀,煮后也不易断。
解决了切制问题,林建国又把目光放在了产品包装上。之前的粉条都是用粗布袋子装着,不仅容易受潮,还显得粗糙。他特意去县城的印刷厂,定制了印有 “青石镇手工粉条” 字样的牛皮纸包装袋,袋子上还印着加工厂的地址和联系方式。第一次用新包装送货时,县城供销社的负责人眼前一亮:“林建国,你这包装一换,档次都不一样了,我这就把你的粉条摆到显眼位置!”
品质和包装的改进,让加工厂的产品在县城慢慢有了名气。可林建国知道,只靠县城的市场远远不够,要让产品走得更远,必须找到更大的平台。就在这时,他从县农业局的通知里看到,地区将在两个月后举办 “农产品展销会”,邀请各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展,这让他看到了开拓外部市场的希望。
可参展需要缴纳五百块钱的展位费,还要准备样品、宣传资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林卫国知道后,拍着胸脯说:“建国,这展必须去!家里还有些之前攒的钱,不够的话我再去跟你叔叔们凑凑。” 在家人的支持下,林建国很快凑齐了参展费用,接下来的日子,他一边忙着生产参展样品,一边熬夜制作宣传海报 —— 海报上印着加工厂的实景照片,还有乡亲们丰收时的笑脸,下面用加粗的字体写着 “无添加、纯手工,青石镇的放心农产品”。
展销会开幕那天,林建国带着精心准备的样品和海报,早早来到了展区。他的展位在展厅的角落,位置不算好,一开始没什么人关注。看着周围展位前络绎不绝的人群,林建国心里有些着急。他想起父亲说的 “做生意要实在”,便索性打开一包粉条,在展位前支起了一口小锅,现场煮起了粉条。随着锅里的水渐渐沸腾,红薯粉条的清香弥漫开来,吸引了不少路过的人。
“大家可以尝尝,咱们这粉条是纯红薯做的,没有任何添加剂。” 林建国热情地邀请大家试吃,还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小纸碗和筷子。一位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尝了一口粉条,点了点头说:“这粉条口感不错,很筋道,比我之前吃的那些强多了。你们这粉条怎么卖?有没有批量供货的能力?”
林建国心里一喜,赶紧递上宣传资料:“您好,我是青石镇农产品加工厂的,我们的粉条都是手工制作,每天能生产两百斤左右,要是批量订购,价格还能优惠。您要是有兴趣,我可以带您去我们的加工厂看看。”
中年男人是地区一家大型超市的采购经理,姓王。王经理听完林建国的介绍,又详细询问了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情况,最后说:“这样吧,我先订五十斤粉条,要是市场反应好,咱们再长期合作。”
这是林建国在展销会上接到的第一笔订单,虽然数量不多,却给了他很大的信心。接下来的几天,他每天都在展位前煮粉条、做宣传,越来越多的人被他的实在和产品的品质打动,有餐馆的老板、有农贸市场的商贩,还有一些单位的采购人员,纷纷向他订购产品。展销会结束时,林建国一共接到了两千多斤的订单,这相当于加工厂一个月的生产量。
回到青石镇,林建国立刻组织工人加班加点生产,确保按时交货。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他亲自把关每一道工序 —— 原材料筛选要经过三次检查,淀粉沉淀时间必须达到十二个小时,烘干温度要控制在 60 摄氏度左右。有一次,工人为了赶进度,把烘干温度调高了,导致一批粉条口感偏硬。林建国发现后,立刻要求把这批粉条封存起来,不能对外销售。工人不解地说:“建国,这批粉条只是口感差点,不影响食用,要是扔了太可惜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