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接方案生效后的第三个月,林文博在企业管理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随着海外订单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现有种植基地的产能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发展需求,我建议投资建设新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扩大草莓、蓝莓等核心作物的种植规模,同时引入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就响起了议论声。林文斌首先提出担忧:“新基地建设至少需要 2000 万元资金,咱们刚恢复生产不久,资金储备有限,要是投入过多,可能会影响现有业务的运营。” 张颖也补充道:“根据财务数据,目前企业的流动资金只有 1200 万元,扣除日常运营和风险准备金,能用于新基地的资金不足 800 万元,资金缺口太大了。”
林文博早有准备,他拿出一份详细的可行性报告:“新基地的选址我已经考察过了,距离现有基地 10 公里的王家村有一片闲置农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而且村里愿意提供优惠的土地租赁政策,每年每亩租金比市场价低 20%;资金方面,我计划通过‘政府补贴 银行贷款 合作伙伴投资’的方式解决,县农业局最近在推进‘绿色农业扶持项目’,咱们符合申报条件,有望获得 300 万元补贴;银行方面,之前合作的农业银行对农业项目有专项贷款政策,年利率较低,预计能贷款 800 万元;剩下的资金,我打算邀请绿森超市参与投资,他们作为咱们的重要客户,也有扩大有机农产品供应的需求,可以通过‘订单入股’的方式,让他们投入 500 万元,换取未来三年优先采购权。”
尽管方案看似可行,但仍有不少成员心存顾虑。苏晚担心:“智慧农业技术咱们之前没接触过,比如物联网监测、自动化灌溉等,不仅设备投入高,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要是技术不过关,可能会导致项目失败。” 王凯也提到:“新基地的产能扩大后,海外物流和仓储成本会增加,要是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可能会出现产品滞销。”
林文博没有急于说服大家,而是决定先征求父亲林建国的意见。当晚,他带着可行性报告来到父亲的书房。林建国仔细翻阅报告,沉吟片刻后说:“这个决策很有远见,符合企业长远发展方向,但也面临不少挑战。作为你首次独立做出的重大决策,关键在于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既要敢于突破,也要稳妥推进。”
父亲的话给了林文博信心,也让他意识到需要进一步完善方案。接下来的一周,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三项关键工作:一是重新核算资金需求,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将新基地的初期投资从 2000 万元降至 1800 万元,减少不必要的设备投入,优先建设核心种植区和基础智慧农业设施;二是对接县农业局,详细了解补贴申报流程,邀请农业专家对新基地的规划进行指导,确保符合扶持项目的要求;三是与绿森超市展开谈判,细化 “订单入股” 的合作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降低合作风险。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在申报政府补贴时,农业局提出 “新基地需达到国家绿色有机认证标准,且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比例不低于 60%”,这意味着需要增加有机认证和技术改造的成本,原本的资金预算再次紧张。林文博紧急召开会议,与张颖、李娜等成员商议对策。张颖建议:“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将银行贷款额度从 800 万元提高到 1000 万元,同时推迟部分非核心设施的建设,分阶段推进项目,缓解资金压力。” 李娜则提出:“我认识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他们在有机认证和智慧农业技术方面有丰富经验,可以邀请他们提供技术支持,降低认证成本和技术风险。”
林文博立刻行动,一方面重新与农业银行沟通,提交更新后的可行性报告和资金使用计划,凭借企业良好的信用记录和新基地的发展潜力,最终成功将贷款额度提高到 1000 万元;另一方面,通过李娜联系到省农业科学院,邀请专家团队实地考察新基地,制定有机认证方案和智慧农业技术应用计划。专家团队不仅帮助优化了种植流程,还推荐了性价比更高的物联网设备供应商,比原计划节省了 15% 的设备成本。
与绿森超市的谈判也并非一帆风顺。对方提出 “投资后需获得新基地 30% 的产品优先采购权,且采购价格比市场价低 15%”,这远远超出了林文博的预期。他多次与绿森超市的亚洲区采购总监马克沟通,详细分析新基地的成本和收益:“新基地采用智慧农业技术,虽然初期投入高,但未来的生产成本会逐步降低,产品品质也会更稳定。如果采购价格过低,会影响咱们的利润空间,也不利于长期合作。我建议将优先采购权降至 20%,采购价格比市场价低 8%,同时承诺未来三年每年为绿森超市提供不低于 500 吨的有机农产品,确保他们的供应需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